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9918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docx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docx

安徽大学学位论文(毕业设计)

开 题 报 告 书

H14201014

刘萌竹

在院系

哲学系

位 级别

博士□ 硕士□√

科、专业

哲学

究方向

美学

文题目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视

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

导师姓名 伏爱华

入学年月 201409

安徽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2016年5月3日填

刘萌竹

学号

H14201014

联系

电话

13965042803

导师

姓名

伏爱华

学科专业

哲学

研究

方向

美学

学位类别

□学历博士

□学历硕士

□同力硕士

□专业学位

□高校教师

论文题目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安娜卡列尼娜》

论文(设计)选题来源:

根据导师指导意见与个人兴趣及能力,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在导师指导下商定论文题目

论文(设计)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发展趋势,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5000左右):

一、论文的研究目的:

本论文试图从心理视角,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切入点,以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格结构理论和梦的理论两方面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同时采用文学阐释学的方法,通过细读《安娜卡列尼那》文学文本,在审美感知前提下,对托尔斯泰及作品人物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和剖析。

旨在揭示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创作的人物塑造和主题隐喻等方面的内在逻辑和作用,这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该小说文本本身的更深一层的解读,从另一个角度深入地体会小说的艺术美,同时也是在前人对托尔斯泰作品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挖掘出蕴藏在其中的深层次的内容与美学价值,为当代美学研究尽一份微小之力。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弗洛伊德与列夫·托尔斯泰生活在相邻相接的两个时代,虽生在不同的国度,学术建树的领域也不相同,但是,弗氏人格结构理论与托氏小说人物塑造方法,却体现出两者在洞悉人类心理世界方面不谋而合的相似相通。

笔者认为,可以从美学理论和文学作品赏析相结合的角度深入理解两者内在的联系性,必然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托尔斯泰的人物塑造方法,从心理学、美学和文学领域,都反映了西方人性观念的变化发展与突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托尔斯泰的人物形象塑造法在对人性的理解、洞悉上的相通相似及其所隐含的西方人性观念变化发展的意义,成为理解托尔斯泰小说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发掘托尔斯泰作品的美学价值,同时以文学作品为依托的弗氏精神理论分析也更生动活泼,更具现实意义。

三、课题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国内外研究状况

通过查阅文本文献和检索电子资源并参考相关论著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对弗洛伊德和列夫·托尔斯泰的研究都极为广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系统庞杂,大致可分为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论、梦的解析理论、性本能理论等几大方面,大多着重于理论研究。

对托尔斯泰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所有研究托尔斯泰的论文和专著,归结起

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介绍、研究

(二)对托尔斯泰小说、戏剧、日记、文论等各种体裁作品的研究(三)对托尔斯泰思想的研究,如“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的艺术观、妇女观等(四)对托尔斯泰与其他作家进行的比较研究(五)对托尔

斯泰的综合研究,比如分析他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主要是“灵辩证法”)等。

目前,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解读文学艺术作品和作家的著作很多,但对托尔斯泰作品人物的解读仅有两篇:

《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评安娜、渥伦斯基和卡列宁的三角关系》(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6月,第28卷,第6期),《托尔斯泰<童年、少年、青年>的弗洛伊德趋向》(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6 年,第二期),而系统的论述及研究较少。

总的来说,目前对于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研究托尔斯泰本人及其作品还缺乏全面的研究,国内外学术届对弗洛伊德和列夫·托尔斯泰的研究成果对笔者的研究有极大帮助,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梦的解析理论,解读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进一步挖掘出蕴藏在其中的深层次的内容与美学价值,希望为当代美学研究尽微薄之力。

四、论文主要内容:

19 世纪中期,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对癔病做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无意识学说,并在无意识理论背景下提出了他关于人格结构、性本能、梦和文化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形成了精神分析学原理的基本框架。

弗洛伊德以后,很多哲学家、文艺批评家等积极运用精神分析学原理进行艺术哲学、文艺批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分析美学。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以对“本我”的揭示与强调,粉碎了“人是理性的动物”的理性主义神话,从而颠覆、更新了西方传统的人性论。

19世纪,随着西方近代个人主义的流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西方文学作品日益呈现出关注个人命运和心理,注重表现人物心理复杂性、矛盾性的趋势,心理描写逐渐成为人物塑造的一种基本手段。

托尔斯泰作为 19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高峰的代表,他的作品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俄国历史时代的巨大画面,还为我们展示了他精神探索的一生。

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过程,是他人性剖析的过程,这种人性剖析和人格结构发展历程在他众多作品中的人物身上都得到了具体体现,体现了小说创作对人性深度开掘的新突破。

托尔斯泰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在对人性的理解、洞悉上的相通相似及其所隐含的西方人性观念变化发展的意义,成为理解托尔斯泰小说创新成就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视角,有助于深入探讨、阐释托尔斯泰小说成就的价值内涵。

《安娜 卡列尼娜》创作于一八七三至一八七七年,这一时期俄国社会生活面貌极其混乱,特别是农奴制度的废除,资产阶级制度的确立,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俄罗斯那个古老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动摇了。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更加明朗化、复杂化和白热化。

而原本就已经腐朽不堪的贵族阶级,愈加的资产阶级化。

这部著作是一部杰出的悲剧文学,作者描述了在贵族阶级上层生活日趋资产阶级化的过程中,社会的动荡,人们尔虞我诈,虚伪充斥着整个俄罗斯当时的社会,并通过刻画贵夫人安娜这一“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的形象,以及充分揭示当时的社会背景。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梦的解析理论来阐释《安娜·卡列尼娜》中众人物的人格结构发展历程,以及文本中多次描述的主人公的梦境所展示出的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弗洛伊德和托尔斯泰在剖析人性和洞悉人类心理世界等方面的卓越研究。

本文的研究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新意所在,第二部分阐述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和梦的理论,第三部

分阐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高尔基认为:

“聂赫留朵夫、

列文、伊尔琴尼耶夫、奥列宁──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自己的肖像,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他精神发展上的几个阶段罢了”,这段话指出了托尔斯泰小说的自传性特点,自传性一般是指小说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生平、思想、性格诸方面或隐或显地带有作者生平的痕迹。

由于作家构思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作为观察描摹的,因此对托尔斯泰生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地文学作品,第四部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剖析了《安娜卡列尼娜》中众人物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体现,第五部分从梦的理论的角度对小说多处提到的主人公安娜的梦境进行分析,展示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第六部分综合前文所述,总结了精神分析系统在托尔斯泰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以及托尔斯泰作品中深刻的美学意义,第七部分为结语,两位伟大的人物以其敏锐的目光和深邃的思想,在美学和文学等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至今令人折服,也为我们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地研究视角。

五、论文设计框架如下: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现状及内容

1.3研究与创新

2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美学

2.1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

2.2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

2.3弗洛伊德梦的理论

3托尔斯泰生平及著作

3.1托尔斯泰生平

3.2《安娜卡列尼娜》创作背景及人物简述

4《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格结构理论

4.1安娜的人格解读

4.2卡列宁的性格特征

4.3伏伦斯基的形象分析

5《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梦的描述与分析

5.1梦的理想性与批判性

5.2梦的预见性与超越性

6精神分析系统在托尔斯泰作品中的美学意义

6.1精神分析美学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6.2托尔斯泰作品中的美学价值探析

7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 北京: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列夫·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素台译.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列夫·托尔斯泰.忏悔录[M].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3.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张传开、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9

王文宏,《梦之神秘虚飘与文学之创造——浅释弗洛伊德的梦与文学》,长春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

论文(设计)的创新点及特色:

目前国内外对于弗洛伊德思想的研究大多着重于理论层面,对托尔斯泰作品美学思想的系统探究及论述也较少,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希望能进一步挖掘出蕴藏在其中的深层次的内容与美学价值,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人物的人格发展及构成,另一方面本文所使用的梦的概念是指通过对梦的描述,反映文学作品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展示梦的理论分析在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通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这两大块主要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解读,探索美学和文学作品相结合的研究新视角,提供美学研究的新思路。

学位论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会记录

导师1姓名

学 号

研究方向

导师2姓名

研究生姓名

论文题目

论证时间

年月日 时至 时

地点

会议主席

记录人

参会人员

开题报告会上提出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开题报告会考核评语:

考核等级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导师意见:

导师签字

年 月

院(系)意见:

负责人签字(公章)

注:

学位类别和考核等级请在相应“□”内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