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250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docx

平板传输线电磁仿真

电磁仿真综合实践

NumericalSimulationof

ElectromagneticField

作者

张泳

Author

YongZhang

指导老师

王秉中

Instructor

Bing-ZhongWang

单位

电子科大物理电子学院

Class99777

CPEofUESTC

99777

设计时间2002年5月8日一6月13日

【摘要】

仿真是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并且对模型进行实际研究,以代替对于实际系统的研究。

Matlab5.3是一种功能强大工程数学软件。

本文阐明了怎样利用Matlab5.3实现一维以及二维电磁仿真实例的建模分析、编程调试、结果分析。

[Abstract]

Simulationisanavailablemeansinstudyingrealsystemby

Model-building.Thispaperbuildinganumericalsimulationof

electromagneticfieldmodelbasedontheMatlab5.3,thedesignis

discussedindetail.

【关键词]

电磁仿真,计算电磁学,电磁场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Simulation,ComputationalElectromagnetics.ElectromagneticField

【设计目的]

1•课程性质:

属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第三层次

—计算机综合应用层次的课程

2.任务:

2.1加强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运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对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有初步实践。

2.2初步掌握一种纯数值电磁仿真方法一时域有限差分法。

2.3初步学会综合应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科学与工程计算。

2.4增强科技报告的写作能力,学会相关软件使用。

正文

第一部分:

电磁仿真的意义

•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模式:

“科学实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三位一体。

运用计算科学

•计算电磁学:

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为工具和手段,

所提供的各种方法,解决复杂电磁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

【电场问题求解方法】

•解析法一电磁场问题的传统解法。

强调电磁分析和数学分析通常给出紧凑高效的计算程序。

程序的最终拥护只具有很少的

弹性,只能改变很少的参数,结构的主要特性已被编进程序,适用于专用程序开发。

•纯数值法一直接以数值的、程序的形式描述电磁场问题。

普适性强,用户弹性大。

特定问题的边界条件、电气结构、激励等特性可以不编入基本程序,而由用户输入,更好的情况是通过图形界面输入。

用户不必具备高深的电磁理论、

数学及数值技术方面的知识。

适用于通用商业程序开发。

受到硬件限制大。

 

第二部分时域有限差分法基本原理

【差分原理】

前项差分

df

f(x)

a;二

f(xh)-

f(x)

dx

.x

h

后项差分

df

f(x)

Sts二

f(x)-f(x

-h)

dx

.x

h

中心差分

df

.:

f(x)

f(xh)-

f(x-h)

KJ—

dx

.x

2h

用中心差分代替对空间、时间坐标的微分

误差qh)

误差qh)

误差qh*h)

 

11

n+n—

Fn(i,j,k)_F2(i,j,k)—F2(ijk)门((,$)exAt

【Yee的差分网格】

每个磁场分量被四个电场分量环绕,每个电场分量被四个磁场分量环绕。

E和H的空间取样位置相差半个空间步长,E和H时间取样位置相差半个时间步长。

Yee的差分算法

考虑空间一个无缘区域,其媒质的参数不随时间变化且各项同性,则麦克斯韦旋度方程在直角

坐标系中,写成分量式:

讯x=

=丄$Ey

Ez〕

a

斜一

cHy

1TcEz

茨X1

盘一

申z

1_cEx

cEy1

a

Jby

ex

圧x

1LHz

=——

cHy1

a

CZ

旦二

1「先X

二—1

cHzl

a

十Z

ex」

年z

仁闭y

■■

cHx

-t;.:

z.y

【蛙跳格式】

1

O1r~

V?

?

2

\(:

X)C:

y)(•:

z)

【数值色散】

在时域有限差分网格中,数值波模的传播速度将随频率改变,即有色散。

这种色散由数

值网格引起,而非物理上客观存在。

为了减小色散,实用中通常取空间步长二满足

伽/20「仁min/10。

第三部分均匀平行板传输线传输特性仿真

「DTD—基本过程

【平行板传输线中的主模TEM莫】

■Ex

;:

t

其中Ex(x,y,z,t)=E°F(t)=F(t)Hy(x,y,z,t)二旦F(t)二F(t)

0

若取时域波形为高斯波形,

F(t)=expL(t—1°f/Tl如下图所示。

 

【一维差分格式】

H:

1/2k®HY"K1/2I佯(心严1)

1

T=0.5ns,贝Ufmax=1GHz,d=0.18m,L=6m,min=0.3m,

2T

=0.015m,Nz二丄=400,tz

_z2c

【时间步进过程】

•在初始(n=0)时令所有场两为零。

•将高斯脉冲激励加在输入口E:

⑴二F

由FDTD方程算出n+1/2时刻所有场点的磁场

n1

H2

由FDTD方程算出n+1时刻所有场点的电场

En1

令金属边界上的切向电场分量为零,并在截断边界上使用截断边界条件

记录并输出两个观测面处的电压值Vref1(n.\t),Vref2(n厶t)

•nn+1重复上一步骤,直到(n=nt)脉冲波全部传出计算区域。

【截断边界条件】

终端短路:

Ex(z二L,t)=0,E:

(Nz1)=0

终端匹配:

(吸收边界条件)

Un1(0)二Un

(1)-ct一:

z[un1

(1)-Un(0)]

cAtF

Un1(Nz)=Un(Nz-1)ct-N[Un1(Nz-1)-Un(Nz)]

c&+Az

【一维仿真实例】

终端匹配:

入射波大约经过1000步后到达边界,由于采用吸收边界条件,高斯波几乎被完全吸收,通过Ex图可以观测到吸收后只有Ex振幅小于10^的波形存在,这在误差的允许范围之内。

第一条、第二条分别为第一、二观测面的电压。

入射波

Z方向网格数

(0.015m)

被吸收后的波形

Z方向网格数

(0.015m)

观测面电压

时间步长

2.5*10-1S

终端短路:

入射波到达终端后由于截断边界条件采取的是短路,所以波形反转,向入射口传

输,由于Nt取得足够大(Nt=2000),波形会到达入射口,所以应该在波形到达入射口之前,激励脉冲已完全进入入射口后,将入射口边界条件切换为吸收边界条件。

第一条第二条分别

为第一、二观测面的电压。

在横轴下方的是反射电压,上方为入射电压。

0.4

‘"C

O-0-

M电场强度V/

-0.6

-1

0

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

Z方向网格数

(0.015m)

被反射的波形被吸收后的波形

Z方向网格数

(0.015m)

观测面电压

时间步长

2.5*10』S

-1

-1

0

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

-4

x10

6

电场强度V/M

0

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

第四部分带挡板的平行板传输线传输特性仿真

X

斗L/2

、s=d/3

【二维FDTD方程】

由于不连续性的出现,沿X方向场的均匀性遭到破坏,沿Y方向场的均匀性仍然保持,此时

平行板传输线中的场分量有Ex,Ez,Hy.

【参数设置】:

数组EX(NX,NZ+1),EZ(NX+1,NZ),HY(NX,NZ),L/2应选足够长,使得在挡

板反射波返回入射口之前,激励脉冲已完全进入入射口,并且入射口边界条件已切换为吸收

边界条件。

【观测面电压波形】

d

Vref1nt=oExz=Nref1:

z,n:

tdx=dExZ=Nref1:

Z,n:

t

d

Vref2(n也t)=0Ex(z=Nref2也Z,门魁dx=d江EX(Z=Nref2^Z,^t)

【入射、反射、透射电压频谱】

【网络的S参数】

现在我们再记录下总电压vf⑴、vf1(t)、就可以分离出入射电压vref1(t)、反射

Vr;;i(t)、透射电压V;;2(t)。

vf(t)=vf(t)-v;nf1(t)v;f2(t)=Vf(t)

终端短路的反射系数:

(f^vree1(f)/vren1(f)

终端匹配的S参数:

Sl(f)=Vreei(f)/Vr:

fi(f)S2l(f)=Vrerf2(f)/Vr:

fl(f)

【终端条件】

终端匹配

E:

11:

nx,nz1=E:

1:

nx,nzClt—E:

11:

nx,nz-E:

1:

nx,nz1】

c^t+Az

Ex1:

nx,1二Ex1:

nx,2Ex1:

nx,2-Ex1:

nx,1J

Mt

终端短路

E:

11:

nx,nz1=0

【观测面电压波形】

d

Vref1ntExz=Nref1z,ntdx=dExz=Nref1:

z,n:

t

d

Vref2nt]:

iExz=Nref2z,ntdx=dExz=Nref2z,nt

【入射、反射、透射电压频谱】

V(f)=(Jv(tr2加dt=f』V(t「2;ftdt"臣:

】V(Mt卜半她

【二维仿真实例】

终端匹配:

可以通过对Ex波形的观测知道,波形到达挡板时产生尖端效应,高斯波有-部分被“挤”过挡板,有一部分被挡板反射。

此时应该将入射口和终端都设为吸收边界条件

 

O

如下图所示:

电场强度ExV/M

电场强度ExV/M

X方向网格数

Z方向网格数

(0.015m)

(0.015m)

(0.015m)

入射波

到达挡板

(0.015m)

n5

•35

10

(0.015m)

(0.015m)

Z方向网格数

Z方向网格数

电场强度ExV/M

X方向网格数

X方向网格数

电场强度方向x网格数

(0.015m)

两端都吸收

(V)

Z方向网格数

(0.015m)

X方向网格数

(0.015m)

通过挡板

0.2

0.15

0.1

0.05

第一个

第二个

观测面

观测面

入射

透射

电压

电压

第一个观测面反射电压

-0.05

0100

200300

400

500600700

800

9001000

参考面电压

时间步长

(2.5*10丄1S)

 

 

0.9

0.8

0.7

0.6

0.5

0.4

Sn(f)二

0.3

0.2

0.1

10

终端匹配时S参数

 

频率f(0.1GHz)

终端短路:

由于挡板与短路板之间构成一种谐振腔结构,时域脉冲波在其间来回反射,入

射口仍然是吸收边界条件,波完全消失的时间会比终端匹配情况要长。

Nt足

够大(Nt=20000)

如下图所示:

电场强度

Ex

V/M

 

电压幅度

V

终端短路时第一参考面电压

频率f(0.1GHz)

反射

系数

■(f)

终端短路时反射系数

频率f(0.1GHz)

 

第五部分课程总结与讨论

短短几周的电磁仿真综合实践很快就结束了,这几周紧张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已经学习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等课程,对电磁理论有一定的

认识和了解,但那只是完全理论性质的。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电磁场等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了一定感性的认识,感觉电磁场也不是那么和天书一样的难以理解。

通过用计算机模拟将电磁现象展示在我们面前,使得我不但加深了对电磁理论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我们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对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首先,这次实践使得我对计算机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以往我对计算机的认识只是处于一个很简单的层次上,对其应用、原理也只是略知皮毛。

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自己用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完成了这次实践活动。

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对软件以及原理理解不够,但是通过老师的多次讲解,同学之间的互相探讨,渐渐地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看着自己编出的程序调试出令人满意的结果,还是相当喜悦的。

其次,这次的实践活动让我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对电磁理论也不象以前那样见到就躲了。

当我用自己编的程序捕捉到了它们,对它们的产生、传播、反射、透射等现象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和了解。

自己本来对电磁理论有一定的兴趣,苦于没有很好的方法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或许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自己以后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电磁理论的方法。

第三,通过对原理、程序的不断学习、操作,使得我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持之以恒。

王老师科学严谨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论是做人还是做科研,王老师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

这一点让我也不敢有所懈怠。

同时我也感觉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信在以后我会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和工作上更加细致认真。

第四,这次实践活动,我感觉是我上大学以来收获最大的一门课程。

王老师讲课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学生是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

课前需要我们对理论方面的知识多加复习和学习,上课的时候需要我们积极的开动脑筋,如何把理论转化为实际可见,课后也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如何才能使得我们做的软件更加趋于完善。

在掌握计算电磁学有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方法,这一点我觉得才是最为重要的。

下面说一下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建议吧。

我觉得要消除一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紧张情绪(开始我就有这样的感觉),适当的增加课时数,毕竟我们目前涉及的真的只是皮毛而已。

增加课时数,可以让大家对理论的理解加深,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同学以后投入到电磁场领域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还有上机时间最好不要靠得太近了,毕竟学习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这次的科研实践活动是令人愉快的。

它让我体会到了快乐,当然也有抓耳挠腮的痛苦;它让我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一定会加以改正的。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王老师,以及研究生师姐在这次实践活动中给予我的帮助。

正是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作风深深的教育了我,以后我也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第六部分附录

一、参考文献

1、《计算电磁学(节选)》,王秉中,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版

2、《电磁仿真综合实践》,王秉中,电子科技大学

3、《MATLAB基础与应用简明教程》,张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第一版

二、相关程序

1、一维终端匹配

%定义变量

t=0.5E-9;c=3E8;fmax=1/(2*t);lammin=c/fmax;epslon=8.854E-12;mu=4E-7*p;

y0=120*pi;dz=lammin/20;dt=dz/(2*c);t0=3*t;l=6;d=0.18;nz=400;nt=1000;k1=101;k2=301;cm=dt/(mu*dz);ce=dt/(epslon*dz);

cmur=(dt*c-dz)/(dt*c+dz);

ex(1:

nz+1)=0;hy(1:

nz)=0;vref1(1:

nt)=0;vref2(1:

nt)=0;

%程序

forn=1:

nt

ex

(1)=exp(-(n*dt-t0)A2/tA2);

fori=1:

nz

hy(i)=hy(i)+cm*(ex(i)-ex(i+1));

end

exm=ex(nz);

forj=2:

nz

ex(j)=ex(j)+ce*(hy(j-1)-hy(j));

end

一维匹配终端吸收条件

电场强度监控

'g');pause(0.001);%观测面电压图

ex(nz+1)=exm+cmur*(ex(nz)-ex(nz+1));%vref1(n)=ex(k1)*d;

vref2(n)=ex(k2)*d;

%plot(1:

nz+1,ex);pause(0.001);%

x=1:

nt;

plot(x,vref1(x),'r',x,vref2(x),

%grid

end

%—维终端匹配

2、一维终端短路

%定义变量

y0=120*pi;dz=lammin/20;dt=dz/(2*c);t0=3*t;l=6;d=0.18;nz=400;nt=2000;k1=101;

k2=301;cm=dt/(mu*dz);ce=dt/(epslon*dz);cmur=(dt*c-dz)/(dt*c+dz);

ex(1:

nz+1)=0;hy(1:

nz)=0;vref1(1:

nt)=0;vref2(1:

nt)=0;

forn=1:

nt

fori=1:

nz

hy(i)=hy(i)+cm*(ex(i)-ex(i+1));

end

ifn<=800

ex

(1)=exp(-(n*dt-t0f2/tA2);

forj=2:

nz

ex(j)=ex(j)+ce*(hy(j-1)-hy(j));end

else

exm=ex

(2);

forj=2:

nz

ex(j)=ex(j)+ce*(hy(j-1)-hy(j));end

高斯波完全进入后,入口改为吸收边界条件

'g');%两个观测面的电压波形

实时监控Ex波形

ex(nz+1)=0;%终端短路边界条件

ex

(1)=exm+cmur*(ex

(2)-ex

(1));%end

vref1(n)=ex(k1)*d;

vref2(n)=ex(k2)*d;x=1:

nt;

plot(x,vref1(x),'r',x,vref2(x),

pause(O.OI);

%plot(1:

nz+1,ex);pause(0.001);%%grid

end

%—维终端短路

3、二维终端匹配

%定义变量

t=0.5E-9;c=3E8;fmax=1/(2*t);lammin=c/fmax;epslon=8.854E-12;mu=4E-7*pi;y0=120*pi;dz=lammin/20;dx=lammin/20;dt=dz/(2*c);t0=3*t;l=6;d=0.18;nz=400;nt=1OOO;k1=1O1;

k2=301;cm=dt/(mu*dz);ce=dt/(epslon*dz);cf=dt/(epslon*dx);cmur=(dt*c-dz)/(dt*c+dz);nx=12;

ez(1:

nx+1,1:

nz)=0;ex(1:

nx,1:

nz+1)=0;hy(1:

nx,1:

nz)=0;

verlin(1:

nt)=0;ver1re(1:

nt)=0;ver2tr(1:

nt)=0;

exb(1:

nx,1)=0;exe(1:

nx,1)=0;

nf=10;df=1e8;jj=sqrt(-1);

gverlin(1:

nf)=0;gver1re(1:

nf)=0;gver2tr(1:

nf)=0;

s11(1:

nf)=0;s21(1:

nf)=0;

forn=1:

nt%时间循环

fori=1:

nx%二维FDTD过程

fork=1:

nz

hy(i,k)=hy(i,k)+cm*((ez(i+1,k)-ez(i,k))*dz/dx+ex(i,k)-ex(i,k+1));

end

ifn<=300

ex(1:

12,1)=exp(-(n*dt-t0)A2/tA2);

fori=1:

nx

fork=2:

nz

ex(i,k)=ex(i,k)+ce*(hy(i,k-1)-hy(i,k));

end

end

ez(1,1:

nz)=0;

ez(nx+1,1:

nz)=0;

ex(1:

4,201)=0;

ex(9:

12,201)=0;%设置挡板

fori=2:

nx

fork=1:

nz

ez(i,k)=ez(i,k)+cf*(hy(i,k)-hy(i-1,k));

end

end

ez(1,1:

nz)=0;

ez(nx+1,1:

nz)=0;

ex(1:

4,201)=0;

ex(9:

12,201)=0;

else%高斯波完全进入,入射端改为吸收边界条件

exb(1:

nx,1)=ex(1:

nx,2);exe(1:

nx,1)=ex(1:

nx,nz);

fori=1:

nx

fork=2:

nzex(i,k)=ex(i,k)+ce*(hy(i,k-1)-hy(i,k));

end

end

fori=2:

nx

fork=1:

nz

ez(i,k)=ez(i,k)+cf*(hy(i,k)-hy(i-1,k));

end

end

入口边界条件

ex(1:

nx,1)=exb(1:

nx,1)+cmur*(ex(1:

nx,2)-ex(1:

nx,1));%

ex(1:

nx,nz+1)=exe(1:

nx,1)+cmur*(ex(1:

nx,nz)-ex(1:

nx,nz+1));

%吸收边界条件

ez(1,1:

nz)=0;

ez(nx+1,1:

nz)=0;

ex(1:

4,201)=0;

ex(9:

12,201)=0;

end

fori=1:

nx%分离岀入射电压、反射电压、透射电压

ver2tr(n)=ver2tr(n)+ex(i,301)*d/12;

ifn<=500

fori=1:

nx

verlin(n)=ver1in(n)+ex(i,101)*d/12;

end

else

fori=1:

nx

ver1re(n)=ver1re(n)+ex(i,101)*d/12;

end

end

各个电压波形

%x=1:

nt

%plot(x,ver1in(x),'r',x,ver1re(x),'b',x,ver2tr(x),'m');%surf(ex);%监控Ex波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