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9878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docx

1.什么是系统?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

系统自然观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 :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2.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自组织理论是由耗散结构、协同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和混沌理论所构成的“复杂理论”体系。

它从各个不同角度阐明了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

第一、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达尔文进化论和热力学

第二定律在自然界演化方向上的矛盾。

第二、协同论解决了自组织系统的多自由度和多演化方程的问题,可以有效地确定自组织系统在走出不稳定点后会出现怎样的新结构。

第三、突变论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注重研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质变的改变方式的改变。

它将质变的方式分为飞跃和渐变两种方式。

它提供了许多突变模型,表明如果系统的势函数具有一个以上的势谷,那么系统就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选择结构,事物的质变就可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途和方向。

第四、超循环理论提供了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以获得最大产出比的科学依据和解决创造性产生的问题。

第五、分形理论提供了一种透过思维之窗观察无穷的有形思维方法:

提供了理解各个学科内复杂性的新语言和新工具:

为解决有限与无限、简单与复杂、整体与部分、破碎等矛盾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复杂性、非线性和系统演化的空间图景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径和方法。

第六、混沌理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及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辩证思想的正确性:

用科学方法解释了哲学认识论上的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深化了我们对“关节点”的认识。

其世界观的意义:

1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科学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它为人的认识社会、自然发展观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2它是一次科学作为整体的历史大转折,即从经典科学(机械论科学)向新型科学(有机论科学)的历史性转变,使人的认识从存在论到演化论、从物质论走向信息论,从构成论走向生成论,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一元性到多元性,从分析到综合,并由此影响人类思维方式。

3自组织理论揭示了构建自组织系统的所需的条件、演化路径、发展动力、时空结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方式等问题,阐明了复杂系统进化的机理。

3.为什么说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随着近几年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来的, 是符合了当下的实际情况,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来就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 到了中国,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 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自然观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它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4.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具体设想21世纪初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重。

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国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

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

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

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

三是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

四是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

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

5.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

2、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自愿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自愿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并强调: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指引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明灯。

这一论述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置于保护与发展生产力的突出位置,包含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以及实现路径和方式等内容。

既注重末端治理,又强调源头预防,既不欠新账,又要多还旧账。

这一论述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

如今,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践验证、理论认可、民意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论是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生动、朴实和富含哲理的印证:

“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当然,绿水青山和金山

银山之间也有矛盾,绿水青山是真正的金不换,“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

因此,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头牵着财富生产;一头连着生态环境,另一头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出发,将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内生变量与价值目标,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和价值诉求,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突破了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内含了保护、改善与建设生态环境和保护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鲜活地概括了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话语特色的绿色发展内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典范。

7.科学的含义和本质特征是什么?

科学的涵义:

①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即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的关系;

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本质特征:

①客观真理性。

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因而具有客观真理性。

这是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也是它和假说的根本区别。

②普遍性。

科学理论通过揭示某一领域的共同本质而普遍适用于这个领域,能对这些领域内的复杂多样的现象作出解释,能预言出现在这个领域内的新现象。

科学理论的普遍性不是通过形式上的“去异存同”的抽象来达到的,而是通过对深刻本质的揭示而实现的。

③系统性。

科学理论不是各种孤立的概念、原理的简单堆砌,也不是互不相关的各种论点、论据的机械组合,而是根据自然界的有机联系,由它的知识单元

(概念、原理、定律)安系统性原则组成的有内在结构的知识体系。

④逻辑性。

科学理论必须概念明确、判断恰当、论证严密即合乎逻辑。

理论中的范畴和规律是一个个依次推导出来的、有着前后一贯的内在联系。

科学理论一般具有演绎的逻辑结构、逻辑上的无矛盾性和完备性等特点。

⑤可检验性。

在科学中有各种各样的描述、规律和解释,可以用经验来证明

或证实这些陈述。

⑥主体间性。

科学知识具有客观真理性,它的基本概念反映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基本定律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间性。

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8.技术的含义和本质特征是什么?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的特征:

①自然性和社会性。

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技术手段必须依靠自然过程,因此技术具有自然性。

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因此技术具有社会性。

②物质性和精神性。

技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是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物质因素,而且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实践的知识体系,包含精神因素。

③中立性和价值性。

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

④主体性和客体性。

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⑤跃迁性和累积性。

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

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累积性。

9.谈谈你对科学发展模式和动力的认识。

第一,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的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第二,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的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高速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学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

第三,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的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料、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

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10.谈谈你对技术发展模式和动力的认识。

技术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

正是为了生存发展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

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靠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

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11.试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求真精神,实证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包容精神,民主精神,献身精神,理性的怀疑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

12.在科研选题中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理?

四个原则——①需要性原则:

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②创造性原则:

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③科学性原则:

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

事实作为依据,显示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探讨的问题:

④可行性原则:

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13.联系自己的专业,分析讨论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

1.以研究方向为主导,大量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形成学科前沿问题综述。

(2)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分析,找出问题。

即在大量收集专业和专业方向的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的分析中发现问题:

或从实践、社会、市场的调查中发现问题。

(3)根据科学选题的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对问题进行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4)对研究课题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研究方案,建立模型,并对方案和模型进行系统评估。

(5)确定主要技术思路(线索),预测研究中可能出现的主客观困难和条件问题,准备备选方案。

(6)比较择优,最后决策,结合实际,对多种备选方案进行优化抉择。

(7)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证实问题并获得数据结论。

(8)写出相关论文。

(9)学生的自由发挥。

14.试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 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 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2.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 “异想天开”, 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 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 不信奉, 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 谋求一题多解.3.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 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 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4.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

“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 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 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5.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 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 把抽象内容具体化, 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6.多维性。

又称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决定了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维性的特征,这种多维性又使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

15.简述技术思维及其特点。

技术思维是工程师进行技术活动的思维,与科学思维相比,技术思维的特点有:

1.科学思维更关注普遍性,技术思维更关注可行性。

2.科学思维更关注创造性,技术思维更关注价值性。

3.科学思维没有限制,可以任凭思维跳跃发展,技术思维是限制性思维,是在已有原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通过现在条件或改造条件从而实现它。

4.技术思维是联系性思维,它一方面要连通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要联系技术的实际,是两极思维,技术思维要求“顶天立地”

16.战略性思维对于科学研究有何意义?

战略性思维必须具备:

 1.具有全局性;2.具有超越性;3.具有超前性;4.具有大视野;5.具有联动性;6.具有制约性;7.具有可控性;8.具有新意性;9.具有普及性;10.具有普遍性;11.具有可操作性。

战略思维是指研究事物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普遍规律, 形成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性认识(哲学) ,科学指导社会实践。

中国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予以高度重视。

毛泽东认为,要优先发展工业科技提升我国的生产能力和防卫能力,并大力发展尖端军事科技提升我国国家地位和影响力。

邓小平提出了既坚持自力更生,又虚心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科技方针。

江泽民把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新世纪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胡锦涛对创新型国家进行了系统论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17.简述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假说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假说使科学研究成为能动的自觉的活动。

既然假说是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科学的推测。

那么,人们便可以根据这种推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测和实验,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理论思维的作用。

第二,假说是逼近客观真理的通路。

人们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许多限制,不是一下子就达到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而往往要借助于提出假说这种方法,运用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事实去探索未知的客观规律,逐步建立起

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

这样,假说就成为科学理论的预制品,成为逼近客观真理的通路。

第三,假说是开拓科学新领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 。

假说立足于事实,但又不受事实的局限,假说对未知对象提出大胆的设想,而又深入到实践当中去寻求答案。

这样,也就能够不断地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突破。

第四,假说可以唤起众说,促进科学发展。

客观世界是极其复杂的,人们在探知自然界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假说之间的争论,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补充,切磋琢磨,集思广益,以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18.谈谈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这里所谓系统方法乃是指根据客观事物的一般系统特性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

具体来说, 就是从整体出发, 始终着眼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综合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19.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

二者有何区别?

科学共同体:

是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认同下, 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和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有着共同的探索目标.它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之一.

技术共同体,是指在一定的范围与研究领域中,由具有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念、知识背景,并从事技术问题研究、开发、生产等的工程师、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技术交流所维系的集合体.

范式:

一个科学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

技术范式:

一个技术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所共有的理论框架和解题方法,公认的技术成就和范例。

区别:

1.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形式:

“无形学院”科学学派 ;技术共同体的组织形式:

“创新者网络”。

2.科学的终极目标:

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技术的目标是纯功利的:

利用知识来谋利。

3.科学的社会规范:

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技术的社会规范:

技术的评价标准不具有普遍性、独占性、私立性、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不如科学。

20.科学建制的基本特征和类型是什么?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

经济持续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是导引。

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新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因此必须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以保证科学技术的良好运行。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一)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科学认识总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

这表明早在100

多年前马克思就已经涉及科学的社会建制问题。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构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

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从科学家创建科学学会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

技术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的确立有关。

这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过程。

(三)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内涵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

科学技术体制化以相应的职业化为核心,其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丰富。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

21.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

①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

科学的技术化不仅意味着在科学活动中有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而且意味着科学研究需要技术手段和工具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有赖于实验技术的突破。

技术的科学化不仅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也是指技术科学的兴起。

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是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的。

重要的技术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

②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研究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科学、技术、生产这三类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不可偏废一方,其中技术是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

科学技术社会化。

①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国家化甚至国际化,从而进入大科学时期。

所谓大科学,就是依照现代工业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