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8666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docx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康家村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单位

1.1.2.1项目主管单位

某县林业局

1.1.2.2项目建设地点

某县长宁镇康家村

1.1.2.3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及

1.1.2.4项目科技支撑单位

某县林业局

1.1.2.5项目实施单位

某县长宁镇康家村贺庭录

1.1.3项目属性

新建

1.1.4建设目标及建设宗旨

以科技为先导、市场为导向,坚持利用当地优势,栽培当地种苗,为当地造林提供优质苗木的建设目标,建设一个规模发展、体现农村林业发展先进水平、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物质基础的种苗基地。

在推动当地林产业发展、落实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同时,为当地的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和水源涵养林、重点公益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提供种苗保障。

项目建成后以按照建设规模性的产业体系的要求,将完成200亩的种苗繁育基地,主要培育云杉、油松、樟子松、祁连园柏、、新疆、青栽培,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某地区乃至整个省提供具有优良特性的绿化苗木。

1.1.5项目区围

某县长宁镇

1.1.6项目建设的关键技术

根据黄土地区的自然特点和造林科技推广的具体需要,本项目应用《省育苗技术规程DB63/T299-1998》、《林业实用技术》。

根据当前种苗市场所紧缺的云杉、油松、樟子松、青、新疆、、祁连园柏进行栽培,缓解我县干旱地区造林工程苗木品种单一问题,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1.1.7项目建设容及其规模

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苗木快繁节能温室2处,基地管护房及仓库220平方米。

苗木生产:

基地总建设面积为200亩,主要为云杉大苗培育区25亩;油松大苗培育区25亩;樟子松大苗培育区50亩;新疆培育区25亩;青培育区25亩;培育区25亩;祁连园柏播种区10亩;祁连园柏大苗培育区15亩。

设备购置:

拖拉机1套(包括犁、坐床机、旋耕机等),运输车辆1台。

1.1.8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一年,即2012年

1.1.9项目总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投资485.75万元中,申请林业贴息贷款投资340.7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0%,自筹14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0%。

1.1.10项目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对缓解某县及周边地区造林工程苗木品种单一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引用当地苗木、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销售收入

苗木培育3年—4年后,各类苗木可以出圃,60多万大苗按现在市场价进行销售,每年计划出圃10万株(1.2m-1.5m)针叶树种,每株30元计算,年销售收入300万元;每年计划出圃落叶乔木20万株,每株按10元计算,年销售收入200万元;各树种年总销售收入为500万元。

(2)成本效益:

定200亩土地,用地1年,核定2名管理人员、聘用苗圃工人工资核定为每亩1400元(包括整地、栽植、浇水、防治、除草等各项劳动),土地租金每亩1200元,水肥每亩300元。

投入成本分析:

首期投入=种(条)苗+配套投入。

Ⅰ区(25亩):

云杉大苗培育,每亩3000株,总种植数量为75000株,每株成本约9.72元,(苗:

9元,每株分摊地租0.16元,管理及工资0.46元,水肥0.1元)。

苗木投入及养护投资约:

9.72元×75000株=729000元。

Ⅱ区(25亩):

油松大苗培育,每亩3000株,总种植数量为75000株,每株成本约9.72元,(苗:

9元,每株分摊地租0.16元,管理及工资0.46元,水肥0.1元)。

苗木成本及养护投资约:

9.72元×75000株=729000元。

Ⅲ区(50亩):

樟子松大苗培育,每亩3000株,总栽植数量为150000株,每株成本约6.16元(苗:

5.2元,每株分摊地租0.4元,管理及工资0.46元,水肥0.1元)。

苗木成本及养护投资约:

6.16元×150000株=924000元。

Ⅳ区(10亩):

祁连园柏播种,每亩下种量为175公斤,总下种量为1750公斤,每亩成本为23600元(种子每公斤为120元×175公斤=21000元,人工资核定为每亩1400元,土地租金每亩1200元,水肥每亩300元)。

种子成本及养护投资约23600元×10亩=236000万。

Ⅴ区(15亩):

祁连园柏大苗培育,每亩3000株,总栽植数量为45000株,每株成本约4.46元(苗3.5元,每株分摊地租0.4元,管理及工资0.46元,水肥0.1元)。

苗木成本及养护投资约:

4.46元×45000株=200700元。

Ⅵ区(25亩):

扦插,每亩5000株,共需插穗125000株,每株成本约1.12元(插穗0.6元,每株分摊地租0.24元,管理及工资0.28元,水肥0.006元).

苗木成本及养护投资约:

1.18元×125000株=147500元。

Ⅶ区(25亩):

青扦插,每亩4000株,共需插穗100000株,每株成本约1.15元(插穗0.5元,每株分摊地租0.3元,管理及工资0.35元,水肥0.003元).

苗木成本及养护投资约:

1.15元×100000株=115300元。

Ⅷ区(25亩):

新疆扦插,每亩4000株,共需插穗100000株,每株成本约1.15元(插穗0.5元,每株分摊地租0.3元,管理及工资0.35元,水肥0.003元).

苗木成本及养护投资约:

1.15元×100000株=115300元。

种苗费投资及管理325.25万元,基础设施及配套158万元,项目设计1.5万元,其他1万元。

项目建设理论投资总计=种苗投入+总基础配套设施投入+(设计、其他)=485.75万元。

(3)销售税金

目前,国家对绿化苗木的收入是免税政策,无税金。

(4)财务效益

每年计划出圃20万株,每株30元计算,年销售收入600万元,减去每株成本价15元,年净收入可达300万元。

(5)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对我省发展农民种植产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全面改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示、带动作用。

由于该区离省会较近,交通便利,平均耕地少,产量较低,当地农民进城打工增加收入,对农田的收入已经不是主要产业来对待和发展,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农田进行集约化的种植产业,不浪费耕地,而且使租赁后的土地产生更好的效益,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双收成。

项目区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对进一步挖掘耕地开发潜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对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报告编制依据

1、省林业厅《关于上报2012年林业贴息贷款项目建议计划》的通知

2、中华人民国《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

3、《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4、国家及地方颁布的“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及“造林用工定额”等相关条例

1.3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苗木快繁节能温室2处,1000㎡,基地管护房及仓库220㎡。

苗木生产:

云杉大苗培育区25亩,栽植60-70㎝云杉大苗,每亩栽植3000株;油松大苗培育区25亩,栽植50-60㎝油松苗,每亩栽植3000株;樟子松大苗培育区50亩,栽植30-40㎝樟子松苗,每亩栽植3000株;新疆培育区25亩,每亩扦插4000株;青培育区25亩,每亩扦插4000株;培育区25亩,每亩扦插5000株;祁连园柏播种区10亩,每亩播种量为175公斤;祁连园柏大苗培育区15亩,每亩栽植3000株。

设备购置:

东方红80拖拉机1套(包括犁、坐床机、旋耕机等),运输车辆1台(江铃五十铃)。

1.4项目可新性研究结论

项目建设符合农林业建设项目的法规和政策,园区土地权属明确,地方政府非常支持,项目建设自有资金有保证。

项目布局合理,生产安排得当,设施和设备购置符合示区的实际,工程技术成熟,项目单位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各项制度严密,无论从工程的必要性、建设地区及项目申请人已具备的条件,还是项目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论证了建设康家村绿化苗木培育示基地具有较好的建设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项目建设投入适当,效益显著,建设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东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是省的主要农业基地和文化经济中心。

该区生态环境的显著特点是干旱少雨、气候寒冷、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其中海拔1800-2800米、年降雨量200-400㎜的浅山是本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省荒山造林和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

而省东部旱区特别是浅山地区造林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少可供选择的适宜树种。

目前我省已开展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重点重点公益林建设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建设工程。

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林木种苗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云杉、油松樟子松大苗,青、新疆样、、祁连园柏苗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各地造林质量不断提高,对种苗的要求也相继提高,本地区的苗木供不应求,好多部门只能从外地调苗,导致造林成活率下降,因此,项目的实施不仅辐射和带动当地种苗生产事业蓬勃发展,还可为地区各项林业工程提供优质壮苗。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确定了紧紧围绕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

在此过程中,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强化科学创新和科学管理,全面提升林木种苗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科学化、法律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林木种苗建设由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种苗生产在科技兴林及科技兴农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林业建设中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之一。

长宁镇康家村处川水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及土壤资源,便于发展苗圃,发展种苗建设。

建设农民自己的种苗生产基地,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推进生态经济,是落实中央相关政策、贯彻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所在。

由于我省种苗生产起步晚,面积小,特别是农民自己的上规模的苗圃较少。

我省目前的育苗结构较为单一,绿化用大苗及抗干旱树种十分缺少。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为我县林业工程提供大量优质大苗及抗干旱苗木,而且通过林业部门种苗发展趋势和规模化的繁育,可带动本地区种苗产业的发展,形成自上而下的林木种苗繁育和生产体系,提高地区苗木自给率,改善苗木单一结构,推进苗木产业化,造福子后代。

因此,项目的建设也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容,推进绿色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示作用。

某县的气候特征是雨量分布不均,雨热同季,降雨集中在6-9月,常有春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

干旱阳坡造林成活率低下的问题一直困扰我县林业生产的发展,选择适宜干旱阳坡造林树种,提高工程质量,加快荒山绿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农民拥有自己的种苗产业基地,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在荒山绿化、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高质量大苗及抗旱树种十分紧缺,价格昂贵,供不应求,致使每年必须从外省市调运,造成造林成活率低,苗木价格高,造林成本加大。

某县自然环境适宜种苗基地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及土壤资源,植物资源和水资源条件,抓种苗建设,特色产业就是抓住科技兴林的核心;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根本,更是生态建设的根本。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种苗是林业生产最基本和基础的生产资料,是保证造林和生态建设质量,加速资源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种苗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与需求间的差距还较大,尤其是良种苗木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能力低下,总量不足;二是种苗质量差,与工程建设高质量要求不相适应;三是规模化育苗相对落后,与工程建设对种苗生产供应的高标准要求不相适应;四是管理和监督手段落后、力度不够,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林业形势不相适应。

另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引起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提高造林成活率、强化造林质量是各地林业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省属于西部黄土区,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的70%、荒漠化土地面积的90%都分布在西部。

目前黄土地区实施“三北”、“退耕还林”和“天保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区域大多是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地区,造林的一次成活率较低、保存率低,往往需要两三年连续补植,工程后期投入很高;同时干旱区、半干旱区节水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成本较高,缺乏系统完善。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根本好转,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主体的生态林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气候干旱、林木种苗就地化可成为许多地区植被重建和恢复的关键制约因素,因此以抗旱树种、苗木质量化为主体的人工造林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所迫切需要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大幅度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木生长量,提高工程建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生态治理战略稳定持续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

通过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科学管理,大力应用当地的适生树种和抗干旱树种,增加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保障黄土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成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该项目重点选育云杉、油松、樟子松、祁连园柏、青新疆、6个适宜于省东部旱区造林的树种。

为西北地区广阔的宜林地增添适宜的造林树种和技术支持,并缓解东部干旱地区造林工程苗木品种单一问题,开发前景广阔。

项目建设完成后,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多年的破坏,黄土地区植被稀少。

加速这些地区植被的恢复速度,提高恢复植被的质量,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旨在将各级育苗技术成果进行整合和组装配套,提高育苗技术含量、提高项目区植被恢复的速度、提高林分和群落质量、加速植被的演替速度,为林业重点工程提供就地适生的树种,从而为改善黄土地区乃至周边生态环境发挥作用。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3.1建设单位条件

贺庭录,某县长宁镇殷家村村干部、现有某县富康新型建材厂、某县聚盈建材厂、某县振兴水泥制品厂、某县富康牛羊育肥基地4处自创企业,4处企业年产值1000—1500万元,上缴利税50多万元,企业在努力发展自身的同时,大力推进以商招商,致力增强镇域非公经济的发展后劲,而且通过以商招商、引外联,为镇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其法人代表贺庭录于2007年、2010年被评为长宁镇优秀企业家,2011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在康家村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中,积极配合县林业局、县退耕办完成各项造林任务,在多年的管理中,不断学习,并积累了丰富的林木管护经验。

3.2科技支撑单位条件

某县林业局林业调查队始建于1988年,是某县唯一的林业科学技术及林业造林设计与调查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在全省围,在各项林业建设工作中有较好的声誉。

现有高级工程师3名,工程师8名,助理工程师12名,其技术成熟,从林业资源调查及各项林业规划设计到验收,为某县的育苗及各项造林工作进行深入指导,谋划发展,为某县的林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3.3项目建设区选址的合理性

一是交通条件好。

某县长宁镇康家村距省会10公里,西临宁公路312线,桥阴公路及兰新铁路途径康家村,外部交通十分便利。

二是环境条件好,康家村属于北川灌区,灌溉十分方便,一年四季可为苗圃提供灌溉水,土壤肥沃,培育优质苗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项目选择在这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全县乃至全省有着重要的带动示意义。

3.4外部条件

3.4.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某县长宁镇,长宁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桥头镇15公里,距省城6公里。

东靠虎头山、大墩岭山与互助县分界,南连市郊区,西与景阳镇接壤,北邻黄家寨镇。

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齐全。

交通便利,宁()大(通)铁路、宁()(掖)公路贯穿全境,乡村道路较为发达。

3.4.2.地形地貌

项目区所在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山区占总面积的94%,河流两岸的川水谷地占6%,海拔在2333—2799米之间,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项目区位于北川河东岸,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发展苗木种植和培育。

3.4.3.水文

项目区所在地地表水系以北川河为主干河流,其发源于西北部的大阪山区,由上游的宝库河、黑林河、东峡河汇集后统称为北川河。

自北向南穿越项目实施区,至汇入湟水河。

北川河全长154.2公里,总汇水面积2774平方公里。

据桥头水文站近20年的统计资料,北川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8.77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为5.76亿立方米/秒。

多年来,受降水因素影响,年流量分配不均,一般7~9月为丰水期,平均流量为34.4立方米/秒,日平均最大流量35.9立方米/秒,最大瞬时流量可达376立方米/秒;12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平均流量6.1立方米/秒,日平均最小流量5.06立方米/秒,最小瞬时流量仅1.92立方米/秒。

3.4.4.气候

项目所在地位于中纬陆,具有气温低,降水量较少,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凉温、半湿润的陆高原气候特点。

主要气象参数见下表:

项目区主要气象参数

气象参数

数值

年日照时数

2565.3h

年平均气温

5.6℃

年平均降水量

401.0mm

年平均气压

771.0hpa

极端最高气温

36.5℃

极端最低气温

-23.1℃

相对湿度

60%

年蒸发量

1197.6mm

3.4.5.土壤

栗钙土:

在海拔2280—2700米的浅山及川水地区,广泛分布,为主要农业土壤。

面积为17.2%,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潮砂土:

分布在河谷两旁的河漫滩或一级阶地,地下水位浅,个别有土壤盐渍化,面积占1.14%。

此外还有少量的垫淤土(0.44%)和沼泽土(0.58%)。

土壤养分状况是:

普遍缺磷,大部分缺氮,但钾较丰富。

3.5土地资源条件

某县林地面积153927.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8.6%;非林地面积162733.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1.39%。

林地中,有林地11540.5公顷,疏林地812.9公顷,灌木林109096.2公顷,未成林地11400.9公顷,苗圃地236.1公顷,灌丛地18609公顷,宜林地2231.8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7.5%、0.54%、70.9%、7.4%、0.16%、12.1%、1.4%。

水土流失面积达104000.00公顷。

县域土壤以褐土为主,其次为黄土;土壤瘠薄,立地条件较差。

3.6社会经济

3.4.2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实施区康家村,农业户256户,农业人口1450人,总耕地面积1015亩,人均耕地0.7亩,人均收入0.8万元。

项目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林、牧相结合,适宜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的地区。

附近工矿企业较多,有化工、机械制造、有色金属、陶瓷等工业。

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发达。

交通便利,兰新铁路(在建中)、宁大铁路及宁大高速公路由此经过,宁公路由南北贯穿全境,乡村道路较为发达。

道路、电力、邮电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移动基本覆盖全境。

第四章项目建设目标及方案

4.1指导思想

以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结合某县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在保护好项目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力求改善城郊生态环境质量,满足种苗需求,为某县及周边地区造林提供造林苗木。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总体思路。

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以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为核心,以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为重点,调整布局,增加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为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树立典型。

结合工程的建设,形成与地方相适应的林业技术体系和新的造林、营林机制,建立地方造林技术工程标准和融资办法。

4.2建设原则

项目建设应以保护为前提,以科技为先导,以持续发展为目的,突出重点和特色,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分阶段、有步骤的按计划进行建设。

一、选用最新的、成熟的、先进的育苗成果并进行集成,保证项目建设的针对性、实用性及建成后的示性、推广性。

二、依据现行的国家及地方有关项目建设的政策法规、建设标准、建设定额以及项目建设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编制,保证项目投资估算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实行分类经营、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坚持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

五、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的原则。

4.3项目建设目标

根据农林业建设项目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确定苗木培育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总目标是:

全面建设苗木培育基地,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和生产体系建设,完善和增加现代化设备,提高科技种植的理论水平,实现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率。

正确处理苗木生产基地与周边乡镇生产、生活的关系,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实现基地和周边乡镇的可持续发展。

逐步实现经营管理规化、综合利用合理化、基本建设标准化,把基地建成具有较高生态、社会和经济效应的苗木培育基地。

4.4建设方案

修建苗木快繁节能温室2处,基地管护房及仓库220平方米。

苗木生产繁育区200亩:

云杉大苗培育区25亩;油松大苗培育区25亩;樟子松大苗培育区50亩;新疆培育区25亩;青培育区25亩;培育区25亩;祁连园柏播种区10亩;祁连园柏大苗培育区15亩。

4.5项目建设容

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苗木快繁节能温室2处,基地管护房及仓库220平方米。

苗木生产:

云杉大苗培育区25亩;油松大苗培育区25亩;樟子松大苗培育区50亩;新疆培育区25亩;青培育区25亩;培育区25亩;祁连园柏播种区10亩;祁连园柏大苗培育区15亩

设备购置:

拖拉机1套(包括犁、坐床机、旋耕机等),运输车辆1台。

4.6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2011年11月---2012年2月,签署基础设施建设合同、设备购置及苗木的预定。

2012年3月---2012年5月,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及育苗生产。

2012年6月---2012年7月,对项目建设进行初步验收及苗木的抚育管理。

2012年11月进行项目的验收工作。

第五章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5.1估算依据与说明

(1)投资估算按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文件的要求编制。

(2)建筑工程费用:

依据《省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和林业部《林业工程建设预算编制办法》及当地市场中价等。

(3)《中华人民国森林法》;

(4)《中华人民国种子法》;

(5)《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

(5)《省林业“十一五”规划》;

(6)《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7)《全国林木种苗工程设施设备指南》;

(8)人工工资按照现行劳动力市场进行估算。

5.2投资估算(明细)

该项目总投资为485.7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款为104万元,占总投资的22﹪;种苗投资及管理款为325.25万元,占总投资的67﹪,设备购置款为54万元,占总投资的11.5﹪;项目设计费1.5万元占总投资的0.3﹪;其他1万元,占总投资的0.2﹪。

详见下表

项目投资估算明细表

单位:

万元

项目预算明细

预算金额

备注

合计

485.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