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784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docx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

油矿小结

第一章钻井地质

需要掌握的概念

定向井:

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

水平井:

井斜角在85-120读,并沿水平方向钻进一定长度的井。

丛式井:

在一个井场或平台上,有计划地钻很多口井(直井或斜井),这些井统称为丛式井。

井斜角:

测点处的井眼轴线同铅垂线之间的夹角。

(α)

井斜方位角:

测点处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fai)

钻井深度:

用钻具长度计算的井深。

测井深度:

用电缆长度计算的井深。

测深:

测量深度,井口方补心(转盘面)沿井轨迹测点处的实际长度。

垂深:

垂直深度,井口方补心(转盘面)到井筒测点位置的垂直深度。

补心海拔:

井口方补心(转盘面)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海拔深度:

井筒中测点位置到海平面的铅直距离。

岩心收获率:

岩心长度/取心进尺长度

取心进尺:

岩心归位:

从最上的标志层开始,上推归位至取心井段顶部,再一次向下归位,达到岩性与电性吻合。

岩屑迟到时间:

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重点内容

井别识别:

哇塞

岩心丈量和编号原则:

丈量:

清除岩屑泥饼等“假岩心”,断面吻合,摆放,由顶至底用尺子依次丈量,单位厘米,自上而下做记号,红黑两平行线,上位红,下为黑,箭头指向钻头位置。

编号:

第几次取心,共多少块岩心,这是第几块。

几又几分之几。

观察岩心油气水的方法类型:

含气实验,含水观察,滴水实验。

岩心含有级别:

根据储层特性不同分为:

孔隙性含油:

饱含油、富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

缝洞性含油:

油浸、油斑、荧光。

岩心录井图的编制:

岩心录井草图和岩心录井综合图。

综合:

井深校正,岩心归位。

岩屑描述内容与岩心描述的差别:

岩屑描述的重点是岩石定名和含油气情况描述。

差别:

这。

岩屑录井对缝洞储层中的判别:

缝洞发育系数:

次生矿物总量/岩屑总量。

缝洞开启系数:

自形晶矿物含量/次生矿物含量。

钻井液显示的类型:

油花、气泡,油气侵,井涌,井喷,井漏(碳酸盐溶洞好东西。

)。

钻时录井优缺点:

课件上没说啊。

第二章地层测试

地层流动系数:

地层流动系数反映地下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

Kh/μ

每米采油指数:

采油指数:

单位压差下所采出的日产油量。

每米采油指数:

单位厚度的采油指数。

q=JΔp(产能方程——产量与生产压差的关系方程式)。

(第六章中每米采油指数定义:

每米、每天、每兆帕压力下的采油量。

绝对无阻流量:

(Qjv)是指当气层所受的回压(井底流动压力)等于0.1Mpa时气井能生产的气量,即最大敞喷量。

(即井底流压等于一个大气压时对应的产量)。

钻柱测试成果——压力卡片的原理及应用:

压力卡片是指随时间变化的压力曲线,记录了整个测试过程的压力变化。

二开二关:

A段:

测试工具下井,压力升高至钻井液静液柱压力

B点:

初始静液柱压力

C1点:

初流动开始压力

C2点:

初流动结束压力

D点:

初关井压力

E1点:

终流动开始压力

E2点:

终流动结束压力

F点:

终关井压力

G点:

静液柱压力

H段:

测试器起出,压力逐渐降低

应用方面:

1、地层流动系数的计算。

2、非渗透边界距离估算。

3、原始地层压力推算。

参数:

地层流动系数Kh/μ,地层系数Kh

自己补充:

开发试井部分:

开发试井中的产能试井黄总的自喷油井的产能试井,其试井资料的应用确定产能方程部分。

气井试井部分:

获得气井产能方程和绝对无阻流量。

第三章油层对比

基本概念

含油层系:

为若干油层组的组合。

同一含油层系内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油层组: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

以较厚的非渗透泥岩作为盖层和底层。

砂层组:

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

同一砂层组内油层岩性特征较为一致。

砂组间上下有稳定的隔层。

单油层:

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

单油层间有隔层分隔,分隔面积应大于连通面积。

(四级划分,五级划分中多一个单油层变成小层和单层)

标志层:

特征明显、分布广泛、具有等时性的岩层或岩性界面。

分一级标志层,二级标志层。

(等时性:

同期大范围的沉积。

沉积旋回:

在沉积剖面上岩性有规律的变化。

(颜色、岩性、结构、构造等)

岩性组合:

剖面上的岩石类型及其纵向上的排列关系。

重点内容

油层对比依据及等时性原理:

油层对比原理:

沉积成层原理:

不同时期沉积环境和物源供应差异。

依据:

标志层,沉积旋回,岩性组合。

(有木有现成的考题?

等时性原理:

这个。

自己说说吧。

油藏范围内地层发育模式:

(这个得问问涛哥!

油层对比的方法:

(大作业)应用多井资料进行地层对比的方法,可能是大题

1、确定地层划分方案——建立典型剖面(油田综合柱状图)

典型井:

地层对比的控制井。

位置居中,地层齐全,资料丰富,标志清楚。

2、确定地层对比方式

(1)设计对比剖面——建立骨架剖面,从骨架向外通过辅助剖面控制全区。

(2)选择对比基线——顶拉平对比,消除深度对地层的影响。

3、全区对比与闭合——等时对比。

(1、2、3、4、5、6)

4、填写分层数据表——区域分层数据表和小层数据表

第四章油气田地下构造

基本概念

井位投影:

(在构造图编制那一节中)将不在剖面上的井投影到剖面线上。

井位投影两种情况:

1、剖面线垂直、斜交地层走向:

沿走向投影。

2、剖面与地层走向平行:

沿倾向投影并做标高校正。

井斜投影:

将斜井的井身沿地层走向投影到剖面上。

井斜校正:

(有木有考题?

)井斜产生两方面影响:

1、水平位移。

2、斜井井深大于铅直井深。

不校正会导致地下构造形态的严重歪曲。

因此,编制油气藏构造图时应消除这两方面的影响,即为井斜校正。

任务:

求取斜井钻达目的层顶或底界面的地下井位和铅直井深。

步骤包括:

1、地下井位的计算。

2、铅直深度的计算。

(有空好好看看!

重点内容

井下断层的识别标志:

断层识别的依据:

1、地层重复与缺失

(考题,看卷子怎么写的!

)2、同层顶面海拔高程相差异常

3、油水界面及石油性质的差异

4、地层倾角测井矢量图上特征(杂乱、白模式)

5、井间动态监测相应特征(无响应)

断点组合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1、各层钻遇的同一条断层的断点,断层性质应该一致。

(书上P148)

方法:

1、2、3

断层封闭性机理及研究方法:

机理:

1、2、3(P150)

研究方法:

1、2、3、4、5、6、7(P152)

油气田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不会考方法吧?

大题吧?

(P155)

第五章油气储层

重要概念

(下面几个概念在第一节,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

包括:

1、储层分布的层次性(层系规模,砂体,层理,纹层,孔隙规模——储层非均质性分类)。

2、储层分布的复杂性:

(隔层,侧向隔挡体,夹层。

分别对应:

多层储集体系,单层储集体与侧向隔挡体的差异分布,储集体内部单元与夹层的差异分布。

层间非均质性:

纵向上多个油层之间的差异性。

研究规模:

层系规模。

平面非均质性:

单一油层的平面差异性。

研究规模:

砂体规模。

层内非均质性:

单一油层内部的差异性。

研究侧重单砂体内部差异。

微观非均质性:

微观规模储层性质的差异性。

规模:

样品规模。

(它们分别的研究内容是不是有考题?

有空好好看看!

(下面几个概念在第二节,储层分布)

分层系数:

指一套层系内砂层的层数。

砂岩密度:

指垂向剖面上的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隔层:

指分隔垂向上不同砂体的非渗透层。

夹层:

指分散在单砂体之间及内部的、横向上不稳定的相对低渗透层或非渗透层。

夹层频率/密度:

(夹层发育程度用夹层频率和夹层密度表示)

夹层频率:

指单位厚度岩层中夹层的层数。

单位:

层/m

夹层密度:

指单砂体中夹层总厚度与统计的砂体总厚度的比值。

(下面几个概念在第三节,储层质量)

孔隙结构:

指岩石内的孔隙和喉道类型、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空喉配位数:

(β)指连接每一个孔隙的喉道数量。

流动单元:

储层流动单元。

是一个纵横向连续的,内部渗透率、孔隙度、层理特征相似的储集带。

(下面几个概念在第四节,储层裂缝)

裂缝:

指岩石发生破裂作用而形成的不连续面。

裂缝组:

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产生的方向大体一致的多条裂缝的组合。

裂缝系:

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产生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裂缝组。

重点内容

岩心相标志:

1、岩石颜色2、岩石类型3、颗粒结构4、沉积构造5、沉积韵律6、单砂体厚度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有大题么?

有空好好看看!

步骤:

相类型的确定——单井相解释——井间相分析

孔隙、喉道类型:

孔隙类型:

按孔隙成因分类:

原生、次生

按孔隙产状分类:

如碎屑岩,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微孔隙、裂缝孔隙

按孔隙大小分类:

超毛、毛、微毛

喉道类型:

孔隙缩小型、缩颈型、片状喉道、管状喉道、管束状喉道、裂缝

孔隙:

岩石颗粒包围着的较大空间。

喉道:

两个颗粒之间连通的狭窄部分。

毛细管压力曲线分析:

(标标准准的大题啊!

压汞法。

最大连通喉道半径(rd)、排驱压力(Pd)、孔喉半径中值(r50)、中值压力(P50)、最小非连通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储层性能优劣评价。

储层非均质性参数计算:

(大题)

层间和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变异系数:

Vk,每项渗透率与平均渗透率的差的平方,求平均值再开根号,最后除以平均渗透率。

Vk<0.5,非弱;0.5-0.7中等;Vk>0.7,非强。

突进系数:

Tk,纵向上,最高渗透层渗透率与各层平均渗透率比值。

Kmax/K

Tk<2,非弱;2-3,中等;Tk>3,非强。

级差:

Jk,纵向上,最高渗透层K与最低渗透砂层K比值。

Kmax/Kmin

(有定量指标么?

)级差越大非越强,越小非越弱。

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1、沉积因素(分选,粒度。

2、成岩因素(压实,压溶,胶结,溶解)

3、构造因素(裂缝)

裂缝的地质成因类型:

构造裂缝、区域、收缩、卸载、风化、岩溶、层理缝(7个)

裂缝基本参数:

裂缝的宽度、大小、间距、密度、产状、充填情况、溶蚀改造情况(7个)

第六章油气藏流体与油气层

基本概念

油气水系统:

油气藏及其边底水的组合。

(气水系统、油水系统、油气水系统)

分类:

块状底水油气水系统,层状边水油气水系统。

油气水边界:

垂向上的油气水边界即为油水界面,是控制含油分布的最重要的边界。

外含油边界:

油水接触面与油层顶面的交线,含油面积的外界。

内含油边界:

油水接触面与油层底面的交线,内部为纯含油区。

油水界面:

油气与水体之间的接触面,称为油水界面。

岩性边界:

指有效储层与非有效储层的分界线。

垂向油水过渡段:

此带内油水同产。

实际的油水界面并非一个油水截然分开的面。

渗透性越好、密度差越大、构造倾角越陡、油藏形成时间越早,油水分异越完全,

油水过渡段厚度越小。

油层有效厚度:

指油气层中具有产工业性价值油气能力的那部分储层的厚度,即工业油气井内具有可动油气的储层厚度。

三维油藏地质模型:

表征油藏地质特征三维变化与分布的数字化模型。

概念模型:

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内具有普遍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静态模型:

针对某一具体油田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储层地质模型。

预测模型:

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地质模型。

要求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

确定性建模:

对井间未知地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

随机建模:

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可选的、等可能的储层模型。

重点内容

油气水系统分类特征:

(大题考题!

块状底水油气水系统:

厚度大,内部无连续性隔层;水体位于油层底部,油气水形成一个统一的水动力系统;含油气高度小于储层厚度。

(潜山,厚层砂岩油藏,生物礁)

层状边水油气水系统:

单油层厚度小,由多层油层组合而成,油层之间有连续性隔层;水体位于油层的边部;含油气高度大于储层厚度。

油水界面的确定方法:

1、利用试油及测井解释资料确定油水界面。

2、利用压力梯度资料确定油水界面。

3、利用压力及流体资料确定油水界面。

(大计算!

岩性边界的确定方法:

(是不是也会有大题?

要理解!

先确定砂岩分布(砂岩尖灭线),再确定物性边界。

物性边界的确定方法:

砂岩尖灭线距有效砂体井点的1/3处;干层井点与有效砂体井点的一半。

(书P256图理解!

有效厚度的确定及编图方法:

(大的图题?

概念会考么?

有效厚度的确定方法?

实习中是根据测井曲线的物性下限值(孔渗最低值)划分计算的。

扣除夹层。

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影响因素:

(课件和书上木有。

网上找的)

主要因素是驱动力和阻力。

驱动力:

油水密度差产生的浮力。

阻力:

储层的毛细管

压力。

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确定及编图方法:

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确定:

1、岩心直接测定。

2、测井解释。

3、利用毛管压力资料计算。

编图方法:

(大题啊!

好好看看书,P274)

第七章地层压力与油气藏驱动类型

各种压力的概念:

上覆岩层压力:

指上覆的岩石骨架和孔隙流体的总重量所引起的压力。

静水压力:

指由静水柱造成的压力。

地层压力:

指作用于岩石孔隙流体上的压力。

压力梯度:

每增加单位深度所增加的压力。

异常地层压力:

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

原始油层压力:

油气层尚未钻开即原始状态下的地层压力。

目前油层压力:

油藏投入开发后某一时期的地层压力。

油层静止压力:

指油田投入生产后,关闭油井,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后,测得的井底压力。

井底流动压力:

油井生产时测得的井底压力,也叫井底流压。

油层折算压力:

指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

折算压头:

指井内静液面距离某一折算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油层压力分布及其应用:

(这个有点虚啊!

@-@)

原始油层压力在背斜构造油藏的分布规律:

1、原始油层压力随油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

2、流体性质对原始油层压力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井底海拔高程相同时:

流体性质相同,原始地层压力相同;流体密度大,原始油层压力小。

3、气柱高度对气井压力影响小。

压力的计算:

(这个必会!

实践出真知吧!

自己补充:

油藏天然能量驱动类型:

弹性驱、溶解气驱、气顶驱动、水压驱动、重力驱动、复合驱动。

第八章油气储量计算

重要概念

各种储量的概念:

原地量:

泛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油气自然聚集量。

未发现的情况下,称为未发现原地资源量。

已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已发现原地资源量,或原地储量,特称地质储量。

地质储量:

钻探发现油气后,根据已发现的油气藏的各种资料(井、震、测试)估算的发现油气田中原始储量的油气总量。

可采量:

指从油气的原地量中,预计可以采出的油气量。

未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可采资源量。

已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

从油气地质储量中可以采出的油气量。

剩余可采储量:

油气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计采出量之差。

可采储量分为:

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

技术可采储量:

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经理论计算或类比估算的最终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经济可采储量:

当前的实施技术条件下,按照当前的经济条件(价格,成本)估算的可经济开采的油气数量。

不可采量:

原地量与可采量的差值。

经济储量:

当时有经济效益。

次经济储量:

当时不经济,预计以后有经济效益。

内蕴经济储量:

只进行概略评价,不确定因素多,无法确定是经济还是次经济的。

油气储量及资源量分级和分类:

原地量分级与分类:

总原地资源量——未发现原地资源量;地质储量。

未发现原地资源量——推测资源量;潜在资源量。

地质储量——预测;控制;探明

推测资源量:

区域普查阶段,盆地、拗陷、凹陷推测的。

潜在资源量:

圈闭预探阶段前期,区带根据石油地质条件分析类比的。

预测储量:

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油气显示,对可能存在的油气田,估算的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控制储量:

预探井获得工业性油流,初步钻探认为可以开采的,估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

探明储量:

油气藏评价阶段,评价钻探证实油气田可供开采和经济效益的,估算的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

探明储量分类:

未发现探明储量;已发现探明储量。

三级储量:

(搞透!

P313)

可采量分级与分类:

(P314)这个好多。

探明地质储量;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不可采量;探明经济可采储量,探明次经济可采储量;探明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探明未开发经济可采储量;产量,探明已开发剩余经济可采储量。

总体上为:

可采不可采,经济次经济,开发未开发,产量和剩余。

储量丰度:

单位面积的油气储量。

N/A

单储系数:

单位面积,单位厚度的地质储量。

N/Ah

总结各种量:

原地资源量,地质储量,可采资源量,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技术可采储量,经济可采储量,预测储量,控制储量,探明储量。

重点内容

容积法基本原理与计算公式:

(爽啊!

看书吧!

哈哈!

储量参数的确定方法:

含油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原油密度,原油体积系数,天然气体积系数。

含油面积:

油水界面,岩性边界,断层边界

有效厚度:

有效厚度为垂直厚度。

算数平均法,井点面积权衡法。

有效孔隙度:

岩心分析,测井解释,地震预测。

厚度权衡法,岩石体积权衡法。

原始含油饱和度:

岩心测定,测井解释,毛管压力计算。

孔隙体积权衡法。

体积系数:

高压物性取样,算数平均

原油密度:

地面原油样品分析,算数平均。

(基于网格、三维网格的储量容积法计算。

类比法基本原理:

新区与老油田类比。

(构造、储层、流体)可类比的数据为:

单储系数。

新区储量=单储系数x含油面积x平均有效厚度

概率法基本原理:

构建储量参数分布函数,对函数进行随机抽样计算储量。

物质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条件:

基本原理:

物质守恒定律。

开发过程中,总量是一定的。

采储量+剩余储存量=原始储量。

应用条件:

1、以水动力系统为计算单元

2、查明油气藏的驱动类型

3、油气藏必须有一定的累计产量和明显压降。

产量递减曲线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条件:

产量递减曲线:

递减阶段产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指数,双曲,调和递减)

递减率α:

单位时间产量的递减量。

应用条件:

油藏较单一,开发方案基本不变,已进入开发递减阶段。

水驱特征曲线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条件:

水驱特征曲线:

水驱开发后期,某开发层系的累计采油量与累计采水量之间存在统计关系。

应用条件:

油藏较单一,开发方案基本不变,已进入水驱开发后期。

第九章油气藏开发的地质主控因素

油藏开发地质分类:

开发地质特征:

油气藏所具有的那些控制和影响油气开发过程,从而也影响所采取的开发措施的所有地质特征。

分为:

1、不同流体性质的油藏:

天然气藏、凝析气、挥发性油藏、常规、高凝、稠油油藏

2、不同边界条件及规模的油藏:

(流体边界,岩性边界,断层边界)

块状底水油藏(底水锥进、气顶锥进)、

层状边水油藏(边水气顶、非均质性)、

透镜状油藏(面积小,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

小断块油藏(复杂断块,断块面积小于1km2)。

3、不同储集渗流性能的油藏:

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型

4、不同岩石类型的油气藏:

砂砾岩油藏、潜山基岩油藏

油气藏开发地质类型与开发方式的关系:

(有大题吗?

怎么说?

开发方式:

注水开发,聚合物,热力采油,气藏天然能量开发。

注水开发地质因素:

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流体性质

聚合物驱油地质因素:

油层非均质性(聚合物驱适合非均质油藏,但不能太强:

流)、油层温度(越低越好)、地层水矿化度(越低越好)

热力采油地质因素:

原油粘度和密度(低好)、油层深度(浅好)、油层厚度(大好)、岩性(砂岩好,加热效率高)、非均质性、气顶和底水、油藏压力(小好)、饱和度

气藏开发地质因素:

气体天然能量,储层有效厚度、含气饱和度、非均质性

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

1、构造特征:

注水方式和开发效果影响的首要因素,包括埋深、构造形态、断层性质、裂缝展布。

2、储层特征:

非均质性主要,敏感性重要

3、流体性质:

原油粘度。

>150毫帕秒用热采。

粘度越大,含水率越高,要求的井距越小。

第十章注水开发动态地质分析

各种剩余油的概念:

剩余油:

广义:

油藏开发过程中尚未采出而滞留在地下的原油。

狭义:

应用当前正在实施的采油方法和措施无法采出的地下原油。

包括可动剩余油(注入剂未波及到),不可动残余油(波及到也驱替不出来的)。

残余油:

广义:

达到开采极限时,仍残存在油藏内的原油。

狭义:

在油层条件下,当油的相对渗透率为0时的不可动油。

(Sor)

各种敏感性的概念:

储层敏感性:

外来流体与油气储层接触后发生的各种物化作用而导致储层物性发生变化的性质。

水敏性:

外来流体导致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孔渗降低。

(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伊蒙混层、绿蒙混层)

速敏性:

外来流体流动速度导致地层内部微粒迁移,渗透率下降。

(高岭石、毛发状伊利石)

酸敏性:

酸化液进入地层与酸敏矿物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或释放微粒,渗透率下降。

(含铁—HCl;含钙—HF)

油藏非均质性对油水运动的控制作用:

注入水单层突进,各层水线不均匀推进。

非均质性——层间干扰:

高渗层对低渗层屏蔽。

层越多、层间渗透率差异越大、单层产液量越高,层间干扰越大。

平面渗透率的各向异性——注入水沿高渗带平面舌进:

水线前缘呈舌状。

微构造部位——水动力滞留区

断层封闭——注入水水动力滞留;沿断层窜流。

剩余油的地质成因类型及形成机理:

剩余油分布的地质成因类型和机理:

1、砂体边缘与小砂体(注采系统不完善)

2、相对低渗区(平面窜流区)

3、微构造部位(无采油井控制微构造部位条件下)

4、封闭断层附近

5、层内剩余油地质成因类型:

夹层隔挡部位,优势水锥气锥屏蔽,非优势渗流通道(优势渗流通道的无效水循环)

(微观)剩余油滞留机理:

重力、毛管力、粘滞力、亲水岩石、亲油岩石。

岩心水洗级别和油层水淹级别:

水洗级别:

强水洗,水洗,见水,弱见水,未见水。

60、40、20、5

水淹级别:

油层,弱水淹,中水淹,较强水淹,强水淹,特强水淹。

10、40、60、80、90

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就是各种敏感性。

搞定了!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