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8548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古诗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

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做到“知人论世”.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

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

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情感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诗歌表面写的内容,二是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

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2、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

马致远的《秋思》

思亲念友的孤独: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征夫的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

温庭筠

依依惜别的深情:

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悠闲、自在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恶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陶潜《归园田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

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

具体的考点有:

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按照“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下面分别以几道古诗比较阅读题为例,加以简要说明。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涣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山寄京华亲故①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軬,秋来处处割断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归雁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②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

①京华亲故:

指在京城长安的亲人与友朋。

②二十五弦:

一种弦乐器,初发于西域之地。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的主题。

请简要概括它们各自使用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柳诗:

以形象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失意中的思乡之情。

(2)钱诗:

以生动的拟人和丰富的联想,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达了诗人久居异地的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

①萦波:

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②飐风:

在水中摇摆。

③搔头:

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参考答案」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访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

①蔡家亲:

用了“羊祜为蔡邕外孙”的故事,因此称表亲为蔡家亲。

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1)两首诗都写到了外弟带给作者的欣喜,司空曙的欣喜是诗人贫居独处时遇外弟留宿得以倾心一谈;李益的欣喜则是离乱十年后与外弟意外相逢回忆往事。

但这两首诗也可以说都是喜中有悲,以喜写悲。

司空曙诗的“悲”在_______________;李益诗的“悲”在________________.

(2)司空曙诗中的“雨中黄叶树”既是烘托凄凉气氛,也是借树之落叶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诗中的“秋山又几重”既写外弟此去重山阻隔,也隐喻蕴含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司空曙的“悲”在于自己长期沉沦,贫居独处,无人问津;李益诗的“悲”在于十年一见,又要匆匆作别,不知再聚在何年。

(2)作者的衰老潦倒、伤别的情怀。

古诗对比阅读训练题

1.阅读欧阳修的两首《采桑子》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注]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骖:

动词,骑,乘。

 

(1)下面对两首词的内容所作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两首词的首句都说了“西湖好”,但“好”的原因不一样,前一首强调游船上有酒助兴,后一首强调了西湖的天光水色。

这些都是西湖“好”于其他地方之处。

 

B.第一首上阕主要写泛舟湖上,饮酒作乐、一醉方休的乐趣。

第二首上阕主要写西湖的自然风光。

 

C.前首词的下阕突出了醉酒中对西湖景物的感觉。

后首词的下阕突出了观景时的心态。

 

D.两首词都以游西湖为题材,前一首重在写舟中人的行动,后一首重在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1)A(两首词中的“好”,并不是与游别处相比得出的结论)

(2)D(后首下阙主要写自己的主观感受,面对此情此景如入仙境,而不是流露出避世成仙的念头)

(2)下面各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前首词中一个“疑”字,一石二鸟,既反映出湖水的平静清澈,又生动地表现了词人的醉态。

 

B.前首词中“俯仰留连”上与“行云”“行舟”扣合,下与“湖”“天”照应,有将外在景致与主观感受连成一体之妙。

后一首词中没有起这种作用的词语。

 

 C.前首词中“俯仰留连”是借人写物,借此衬出西湖景色之美。

后首词中“鸥鹭闲眠”是借物写事,借此衬出西湖的游人如织。

 

 D.前首词的情调乐观、积极,后首词则流露出一丝想远离尘世、避世成仙的念头。

 

2.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赠诗,回答问题。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注],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中圣:

曹魏时徐邈嗜好饮酒,他将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作贤人。

“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第一首赠诗中的“风流”在本诗中是什么意思?

请结合本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修辞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1)“风流”一词在本诗中是洒脱、清高、超凡脱俗的意思。

从第二联写他青壮年时“弃轩冕”,老年时“卧松云”中可看出;从第三联的“频中圣”“不事君”中也可以看出。

(结合任一联均可)

2.(2)前一首用比喻和借代,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来借指孟浩然本人。

后一首则用夸张的手法写汪伦对自己情谊之深。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写出两点即可)

 答:

(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

请简述理由。

 答:

(1)①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

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后者写菊不用“菊”字。

③都化用了典故。

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2)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3)《墨梅》一诗语言通俗明快,琅琅上口,近乎口语;《寒菊》一诗语言文雅含蓄。

前者直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后者曲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

(3)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

4.阅读王冕咏梅的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白梅诗中“不与桃李混芳尘”中“混”是“混同”的意思,是说白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墨梅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

(2分)

(2)墨梅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3)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1)白梅具有不与桃李争高低,更不愿与其为伍的清高品格。

墨梅具有高洁、清秀、淡雅、朴素的特点。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都是借梅花抒怀写志,袒露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

(2)《从军行》和《渔家傲》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答:

(3)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

(1)①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

②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2)①相同处:

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或战事的角度写。

②不同处:

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

(3)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

范仲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5.比较阅读描写庐山瀑布的两首诗和苏轼评价它们的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虚云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

帝遣银河一律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轼

(1).根据诗歌意象填空。

(3分)

李白诗中的“紫烟”,即徐凝诗中的“”。

徐凝诗中的“落泉”,即李白诗中的“”

李白诗中的“银河”,即徐凝诗中的“”

(2).苏轼诗对李徐二诗作了评价,试指出苏轼对二诗的看法,并说说你的理解。

(3分)

(1)虚云飞流白练

(2)从苏轼诗可以看出,苏轼先肯定了李诗,后否定徐诗,一句“古来惟有谪仙词”可看出苏轼对徐诗的全盘否定。

(2分)整体来讲,李诗想象奇特,意境飞动,气势磅礴;徐诗虽有夸张,却无奇思妙想,气势不如李诗充足,但也不是如苏轼所评价的那样一无是处。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

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2分)

答:

(2)

(1)《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2)《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

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答:

7.读下面两首诗和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诗寻觅春天的方式有所不同,请在诗中找出相关诗句来。

(2分)

答:

(2).说说二诗反映的作者的感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4分)

答:

共同点:

不同点

(1)白诗是“长恨春归无觅处”。

黄诗是“除非问取黄鹂”。

(2)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二诗作者感情的共同点。

不同点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8.阅读两首《相见欢》,按要求答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簪缨”指代什么?

“几时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2).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

(3分)

答:

(1)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李煜也用丝来比喻愁思。

“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愁思纷繁和难以排解。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2)虽然两首词的词牌都是“相见欢”,格律一样,但各自所表现的感情却完全不一样,风格也有很大差异。

“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李后主却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

“无言”又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西楼见月,夜已深沉,孤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浓重的愁绪跃然纸上。

全词表现得哀婉动人。

朱词则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托了词人的国破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感情激越,语尽而情意悠悠不尽,有豪放之风。

(能回答“婉约”“豪放”可给2分,能运用词中句子分析,得3分

9.阅读王维《杂诗》二首,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怀乡思亲之情。

请从抒情主人公身份的角度作简要说明。

(2分)

答:

(2)诗

(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抒情主人公只问“花”而不问“人”,和其他,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有什么表达作用?

(2分)

答:

(3)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运用上有什么作用?

答:

语言风格上:

1)诗

(一)是在家人(或女方)询问船家有无离家人(或男方)的来信;诗

(二)是离家人(或男方)向来客询问自己家中的情况。

(2)诗人选取典型细节,用借代手法,以“花”代指亲人和家中的一切,问“花”是表达思亲还乡之情,这样写,感情含蓄、真切,富有情趣。

(3)语言风格上,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

句式运用上,以文句结尾,可见对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句式运用上: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未眠。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这两首诗在写作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分)

答:

(2)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两首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写出其中一个方面。

(4分)

答:

(1)都写了春天的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以及人们在春天早上迟起的情景。

(景和事各1分)

(2)如王诗以动写静,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由静入动,诉之于听觉感受。

王诗绘彩着色,以形写意;孟诗纯用白描,重在写意。

王诗着眼于空间景物的抒写;孟诗则着眼于时间过程的描写。

(只要写出一处,意思对即可。

仅写出一首诗的特点不给分)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

崖州,今海南岛海口市。

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

(1)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2)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3分)

答:

1)《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

《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

(2)《山房春事》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不调和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

《登崖州城作》是即景抒情——通过登城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

虽然两者抒情手法略有差别,但抒情方式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如杜甫《春夜喜雨》,“喜”字就是“诗眼”。

“诗眼”可在诗题中,也可在诗句中,《过三闾庙》一诗的“诗眼”是字。

(1分)

答:

(2)“沅湘流不尽”这种写法,与《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否相同?

为什么?

(3分)

答:

(3)从写作技巧方面简要点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两句诗。

(2分)

答:

(1)“怨”。

(2)相同。

(1分)都运用了“起兴”(或“比兴”、“兴中带比”、“兴”)的手法。

(2分)

(3)这两句诗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写眼前之景,其实,言外自有一种悲凉之气。

(或:

后两句写眼前日暮风起,枫林萧萧,情寓景中,为屈子传哀怨之声,空际传神,不着迹象,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慷慨之气。

 

13.阅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苏轼《赠刘景文》,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

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达感情?

答: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苏轼诗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答:

(1)韩愈写的是早春,能摄春之魂,“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传奇景色,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苏轼诗写的是初冬,“荷尽”、“菊残”“傲霜”,既写景,又咏物喻人。

(2)“残菊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对,内容相近,构成“流水对”。

这里菊花残了,枝干尚能傲霜独立的描写,既写了景,咏了物,也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最后一句,既是实写,也是借代,作者把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表现出诗人旷达明朗的性情和胸襟。

语浅情遥,耐人寻味。

 

14.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度汉江回乡偶书

李频贺知章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从情绪上看,甲乙两诗有何不同?

答:

(2)联系两首诗的具体情境,结合自己的想象,将作者的情绪、心理加以推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