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8974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docx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

郭思乐关于生本理论的论述

一、问题的提出

三十年前,1977年神州大地人们欢天喜地庆贺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

三十年后,2007年的今天却因为应试教育带来的许多弊端而讨论着是否应该放弃高考制度。

三十年里,我国教育与其实各行各业一样摸着石头过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改革,包括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等等的一系列改革。

可是改革的效果不够显著、学生的许多素质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相反还出现下滑甚至于危机的局面,的确令人深思。

师本教育——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期被我国教育届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是1200多年前韩愈的《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

有一首《顺口溜》生动地描写了学校的学生面貌: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

虽然,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三十年,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就在于此。

把学校当成作坊、把老师当成师傅学生当成徒弟,单靠师傅传授经验和知识而没有徒弟的发明创造这样的状况,学校是无法办得好的!

出不了优秀人才的!

司机与找路人的启示

生活中我们很佩服司机会认路、会走近路,给乘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事实上,司机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只要可能,人人都可以当司机、个个都会认路。

这与找路人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凭借明确的地址,通过询问、查找、实践最后找到自己从未到过的新地方,而且今后跟司机一样可以随时再找到那个地方。

这点本事司机、找路人都有乘客和跟随者却不一定有。

原因是司机与找路人找路时都是职责在肩,都是主动的,通过询问、查找、实践、探索,他们把目的地与沿途的事物连系起来,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成了一条明析的路线图。

而乘客和跟随者都是被动的,漫不经心的,在他们的脑海中不可能构成象司机、找路人一样连贯明析的路线图;因此,他们不能轻易地找到目的地。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老师就象司机、找路人而学生就象乘客、跟随者。

二、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

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

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

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在广州、广东、澳门、香港等等地方的许多小学、中学、职业学校中开展起来了,并且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三大素质教育实验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

三、生本教育的特点

1.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关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

(1)课前的学习准备;

(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

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

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实践与收获

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2005年开始在两个班进行实验,

2006年扩大到六个班,2007年再扩大到十个班,计划于2008年再扩大到十四个班,2009年全校十八个班全部开展生本教育实验。

几年来,通过实验我们有如下收获和体会:

1.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机器没有动力不能开动,学生学习没有动力读不好书。

而动力源于“人生四大需要——生存需要、交往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本教育是学生获取“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途径。

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学习就主动了,老师、家长再不用发愁了。

例如,育才实验学校初二(4)班数学老师在暑假放假前要求该班学生在没有领到新课本之前予习好初二上学期前三章的内容。

结果,全班49位同学没有一位叫苦,而且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数学測验中取得全班平均80分、其中4位100分以上的好成绩比没有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班超出50——60分。

便是很好的说明。

又如,初二(3)班的同学感到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学习语文不够,因此便办起了“博客”和“网络论坛”,吸引了全班同学和老师、家长参加,对中外教育进行比较、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同时进行思想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澳门高美士中葡学校初二勇班有几位学生是被其它学校开除出来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认真地学习英语、学习历史……一样进行课堂讨论、一样积极争取上台发言……。

2.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

懂了”、“会学了”

生本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便成为生本课堂。

课堂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生本教育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环便抓住了关键。

在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学懂了”、“会学了”,在初一级最近的一次调查中发现,仅仅通过两个月的实验,便有很高的认可率。

认为“生本教育”比“师本教育”好的达到了89%;大部分同学认为“生本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3.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为“自律”

生本教育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学校纪律管理、住宿生生活管理……便成为生本管理。

在生本管理中,学生获得了充分的信任,逐步树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懂得了自尊、自爱,并且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了“自管自”的良好局面。

初三

(1)班的学生自豪地说:

“在我们班,班长最大,其次是班委,第三是学生,班主任排46(全班有45位学生)”

该班班主任说:

“在班级管理中,我不犯愁了!

学生自己会按照作息时间进行学习、运动、作息;有问题他们会想方设法商量解决,的确解决不了才找我请教,出点子”

4.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

“爱考”

生本教育运用于复习考试便成了生本备考,过去在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怕考,种田怕拔草”有些学生一听到考试就紧张甚至发抖、内分秘失调、发烧……

生本备考使学生直接参与系统复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归

纳、综合;对考纲,考卷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

让学生自己当“司机”做“探路人”,其效果比师本备考要好得很多。

许多学校的实践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生本教育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能够适应现在社会评价、择才方式的要求,所以说生本教育是当今社会最好的素质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民族,具有深厚的发明创造潜能,而生本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最好的素质教育,如果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能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让我国新一代接班人所具备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那么,实现党的17大所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大国”的目标将为期不远了,我衷心祈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一位中学教师笔下的生本教育培训

天严网_透明思考于2005年01月29日发表

参加"生本教育"培训全程回顾

  2004年11月26至28号三天我参加了由郭思乐教授主办的"生本教育理念"培训班。

三天的培训让我感触良多,其中最强烈的感觉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几年工作下来,越来越感到现行教育有急待改进的地方(但自己对此无能为力)。

而自己的教育工作并没有很大的起色,慢慢开始有点安于现状了。

就好像一个在黑夜中潜行的人,一开始最大的希望就是想找到光明。

随着光阴的流逝,四周依然是漆黑一片,寻找光明的希望眼看就要幻灭了。

但参加了"生本"培训以后,依稀感觉到光明好像离我们不远了。

我又有了收拾心情继续前行的动力了。

思绪很多,很想表达些什么,各种想法不断在脑海中涌现,一闪即逝,很难把握,最后我想还是以回忆这几天心路历程的方式表达一下参加生本培训的体会吧。

  第一部分希冀

我和所有的老师都一样,一开始对"生本"理念很陌生。

第一次听到"生本"这个词还是和贝嘉聊天的时候无意中谈起的。

一直以来,"师本"的理念已经深植到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一堂课如何正常开展,每一位老师都知道,无非就是:

课前备课、上课过程又分为:

引入、讲授(讲授过程又由板书、提问、实验等部分组成)再就是小结,布置作业等不一而足。

整一个教学工作流程,无不体现"以师为本"的理念。

教师是所有教育工作的主体,是领导者。

学生是教育活动过程的参与者。

他们往往无权要求如何去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理念,一直根深蒂固的深植在我们心中,从来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而我第一次听到"生本"这个词,根本无法理解。

让贝嘉解释,他大意说了一下,无非就是:

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等等。

我听完以后,第一个反应就有点像保皇党一样。

大喊:

"反了,反了,这还得了,教育活动不是教师当好主体的话,这课还怎么上呢,真是荒唐。

"贝嘉一笑置之,他说:

"我们不是总是说我们的学生不好教吗?

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吗?

人家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啦。

""真的吗?

"我说。

我倒是很想看看他们的实践成果。

于是我报了名,参加"生本"培训。

在去以前,我是有几个希冀的。

第一个希冀,我想知道,什么是"生本"理念,比较一下"生本"和现行教育的"师本"有什么不同。

以及想知道"生本"理念的优势在那里。

第二个希冀,很想看看"生本"教育的成果。

在此以前已经和贝嘉及阿菲交流过,他们举的事例:

"如华阳小学开展生本教育的几年来,生本班已经在各个方面远远超越普通班。

特别提到的是写作能力方面,生本班的学生作品已经可以集结成册出书了。

有的作品甚至成为教材上的课文(这点本人认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又如:

东莞厚街中学高中某班的情况,从一个全级最差一名的"三差"班,在实施"生本"教育三年居然跃居全级的第二名(注:

全级8个班)。

语文高考平均分达600多分。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激发起我浓厚的兴趣。

难道"生本"理念真的是像支"教育点金棒"。

有了它可以得到一切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

果真如此吗?

这也是我很想证实的。

第三个希冀就是,如果在前两个希冀达到我预期的效果以后。

我就很想去学习如何切实在教学工作中去贯彻"生本"教育理念,具体的是怎样操作。

换句话说:

给我一本操作手册,让我按照既定的步骤去做。

(而这个希冀又是我最想在培训中实现)

第二部分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

11月26号上午地点:

东山合群大厦10楼会议厅

  一个上午都是郭思乐教授在作讲座。

演讲都很精彩,其中让我特别有共鸣就是郭教授提出的疑问:

教育本身是"为教师设计"还是"为学生设计"?

诚然,现行教育体制是一教师的好教而运行的,其中包括:

课程的设计、课堂的组织、甚至上课的语言动作,以及日常的继续教育,等级评定无一不以教师为教学最大的资源展开的。

我们一直认为,只要把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了,学生素质自然也会水涨船高了。

对于这个观点,我一直以来都很赞同。

郭教授并不这样认为,他提出"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

"为此他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

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

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

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

不知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却能带来丰收。

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

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

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

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将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些细密的目标以后,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

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

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

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经验和如何加诸于学生。

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

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

听了这些,我体会到郭教授提出"生本"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一上午的讲座,让我对"生本"理念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但作为一个从现行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教育工作者。

骨子内还是现行教育制度的坚定支持者。

虽然参加教育工作后,对现行教育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确实知道现行教育制度需要改革。

但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这种颠覆传统教育体系的变革是不能一下子接受的。

虽然郭教授的讲座很精彩,其中亦不乏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一些不足提出疑问。

但要我相信"生本"理念是可行的,还需要大量的正面实例和成绩去支持它。

为此,听课、评课是最好的证明。

我带着自己第二个希冀在当天下午去华阳小学去听开展了生本教育四年的"生本"班上课。

11月26号下午地点:

华阳小学电教厅

第一节听的是语文课,课文题目是《五美元》。

课文大意是:

一个美国的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终于积攒了五美元。

他想用这五美元去投标会上竟投一辆自己梦想的脚踏车,但这辆脚踏车的价值是35美元,而仅有五美元的小男孩为了得到这辆脚踏车,始终坚持举着他的小手,高喊着一个唯一不变的价格——五美元(这是他能出的最高的价钱了)。

到了最后,投标会上所有人都不举手投标了,小男孩终于以五美元的价钱买到了这辆脚踏车。

课文很简单,但蕴涵着光辉的人生哲理。

如何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人生的哲理是本文的要点所在。

小学生们先自学课文,并就所学的课本内容和自己所在的学习小组讨论各自的见解。

(课堂气氛活跃,全体学生都能自然的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去,并没有老师刻意组织的痕迹。

)看来这已经推行了四年生本教学的班级已经对这种学习形式习以为常了。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头,令我惊喜的还在后头。

大概7、8分钟的自学和讨论后,老师开始组织学生发表各自阅读本文的体会。

(这时我想:

只有那么几分钟学习时间,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能有什么体会?

)学生的回答让我立即推翻了我原有的看法,大概十分钟的发表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至少有十二、三位学生从五、六角度阐述了各人不同的见解。

让我惊诧的有两点,第一点是全体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都非常强烈的,每个人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

都希望老师都能给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明显有别于以前一些事先设计好的公开课,为了场面的光鲜,老师事先约定,学生们会不会都举手的虚假场面.)第二点就是:

每位被点到发表见解的学生在发表过程中给人以更大的惊喜,作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都很强,词汇量很丰富。

(这都需要建立在大量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上)

更关键的是本篇课文蕴涵的精髓所在——小男孩的坚持和真诚,以及其他竟投者的爱心。

都已在短短的几分钟讨论学习中被绝大部分学生感悟到了。

并且还能深化课文内容,升华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其中某些观点是以我的水平都不会想到的。

只是这么开头的几分钟时间,我开始隐隐感到"生本"的不简单。

  发表完学习见解后,老师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发表一下自己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见解。

有了之前的热烈参与的课堂表现在前。

我下来更注重看的是小学生们是不是只能够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还是真的能对身边的人和事中找到于本文中体现人性光辉的一面呢?

大概在十分钟的发表过程中,站起来讲话的十来位同学都能结合身边的人(大多是身边的同学)日常的行为表现发表见解,看得出来他们讲述身边的各种良行时都是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有一位小个子男孩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位男孩在众多同学赞美身边同学后并没有自己份以后。

终于别憋不住了,抢了麦克风大声的说出自己的"动人事迹"。

说他自己总是不辞劳苦的帮忙抬课间餐,又帮别的同学打扫卫生等等各种"事迹"。

他的举动让全体听课的老师都会心的笑了。

在笑声过后,我又有了一种新的体会:

本来"谦虚"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深植入骨的美德,就算自己多有本事都不应该自称自赞。

外国人的不谦虚总让我们感到外国人有几分自大。

但是在今天,在生本班上,这个小学生的不谦虚让我感受到这四年的生本教育更能发挥小孩子的个性,正是这个小男孩的天真、率性让我体会到这一点。

另外,这十多个小学生发自内心的互相赞美,让我感受到这个生本班的友爱氛围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交流。

而倡导这种友爱团结的氛围不正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德育教育努力的目标吗?

  剩下的时间,老师组织第三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联系实际,收集资料(新闻、国际时事等)让学生们展示给别的同学看,并说明你收集这些资料的理由。

有了上两个环节的铺垫,我有理由相信这帮小学生能在这个环节有出色的表现。

果不其然,七、八个的同学们展示的资料都很好:

有"抗洪救灾"中的动人事迹,有"9.11"事件中危难中互相扶持的事迹等等不一而足。

这次让我惊喜的不再是他们流利的语言表达,以及独到的见解,而是他们强大的收集资料能力。

一个班四十几位同学,我绝对相信有四十几份不尽相同的资料。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我看里,他们这个年纪回家以后只能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做做作业,再就是看看动画片。

看新闻乃至收集新闻资料并整理,不是他们这个年纪能做到的事情。

可能是我认识落后吧。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

这帮小学生通过"生本"教育具备了传统教育没有的能力——至少在看新闻和收集资料的方面。

  一节语文课令我对生本教育理念有了要深入了解的强烈要求。

在看完语文方面的展示后,作为一个物理老师,我当然更想看看生本教育在理科方面的具体运用和收到的效果。

带着这个想法我听了第二节课,这是一节数学课。

  数学课一开始就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位小女生拿着麦克风蹦到台前讲到"一分钟小喇叭,现在广播"。

然后用一分钟的时间和大家分享了一段文章。

文章的大意是鼓励大家要努力学习。

(具体内容在此就不复述了)。

"怎么,数学课读起文章来了。

"我自言自语,回头一想:

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期待着滋润和荡涤,如果每天能听到一段美文的话,这何尝不是一种吸收养分的方式呢?

每天就这么一分钟,日积月累下来作用是不可小藐的。

  数学课的整个过程和语文课很相似,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

我只讲一下数学课上的亮点。

固定学习小组形式在数学课上作用巨大。

为什么这样说呢?

本次数学课上的几个环节:

分别是小组讨论学习、小组上台发表学习后体会并接受别的小组的质疑,还有就是小组间的计算竞赛三个环节。

整节课的所有教学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

首先在第一环节中,每位同学通过小组学习、讨论,有一个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

小组学习能从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不是老师,而是自己的同学,同学的地位是平等的。

他们应该会更敢于去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另外,在第二个环节中,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表学习见解和接受别的小组质疑的过程中,小组的每位成员除了开动脑筋以及组织语言表明自己小组的观点正确外。

还在"抵御外敌"过程中加强了小组的团结精神和更重要的一点——团队合作精神。

而团队合作精神更是现代人必备的个人素质条件之一。

在第三个环节中,各个小组间进行计算竞赛。

当时除了课堂气氛极度活跃外,(每位学生都又叫又跳)我对此又有一层更深的体会。

我们不是经常谈到"竞争意识"吗?

如果每节数学课都能有这样的竞赛的话,"竞争精神"不就自然而然的培养出来了吗?

11月27号上午合群大厦10楼会议室

昨天华阳小学的两节课例让我开了眼界。

下来我更想看到一节中学生的课例。

为什么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学和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华阳小学的生本班是从一入学就开始了生本教育,他们就好像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任意画上美丽的图画。

反观中学生,他们已经受了这么多年的传统教育,很多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已经定型,再重新起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他们身上可行吗?

有用吗?

甚至有害吗?

这些我都期待见到。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昨天华阳小学上课的是两位充满爱心的女老师,她们对她们的学生是一种充满母爱的教育(确实,华阳小学这帮学生个个都很可爱)而到了中学,中学老师还能"爱"得起来吗?

这一点我也期待证实。

就是这两点原因,我又观摩了一节天河某中学初中数学课。

听完这节数学课让我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推广过程,艰巨程度有了一个体会。

为什么呢?

这节数学课让我发现了昨天在华阳小学没发现的东西。

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如我事前所料,在中学开展的生本教育效果并没有小学开展的要好。

这个开展生本教学刚一年左右的初中学生。

无论从学习参与热情还是个人见解表达的环节表现都不如四年级的小学生。

虽然整节数学课结构很象昨天华阳小学的数学课,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点打不开局面的感觉。

学生们普遍较沉默,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可能就是长期以来的"师本"教学让学生形成许多学习定势,一时之间还适应不过来。

另一方面,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现行及以后的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开展,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学生本身,而是教师本身。

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

原因是我看着这节数学课很别扭的地方就是:

学生和教师并没有完全融入到教学中去。

而造成这种景况的,教师应该负主要的责任。

怎么说呢?

个人认为:

经过这一天半的生本培训,我认为生本教育除了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外,学生要当好学习过程的主角外。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怎样重新去定位自己,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吗?

还是...........?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好的聆听者、以及一个好的朋友(一个懂得由衷去赞美的朋友)。

首先,为什么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指导者呢?

传统的"师本"教育,我们就是一个指导者(又或者是一个指挥者),如果不放下"师本"教育的旧有思想,永远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的话,那只能是一个指导者而不是引导者。

引导者,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启发式的教育。

聆听者,一个好的聆听者永远不会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用更多的时间去听,听的过程要想,想了以后在关键的时候要说,话不多但要绝对精练正确。

朋友者,平辈,没有上下等级,互相信任、互相关怀、随喜随悲,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朋友在某件事情上做得很出色的时候要适时给予衷心的赞美。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时要当人家的学生,在老师的面前总是不期然的莫名紧张。

内心的深处,总是觉得老师永远时高高在上的,老师说的和做的都是对的。

扪心自问一下,难道自己真的没期盼过老师能像朋友一样平等的对待我们吗?

哪怕只是那么一瞬间,都让人一生回味。

现在当老师,又是不期然的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前。

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本教育要展开,要打破很多东西,包括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还有就是师生间的地位。

相信这是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老师潜意识中不想发生的。

如果这些潜意识带到生本教学中去的话,往往会不经意的出现负面的效果来。

这节数学课让感到别扭的是:

你会感觉到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距离很远。

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因之一就是,感觉这位数学老师很想把这节课上得精彩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