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图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256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的由来和图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端午节的由来和图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端午节的由来和图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端午节的由来和图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午节的由来和图片.docx

《端午节的由来和图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的由来和图片.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端午节的由来和图片.docx

端午节的由来和图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端午节的由来和图片

  篇一: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是中国重大传统节日,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于20XX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的由来

  民间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着许多不同的典故,但是最为流传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自投汨罗江。

相关故事请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及其节日故事端午节的习俗

  划龙舟

  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

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

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悬艾草菖蒲

  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

蒲,即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

端午节之际,(:

端午节的由来和图片)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

此类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

"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

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

佩香囊荷包

  端午节来临时盛行佩香囊、佩荷包。

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

而在节前,家家户户的媳妇、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丝线、花布、绸缎等材料,绣制成形态各异的荷包,以赠亲友和佩戴。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

"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

"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端午节时间

  20XX年6月16日,农历5月5日,星期三;20XX年6月6日,农历5月5日,星期一。

  篇二:

端午节介绍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还有许多别称,如:

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

  过端午节,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

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其中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1.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后被流放,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看祖国被侵略,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

  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父亲溺于江中,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今。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

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我国民间端午节庆祝的活动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是赛龙舟。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屈原投

  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也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湖南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清乾隆时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现在台湾每年5月5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划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是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又称“益智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丰富。

至今,每年五月初,百姓都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有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馅料。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相传的“卫生节”,这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篇三: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可以看激烈的赛龙舟比赛、吃美味的粽子。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

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找到洞庭湖,都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下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洞庭湖。

后来大家为了寄托哀思,荡舟于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直到现在粽子还是特别受大家欢迎。

现在的粽子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花生等,品种特别多。

  在端午节,人们会把艾条插于门两边,悬于堂中。

还会用艾草烧水沐浴,已达到驱邪避虫的目的。

  在端午节那天,大人们会饮雄黄酒,大家还会用艾草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虎辟邪。

  赛龙舟是端午节这一天的大活动。

划龙舟比赛是相当热闹的,沈从文的《边城》就曾提到端午节划龙舟的盛况。

1980年,赛龙舟还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约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