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焓的测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509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烧焓的测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燃烧焓的测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燃烧焓的测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燃烧焓的测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燃烧焓的测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燃烧焓的测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燃烧焓的测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燃烧焓的测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燃烧焓的测定.docx

《燃烧焓的测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焓的测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燃烧焓的测定.docx

燃烧焓的测定

燃烧焓的测定

一.引言

1.1实验目的

1.使用弹式量热计测定萘的燃烧焓。

2.了解量热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其使用方法。

3.掌握热敏电阻测温的实验技术。

1.2实验原理

当产物的温度与反应物的温度相同,在反应过程中只做体积功而不做其它功时,化学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此过程的热效应,通常亦称为“反应热”。

热化学中定义:

在指定温度和压力下,一摩尔物质完全燃烧成指定产物的焓变,称为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摩尔燃烧焓,记作ΔCHm。

通常,C、H等元素的燃烧产物分别为CO2(g)、H2O(l)等。

由于上述条件下ΔH=Qp,因此ΔCHm也就是该物质燃烧反应的等压热效应Qp。

在实际测量中,燃烧反应常在恒容条件下进行(如在弹式量热计中进行),这样直接测得的是反应的恒容热效应QV(即燃烧反应的摩尔燃烧内能变ΔCUm)。

若反应系统中的气体物质均可视为理想气体,根据热力学推导,ΔCHm和ΔCUm的关系为:

(1)

式中,T为反应温度(K);ΔCHm为摩尔燃烧焓(J·mol-1);ΔCUm为摩尔燃烧内能变(J·mol-1);vB(g)为燃烧反应方程中各气体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产物取正值,反应物取负值。

通过实验测得QV值,根据上式就可计算出Qp,即燃烧焓的值ΔCHm。

图1氧弹的构造

测量热效应的仪器称作量热计,量热计的种类很多,一般测量燃烧焓用弹式量热计。

本实验是用氧弹式量热计进行萘的燃烧焓的测定,结构如上图。

实验过程中外水套保持恒温,内水桶与外水套之间以空气隔热。

同时,还把内水桶的外表面进行了电抛光。

这样,内水桶连同其中的氧弹、测温器件、搅拌器和水便近似构成了一个绝热系统。

量热仪的外桶盖为提升式。

将其向上提到限位高度,顺时针旋转约90度,便可停放住。

点火电极的上电极触头、内水桶搅拌器及测温器件均固定在外桶盖上,当把桶盖旋转到适当位置降下时,它们便都处于预定位置。

搅拌器的马达也固定在外桶盖上,其电源线及点火电极连线经桶盖内部与量热仪的电控部分连通。

氧弹的另一极经弹杯、内水桶及外水套与电控部分连通。

将待测燃烧物质装入氧弹时,充入足够的氧气。

氧弹放入装有一定量水的内桶中,盖好外桶盖。

以电控部分各开关控制搅拌并实现燃烧点火,用热敏电阻作为测温元件,用电子自动平衡记录仪连续记录内桶水温度的变化。

当温度变化不大时,可以认为热敏电阻阻值变化与温度变化成正比;当阻值变化不大时,电桥的不平衡电势U与阻值变化成正比。

所以U∞∆T

由于U与记录仪的记录曲线峰高∆h成正比,故

∆T=a∆h

(2)

式中a为比例常数。

设系统(包括所有内水桶中的物质)的热容C为常数,则当某样品连同辅助物质棉线、金属丝燃烧后,下式成立:

(3)

式中:

--------物质B的摩尔燃烧内能变,J·mol-1

---------物质B的质量,kg

---------物质B的摩尔质量,kg·mol-1

C-----------系统热容,也称能当量或水当量J·K-1

K-----------仪器常数,J·mm-1

---------记录仪记录曲线峰高,mm

先燃烧已知燃烧焓的物质(如苯甲酸),标定仪器常数K,再燃烧未知物质,便可由上式计算出摩尔燃烧内能变。

二.实验操作

2.1实验仪器及药品

实验仪器:

GR3500型弹式量热计1套;热敏电阻1支(约2kΩ);大学化学实验计算机接口:

温度计1支:

2000ml,1000ml容量瓶各1个;3000ml装水盆1个;镊子1把,压片机、镍丝、棉线、万用表、台秤、分析天平、剪刀、尺子、氧气瓶公用。

实验药品:

分析纯的苯甲酸和萘。

2.2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要点

2.2.1样品准备

在台秤上称量约0.8g苯甲酸,在压片机上压成片状,取出药片并轻轻去掉黏附在药品上的粉末,用棉线绕在药片上,将镍丝穿入棉线后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量。

将苯甲酸片上的镍丝紧拴在氧弹的两根电极上。

用万用表检查是否通路,旋紧弹盖。

通入1.0MPa的氧气。

充气后再检查是否通路与漏气,然后将氧弹放入内水桶内。

2.2.2仪器准备

接好线路,先将热敏电阻放入外水套,后将热敏电阻放入水盆中,调节水温,使内外大约相差0.6度。

准确称取水3000ml倒入内桶中,盖好桶盖。

打开量热仪电源,开动搅拌器,接下导通实验开关。

2.2.3燃烧

当基线走成直线后接下点火开关,若在半分钟之内迅速移动表示点火成功。

关掉点火开关,待升温结束后走出直线后停止记录仪。

停止搅拌,取出热敏电阻放入外水套中,此时记录笔所指位置为内外水套温度相等处。

用电脑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切断量热仪热源,取出氧弹,放出燃烧废气。

旋开弹盖,检查样品是否燃烧完全,若有黑色物质,实验失败。

若燃烧完全,将剩余鎳丝取下称量,倒出内水桶水,将氧弹洗净、擦干。

2.2.4测量未知样品

记录外水套温度。

在台秤上面称取约0.6g萘,重复以上操作。

2.2.5实验结束

整理仪器,用计算机拟合数据线并求出萘的燃烧焓,实验结束。

2.2.6实验注意事项

1.称取样品不可过量,否则会升温过高,记录信号超出量程。

2.氧弹充气后一定要检查确信其不漏气,而且要再次检查两电极间是否通路。

3.将氧弹放入量热仪前,一定要先检查点火控制键是否位于“关”的位置。

点火结束后,即将其关掉。

4.氧弹充气操作过程中,人应站在侧面,以免意外情况下弹盖或阀门向上冲出发生危险。

三.结果与讨论

3.1原始实验数据

表1实验原始数据记录

被测项目

苯甲酸

棉线质量(g)

0.0125

0.0144

镍丝总质量(g)

0.0251

0.0195

总质量(g)

0.0160

0.0124

镍丝剩余质量(g)

0.8125

0.6021

外水套温度(℃)

122.12

128.17

被测物分子量

0.0125

0.0144

峰高Δh(mV)

125.2637

138.1982

 

3.2计算的数据、结果

选择并双击物理化学实验,选择并双击燃烧焓测定,输入镍丝、棉线、剩余镍丝、总质量及标准只样品和被测样品的摩尔质量,点击打开,选择并打开文件,交替移动光标1和2到点火前一段平稳的基线位置,点击线性拟合1,交替移动光标1和2到完全燃烧后温度不变的位置(水平线位置),点击线性拟合2,交替移动光标移动到外套水温曲线位置,点击线性拟合3,移动光标,将绿色光标放在拟和曲线3与升温曲线的交点上,蓝色光标放在升温曲线上的任何位置,点击计算△H;如果线性拟合交点不理想,点击刷新,移动光标重新拟合。

确定后,点击提交,峰高值就会显示出来。

两条曲线都处理完成后,点击计算处理,就可以得到被测样品的燃烧焓值。

图2苯甲酸处理曲线图

图3萘处理曲线图

用计算机计算出萘的燃烧焓为-5095.2709KJ/mol

接下来用公式(3)及修正公式

(1)计算萘的燃烧焓。

已知

,棉线和镍丝的燃烧内能变为-16736KJ/Kg和-3243KJ/Kg,苯甲酸摩尔燃烧焓为-3231.3KJ/mol

1mol苯甲酸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

C7H6O2+7.5O2→7CO2+3H2O

即可得出∑νB(g)=-0.5代入

(1)式:

得出苯甲酸摩尔燃烧内能变为-3230.1KJ/mol

则依据

对苯甲酸数据进行处理,得出K。

等号左边为:

3230.1*(0.7749/122.12)+(16736*1.25ⅹ10-5)+(3243*10-6)=KΔh

因为Δh=125.2637/mol

所以K=165.53J/mol

再对于萘:

Δh=138.1982/mol

则ΔCU=

=

求得萘的ΔCU为-5099.67KJ/mol

1mol萘的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

C10H8+12O2→10CO2+4H2O

进而求得萘的摩尔燃烧焓为-5104.63KJ/mol,于计算机结果基本一致。

3.3讨论分析

3.3.1与标准值对比计算相对误差

萘的标准摩尔燃烧焓约为-5153.8KJ/mol,计算相对误差得:

|-5153.8-(-5104.6)|/|-5153.8|=0.95%

3.3.2误差分析

1.实验仪器:

实验室中仪器做不到完全绝热,与外界的热交换会对结果有明显影响。

虽然我们在处理数据及作图时使用了雷诺作图法来修正,但是仍然会有一定的出入。

2.实验温度:

实际实验时我们并未严格保证也无法保证内外套之间的温度差为0.7摄氏度,实验过程中的温度也并非严格的25摄氏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3.实验用品:

实验时苯甲酸及萘均会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氧化变质。

充气时不可避免的会在氧弹内混入空气,其中的杂质气体(主要为氮气)会对反应造成影响。

4.数据处理:

我们对图像处理时采取了线性拟合的方法,但是此方法对于数据点选取的依赖颇大,选取不同的数据点直线斜率相差较大,结果有明显偏差。

比如我们组开始求出的最终结果是4900多,再调整了数据点后得到了接近5100的结果。

所以此处的误差为主要因素。

3.3.3失误分析

1.第一次往氧弹中充气时由于没有经验和紧张,并没有充满氧气,导致氧弹燃烧不完全,瓶内充满了黑色的碳质。

在老师再次示范后,我们吸取了教训,在第二次充气时确认了其完全充满,没有再次失败。

2.称量剩余镍丝的时候,由于我们的疏忽,把缠在柱子上的镍丝崩断了一截,所以最后测到的质量可能与真实值有少许偏差。

6思考题

6.1本实验中如何考虑系统与环境?

系统和环境通过哪些途径进行热交换?

这些热交换结果影响怎样?

如何校正?

答:

本实验中,把氧弹和内水桶看作孤立系统,把外水桶及其外部看作环境。

通过热传导的途径进行热交换,通过雷诺图的方法进行校正。

6.2使用氧气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使用氧气时,要拧紧盖子和气阀,防止漏气。

充气时要先确认输氧口安装正确,当输氧口的气压达到1MPa时,充氧完毕,将输氧口悬塞推出,取下输氧口,一定要检查确信氧弹不漏气,而且要再次检查两电极间(顶帽与弹盖间)是否通路。

氧弹充气操作过程中,人应站在侧面,以免意外情况下弹盖或阀门向上冲出,发生危险。

充气时必须充满,否则会燃烧不完全,当充气至听不到声音时推上开关,听到“嗤”的一声,说明充满了。

6.3搅拌过快或过慢有何问题?

答:

搅拌过快会使得温度升高,与实验所需温度有差异;搅拌过慢会导致各部分传热不均,不能很好的恒温。

6.4氧弹中含有氧气,燃烧后形成硝酸,硝酸的生成对结果有何影响?

如何校正?

答:

实验中因为氧气中可能混有空气(主要成分为氮气),于是燃烧中有硝酸生成,产生较大误差。

可以将氧弹中残液取出,通过NaOH滴定的方法测得生成硝酸量,然后计算产生这些硝酸的生成焓。

在测得的燃烧焓中减去这一部分,就能校正硝酸的生成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减小误差。

6.5如果反应完后,剩余镍丝丢失,可不可以忽略,为什么?

答:

不可以。

因为镍丝参与了反应,对燃烧热有贡献,如果忽略剩余镍丝则看做全部镍丝参与反应,使得该次测量样品的燃烧焓数值减小,引入误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