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218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

学年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精编

第四单元科普知识神话故事

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将要再一次在书页中旅行,去探寻科普方面的知识,去欣赏神奇的神话故事。

《奇异的琥珀》用生动的语言揭示了琥珀形成的奥秘,《蛇与庄稼》介绍了事物之间的关系,《陨石》描述了陨石的样子极其陨落的过程,《天上偷来的火种》塑造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嫦娥奔月》描述了嫦娥和后羿的深情。

通过一篇篇课文,让人去探寻琥珀的形成奥秘、陨石成为一部“天然史书”的原因、蛇与庄稼之间的复杂联系等,让人去畅想人类文明的火种的来源、美丽的嫦娥的故事,激发对科普常识、神话故事的学习兴趣。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生活中不常见的事物,了解神话的神奇,激发探究的兴趣;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了解科普作品和神话作品的表达特点和方法;三是通过阅读,激发学习的趣味;四是积累相关词语的同时丰富语言积累。

综合训练除复习基础知识外,结合课堂学习的语言学习方法独立阅读《冬天,想和我们说“再见”》,品悟语言批注的基础上领悟文章主旨,领悟主题的基础上加深对科普知识拓展学习的兴趣。

同时,借助查阅资料做卡片的相关交流、展示、评比活动,使孩子产生兴趣的同时逐渐掌握读书学习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根据自己掌握字词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拓展识字若干个,积累词语。

2.学习在默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圈划批注中理解重点字句。

3.背诵两首古诗,熟记3句名言。

4.在理解的基础上增长科普知识,领略神话的魅力。

5.重点积累的语段:

《陨石》:

熟记第3小节。

三、单元教学重点

学习在默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圈划批注中理解重点字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增长科普知识,领略神话的魅力。

四、单元教学时间安排

序号

类型

内容

教时

1

课文

《奇异的琥珀》

2

《蛇与庄稼》

1

《陨石》

1

《天上偷来的火种》

1

《嫦娥奔月》

1

2

古诗

《绝句漫兴》、《送灵澈上人》

1

3

作文

《看照片,让你的思绪飞扬起来》

1

4

综合练习

1

5

单元梳理

1

五、单元教学建议

1.加强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落实。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

在默读中思考课文的大意,仔细品读重点词句,随时记录读文时的疑惑和体会。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在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品味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涵,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2.加强质疑批注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不太熟悉,但很有兴趣,容易激发心中的探究兴趣。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质疑问难,边读边思,发现疑问,然后带着疑问去读,去解决问题。

同时,在思考中发表个人评论意见,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进行大胆评论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对课外探究的兴趣。

3.加强对不同题材文章教学的研究。

本单元出现的科普作品和神话故事因题材不同,教学中应各有侧重。

如科普作品重在让学生了解科普常识,处理好知识和事例之间的关系。

而神话故事则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它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节目,在对故事的有关事件、有关人物极其意义的了解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精神。

4.继续关注生字新词的学习。

为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高年级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生字新词的教学。

本单元的学习中,除进行必要的指导、注意拼音的回生现象,还应根据专业术语进行适当的讲解。

本资料由实验小学蔡俊星老师提供施建宇老师校对

 

16.奇异的琥珀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课文选自《乌拉波拉故事集》并改写。

《乌拉波拉故事集》是德国科学家柏吉尔写的文艺色彩相当浓的科普作品。

课文讲述的是人们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推测其形成的过程,体现出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课文按“琥珀形成——发现琥珀——琥珀的形态及价值”这一脉络展开。

首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接着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渔家父子发现琥珀的情景。

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既交代了推测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又讲了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琥珀是松柏树脂的化石,它历经几千年演化而成。

课文叙述的是枚“奇异”的琥珀,它是种种偶然与巧合的产物,课文正是抓住了它的种种偶然因素及其形成过程,把生物演化这一科学道理运用通俗而生动的故事作了描述。

它是通过合理想象得以实现的,这种假设推测的方法正是启发、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基础。

另外,课文是一篇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用词造句严谨、准确,但也不乏饶有情趣的描写与对话,因而可以通过品味语言感悟其生动性、形象性。

课文用了通俗生动的故事描述琥珀的生物演化过程,而课文的严谨、准确的用词造句、饶有兴趣的描写与对话正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为欣赏的。

课文的重点是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条件,理解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sà)飒地响。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渲染气候的炎热,因为这是琥珀得以形成的关键。

②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

它伸起腿来掸(dǎn)掸翅膀,拂拭(shì)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忽然,有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苍蝇当作一顿美餐。

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对两个小虫子的极为细腻的描写,既抓住了外形特征,又抓住了动作特征。

这些细节虽不是琥珀形成所必需的,但不背离基本的故事情节,饶有兴趣的描写增加了科普文的可读性。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多巧啊!

文学性和科学性得到了统一。

④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

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从“看见——想像——推测——知道”,可以看出之间的联系是多么紧密,层层推理,合理判断。

这就是想像的合理性。

(2)对词语的理解。

拂拭:

掸掉或擦去灰尘。

前俯后仰:

动作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向后。

埋没:

掩埋,埋起来。

琥珀:

古代松柏树脂的一种化石,浅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透明固体。

可用于制造漆、装饰品等。

推测:

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像不知道的事情。

松脂:

针叶树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分析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理解推测抽象事物的形成过程的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课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3.通过从“奇异的琥珀”中可得出哪几方面的推测结果的讨论提高思维的品质。

4.通过尝试改变课文既定记叙顺序,理解记叙顺序的多样性和记叙顺序选择的合理性。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修正:

【预习要求】

1.照样子写词:

前(俯)后(仰) (承)前(启)后  前(  )后(  )

前(  )后(   ) (   )前(   )后  (   )前(   )后

2.写出近义词:

约摸(    ) 推测(   ) 仍旧(   )

 仔细(    ) 晌午(   ) 照射(   )

3.写出反义词:

柔嫩(   ) 火热(   ) 古老(   ) 继续(   )

4.填上合适的词:

(  )的琥珀 (  )的琥珀 (  )的松脂(  )的松脂

(   )的光彩  (   )的事情 (   )的圆环  (   )的松树

(   )的泪珠  (   )的森林 (   )的绿翅膀 (   )的波涛

5.填空:

琥珀形成经过(    )和(    )两个阶段,在这两个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    )、(    )、(    )、(   )、(   ),因此说这真是块奇异的琥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放性导入。

交流讨论:

什么是化石?

什么是琥珀?

两者的关系?

(化石:

保存在地质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赅及其活动的遗迹、遗物的总称。

琥珀:

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

因为它的晶莹透明,往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等。

关系:

整个植物或动物因陷进某种物质而与空气隔离,尸体不腐,从而产生活生生的化石。

琥珀就是其中的一种。

琥珀看起来很像透明的黄色塑料,实际上,它是树流出的粘稠的树脂长期与空气接触而变硬,最后与死树一道被埋进泥土里,几百万年之后变成的化石。

【设计意图】:

从琥珀的理解入手扫除阅读中的潜在的理解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质疑引入。

1.根据课题质疑。

2.理解“奇异”。

(通常的琥珀中是不包有昆虫的,文中提到的“琥珀”是一种特例。

那是昆虫等有生命的东西,爬过树干或在树枝上玩耍,对这种闪光的东西产生好奇,靠近它被树脂粘死。

开始是作拼死的挣扎,然而树脂越滴越多,终因饥饿和疲劳而死,并被树脂裹起来。

最后与死树一道被埋进泥土里,几百万年之后就变成奇异的琥珀。

【设计意图】:

从“奇异”入手,引出课文的学习突破口,以利于兴趣的激发。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交流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2.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完成填空:

作者向我们从“琥珀的”——“琥珀”——“琥珀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设计意图】:

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测扫除语言文字上的理解障碍。

四、学习课文,初步理解琥珀的“奇异”。

自读课文最后一节,圈划有关句子学习:

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琥珀”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进一步理解“琥珀”的同时学习课文语言,达到满足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根据文中描绘的琥珀模样,作者推测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课文叙述的就是这个故事。

2.布置作业。

基础题:

①抄写词汇表中词语。

②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通过而又的想象,进行了科学的推测,描绘了一个而的故事。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成下列三个阶段:

1.形成松脂球——2.埋入_——3.。

选做题:

寻找相关的琥珀知识。

【设计意图】:

在初读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字词的巩固练习,并通过填空的练习了解故事内容,学习概括课文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让学有潜力的学生拓展课文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资料由实验小学蔡俊星老师提供施建宇老师校对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交流填空:

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通过而又的想象,进行了科学的推测,描绘了一个而的故事。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成下列三个阶段:

1.形成松脂球——2.埋入_——3.。

【设计意图】:

复习的过程既是对作业的检测又是对课文内容的再认知,为课文新内容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习1-11节,理解琥珀的形成条件。

1.默读课文1-11节,思考形成的必要条件与最重要的条件。

2.交流讨论。

必要条件:

炎热的夏天,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两只小虫刚好碰在一起;树上渗出的树脂不断地往下滴;月转星移,沧海桑田。

最重要的条件:

两只小虫刚好碰在一起。

(1)完成课后练习3。

(2)看着小苍蝇和蜘蛛动作的词语,连起来说说被松脂包围的经过。

小苍蝇:

展开——飞舞——穿过——飞进——闻到——停在——伸起——掸掸——拂试——沾满

蜘蛛:

爬——划动——爬——扑过去

(3)摘录描写太阳强烈的词语或语句,完成填空。

出示:

描写太阳强烈的词语或语句有:

①;②

③。

这样写的原因是。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和最重要的条件理解这枚琥珀的“奇异”性,并学习浏览篇幅较长课文的方法。

同时,通过品悟自己喜欢的句子感悟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三、学习琥珀的发现部分。

复述奇异的琥珀的发现过程,理解想象设计为一对父子的形象的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复述这一想象性的故事情节,感悟子与父三言两语的问答对话,体会“合理的想象也为文章的语言平添不少兴味”。

四、学习最后一节。

1.讨论:

从这块“奇异的琥珀”中可得出哪几方面的推测结果?

2.这个奇异琥珀的形成在于小苍蝇和蜘蛛巧遇和松脂的下滴,如果缺少这样的巧合,想象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请想象力两种不同的情形。

①如果②如果

【设计意图】:

对“奇异的琥珀”的归纳推证即是由形象思维提升到了理性的抽象思维,可以让学生在科普小品文的学习中培养想象能力,感悟科学的态度与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一个小小的琥珀引出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就是想象的作用。

在生活中你也可以尝试这样的创作。

2.布置作业。

基础题:

①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②按要求摘录词语:

描写太阳强烈的词语;描写海浪汹涌的词语。

选做题:

①尝试用倒叙的记叙顺序复述课文(提示:

可适当添加词句)。

②看着小苍蝇和蜘蛛动作的词语,连起来说说被松脂包围的经过。

小苍蝇:

展开——飞舞——穿过——飞进——闻到——停在——伸起——掸掸——拂试——沾满

蜘蛛:

爬——划动——爬——扑过去

附板书:

形成(详写)

16.琥珀发现(略写)

形态及价值——看见、想象、推测、知道

本资料由实验小学蔡俊星老师提供施建宇老师校对

教学反思与重构

17.蛇和庄稼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课文通过蛇能保护庄稼、猫有利于苜蓿的生长、痰会致病等事例,说明了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只有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课文第一节主要写蛇与庄稼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种复杂联系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是通过四个层次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表达的:

一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二是洪水过后,发生了奇怪的事。

三是老农想出了一个奇怪的方法。

四是老农说穿了其中的奥秘。

课文第二节主要描写猫和苜蓿的复杂联系。

这种复杂联系是通过两个层次和句子之间的连锁关系来反映的。

一是猫和庄稼的故事(猫的多少与苜蓿生长的好坏有联系)。

二是说明猫和庄稼关系密切的道理(从蜜蜂与苜蓿、田鼠与蜜蜂、猫与田鼠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说明猫与苜蓿是如何产生联系的)。

第三节是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写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并点明文章的中心——只有了解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事情办好。

这节的第三句是一个多重复句,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

抓住这个过渡句与上下句群相承的关系讲读,就能清晰地理出这段文章的思路和线索。

本课寄寓于物,寓理于事,语言浅显、说理透彻,篇幅短小,结构严谨,是一篇难得的说理性散文。

教学时可始终抓住课文的中心句,层层推进,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强化教学的整体性,使教师讲得精,学生学得活。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来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这样,看事物才能看得准些,做事情才能做得好些。

教学中,可以通过找句子、画图形、读句子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注意日常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逐步养成用联系的方法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习惯。

2.词句解析。

①对句子的理解。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来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这样,看事物才能看得准些,做事情才能做得好些。

这是课文的结束句,在文中起到揭示中心、总结全文的作用。

也可以作为突破口,进行事物之间关系的研讨,更好地理解课文。

②对词语的理解。

起色:

好转的样子。

糟蹋:

浪费、损坏,或指侮辱或蹂躏。

呻吟:

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掌握:

了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和运用。

风调雨顺:

指风雨适合农时。

猖獗:

凶猛而放肆。

显而易见:

明显而容易看出来。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中心句、感知中心句、领悟中心的学习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

2.通过读读、画画、说说、议议的方法品析课文语言,逐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3.通过注意日常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逐步养成用联系的方法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习惯。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修正:

【预习要求】

1.写出反义词:

丰收()简单()反对()富裕()

2.填关联词:

①蛇捕捉了田鼠,()庄稼得到了好收成。

②随地吐痰()害了自己,()害大家。

③()掌握事物之间的互相关系,()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④洪水过后的几年中,()风调雨顺,()得不到好收成。

⑤几十年前广东的庄稼()歉收了,这是()田鼠繁殖得快,糟蹋庄稼。

3.填空:

“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大家觉得很奇怪。

”中的“奇怪”的意思是()。

“老农们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他们托人去买一批蛇。

”中的“奇怪”的意思是()。

4.查字典,理解词语:

风调雨顺、糟蹋、猖獗、显而易见

【教学过程】

一、开放性导入。

“与”是什么意思?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提出问题,为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中心句。

2.交流:

课文通过蛇和庄稼等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①朗读中心句,说说知道了什么。

提示: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必须不怕困难,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这样,才能把事做得更合我们的意愿。

②抓住“复杂”、“麻烦”、“规律”、“意愿”等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读懂中心句,用“因为……所以……”和“只有……才……”说说中心句。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初步感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从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上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中心,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三、探讨句子,领悟中心。

1.自读思考:

作者首先介绍了一个“怪现象”和一个“怪办法”,它们分别指什么?

怪现象是指:

怪办法是指:

2.理解句子“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①讨论:

蛇和庄稼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A.找出相关的事物。

B.图示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提示:

理解词语“风调雨顺”、“糟蹋”、“繁殖”、“歉收”等词。

C.说说有蛇和无蛇的庄稼生长情况。

提示:

完成课后练习3。

D.根据下列图说说他们复杂的关系。

②讨论:

猫和苜蓿、痰与疾病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A.自己读读、画画、说说。

B.交流讨论。

提示:

理解词语“传播”、“猖獗”等。

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

C.根据下列图说说相互关系。

③课文除了写蛇与庄稼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写了哪些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哪些是复杂的联系?

哪些是简单的联系?

快速阅读课文后交流。

3.理解句子“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

讨论:

“这样”指什么?

是谁掌握了事物之间的规律?

为什么他们能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

我们有必要研究和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吗?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所举的事物及其联系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到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规律的重要性。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课文是怎样一层层地说明道理的?

你能不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及掌握了它们规律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

基础题:

1。

抄写词汇表词语。

2。

背诵最后一节;

选做题:

1。

根据板书的内容说说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

2.寻找生活中的复杂关系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逐步养成用联系的方法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习惯。

附板书:

17.蛇与庄稼

捕捉糟蹋

蛇田鼠庄稼

保护

捕捉影响有利

猫田鼠蜜蜂苜蓿

危害

保护

吐侵害

病人痰(细菌)别人

传染

本资料由实验小学蔡俊星老师提供施建宇老师校对

教学反思与重构

18.陨石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课文描述了常州陨石的样子(以其平常的貌相与游人的关注形成对比激发读者的好奇)及其陨落的过程(从听到巨响到看到火球,再到落地起火,最后挖坑取宝),让人们了解陨石的来历及其研究价值(是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激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探究兴趣。

课文是一篇说明文,结构严谨、说明清晰,其中陨石坠落这一节又有具体生动的描写,读来引人入胜。

本文的重点是了解陨石的知识,激发对天文科学的好奇。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块圆石是什么呢?

原来这不速之客是茫茫宇宙中遨游着的一颗流星。

运用设问的方法引出对陨石知识的介绍。

在对陨石坠落的兴趣激发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知识,自然感悟其史书价值。

②不速之客——陨石,真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

陨石是人类在地球上可以直接触摸的,并且能在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的地球外天体。

通过对陨石内放射性物质的测定,我们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推测陨石形成后的经历。

“史书”原来是指人工十分编撰的历史书籍,陨石具有史书的价值,但自然天成。

这可见用词的贴切、生动。

(2)对词语的理解。

津津有味:

指有滋味或兴趣很浓。

遨游:

漫游,游历。

陨石:

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的部分)。

目瞪口呆:

形容受惊而害怕的样子。

不速之客:

速,邀请。

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交流学习理解生字新词“推算”、“异乎寻常”、“貌不惊人”、“目瞪口呆”、“不速之客”、“天然史书”等。

2.通过讨论、朗读等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复述。

3.通过交流讨论了解陨石的知识,激发对天文科学的好奇。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修正:

【预习要求】

1.把词语填写完整:

()()寻常()()有味()不惊()

()转()移不速()()()瞪()呆

2.填上合适的词(按课文)

()的亮光()的居民()的线()的火光()的石头

()的流星()的功夫()的天际()的洞

3.写出反义词:

天然()寻常()坚硬()直接()

4.按要求写句子:

①陨石()是人类在地球上可以直接触摸的,()能在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的地球外天体。

(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②不速之客——陨石,真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

(改为反问句)

③突然,城内外的居民听到天空中传来的一声巨响。

(缩句)

④陨石坠落。

(扩句)

5.填空:

江苏省常州市人民公园内落星亭边上的那块石头,说它“貌不惊人”是因为(),说它“异乎寻常”是因为()。

这块石头名叫“陨石”,因为它的不同寻常,人们还称呼它为“宇宙的礼物”、()、()。

【教学过程】

一、开放性导入。

根据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

激发探究陨石的兴趣,从而激发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激发兴趣。

1.根据提问自读课文,思考问题一:

陨石的模样是怎样的?

2.交流讨论。

①学习句子:

亭旁有一块异乎寻常的石头。

这块石头拳头般大小,圆形,一头稍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