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995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docx

安徽中考化学试题及详细解析

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化学试卷共三大题16小题,满分60分。

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He-4Na-23Cl-35.5K-39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陶瓷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

下列陶瓷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混合

B.成型

C.晾干

D.烧结

【答案】D

【解析】物质的混合、成型、晾干都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发生了改变,而物质本身并没有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而在烧结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

2.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寻找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B.施用大量农药减少植物病虫害

C.合成新型洗涤剂减少氮磷排放D.研发易降解材料减少白色污染

【答案】B

【解析】

A项,寻找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合理;

B项,施用大量农药会造成空气和水的污染,不合理;

C项,合成新型洗涤剂可以减少氮磷排放,合理;

D项,研发易降解材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合理;

3.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D.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答案】C

【解析】由元素周期表可知,右上角表示原子序数,而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A项,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不能带质量单位,故A项错误;

B项,硼是非金属元素,故B项错误;

C项,由图可知,硼原子的原子序数为5,所以核电荷数是5,故C项正确;

D项,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故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故D项错误。

4.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药品后,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

C.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D.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再从水槽中移出导管

【答案】A

【解析】用高锰酸钾和排水法制取氧气时,操作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A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A项正确;

B项,加热时,要先预热,后对准药品加热,故B项错误;

C项,收集气体时,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故C项错误;

D项,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管从水中移出,后停止加热,故D项错误。

5.化学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硬水经过滤后可软化B.食用碘盐可预防骨质疏松

C.霉变大米经淘洗后可食用D.控制油脂摄入可减少肥胖的发生

【答案】D

【解析】

A项,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不能除去,故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A项错误;

B项,食用碘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但不能预防骨质疏松,故B项错误;

C项,霉变大米有毒,故不能食用,故C项错误。

D项,控制油脂摄入可减少肥胖的发生,故D项正确;

 

6.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示正确的是为

A.化学反应类型

B.物质分类

C.地壳中元素含量

D.金属的化学性质

【答案】A 

【解析】

A项,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正确;

B项,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错误;

C项,地壳中元素含量:

氧>硅>铝>铁,错误;

D项,金属的化学性质:

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不能生成盐,错误。

7.科学家研制出一中代号为DEPA的安全驱蚊剂,其化学式为C12H17NO。

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属于无机物B.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

17

C.由4中元素组成D.由31个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

A从化学式看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

B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2):

(1×17)≠12:

17

C此物质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D此物质是由其分子构成,而一个分子中含有31个原子。

8.为实现二氧化碳的绿色利用,科学家用固碳酶作催化剂设计了如下转化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CO

B.固碳酶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X的化学式为CH2

D.该过程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答案】D

【解析】

A由所给原子模型图分析,反应①为CO2+C

2CO;

B固碳酶是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均不改变。

C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一个X分子由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其化学式为C2H4;

D从图示看到,该过程由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再经反应

转化为C2H4,实现了由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9.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B

探究水对铁钉锈蚀的影响

C

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D

探究CO2与水反生反应

【答案】A

【解析】对比实验的重要思想就是控制变量。

A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所以只要温度不同,其它都相同;

B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必须是一个全条件,另一个缺少水。

而实验中前一个缺少氧气,而后一个缺少水;

C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空气充分接触;探究空气是必要条件则需要一个是全部条件存在,另一个缺少空气而其它条件要相同,所以应该把红磷换成白磷;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酚酞与碳酸不变色。

10.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右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答案】B

【解析】

A项,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逐渐降低,一氧化碳的含量会逐渐上升。

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

B项,含碳燃料在发生不完全燃烧时会有一氧化碳生成,所以从反应看,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

C项,蜡烛中一定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组成,故C项错误;

D项,在图中看到,当到160秒反应完时,氧气的浓度降低到约15%程度蜡烛就熄灭。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6分)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应用

“蛟龙号”深潜器

“神舟”五号宇航员航天服

新型水处理剂

用到的材料

特种钢

高强度涤纶

纳米铁粉

(1)上述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_;属于合金的是_________。

(2)纳米铁粉能吸附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_______(填操作名称)可除去污染物。

下列物质也能因吸附而具有净水作用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生石灰b.活性炭c.纯碱

(3)纳米铁粉还能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铜离子),写出铁粉与含硫酸铜的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涤纶钢

(2)过滤b(3)Fe+CuSO4=FeSO4+Cu

【解析】

(1)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而合成纤维包括涤纶、腈纶、尼龙;合金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特种钢属于铁合金。

(2)纳米铁粉能吸附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要把固体与液体分离,需要的操作是过滤;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化水,除去颜色和异味。

(3)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12.下图是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常温下,CO2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应CO2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填反应类型)。

(3)常温下,下列收集CO2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向上排空气法b.向下排空气法c.排饱和NaHCO3溶液法

(4)某同学进行图D所示的操作时,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颈漏斗

(2)A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

(3)b(4)二氧化碳倾倒过快,先使高处蜡烛火焰附近氧气浓度减少

【解析】

(1)X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采用向石灰石或大理石上滴加稀盐酸,反应物为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

A装置即为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反应使用的反应装置,而B装置,由于长颈漏斗下端在液面上,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故采用A装置;反应为碳酸钙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酸与盐反应生成了新的酸和新的盐,且新生成物中有气体,所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溶于水但不能溶于碳酸氢钠饱和溶液,所以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方法来收集,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4)此实验要成功则要使二氧化碳沿低蜡烛一边的烧杯内壁慢慢倒入。

所以其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倾倒过快。

13.废旧电路板中主要含有塑料、铜和锡(Sn)等,为实现对其中锡的绿色回收,某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Sn+SnCl2=2SnCl4

(1)SnCl4中锡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________(填“强”或“弱”),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

(3)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主要优点是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答案】

(1)+4

(2)弱Cu(3)2SnCl2

Sn+SnCl4分解反应

(4)避免焚烧塑料产生污染,更加环保(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解析】

(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

其中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所以锡元素在SnCl4中化合价为+4价。

(2)根据活泼金属能把它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而步骤①得到的溶液中只有锡元素的化合物,所以说明锡比铜活泼。

由此也得到固体A中一定有铜。

(3)根据图示步骤

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出反应方程式。

(4)焚烧塑料会造成环境污染。

 

14.“蓝瓶子”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振荡实验:

盛有氢氧化钠、亚甲蓝(C16H18N3SCl)、葡萄糖混合液的试管,经振荡、静置后溶液颜色会出现反复变化(如图1)。

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混合液中属于人类进本营养物质的有水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对振荡实验后溶液变蓝的原因进行如下猜想:

①溶液中溶入CO2;②溶液中溶入O2;③溶液中溶入_________(填化学式)。

(3)小红利用图2装置,从A端吹入呼出的气体,混合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由此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猜想①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为探究猜想②,利用图2装置色剂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葡萄糖

(2)N2(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3)不能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氮气和氧气等

(4)从A端通入氧气,若溶液变蓝,则猜想②正确;若溶液不变蓝,则猜想②不正确

【解析】

(1)人体六大营养素由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油脂、无机盐和水,故填糖类;

(2)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故可能是溶入了空气中的氮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氮气和氧气等,故变蓝不能确定是二氧化碳溶于后变蓝;

(3)从A端通入氧气,若溶液变蓝,则猜想②正确;若溶液不变蓝,则猜想②不正确;

15.(8分)某兴趣小组在相同条件下,将10.00g下列物质分别置于相同规格的烧杯,并敞口存放于空气中,烧杯中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质量/g

饱和石灰水

稀盐酸

浓硫酸

氢氧化钠浓溶液

氯化钙溶液

1天

8.16

8.37

8.64

11.18

9.38

10.25

2天

5.76

5.94

6.69

12.55

8.47

10.33

(1)下列图示能反映水在空气中放置时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2)石灰水在空气中久置后有浑浊现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为研制一种安全、环保的除湿剂,可选择上表中的________(填溶质的化学式)。

(4)将10.00g氯化钠浓溶液敞口久置后,最终得到2.26g晶体,则该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已知该温度下氯化钠溶解度为36.1g)

(5)为进一步研究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变化,该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①甲同学猜想浓度可能会变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验证甲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设计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

若答对第(6)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3)乙同学取20%的氢氧化钠溶液20.00g,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部分变质,得到18.80g溶液,由此能否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组成?

若能,请计算其组成;若不能,请补充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同时说明需要测定的数据(用a表示),并计算a的取值范围。

(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D

(2)Ca(OH)2+CO2=CaCO3↓+H2O(3)CaCl2

(4)不饱和(5)①稀盐酸中水的蒸发量大于HCl的挥发量(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②取等质量的原盐酸和久置的盐酸,均加酚酞溶液,分别滴入等浓度的NaOH溶液,至溶液由无色变红色时,比较消耗氢氧化钠的量(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注意:

若答对第(6)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6)不能。

实验方案:

将变质后溶液加热蒸干,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ag。

a的取值范围:

4.00

(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解析】

(1)分子在不断运动,当放在空气中时,由于分子运动会扩散到空气中,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间隔变大。

(2)石灰水在空气中久置,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从而使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3)氯化钙和浓硫酸的质量在第二天都增加,可以做除湿剂,但浓硫酸有强腐蚀性,不安全,所以选择氯化钙。

(4)在此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1.6g,所以在此条件下10g溶液中最多溶解氯化钠质量为

>2.26g。

所以为不饱和溶液。

(5)

浓度变大则是由于溶质增多或溶剂减少而导致,所以理由是溶液敞口放置时水份蒸发。

要验证甲同学的猜想,则需要看等量的前后溶液中溶质量的多少,所以需要通过反应并产生外观现象来判断,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

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后生成碳酸钠和水,如果没有其它的因素,只是吸收二氧化碳,那溶液变质后质量应该是增大的,但现实是溶液由原来的20.00克在部分变质后溶液质量变成了18.80克,所以无法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组成。

若加热蒸发后所得固体质量为a克,则当没有变质时固体质量为氢氧化钠质量20.00g×20%=4g,

当完全变质时,得到碳酸钠质量为a克,则

2NaOH+CO2===Na2CO3+H2O

80         106

4.00g           a

,解得x=5.30g,

故a的取值范围:

4.00

三、本大题共6分。

16.尿素[CO(NH2)2]是一种常见的氮肥,工业上制备反应如下:

CO2+2NH3

CO(NH2)2+H2O,请计算:

(1)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2)生产6t尿素理论上需要氨气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

解:

(1)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设理论上需要氨气的质量为x。

CO2+2NH3

CO(NH2)2+H2O

3460

x6t

x=3.4t

答:

生产6t尿酸理论上需要氨气的质量是3.4t。

【解析】

(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2)在已知尿素质量为6吨的时候,可以利用已知方程式进行计算求得需要氨气质量。

需要注意步骤的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