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烽火.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9039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战烽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战烽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战烽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战烽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战烽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内战烽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内战烽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内战烽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内战烽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内战烽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内战烽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内战烽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内战烽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内战烽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战烽火.docx

《内战烽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战烽火.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战烽火.docx

内战烽火

示范教案一(内战烽火1课时)

第17课内战烽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2.掌握国民党破坏“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3.掌握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和党中央转战陕北。

4.掌握刘邓挺进大别山和解放区战场的反攻。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四幅插图,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和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2.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1.重庆谈判。

2.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

挺进大别山。

●教学方法

1.综述法。

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内容。

2.引导回忆法。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正确理解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

3.图示法。

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

4.层层提问法。

可用于“重庆谈判”一目。

5.影像辅助法。

6.讲解法。

7.讲述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录像带:

《巍巍昆仑》《重庆谈判》《大转折》等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这是蒋介石在1945年8月14日发给毛泽东邀请他到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之一。

从字面上看,蒋介石“诚心诚意”,“以国家利益为重”,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他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毛泽东敢不敢、应该不应该去呢?

今天我们就来看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事实是好坏两个可能性、好坏两个前途都存在着。

继续法西斯独裁统治,不许民主改革;不是将重点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方面,而是放在反对人民方面;即使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了,中国仍然可能发生内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去。

这是一个可能性,这是一个前途。

这个可能性、这个前途仍然存在。

并不为国际形势好,国内人民觉悟程度增长和有组织的人民力量发展了,它就似乎没有了,或自然地消失了。

希望中国实现这个可能性、实现这个前途的,在中国是国民党内的反人民集团,在外国是那些怀抱帝国主义思想的反动分子。

这是一方面,这是必须注意的一方面。

但是,另一方面,同样是从整个形势看来,从上述一切内外的情况的分析看来,使我们更有信心地去争取第二个可能性、第二个前途。

这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团结全国人民,废止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改革,巩固和扩大抗日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希望中国实现这个可能性,实现这个前途的,在中国是广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民主派别,在外国是一切以平等地位待我的民族,外国的进步分子,外国的人民大众。

同学们,这段材料选自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

他在报告中分析了中国存在的两个前途。

事实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

抗战胜利后,人民并不能实现安居乐业,在美国支持下的蒋介石政府又玩起了“假和平,真内战”的花样,在1945年8月份,蒋连续三次打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去重庆共商“和平建国大计”。

那么,毛泽东去了吗?

中共是怎样争取和平民主的?

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传抄发表了毛泽东的一首词,以后别的报纸陆续转载。

在重庆引起了巨大的的反响。

两周之后,重庆《大公报》又将柳亚子的一首“和词”与毛词集中在一起,放在醒目位置刊出。

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

国民党中宣部召见《新民报》主管人,大加申斥,认为这是为共产党“张目”。

不久,在蒋介石授意下,掀起了疯狂的“扫荡战”。

国民党《中央日报》《扫荡报》组织了一批御用文人,以“唱和”为名,攻击中国共产党人。

那么,毛泽东的这首词是什么?

是如何传到重庆的?

又是怎样掀起巨波的?

当时的形势是怎样的?

等等,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导入语例示四]

(放电影《重庆谈判》片断)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重庆谈判》的一个片断,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近代的两个对手——毛泽东和蒋介石坐到了一块。

我们知道,这两个不同党派的代表人是有血海深仇的。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两个坐到了一起?

他们坐到一起是为了什么?

结果怎样?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内战烽火

一、重庆谈判

1.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国内形势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重庆谈判”一目下的前四段内容,看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怎样?

[学生回答]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教师提问]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

[学生回答]扶蒋反共。

[教师提问]美国的扶蒋和蒋介石的发动内战准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美国在蒋介石的要求下,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队五十多万人运到华北、华东和东北内战前线,准备进攻解放区。

国民党还收编五十多万伪军,作为抢夺胜利果实的“先遣军”,蒋介石任命一些汉奸头子为“总司令”“总指挥”。

内战的乌云笼罩着全国。

[教师提问]那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教师提问]蒋介石的具体打算是什么?

[学生回答]蒋介石发动内战是蓄谋已久的。

他假意坚持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并把他每次给毛泽东的电报都在报刊、广播中大肆宣传。

如果毛泽东不去谈判,国民党就会把蓄意制造内战、不愿和谈的罪名,加在共产党头上。

正如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所说的:

“我们明知道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教师引导]如果毛泽东去了重庆,蒋介石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在谈判桌上压迫共产党让步。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两幅插图。

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第一幅图表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已是势在必行。

第二幅图表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以大局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赴重庆、争取和平、民主。

[教师引导]由上面的所有内容,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抗战胜利之初的中国国内形势特点。

[学生回答]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和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阴谋。

[教师讲述]同学们,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由于始终高举争取民族解放的大旗,坚持敌后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博得了人民的信任。

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有一百二十多万党员的大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达到近一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一亿人,人民军队发展到一百二十余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

国民党统治区内由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组成的民主力量有很大增强,并同共产党建立了密切联系。

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大明确提出,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党的任务就是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

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抗日战争期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战胜利后,抢夺人民胜利果实。

国民党的反共方针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

二战后,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向外扩张,企图建立自己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控制中国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后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所说,他们当时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

而短期目标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因此采取了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内战前线的做法。

当时的具体情况是:

 

[投影显示]

同学们,从上面的情况看,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

中国共产党力图避免内战,争取经过一个和平的道路来建设新中国,这也是抗战后国人的普遍愿望。

蒋介石却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在1945年8月11日,国民党最高统帅部便命令国民党军队:

“各战区将士加紧作战努力,一切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

一面却命令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

“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

”同时命令沦陷区的伪军“维持治安”,只准接受国民党军队的收编。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共产党作了充分的应对准备。

国际上也反对中国发生内战。

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向延安接连发出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重要问题”。

他的算盘是这样打的:

如果毛泽东不来,可以说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来了,则可以利用“和平谈判”来麻痹共产党,诱使它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还可以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中国共产党对争取和平有真诚的愿望。

中共中央认为:

第一,由于和平、民主、团结是战后人民的强烈愿望,只要有可能,党就应该以争取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由于蒋介石的内战部署一时难以完成,党和全国人民是有可能争取实现国内和平局面的。

即使是暂时的和平,也该积极争取,这对于需要作应变准备的革命力量来说,也是有利的。

第三,通过和平谈判,可以使全国人民看清楚国民党反动派究竟是要和平民主,还是在这个幌子下实行独裁内战,这对于提高人民的革命觉悟有很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和平民主局面能否实现,并不取决于党和人民的善良愿望。

因此,在努力争取实现和平民主局面的同时,党没有丧失警惕,没有放弃作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工作。

[板书]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课本上关于“重庆谈判”的过程和结果的内容看一看,了解其概况。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根据刚才看书的内容,请大家讨论: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

为什么?

如果不能,毛泽东有没有去重庆谈判的必要?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

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是既定的,毛泽东去重庆也改变不了。

因为蒋介石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回答二:

毛泽东有去重庆谈判的必要。

去了可以揭穿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

回答三:

积极争取和平,有利于解放区的备战。

回答四:

可以向国统区民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让人民加深对共产党的了解。

回答五:

广交朋友,扩大影响。

……

[教师引导]重庆谈判的结果怎样?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学生回答]双方签订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关于“双十协定”的签订,是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努力的结果。

这个协定的签订,是有利于人民的,是战后人心思定的一个表现。

[教师分析]“双十协定”的签订,是抗战后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产物。

但正如毛泽东同志讲过的,这只是纸上的东西,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

事实证明,要把它变成现实的东西,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

确实是这样的。

经过各方力量的较量,经过共产党的努力作出了巨大的让步。

和平的协议终于签订。

但我们说就在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当局就重新秘密印发1933年蒋介石在“围剿”红军时编的《剿匪手本》。

双十协定刚刚签订,蒋介石就发布进攻解放区的密令。

自日本投降到当年10月17日两月间,有三十座城市被国民党军队侵占。

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因努力争取和平民主而对国民党当局寄以不切实际的幻想。

为了保卫人民的胜利成果,重庆谈判期间,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人民军队在山西上党地区歼灭来犯的阎锡山部队三万五千人。

10月中、下旬,解放区的人民军队又连续进行了平绥、津浦、平汉(邯郸)三个战役,歼灭来犯的国民党军队十一万人,迟滞了他们深入华北、进兵东北的行动。

但是,国民党并没有从军事进攻的失利中汲取教训,停止对解放区的进攻,而是继续将大批军队调往内战前线。

至1945年12月初,用来进攻解放区的总兵力已达一百九十万人以上。

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

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板书]二、转战陕北

1.全面内战的爆发和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教师讲述]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国民党用于进攻解放区的总兵力为一百六十万人,占全部正规军约二百万人的80%。

人民军队的总兵力为一百二十七万人,装备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

人口仅一亿三千六百万,面积约二百三十万平方公里,内部的封建势力尚未肃清,后方还不很巩固;而且解放区是被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的,在物质上得不到任何外援。

对此,中共作了正确的估计,因为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是战胜蒋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在1940年8月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极大地增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

在打败国民党军事进攻的方法上,共产党中央发出“为了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

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同时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和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的军事指导思想。

从1946年6月到10月,在解放战争的头四个月里,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解放区的城市一百五十三座,人民军队也收复解放了城市四十八座,并歼敌二十九万八千人。

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人民军队逐步扩大歼灭战的规模,又经过四个月作战,被歼灭的国民党军队共四十一万人。

国民党军队侵占解放区城市八十七座。

人民军队则收复和解放城市八十七座。

由于有生力量大量被歼灭,占领人民军队弃守的地方又需要分兵守备,国民党军队战线太长与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

国民党军队终于丧失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能力,它企图以速战速决的方式消灭人民力量的计划随之破产。

[教师过渡]当敌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以后,在1947年3月,又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

下面我们以敌人重点进攻陕北为例来看看当时的情况。

[板书]2.敌人的重点进攻和党中央转战陕北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从中找出有效信息。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你从中能找出多少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①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万人进攻陕甘宁边区。

②陕北的解放军只有二万人,众寡悬殊。

③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

④彭德怀率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

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

党中央根据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制定了“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将敌人拖得精疲力尽,然后集中兵力歼灭敌人。

回答二:

党中央、毛泽东的亲自指导。

回答三:

人民军队的英勇作战。

回答四: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教师引导]我们通过相关影片来看看大家总结得对与不对。

(播放影片《巍巍昆仑》相关片断)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军事上的胜利主要是中共中央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

人民解放军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教师讲述](挂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图)

 

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在全国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对解放区改行重点进攻,在其他战场上转取守势,抽调兵力企图首先消灭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人民军队,再将主力转用于其他战场。

人民军队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

在山东,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指挥下,于5月中旬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精锐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

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基本上被粉碎。

在陕北,国民党军投入胡宗南等部二十五万人的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

敌我兵力比例为10∶1。

我军处于绝对劣势。

他们在延安以南顽强地进行了六昼夜的阻击战,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然后于1947年3月19日主动撤出延安,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

陕北有着群众基础好、地形险要、回旋余地大等有利条件。

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指挥下,遵照中央方针,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四十五天内,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让学生在图上找到这三个地方)三战三捷。

而后转战西北方向,并在沙家店战役中全歼胡宗南部整编第三十六师。

到8月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

[教师过渡]同学们,总计从1946年7月起至1947年6月止,人民军队在一年的内线作战中,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共歼敌一百一十二万人,自己的总兵力发展到一百九十多万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军队结束战略防御阶段,以新的态势跨入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个年头,其标志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板书]三、挺进大别山

1.刘邓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的开始。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讲过的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地区主要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在解放区。

[教师提问]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他们处于什么阶段?

[学生回答]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教师提问]解放军第一年的战绩如何?

[学生回答]消灭敌人一百多万,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战争在解放区内进行,对解放区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破坏社会生产,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

削弱人民解放军的力量。

[教师引导]如果把战争引向国统区,那结果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把国民党军队带给解放区的影响还给国民党,可以加速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教师提问]那么,把战争引向国统区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生回答]人民解放军首先需要打退进攻解放区的敌人。

然后抓住时机转入战略进攻。

[教师引导]正确,到1947年夏天,战略进攻的条件就具备了。

这时,中央适时地发出了新的指示。

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三)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

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同学们,战略进攻的开始就是刘邓挺进大别山。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

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请大家提取“挺进大别山”一目下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①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②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

③他们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④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

[教师讲述](附解放区战略进攻形势示意图)

同学们,到1947年夏,战略进攻的条件成熟了。

为了实现全国性的战略反攻计划,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冀牵制的周密部署。

三军配合是:

刘邓大军实施中间突破,直趋大别山;由陈、粟率华东解放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豫皖苏地区;由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

挺进豫陕鄂地区。

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

两冀牵制是:

以西北解放军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军北上;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引向海边。

两冀牵制便利了三军的配合。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情况。

全国性战略进攻的中心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跃进大别山。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7年6月30日夜,从山东东阿至河南濮县约150公里地段上渡过了黄河。

蒋介石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黄河与运河的三角地带或逼我军再过黄河去。

刘邓乘势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从7月7日到28日,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封锁线,歼敌5.6万余人。

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进大别山的指示,于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

8月18日,涉过了黄泛区。

(黄泛区宽约八九十里,积水污泥没膝。

)8月23日,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

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

终于打破了蒋军的堵截,胜利渡过了汝河。

26日,渡过淮河。

27日,进入大别山区。

进到大别山区以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主力打运动战。

至10月底,歼敌3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完全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1946年7月被迫撤离)。

它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也可以放影片《大转折》中的相关片断,通过动态画面,以体现“挺进”和“开辟”的艰辛。

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树立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师引导]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与此同时,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

[板书]2.其他战场的反攻。

[投影显示]

解放军各战场的反攻

华北:

聂荣臻等领导的晋察冀解放军5个纵队,于1947年9月至11月中旬,先后举行了大清河以北地区、清风店地区和解放石家庄等战役,共歼敌五万余人,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大大改变了华北的局面。

在山西,徐向前领导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在1947年12月协同西北解放军一部攻克运城,歼灭一万三千余人,全部肃清了晋东南敌人,使临汾敌人处于孤立。

山东:

华东解放军的山东兵团,在谭震林、许世友率领下,为配合主力南下作战,引敌东进,于9月至12月,发动了胶东战役,歼敌六万三千余人,收复县城十余座。

1948年初,又发动了春季攻势,歼敌八万四千多人。

至此,山东除济南、青岛、临沂等少数据点外,全部解放,根本改变了整个山东的局面。

东北:

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在1947年夏季攻势之后,于9月起接连发动了强大的秋季、冬季攻势。

到1948年3月中旬,共歼敌十二万五千余人,收复城市33座,攻克敌人坚固设防的城市四平街,解放了东北99%的土地,敌军只能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城市内,完全陷于孤立。

西北:

彭德怀、贺龙领导的西北解放军,为配合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于1947年7月中旬向榆林出击,调动了胡宗南主力9个半旅向北增援。

8月下旬,西北解放军在沙家店、延川岔口地区歼敌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接着,又连续向敌发起攻势,收复延川、延长、清涧三地。

1948年2月,取得了“宜川大捷”,改变了西北敌我对比的形势。

4月收复延安。

[教师小结]同学们,关于1947年战略反攻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用陈毅同志的一首诗来概括。

其内容为:

 

[投影显示]

吟反攻形势

1947年12月14日

百万旌旗大展开,蒋匪到处成飞灰。

空心战术今已矣,重点进攻安在哉?

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

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

关陕伐孤张天网,辽吉猎虎布火雷。

谭许胶河收一线,苏鲁前线逼两淮。

反攻形势见远略,动员群众赖雄才。

举国齐说新民主,土改狂潮遍地来。

南天民变羽书急,准备审判蒋独裁。

(教师引导学生指出诗中的主要事件)

[教师引导]关于刘邓挺进大别山、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意义,我们引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