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834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docx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

2020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篇一

  郭永怀,190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

他从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贫寒9岁才上学,先后在石岛镇明德小学、青岛大学附中就读。

他成绩一直拔尖,受到校方特殊对待和奖励,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一个农民的孩子能够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在当时社会极为罕见,因此他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于1933年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毕业后,他被着名光学专家饶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卢沟桥炮声响起后,郭永怀与北大师生们一起南迁,历尽艰苦跋涉到达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

在上海登船前,他发现领到的护照竟是由日本政府所签发,怒不可遏,毅然放弃这次机会。

八个月后,郭永怀接到加拿大的留学通知,进入多伦多大学。

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便选择了空气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

因导师认为这一课题难解,他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航空大师冯-;卡门请教,并与在那里学习的钱学森、钱伟长等结为好友。

1945年,郭永怀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不久就担任了副教授、教授。

  1956年,郭永怀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携全家回到祖国。

经先期回国的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郭永怀在回国后的12年间,一直追求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稿酬作为党费上交,并将从国外带回的电动计算机、排风扇交给公家使用。

  1960年,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群体。

郭永怀担任了九院的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

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经常风餐露宿,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被戏称为核研究领域的“叁尊大菩萨”之一(另两尊是理论、试验部门的负责人)。

  19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国第一、第二枚塬子弹先后爆炸试验成功,周恩来、邓小平专门为郭永怀等科学家摆了庆功宴。

1965年以后,郭永怀在参与氢弹研制的同时,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设计。

与此同时,为了完成援外任务,他还担任研制一种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的总设计师,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制成了这种超低空的地空导弹。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

飞机降落时发生坠毁事故,他不幸遇难,时年59岁。

同年12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篇二

  郭永怀深深地懂得,要使我国的科学事业兴旺发达,光有少数老专家是不行的,必须不断地培养成千上万的后继者。

因此,他把培养年轻一代的力学工作者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他常把自己比喻为“一颗铺路石子”,让年轻人从他身上踩过去。

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回国不久,他就与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等一起,规划了全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组织领导了全国三届力学研究班;接着,他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化学物理系主任,为该系的创立操劳筹划;同时,他还在该校的近代力学系开课,讲授边界层理论;他亲自带研究生,培养助手,指导一批青年搞研究工作。

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指导艺术,以他的全部热情和关怀,为祖国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62年夏,郭永怀正在为在科大开讲“边界层理论”紧张备课,同助手们一起编写讲义。

他几次放弃休假疗养的机会,坚持与助手们一起紧张工作,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编出了第一流的《边界层理论讲义》。

它篇幅不大,内容精辟,是郭永怀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由于他有着丰富的研究工作经验,见解深邃,因此讲课别具一格,使学生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人事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

  他对青年同志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

一开始,他先出一个简单的题目,指定有关的参考书籍与文献;然后诱导青年同志做更复杂一些的题目,让青年同志自己去查阅文献、资料;接着,再着手做没有现成文献可直接借鉴和应用范围更广的课题,有时还要求用实验来验证所得的结果。

通过这一过程,许多青年同志学到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本领。

  郭永怀不苟言笑,但对青年一代总是寄予深情,和蔼可亲。

他对于所安排的头绪众多的课题,心里有一本“明细帐”。

青年研?

ahref='//target='_blank'>咳嗽本;崾盏剿蠢吹闹教酰厦媸撬歉战〉氖旨#吹氖羌钙晒┎慰嫉奈南?

有时,他亲自把书籍、文献送到青年人手里;有时,他突然跑来与大家讨论,用他考虑到的一个更好的想法来解答上次提出的问题,对于青年同志写的研究报告,他都要反复推敲,仔细修改。

为了业务工作,大家可以随时去叩他的门,而他总是放下手头的工作,与来人热情地讨论。

郭永怀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为培养年轻一代的力学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心血。

  郭永怀虽然离开了我们,他却活在了我们的心中,任时间洗礼,对他的这份敬佩之情却不灭。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篇三

  1965年,郭永怀曾经讲过: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来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

”他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肩负着发展我国近代力学和尖端科学事业的重任,郭永怀始终有一种紧迫感。

因此,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他的工作日程表永远是排得满满的,力学所和有关单位的业务问题,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大批文件和科研报告需要他处理。

他从不午休,晚上经常工作到深夜;他没有节假日,不是照样到所里上班,就是在家里埋头书案,博览群书。

正因为他无休无止地追求着新的知识,所以对国际上近代力学和尖端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总是了如指掌,对各种复杂的课题总能做具体入微的指导。

在国外,他有过一些业余爱好:

喜欢集邮,对于音乐有很高的鉴赏力,回国后,由于工作繁忙,就很难得有时间去过问他珍藏的邮集或欣赏优美的乐曲了。

  他自己勤奋,也希望别人勤奋。

他时常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青年:

“天才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刻苦学习。

学问是无止境的,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占领科学堡垒。

”他还用牛顿与鸡骨头的故事教育过大家,要大家用一股“傻劲”去学习、工作。

言传身教,使他周围的同志们深受感染,而他的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也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在学术问题上,郭永怀以严谨著称,从不容许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容许草率从事,滥竽充数。

他毕生发表的科学论文为数不多,但每篇都有一定的份量和价值;在发表之前,他总要反复核实,斟字酌句,非常慎重。

回国以后,为了教学的需要,也为了系统介绍国外流体力学的经典著作,他亲自动手翻译普朗特著的《流体力学概论》(1952年版),他给自己提出了信、达、雅的高要求;为了使译著准确流畅,他反复对照了德文原版和英文译本,和有关同志商讨了数十次;对原书疏漏之处,还加上了注释。

这样,前后历时8年,直至他牺牲后才正式出版。

这本高水平的译著出版之后,连续印刷两次,畅销海内外,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在指导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他要求制订工作计划时必须有指标,有进度,而且切实可行,如果空洞无物或言过其实就要退回重新制订;对于学术报告,他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足,在一定条件下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学术讨论中,他绝不放过一个细微的错误。

有一次一个青年同志在报告工作时,需要画一条湍流情形下的速度分布曲线,就随便画了一条。

郭永怀立即指出,它不能反映湍流的特点,要这位青年同志纠正过来。

  他生前兼任《力学学报》主编,审稿时严格把关,不分亲疏也不看投稿人“来头”大小,一律秉公办理。

有一次对力学界一位权威的来稿发生了分歧,审稿者提出了肯定的意见,有一位青年人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为此郭永怀特意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结果发现基本方程有误,郭永怀就坚决支持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小人物”的意见。

1963年,力学学报编辑部接到一封对一篇论文持有歧见的批评信,而论文作者是在郭永怀指导下工作的两位青年。

郭永怀仔细地看了来信,并让两位作者认真考虑别人的观点,给予答复。

他说:

“我主张发表论文,就是为了进行学术交流,以期引起讨论。

别人的批评意见,只能使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郭永怀为人实事求是,他从不人云亦云,一旦发现真理不在自己这一边,却能及时修正错误。

郭永怀对人严格,一丝不苟,但却平易近人。

有时,即使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客观上难以实现,他也会及时收回。

有一次,他要一个实验室进行风洞湍流度的测试工作,当他发现国内电子仪器信噪比比较低,一时无法进行这项工作时,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他曾不止一次地对青年们说:

“我给你们提的建议看法仅供你们参考,不一定按我的办法做,一切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正因为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虚怀若谷,不以势压人,所以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更高了。

  他是我们华夏的英雄,因为有他的存在而多了一束曙光!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篇四

  郭永怀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

  两弹一星(早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一共23位元勋,在三个领域中,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

  郭永怀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以一个农村娃的身份,和所有当时的中国科学大师巨匠一样,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郭永怀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

天知道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需要经历多大的努力和传奇才能在风雨飘渺的中国和中国最高学府学习物理。

  当然,和所有大师一样,郭永怀考取了1938的美国庚子赔款留学基金。

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

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原本只有1个名额,后来经过叶企孙教授、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被一同录取)。

  郭永怀精神: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9岁。

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

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

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

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人们不会忘记,当年邢台大地震发生之际,郭永怀正在北京民族饭店听取一项机密工程进展汇报,震感波及到北京,他仍然十分镇定而专注地探讨着每一个细节,房子明显开始摇动了,整个宾馆里的人们一片骚乱,可郭永怀还在思考着、辩论着......

  人们不会忘记,也就是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1961年,郭永怀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从而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们不会忘记,当他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之后,有位年轻同志打趣说,郭老当大官了!

  没想到一向为人随和的郭永怀竟板起脸来说:

“我们回国的目的都是为了报效祖国,你们乃至二三代科学工作者都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铺路石,要有思想准备吃苦受罪,不要为名利所累!

”我们也不能忘记

  中科院院士俞鸿儒,是郭永怀回国后指导的首批研究生之一,记得郭永怀第一次与他们谈话的时候,曾经给他的学生一种“特权”,只要是学术问题向他请教,什么时候都可以。

  郭永怀曾经说过,他在国外16年,几乎每天都在思念祖国;回国以后,尽管工作繁忙,他又经常思念故乡。

据他的侄女郭秀芝告诉我们,他回国后的第二年,回过老家一次,祭扫了父母的墓地,拜访了乡邻亲友,便匆匆赶回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国家荣光》郭永怀事迹观后感篇五

  战乱频仍,艰难时势唤醒了他的科学救国、科学强国之梦,于是越洋跨海,纵横求索。

  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使他看到了祖国振兴的希望,他毅然拒绝了美国同事请他参加的机密研究项目,放弃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携妻挈女义无反顾踏上归途。

  强权敌国的核武讹诈、“友好邻邦”背信弃义,无不使他食不甘味,义愤填膺;从受命研制“两弹一星”之日起,他便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叁大支柱”之一,呕心沥血,发足抢时,立誓拼命也要尽快拿出“争气弹”。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勛”予以表彰,在追授“两弹一星功勛奖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个为许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他就是郭永怀。

  为让后人记住郭永怀,今年他的家乡山东省荣成市为他建造了纪念馆。

  乡人盛颂“聪明娃”

  在郭永怀的家乡----山东省滕家镇西滩郭家村,记者见到了郭永怀的亲属郭永进老人等几位老者。

  今年82岁的郭永进,是郭永怀的堂弟。

他回忆说︰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普通农家,这是郭文吉夫妇的第四个儿子。

他聪明伶俐,从不认生,郭文吉夫妇将他视若掌上明珠。

10岁的时候,郭文吉将儿子送到了本家叔叔所办的学堂里读书习文。

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中,成为四乡八畽第一个公费中学生。

20岁那年,郭永怀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1931年7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转入本科学习,选择了物理学专业。

  两年后,他来到北京大学,在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

  1935年7月,郭永怀留在饶毓泰教授身边,做助教和研究生。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大学停课。

1938年3月,郭永怀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南下来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半工半读。

  国难当头,科教兴国、科技报国的念头一次次撞击着郭永怀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他知道,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将永远被动挨打。

于是他改学航空工程,立誓要为我国的军事科学奋斗终生。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

  蒙受空难天顿足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準备工作。

可谁会想到,这竟是郭老最后一次来到倾注过他4年心血的试验基地了。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

他要急着赶回北京,一刻也不等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

  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匯报。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

  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突然,飞机失去了平衡,偏离开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一头扎了下去紧接着火焰冲天窜起......

  当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像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

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中央领导震惊了,整个科技界震惊了!

人们为这位惨遭不测的伟大科学家仰天顿足,扼腕垂泪!

  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是举行了一个小型追悼会,但追悼会举办得非常隆重。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致悼词,钱学森、王淦昌等郭永怀生前好友参加了追悼会......

  熟知郭永怀的人都知道,时间对郭永怀来说太重要了。

为了保护像他这样的科学家的安全,周恩来总理还特地叮嘱不让乘飞机。

但为了抢时间,郭永怀经常强行登机,这次由于时间紧迫,他坚持夜航,就在他临上飞机前,大家还劝他换个时间再走,郭永怀却平静地说︰

  “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留取丹心鉴后人

  事隔30多年,凡郭永怀当年工作过的地方,只要一提起他,人们恭敬之情溢于言表。

  郭永怀教授当年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涵信将军提起恩师,感慨万千︰“我永远忘不了的是那台手摇计算机,那是郭老的心爱之物,但为了大家方便,他把它从自己家中搬到了所里;当时的电风扇和电冰箱都是非常贵重的物品,郭老也从家中搬到研究所,供大家一起享用。

郭老和李佩教授所生的惟一爱女郭芹,由于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应有照顾,身体一直很瘦弱,但是,国家一声号令,郭老夫妇二话不说就将爱女送到了内蒙古草塬插队......”

  “_”时期,到处被一种狂热的气氛所笼罩,忙于“两弹一星”研究工作的郭永怀躲过了此劫,他的夫人李佩教授却被隔离审查,后来又被下放到安徽合肥,6年没回北京。

在李佩遭难郭芹受苦的日子里,郭永怀无怨无悔,全身心投入“两弹一星”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

  由于女儿身体不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人们不会忘记,当年邢台大地震发生之际,郭永怀正在北京民族饭店听取一项机密工程进展匯报,震感波及到北京,他仍然十分镇定而专注地探讨着每一个细节,房子明显开始摇动了,整个宾馆里的人们一片骚乱,可郭永怀还在思考着、辩论着......

  人们不会忘记,也就是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1961年,郭永怀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从而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们不会忘记,当他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之后,有位年轻同志打趣说,郭老当大官了!

  没想到一向为人随和的郭永怀竟板起脸来说︰“我们回国的目的都是为了报效祖国,你们乃至二叁代科学工作者都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铺路石,要有思想準备吃苦受罪,不要为名利所累!

  中科院院士俞鸿儒,是郭永怀回国后指导的首批研究生之一,记得郭永怀第一次与他们谈话的时候,曾经给他的学生一种“特权”,只要是学术问题向他请教,什么时候都可以。

  郭永怀曾经说过,他在国外16年,几乎每天都在思念祖国;回国以后,尽管工作繁忙,他又经常思念故乡。

据他的佷女郭秀芝告诉我们,他回国后的第二年,回过老家一次,祭扫了父母的墓地,拜访了乡邻亲友,便匆匆赶回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1988年12月5日,当郭永怀牺牲20周年的时候,他生前的老师、同窗好友、同事以及学生聚集力学研究所举行报告会,周培源、钱学森、钱叁强、张爱萍、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等到会并撰写纪念文章。

  聂荣臻元帅、宋任穷、张劲夫等题词纪念。

  从1991年开始,力学所设立了以郭永怀名字冠名的奖学金,作为对力学所品学兼优的研究生的最高奖励,如今已有30多位研究生获得了这项奖励。

郭永怀当年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两名成为中科院院士。

  安息吧,郭永怀。

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人民永远怀念你。

(作者︰金志涛 王士波 许运江 孙宗勇 田宏耀 卢杰)

  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

而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

  郭永怀一行在上海上了船,刚上船后就有消息传出,他们将在日本的横滨停船叁日登岸“观光”,并接受日本政府的签证。

面对这种莫大的羞辱,郭永怀与同伴义愤填膺,一致决定,一不登岸观光,二不接受敌国的签证----22名同学全体下船,拒绝出发,毅然返回了昆明。

  1940年8月,他们第叁次在上海集合,乘坐俄国的皇后号邮轮再度出发。

经过28天的海上颠簸,他们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成了该校第一批来自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

从此,郭永怀开始了他的长达16年的海外求学生涯。

  异域他国扬功名

  在多伦多大学,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一起选择了应用数学系。

  郭永怀进步很快,仅用半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

  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了当时着名的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继续深造,在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经过4年艰苦探索,郭永怀于1945年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此后,郭永怀留在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术研究。

  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机的飞行速度并不理想。

  声障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

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后,名声大振的郭永怀应聘参加了美国数学学会,并被加州理工学院特聘为研究员。

不久,他便成为康乃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叁个着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两项重大成果,郭永怀由此驰名世界。

  报国之心关不住

  在中关村的一座普通住宅楼里,我们见到了郭永怀的夫人李佩教授。

  谈起郭老,李佩教授久久无语。

老人平静下来,打开了回忆的闸门......新中国诞生前夕,郭永怀在康乃尔大学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的进步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大家谈论得最多的,还是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秘密的话题,那就是通过什么途径,在什么样的时机,把他们学到的科学知识贡献给自己的祖国。

他们在焦灼中等待着。

  由于郭永怀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引起了美国方面的高度关注。

  1955年8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

  不久,美国政府就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

  在此之前,周培源、钱伟长等人已在1947年绕道欧洲回国。

钱学森也在1955年回到祖国。

  “禁令一旦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盘算着回国的事。

  美国的许多朋友、包括已经加入美籍的华人朋友劝他,康乃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挂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

郭永怀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

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知郭永怀者,莫过钱学森。

当时已任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于1956年6月写给郭永怀的信中,盼他回国的急切之情跃然笔端︰“我们现在为力学忙,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研究所来,快来,快来!

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

......今天是足踏祖国土地的第一天,也就是快乐生活的第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国吧!

  郭永怀一回到祖国,就如愿和钱学森、钱伟长一起投身于刚组建的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

  1956年年底,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57年底,郭永怀参加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力学科技规划专业组副组长。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12日,苏联“东方”1号宇宙飞船首次进入太空......

  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大力提倡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

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1967年,郭永怀参加了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担任筹建组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参与建院规划。

  他提出空气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以航空航天为立足点,以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模型自由飞行试验为叁大研究手段。

郭永怀作为一个奠基者,在这项伟大的建设工程中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勛。

为了缅怀郭永怀的功绩,气动中心专门在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张爱萍将军书写了“永怀亭”叁个大字......

  倾心尽瘁为“两弹”

  1945年7月16日,美国进行了人类歷史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