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98414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B、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C、坚持知行统一

  D、努力做到“慎独”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就是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这是一种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法。

  故选A。

  5、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解析】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指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以及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6、第一个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人是()。

  A、冯特

  B、詹姆斯

  C、桑代克

  D、亚里士多德

  【解析】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7、“四书”、“五经”是我国()的教育内容。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封建文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教育制度上有官学、私学、书院等多种形式;

教育内容为经、史、子、集等,其中《五经》、《四书》影响最大,是最主要的教材。

全社会盛行“学而优则仕”,从察举到科举,学习《五经》、《四书》是晋身的主要门路。

  8、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学科设置

  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C、学科顺序

  D、课时分配

  【解析】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

  9、关于班集体的概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C、纪律松弛、涣散的群体不算集体

  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

  【解析】班群体并不等于班集体。

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10、“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答案】C

  【解析】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使每位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发展。

故选C。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1995年9月1日起实施。

  A、1994年1月1日

  B、1994年9月10日

  C、1993年11月1日

  D、1995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2、教师私拆学生信件,侵犯了学生的()。

  A、隐私权

  B、肖像权

  C、名誉权

  D、财产权

  【解析】教师未经许可,拆看学生信件,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13、母亲杨某外出打工,将15岁的儿子小强留下长期单独居住。

杨某的做法()。

  A、合法,可以改善小强的物质生活条件

  B、合法,可以提高小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C、不合法,不得让不满16周岁者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D、不合法,不得让不满18周岁者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14、母亲杨某外出打工,将15岁的儿子小强留下长期单独居住。

  15、下列属于连续操作技能的活动是()。

  A、打开收音机

  B、草书

  C、实弹射击

  D、开车

  【答案】B

  【解析】连续动作技能即连续型操作技能,这类技能主要由一系列的连续的动作构成,操作技能表现为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协调的动作序列。

只有B选项符合这一定义。

故选B。

  16、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C、人的本性学说

  D、神的竟志学说

  【解析】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要点:

  

(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17、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

  【解析】学习程序性知识实质上就是掌握做事的规则,即解决问题的方法。

  18、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教育要()。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抓关键期

  D、扬长避短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所以教育应要抓住最适宜进行教育的那个时期,即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

  19、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教育要()。

  20、明确把“关爱学生”作为一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是()。

  A、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试行)

  B、1991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C、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D、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解析】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的把“关爱学生”作为一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21、教师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所期望的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称为()。

  A、教师角色

  B、教师职责

  C、角色扮演

  D、角色意识

  【解析】教师的角色意识就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

主要包括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期待三部分。

  22、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时,在基本价值取向方面,长期存在的对立是()的对立。

  A、神本位与人本位

  B、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C、社会本位与自然本位

  D、个人本位与自然本位

  【答案】B

  【解析】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时,在基本价值取向方面,长期存在的对立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对立。

  2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下列不属于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A、有优秀的教师

  B、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C、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D、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六条:

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A项表述错误。

  24、在本行政区实施有效的教育法规,属于()。

  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地方性教育法规

  D、教育行政章程

  【解析】地方性教育法规只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有效。

  25、明确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解析】壬子癸丑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

  26、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德鲁克

  D、马卡连柯

  【解析】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7、()是公民依法享有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受侵害的权利,它是学生人身权的重要内容。

  A、人格尊严权

  B、生命健康权

  C、人身自由权

  D、教育权

  【解析】生命健康权是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人身自由等方面的内容。

  28、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

  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

  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解析】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

直接目标是咨询者向咨询对象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问题,并提高自身应付挫折的能力。

  29、一学生的智商是115,表示其智力()。

  A、优异

  B、中上

  C、中下

  D、较低

  【解析】韦克斯勒把人的智力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智力缺陷(70以下)、低能边缘(70~79)、中下(80~89)、中等(90~109)、中上(110~119)、优秀(120~129)和极优秀(130以上)。

因此,该学生的智商处于中上位置。

  30、“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相似性和差异性

  D、现实性和潜在性

  【解析】马克思的这段话出自《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经典论述。

这段话集中说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31、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解析】杜威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认为教育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32、人性论是确认教育观的理论基础,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对人性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理论,其中主张“性善论”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解析】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33、我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从神学化的思想体系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主要强调的是()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A、环境

  B、意识

  C、遗传

  D、教育

  【解析】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主要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由()决定的。

  A、教育自身的矛盾特殊性

  B、人们的认识活动规律

  C、教育自身的性质

  D、教育自身的活动

  【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培养人这一规定把教育与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区别开来。

  35、下列人物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倡议,对后世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A、朱熹

  B、郑玄

  C、汉武帝

  D、董仲舒

  【解析】汉朝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6、一名教师在安静的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7、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性指标是()。

  A、教师队伍

  B、学校管理

  C、办学条件

  D、学生发展

  【解析】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不仅是升学与就业指导以及因材施教的基础,还能帮助学生正确估计自己,并了解自己的特长。

  38、刘老师很少留意那些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刘老师的做法()。

  A、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B、有助于教学任务完成

  C、违背了公正施教的要求

  D、违背了严慈相济的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要“关爱学生”,即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

  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平等既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也是学生之间的平等,同时,也指教师在处理学生关系时,以同样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对待每一位学生。

公正既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与学生关系的行为,也指教师对学生无差别的关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因个体发展差异、家庭或社会背景不同而不同。

题干中刘老师只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成绩一般的学生很少留意,其做法违背了公正施教的要求。

  39、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根据()的原则,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办学,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危房改造和修缮、新建校舍,不得挪作他用。

  A、强制

  B、完成任务

  C、自愿、量力

  D、制定数额

  《教育法》规定,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办学,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危房改造和修缮、新建校舍,不得挪作他用。

  40、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陶冶、自我改造的方法属于()。

  A、宣传演讲法

  B、榜样教育法

  C、自我修养法

  D、对话教育法

  【解析】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需在自我修养中提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各种实践中,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道德品质中有目的地“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陶冶、自我改造”。

这属于自我修养法。

  4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

  A、教育和处罚

  B、教育和保护

  C、保护和管教

  D、预防和矫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42、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根本原因是()。

  A、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为“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C、王室衰微,思想控制不力

  D、封建政府的大力提倡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包括:

①根本原因: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②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③政治上:

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

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⑤直接原因:

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43、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会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44、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称为()。

  A、认知失调

  B、道德认知

  C、品德

  D、态度定式

  【解析】态度定式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

态度定式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从而影响着是否接受的质量。

  45、一般来说,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都比较急剧,因此教育者应该()。

  C、有针对性

  D、抓住关键期

  【解析】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急剧而不平衡,心理发展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等矛盾,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针对这些特点,教育者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各方面的变化和特点,抓住学生发展关键期,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

  46、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解析】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47、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以下正确的是()。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解析】B项: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因此,与题意不符。

C项: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D项: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8、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49、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由()决定的。

  50、根据国内外有关经验,建立在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基础上的课程,最为适宜的结构形式是()。

  A、任务

  B、主题

  C、单元

  D、网络

  【解析】与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每一个单元必须包括三个部分:

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51、根据心理学的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学习的是()。

  A、儿童学会用筷子吃饭

  B、喝酒后开快车

  C、每天浏览报纸

  D、转学来的新生不愿与同学交流,时间长了与同学的关系就融洽了

  【解析】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