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8828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未来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未来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未来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未来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来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docx

《未来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未来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docx

未来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

未来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

世界地缘油气格局及中国的选择

摘要:

在欧亚大陆中部从中东经中亚(里海及两侧)到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油气区和西西伯利亚的北北东向地带是世界油气的供应中轴。

21世纪中后期,这一地带将向东扩展,呈现“中东-中亚-俄亚洲部分-北美北部”的一个新月形油气供应带。

油气供应中轴向其两侧输出油气,构成了世界油气贸易的主要流向,并与西侧组成大西洋油气供销区,与东侧组成亚洲和太平洋供销区。

大西洋油气供销区内油气自给性强,油气来源相对分散且对中东的依赖程度降低。

亚太油气供销区内对中东油气的依赖性较大,石油消费需由外区的补充供应得到满足。

中国位于亚太油气供销区中部,应与东盟、东亚以及亚太地区各国在现有的良好经贸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加强油气合作;应继续发挥独特的地缘、技术优势,加强与中东、拉美、俄罗斯等重点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参与相关石油项目的建设与开发,进一步推动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

  地缘学说是从地理和地质(地下资源)角度去研究问题的一个边缘学科,从其中得出的带有战略性的认识称为地缘战略(Geostrategy)。

它肇发于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

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地理环境决定论”①和德国地理学家哈·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的某些观点曾经为德国的侵略扩张所利用,因而地缘政治在20世纪50~70年代的苏联和中国曾被认为是“反动”的观点而被列为另册。

但此后,这类学术研究得到发展,以至在国际问题研究中,“地缘政治”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所谓地缘政治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考察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这种空间利益关系在军事上表现为安全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财富关系。

安全、权力和财富是各国在全球格局中谋求的主要目标。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地缘政治的框架下论述的问题往往不单纯是“政治”。

与地缘政治相比较,地缘经济(Geoeconomics)更本质,影响更久远,战略意义更强。

借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可以说“经济是基础”。

由于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油气在能源中的重要性,于是产生了地缘能源战略(GeostrategyofEnergy)和地缘油气战略(GeostrategyofPetroleum)等研究分支和相关论著。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海外投资环境研究所所长徐小杰近年来在此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虽然使用了油气地缘政治的术语,但其论述的内容却是从地缘学说看油气(发展)战略。

  一、世界油气供应的中轴

  受麦金德欧亚大陆岛“心脏地带”的启发,徐小杰提出“石油心脏地带”的概念,这一地带是指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再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俄远东地区的巨大地理带2]。

笔者在新著的《中国和世界地缘油气》[3]中,提出了从20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初期世界油气“供应中轴”的概念。

所谓“供应中轴”是指在欧亚大陆中部从中东经中亚(里海及两侧)到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油气区和西西伯利亚的北北东向地带。

展望21世纪中后期,这一地带将向东扩展到俄罗斯亚洲部分东部及其相邻的北冰洋(北极海)和西太平洋的边缘海盆地,并进一步与北美洲北部及相邻海域的油气区相连,届时的油气供应区将呈现“中东-中亚-俄亚洲部分-北美北部”的一个新月形地带(见图1)。

  现在的油气供应中轴向其两侧输出油气,构成了世界油气贸易的主要流向,并与西侧组成大西洋油气供销区,与东侧组成亚洲和太平洋供销区。

地中海与大西洋相连,其两侧(包括北非)属大西洋供销区。

亚洲和太平洋油气供销区(可简称亚太供销区②)包括南亚,自然也涉及印度洋中的一些岛国。

苏伊士(运河)以东的红海-亚丁湾与印度洋相连,因而从苏丹到南非的整个东非可属于“苏伊士以东”的范畴,笔者把这一区域划归为广义的亚太油气供销区。

  二、中东油气出口主要流向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迅速成为主要石油产区和出口区,其石油出口主要流向欧美,特别是西欧。

欧美经济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中东廉价石油的大量供应。

1961年中东向美国、西欧、日本的原油出口分别占中东原油出口总量的6.77%、56.10%和11.98%。

第二次石油危机前的1979年,中东向美国、西欧、日本的原油出口分别占中东原油出口的10.34%、42.50%和20.33%。

以这期间中东向该三个地区出口原油增加的倍数计,分别为6.13、3.04、6.81,表明日本和美国从中东的进口增加很快。

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全球石油需求和生产陷入低谷。

由于节能和以气代油的大力开展,特别是北海油气区的兴起,欧洲(中、西欧)对中东石油的需求量及所占份额大幅度降低,此后一直低于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前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数量和所占份额达到峰值。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从非洲、美洲的石油进口量的迅速加大,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数量及所占份额都呈现下降趋势(见表1)。

与中东向西方出口数量和份额降低的趋势相反,中东向亚太地区的出口持续增加。

日本从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中恢复后,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逐渐超过了西欧和美国。

1965-1985年东亚“四小龙”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都使亚太地区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增。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东向苏伊士以西地区的石油出口份额下降到35%以下,大部分流向苏伊士以东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2000年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2005-2006年中东向美洲、欧洲的石油(原油+油品)出口份额降到30%以下,而向亚太地区的出口份额在2005年达66.6%(见表2)。

  三、大西洋油气供销区

如果把北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看作大西洋的分支,那么大西洋两岸则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北非和西非。

油气供应中轴向西的大西洋油气供销区的特点是:

1)区内油气自给性强;2)油气来源相对分散且对中东的依赖程度降低。

  以欧洲为例③,其石油进口主要来自前苏联、中东和非洲,2006年这三个地区占欧洲的石油进口份额依次为43.7%、24.0%和20.5%(见表3)。

前苏联在历史上是东欧地区石油的主要供应者,近年来该地区对欧洲石油出口的数量及其所占份额均呈加大之势。

用于出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两个油气区,并主要以管线运输。

欧洲从非洲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北非,非洲石油占欧洲石油进口总量的14.5%。

近年来,中东向欧洲的石油出口在数量和份额上继续呈下降趋势。

欧洲来自大西洋石油供销区的石油至少占其全部进口量的95.5%。

  大西洋油气供销区的另一消费大国是美国。

美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北美(加拿大、墨西哥)、南美(主要是委内瑞拉)、非洲和中东。

2006年这四个地区分别占美国石油进口份额的29.5%、19.8%、19.6%和16.9%(见表4)。

西非在美国石油进口中的份额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1年为11.9%,2006年为14.2%。

仅西非对美国的石油出口就已接近中东,2010年前后有超过中东之势。

2006年美国从大西洋供销区内获得的石油占其进口份额至少达96.6%,即使不计中东,仍达79.7%。

显然,美国的进口来源多元化发展较好,且主要就近取自邻国,管道运输和海运均无障碍。

  大西洋供销区内石油的出口较分散。

北海的石油主要供给欧洲,少量销往北美。

2006年,加拿大生产的石油98.9%输往美国,墨西哥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石油分别占80.8%和9.5%。

尽管近年来,委内瑞拉力求石油出口方向多元化,并减少对美国的石油出口,但2006年直接和间接向美国的石油出口量仍占到委内瑞拉出口量的50%以上。

  大西洋供销区内的另一重要出口区是非洲。

如果把中东称为“世界油库”,则可把非洲称为“世界第二油库”或“世界补充油库”。

北非的石油主要输往近邻的欧洲(2006年占其石油出口总量的60.5%)和美国(22.8%)。

在西非石油出口中,欧洲和美国分别占17.0%和40.7%,但西非同时也向亚太地区大量出口(占36.0%),由此也可以将西非称为同时向大西洋和亚太两大供销区供油的“世界第二油库”。

东非没有向大西洋地区的出口,向日本、中国的出口分别占其出口量的45.4%和44.5%(见表5)。

  2006年,欧洲(不包括独联体国家)天然气消费量为5363亿立方米,其中从外区进口占48.8%。

在进口气中,38.1%来自管线(俄罗斯与北非分别占28.2%和9.9%),10.7%来自LNG(北非、南美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中东,依次为8.8%、0.7%、1.2%)。

美国进口天然气以来自北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管线气为主;少量LNG来自南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北非。

显然,大西洋油气供销区中的天然气可以自给,且仅有极少部分来自中东。

  四、亚洲和太平洋油气供销区

  与大西洋供销区有所不同,亚太油气供销区的特点是:

油气对中东的依赖性较大;石油消费需由外区的补充供应得到满足。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在亚太油气供销区1999年和2006年的石油(原油+油品)进口中,来自中东的比例分别占67.9%和72.5%,中东石油所占进口份额近年来呈明显加大之势。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除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石油需求猛增。

2006年与1999年相比,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和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分别增加了1.9倍和2.9倍,中国和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各国合计,分别增加5.4倍和7.2倍。

2)区内某些石油输出国由于产量减少或内需加大而减少了出口,例如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已经变成石油净进口国。

2020年前后还有一些国家将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例如越南),或大幅度减少出口(例如马来西亚)。

  以2006年计,日本、中国和亚太其他国家来自中东的石油占各自进口总量的份额依次为81.4%、38.5%和66.3%(见表6)。

东南亚主要炼油基地新加坡2006年进口石油中来自中东的比例达到51.1%。

印度以近中东之便,绝大部分进口石油来自中东。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是进口来源多元化开展得较好的国家之一。

据中国海关统计,在中国进口的原油中,中东所占比例在2001年为56.2%,2006年已降为45.2%。

  此外,亚太地区还从大西洋地区进口石油。

以2006年亚太地区原油进口总量计算,中国的原油进口中,来自西非和北非的占27.4%,来自欧洲和美洲的占6.9%;新加坡的石油(几乎全部是原油)进口中,来自亚太区外的占11.0%。

2006年亚太石油供销区进口石油中来自区外的占13.0%,其中主要来自西非(占8.1%)。

  在天然气进口方面,亚太地区对中东的依赖较小。

2006年亚太地区各国LNG进口中来自中东、东南亚-澳大利亚的份额分别为3.2%、92%,来自区外的为4.8%。

即使今后非洲的LNG有大的发展,也难以改变亚太油气供销区内天然气进口绝大部分来自区内的格局。

  五、世界油气供销格局中的中国战略选择

  我国位于亚太油气供销区中部,世界地缘油气的宏观格局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海外油气的发展战略。

  1)中国处于总体缺油的地区,特别是周围的日本和韩国是原油进口大国,东南亚各国石油进口量也将大幅增长。

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同时也产生了合作的愿望。

加强合作将使这些国家在应对“亚洲溢价”、维护稳定的供应来源等方面形成共同的利益点。

此外,中国与东亚邻国的油品贸易有很强的互补性,某些国家因缺乏炼厂需要就近进口大量油品。

中国与东盟、东亚以及亚太地区各国的经济合作,特别是自由贸易区(FTA)谈判的进展,为开展油气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中东石油出口的主要流向转为向苏伊士以东和亚太地区,对中东石油依赖性加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供需间的互求为石油安全和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也不可避免地以中东作为主要进口来源地,并将中东置于海外战略的重要位置。

在亚太地区各主要石油输入国中,中国在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今后应继续加强,努力开拓从非洲、南美的石油进口。

中国在重油、燃料油加氢裂解等工艺上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委内瑞拉奥里油等可以在中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中国背靠俄罗斯亚洲部分和中亚地区,这是欧亚大陆油气供应中轴的中、北段。

如果说目前这一地区的油气主要向西输出,那么今后油气的生产-出口区要向俄罗斯亚洲部分的东部(东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及其边缘海)延伸,主要出口方向就是亚太地区,特别是近邻的中国。

这一地区的油气和各种地下矿产资源(包括铀)都很丰富,但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程度不高,要发展该地区经济必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该地区各国的地缘油气的特点决定了合作是主旋律,只有合作才能多赢互利。

面向21世纪中后期,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与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克服困难、锲而不舍、以渐进成果的积累全面推动区域发展,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油气和其他资源。

  4)亚太油气供销区的天然气区内供应自给程度高,除供应中轴有大量天然气可经管线或以LNG形式向中国出口外,我们还要重视与中国近邻的东南亚地区的合作。

中东和东南亚-澳大利亚地区的生产基础和发展潜力决定了它们可以向中国出口大量的LNG。

为此,中国应更多地介入这些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参与LNG生产线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