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806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docx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整理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考复习

七(上)诗词赏析

(一)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主题内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旅途思乡之作,诗人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清晨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出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一片白帆顺风而来。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分别以“生”“入”写海日和江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在描写自然的时序交替中,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

景中含情,景中出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内容:

这首诗歌咏历史上面重大题材――赤壁之战,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触物生情,抒发感慨,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慨叹。

这是由小到大的艺术手法。

名句赏析: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议论构思巧妙,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富有情致,令人回味。

(三)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主题内容:

这首词是苏轼游览清泉寺时,见溪水西流,有感而作。

词的上阕描写眼前生机勃勃、境界清远的自然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词的下阕就溪水西流抒发感慨。

名句赏析:

1.上阕之景可描绘为:

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潺潺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的沙石小路,遇雨没有一点烂泥。

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里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2.下阕引用白居易诗句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表现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和情怀。

(四)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主题内容:

这首诗写中秋望月表达别离思聚的情意。

名句赏析:

结尾两句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将情思表达得蕴深沉。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化静为动,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满人间似的,将无形的“情思”写得有形有声。

(五)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题内容: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上阕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

由感伤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全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名句赏析: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富含哲理,作者由自然现象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说明人月无常,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2.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表达词人对人类最真挚的美好祝愿。

(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主题内容:

诗的重点是写早春之景,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

名句赏析:

1.后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是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了早春的可爱。

2.“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

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并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写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色。

(七)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主题内容:

本篇描绘了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名句赏析: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用“明月”“清风”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农村特有的景色,也抒发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巧以数量词对仗,写出了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情景。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以倒装句式样表现了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时的惊喜之情。

(八)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主题内容:

《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他另辟蹊径,一反常调,以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情景理结合,表现出高扬的精神和开阔胸襟。

名句赏析: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开篇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不仅写出了秋天的生机,更表现了诗人高扬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

(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主题内容:

这是一片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

意境新颖,感情真挚。

名句赏析:

1.诗的一二句以“杨花飘落”和“子规悲啼”融情于景,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了飘零之感和离別之痛。

2.诗的三、四两句抒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我寄愁心与明月”意思是诗人要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表达了诗人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十)迢迢牵牛星

迢(tiáo)迢牵牛星,皎(jiǎo)皎河汉女。

纤(xiān)纤擢(zhuó)素手,札(zhá)札弄机杼(zhù)。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主题内容: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名句赏析:

诗中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七(下)诗词赏析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主题内容:

这首诗描写破山寺禅院清晨的幽静景致,意境幽深,别具神韵。

名句赏析: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描写一条隐藏于竹林之间的曲折小路,一直通向幽深隐秘之处,写出了一幅山深林密,花木森森的幽邃的深山古寺图。

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曲折美、摇曳美的审美观。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禅房依山临水,飞鸟归栖,似觉愉情悦性;潭水清澈,人游此境,顿感杂念全消。

3.诗的最后两句写在这“万籁俱寂”之中,唯有钟磬之音传出,悠悠扬扬,不绝如缕,以唯此一“音”衬托静境,以动写静,渲染出了破山寺的幽寂氛围。

(二)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主题内容:

这首诗写出了湖山之胜、登楼的喜悦,也写出了诗人的孤身漂泊之感和家国多难的悲哀境界沉雄悲壮。

名句赏析:

1.颔联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

写出了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

这一句说,洞庭湖水势浩淼激荡,将吴楚分为东南两域,天地日月都像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

2.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

3.末联仍写登楼时所感,由个人命运想到国家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三)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主题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名句赏析:

1.开头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

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化静为动,写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4.“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四)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主题内容:

毛泽东这首诗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名句赏析:

1.上阕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这个“俏”字包含了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含义。

2.下阕,诗人写梅花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梅花,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

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

诗人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

(五)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主题内容:

这是一首讽喻诗。

诗歌一开头四句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四句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

接着,然后作者又描绘了更令人心酸的图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

”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在诗的结尾处,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发内心的同情之意。

名句赏析: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描写青壮年们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的场景。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的意思是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了抢收麦子而顾不得烈日的烘烤了,写出了农民的矛盾心理。

(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主题内容:

这首词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阔场面。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

“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

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

“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幻灭,表达了壮志未酬而年纪已老的境况。

名句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沙场秋点兵”的场面: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2.词的最后三句:

表达了词人希望了却君王统一国家的心愿,同时也使自己名垂青史,但却壮志难酬的悲愤感情。

(七)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主题内容:

诗人重点写景。

写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又写沙漠中的壮丽景色,将孤寂的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名句赏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用词精练,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一种劲拔、坚毅之美。

落日,本来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圆”字和“直”,不仅描绘了沙漠浩瀚无边的景象,而且深切表现了作者的孤寂情绪,可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辽阔的沙漠上一道烽烟直升云天,遥远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圆圆的落日。

(八)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主题内容:

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

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

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前联叙昔人大黄鹤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名句赏析:

末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愁。

(九)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主题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名句赏析:

1.“带月荷锄归”描写的是劳动归来的诗人独自一身,只有一轮明月陪伴,他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2.尾句中的“愿”抒发了诗人情趣与志趣,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八(上)诗词赏析

(一)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主题内容: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表达了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名句赏析:

1.颔联是写山,“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极大和极小对比显出了红军长征之难;也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诗人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2.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二)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主题内容:

这首诗写国都沦陷的悲痛之情,也包含了在战争中思乡思亲的情感。

名句赏析:

1.首联写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

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景中含情,写出了作者对国都沦陷的悲痛之情。

2.颔联借花鸟来表达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因感叹时事,悦目的花朵也流下了眼泪;因深恨离别,鸟儿的心也惊动,从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三)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主题内容:

杜牧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社会危机四伏,感到唐王朝前景可悲。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表达了自己忧时伤世的思想。

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了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主题内容: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不自哀”是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一个“思”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名句赏析:

后两句集中在“梦”上。

“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

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又喻指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境地。

“铁马冰河”的梦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五)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主题内容:

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

首联中“一经”指儒学经典,“起一经”指诗人因科举而入仕途。

“干戈寥落四周星”写在国家危机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四年。

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

颈联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

“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名句赏析:

1.颈联运用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飘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写出了宋朝国势危亡,也写出了作者自己一生的漂泊不定,坎坷沉浮。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主题内容:

王勃的这首送别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名句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是远隔万水千山的朋友只要拥有深情厚谊,就好像近在咫尺。

(七)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主题内容:

诗人龚自珍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渴望社会改革,但一直不被重视,后被迫辞官,离开北京,这首诗就抒发了他在旅途中的感想。

诗中的情感有三层:

辞官离京的忧伤,回归故里的喜悦,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

名句赏析:

1.“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比喻“愁”,表明诗人虽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自喻抒发报国之志,表明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充分表达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九)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主题内容: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开首两句写远望,“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五、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名句赏析:

1.三、四句用词极为精练传神,一个“钟”字和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2.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十)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主题内容: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以“春”为着眼点,以“行”为线索,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名句赏析:

1.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描写了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非到向阳的树上唱歌,不知道是谁家的新燕已经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2.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则写出了初春的草浅。

(十一)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主题内容: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表达了积极进取之情。

名句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写景中议论,“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二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十二)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歌大意: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主题内容:

这首七言古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其最大特色在于,用浓墨重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名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十三)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主题内容:

这首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

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三、四句言志,表达了对山河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