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934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史学识史综合加论述文档格式.docx

F、以历史朝代的自然阶段作为主要依据,以著名史书、史家作为主要的标志来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贺昌群、张孟伦。

G、以综合考察史学多方面的因素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白寿彝、施丁、陈其泰、许凌云、张家璠。

14、判断:

由吴泽、杨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式第一部学习和研究中国史学史的工具书。

15、判断:

至少在商朝就出现了史官。

16、史官基本职责是记事、掌管文书、档案

17、判断:

夏商时期的史官是史巫合一的特点,绝对分离是在秦汉以后,史官与巫官开始分职是在西周。

18、判断:

在三国魏明帝时期设置了专门编辑国史的史官,叫做著作郎,在东晋时期改叫大著作,后增设了左著作郎。

19、判断:

司马迁之后,太史令成为专职的史官(错)因为司马迁之后是历官了。

20、判断:

撰史学士是在陈朝开始设立的。

21、史馆以宰相为监修,成为监修国史,修撰史事由他官兼领称史馆修撰,史馆中史官的职责是修撰当代史,包括本朝的史事和国史。

22、判断:

根据刘知几的考证,曹魏以前历代并无稳定的修史记录。

23、判断:

修史机构由魏明帝开始,中书省是职掌修史事物,在惠明帝开始,后改由秘书省职掌但都是兼职。

24、判断:

曹魏时期的修史机构叫中书省。

25、判断:

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正式设立专门修史机构叫史馆,共存在了1300年。

26、判断:

唐朝史馆负责修撰的只是本朝的纪传体的国史和编年体的实录,前朝史由秘书内省修撰。

27、论述:

结合史实说明先秦时期是我国的兴起期

a、对于历史的认识上,人们初步完成了从历史是神的安排到历史是人的活动这一认识的转变过程。

由于夏商周王朝的更迭兴衰,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对于三代盛行的天命史观表示怀疑了,而对于人世有了更多的重视。

这在《左传》中有相当明确的反映,而在《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中十分明显的表现出了人们所关注的是土地、人口、物产、谋略和暴力等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发展了,出现以墨子为代表的圣王史观和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众民史观。

尽管这一时期,天命史观还在起作用,但它已无法逆转人们对历史认识的这个发展趋势。

与此相联系产生的一老子为代表的复古史观,邹衍为代表的循环史观,孔孟提出的变异史观和韩非子提出的进化史观。

b、在对史学的认识上,人们初步提出对它的社会功能的一些见解,也就是以史为鉴的思想,多级前言往行,以蓄某德,疏通知远的见解,并在运用历史知识于政治活动和学术活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结果,这样史学活动最终摆脱了神职的羁绊,而真诚为世俗的社会活动,于此同时它也从王侯、官延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阶层。

c、在史学成果的表现形式上已初步出现了多种体裁的历史撰述,其中编年体史书和纪言体史书已经取得相当的成就,出现了《春秋》《左传》《竹书记事》等几部著名编年体史书和《国语》《战国策》等两部纪传体史书。

纪事本末体、传记体和典制体都出现了萌芽状态,还出现了历表谱牒、地图等。

《世本》的编纂标志着多种体裁的综合运用的初步尝试,也开始出现有的史书如《战国策》和《左传》在文字表达上有了一定的成就。

d、在对待史学活动的认识上,齐国的太史、晋国的黄狐,他们所倡导的书法无瘾的精神受到高度赞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君举义书和对于更大史事的记载,成为制度,修撰国史受到普通的重视。

28、判断:

秦朝史官叫太史令

29、名词解释:

《史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由本纪、世家、表、书、列传等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上起传说中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该书号称信史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0、名词解释:

司马迁:

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他担任过兼职史官太史令,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写作了记载上起我国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纵观3000年历史。

《史记》这部拙作开创了纪传体史,对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司马迁具有倾向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进化观点,有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对史学的社会作用有比较深刻的社会认识。

31、论述:

评述司马迁的历史思想

“通古今之变”所包含司马迁的思想。

①《三代年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勾勒各个时代特点,反映出司马迁各个阶段特点。

②司马迁提出历史变化和历史进化观点,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陈旧的政策法令会造成各种弊病,社会要前进就必须改变旧制,荡涤积弊,他一再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给予历史变革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以积极的评价,司马迁不仅认为历史是在变化而且肯定历史是在进化的。

“究天人之际”所包含司马迁的思想。

天与人之间治乱兴衰关系:

司马迁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天命论和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

他认为天人感应确实是存在的,但他的思想主流是天人相分,他认为天道与人世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他对感应、灾祥的迷信说法表示大胆怀疑,司马迁对当时奉行封禅祭祀,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进行了深刻揭露,司马迁认识到人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根本作用,在记述重大事件时总是刻意描写人世的作用,在进一步他注意到了人心向背的历史作用。

32、《汉书》的实质最早以表示它的博洽。

33、《汉书》对于国内外民族历史的记载,继承了史记的传承和发展。

34、《汉书》的表也能表示出其博洽。

35、名词解释:

《史通》

《史通》是我国盛唐时期杰出的评论家刘知几撰写的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划时代的史学评论著作,全书共20卷,分为内、外、篇两部分,内篇是全书主要部分,着重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求和撰史原则,外篇论述史观制度,正史源流,杂评史家,史籍的得失,并略申作者对于历史的见解。

《史通》中所反映出来的刘知几的见解是很有见解的,《史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对后世史学发展也产生深远影响。

36、论述题:

评述刘知几史学思想和历史观。

(一)刘知几否认天命对人事有决定作用,主张史家论述历史上的“治乱兴亡,应以人事”为主。

他批判了历史命定论而提倡了历史人定论。

他认为对于国家的成败兴亡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智能,人的主观努力,而不是天命。

刘知几的这种主张对于提高史书的质量,对于抵制封建统治者的天明说教和愚民政策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刘知几的心目中并没有人民大众的力量,他所谓的人事是帝王将相的活动,他不可能认识到人民大众的作用。

刘知几虽有许多批驳灾异的言论,但他所批驳的只是董仲舒、刘向、班固等人对灾异的解释,指责他们对灾异应验解释的疏阔,并不是批驳天人感应本身的荒诞无稽。

他并没有否定对灾异祥瑞、鬼神天命的存在。

他也相信天是能够赏善惩恶的,他仍然是个有神论者。

他对于历史命定论批判,对于历史人定论的提倡不可能是坚决的,他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之所以反对命定论,提倡人定论,只是他处于史学家的责任感,局限于他的阶级立场和当时的科学水平,他还不能建立一个唯物主义理论基础,所以他只能引用孔子不谈天命、鬼神,“怪力乱神,宣尼不语”来作为理论依据,或根据举例性判断,或依据文献考证来批判,这样他的反对命定论也就很有限度了。

(二)刘知几具有历史进化的思想。

首先他认为历史是变化的。

其次他指出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必有新发展,今不一定不如古,古也可以不如今。

再次刘知几在看到古今变异的基础上区分了古代历史时期,注意到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

还次,刘知几提出了“古今不同,势使然也”的观点。

他认为促进时代推移社会变化的是一种客观的不以天命或各个意志为转移的势在起作用。

刘知几不能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理之必然”。

当他触及到历史规律进行具体分析时,他只能从所谓的地富才良等地理、人文的一般原则去说明此年。

(三)刘知几有反对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

但是他这种以命定论而提倡人定论,的历史观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他封建史家积极立场的局限性。

(四)刘知几在华狄问题上也表现出进步观点,这种观点是对唐朝历史发展和趋势的积极反应,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史实。

37、宋朝的修史机构除了史馆之外,还有起居苑、日历所、会要所和玉牒所。

38、宋朝史馆与唐朝使馆的区别?

宋朝史馆除了修撰本朝的史事和国史之外,还修撰前朝史。

39、元、明、清三朝的修史机构与翰林院有关,此时修史机构是兼职的,元朝无专门的修史机构。

40、清朝的修史机构由实录馆、起居苑、国史馆组成。

41、中国古代的史官产生出了中国最早的史学家,而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并非都是史官。

42、中国史书的特点:

记述的连续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

43、中国史学上最早形成比较规范的表现形式的体裁是编年体。

44、纪传体以史记的出现为标志。

45、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纪事本末体是中国史书采用的几种主要体裁。

46、北宋神宗元丰以后,一度以秘书省置著作局,以秘书省掌史馆。

47、简答:

史学的产生要具备什么条件?

人类的历史活动是史学产生的客观基础;

人类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意识的发展是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创造出来文字并由此出现文字记载是史学产生的具体途径。

48、简答: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及其意义?

神话和传说相同之处在于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某些重大事件象征性的反映。

区别:

神话所叙述的是神或者半神的人及其所做的事情,传说所叙述的是人,尽管这些人往往都具有奇才异能,具有唯一般人所不及的大智大勇,但他们毕竟是我们古代先辈的祖先或者英雄,传说叙述的是人所做的事情。

从神话到传说的过度,反映出了人类从以神为主来解释自然和社会到以人为主来解释自然和社会,尽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不能摆脱神的影响,但却反映出人类对于自身力量的朦胧意识和对于自身的最早记忆。

49、简答:

传说与文明时期的兴起有什么关系?

①传说是文字产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对于历史的记忆和传播的有效的载体,因此我们可以说传说是最原始的口述史,尽管传说所叙述的内容不能摆脱虚构的成分,但其中毕竟包含不少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而且即使是虚构的成分也并不是完全脱离意识的奇想。

②当文字产生以后,这些原古的传说经过人们的加工整理和记载下来,成为史学家们探索揭示我们的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重要资料。

③传说所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的人们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意识,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50、我们不能把传说视为真实的历史。

51、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是甲骨文和金文。

52、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是《书》、《诗》和周史。

53、春秋战国时期私人修撰的史书:

《春秋》及《左传》和《国语》《竹书经年》《世本》《战国策》

54、名词解释:

《左传》

《左传》是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的史学家左丘明所作,他用编年记事的方法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七年的历史。

《左传》重视交代历史的原委经过,它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该书文辞优美,生动形象,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是我们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的重要资料。

55、名词解释:

《竹书纪年》

原称《纪年》也称《古书纪年》或《汲冢纪年》,它是战国魏襄王时期魏国的史官所著写的编年体史书,也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更史性质的著作,它所记载的内容起自夏、商、周一直写到战国后期,它的发现对于订正所被埋没期间的研究,有关六史著作有重要价值,所以成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重要资料。

56、名词解释:

《世本》

《世本》是从传说中黄帝一直写到战国末年的通史,同后世谱家征引来看,世本包含帝系、本纪、世家、传、谱、氏姓、居作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方面体裁通史著作,显示出先秦开始出现综合发展的趋势,《世本》属于战国时期史官的私人著作。

57、名词解释:

《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说客、辩士、策谋权辩以及政治军事大事和各国关系,战国人开始撰写,战国末年开始出书,它是国别史,它善于把记言和记事结合起来,夸张的成分更为明显。

58、历史观的两个方面

(一)怎样看待历史观。

①复古史官:

代表人物是老子。

②循环史观:

《通常历史循环论》代表人物是战国末年邹衍。

③变易史观和朴素的进化论:

孔子是看到历史变化和历史进化的史学家,孟子也看到历史变化和进化。

(二)如何看待历史变化的动因。

①圣王史观:

墨子史观是有代表性的。

②重民史观:

孟子和荀子是重民史观代表人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9、司马迁创立的五体合一的纪传体体裁分别是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70)共130篇。

60、名词解释:

《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西汉一代共230年历史,他的主要作者是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

此外,班彪、班超和马序也都撰写了汉书部分篇章。

班超和马序写的八表和天文志。

《汉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100篇120卷,整齐了史记的体例。

《汉书》在内容上对《史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体例上史记通史改为断代史,《汉书》是我们研究西汉历史非常重要的资料,同时汉书也反映了班固强烈的封建正宗思想。

61、《汉书》八表中新创的有:

《百官恭卿表》和《古今人表》《外戚恩泽侯表》

《汉书》“十志”中新创的有:

《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和《艺文志》

62、名词解释:

班固

班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其父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编纂了第一部我国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除八表和天文志以外的部分,汉书在继承史记纪传体实体的基础上,又对纪传体例进行整合,开创了纪传史体的新纪元。

63、简答:

如何看待班固的“断代为史”。

首先,班固出于宣扬“汉绍尧运,以建帝业”的正宗思想的目的,而断代为史写作《史书》,并且以往他为此也一再受到贬责。

其次,在当时撰写一部首尾完备的汉史具有破除当时浓厚的复古倒退思想的积极意义。

因当时社会上“尊古卑今”的思想非常流行,迷信古代甚至达到疯狂的地步,为了扳倒复古倒退者,迫切需要一部记载汉史的著作,班固意识到了撰写汉书的需要,并且以艰苦的史学实践做出了成功回答。

第三,班固断代为史发扬了司马迁构建史学体系上的创造精神,解决了历史编纂上的困难深题,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新局面。

64、简答:

《汉书》编纂特点。

①以西汉的皇朝兴衰为断线,突出了皇朝史的地位,《汉书》的断线起源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包括西汉一代史事。

②撰述的重点为武帝太初以后史事。

③内容恢宏,结构严谨,在内容上它包括了西汉皇朝的全部史事,在结构上它分为纪、表、志、传四个部分,不再另立世家。

65、简答: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史学史得到大发展?

(一)统治阶级对重要史学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⑴唐修的八部纪传体政史:

①奉召私修的有:

李延寿的《南史》《北史》;

姚思廉的《梁书》《陈书》;

李百药的《北齐书》;

令狐德棻的《北周书》②唐朝官修的有:

《隋书》《晋书》⑵流传至今的魏晋南北朝到五代时期的四部私人修撰以及两部官修的纪传体政史。

①私人撰写的有:

陈寿的《三国志》;

范晔的《后汉书》;

沈约的《宋书》;

萧子显的《南齐书》;

魏收的《魏书》②官修的有:

唐朝的《隋书》《晋书》;

五代时期后晋修的《旧唐书》

(二)统治者十分重视图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三)这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史学的发展。

①纤维纸的出现和发展。

②印刷术的发明。

66、简答:

史学发展的表现。

㈠史学地位得到提高。

①在西晋荀修的《中经新簿》的时候,他把所有图书分为四类,分别是六艺、经书、子书、史书和集书。

②在东晋时李冲整理图书又把四部分顺序进行调整,把子放在了史的后面,就形成了经、史、子、集四步分类法,很快得到官私的承认。

㈡史书数量的剧增。

㈢史籍种类繁多,体裁广泛。

①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史传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学评论专篇。

②刘知几的《史通》是第一部通史。

67、名词解释:

范晔

是我国南朝刘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在445年时,被人告发拥立刘义康为帝,以谋反罪入狱被杀。

在被贬为宣城太史,广采当时后汉史材料,撰写了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到他被杀时只完成了全书的10纪,80列传两部分,现在书中的志是司马彪《续汉书》中补进来的,在编纂方法上,范晔根据东汉政治的特殊情况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

①他模仿了司马迁史记,班固的汉书给吕后写本纪的方法,给东汉所有的皇后都写了本纪。

②他新增加了党锢、列女、移民、患者等七篇列传。

他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表现在:

批评佛教,反对光武帝喜欢方术,很少讲天命,也歌颂了那些在权势面前不低头,敢于在恶势力做斗争,揭露外戚宦官专权专权和政治的腐败黑暗。

对劳动人民的遭遇也有一定的同情。

68、名词解释: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我国自公元25年至220年东汉一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120卷,其中纪、传是由范晔完成,而现存后汉书中的30卷志是由南朝梁的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汇总抽出来补进去的,在纪、传部分,范晔能够很据东汉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范晔的历史评论是后汉书的精华所在。

《后汉书》是研究我国东汉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

69、名词解释:

陈寿

陈寿是西晋著名的史学家,他在晋朝担任史官多年,他的史学贡献是撰写了纪传体断代史65卷的《三国志》,他的《三国志》妥善的处置了魏蜀吴三国的关系,他的《三国志》又善于通过委婉隐讳的表达方式来贯彻史家表达方式,叙事简洁,从而充分表现出了陈寿的史才。

陈寿的《三国志》是我国研究三国历史十分重要的资料,由于材料限制陈寿的《三国志》其内容不够充实,甚至有脱漏的地方。

70、简答:

陈寿史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对三国时期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纂上的适当处置。

②善于通过委婉隐讳的表述方法以贯彻史家的实录精神。

③叙事简洁。

71、名词解释:

刘知几

刘知几是唐朝时期杰出史学评论家,他断断续续在史馆工作了近20年,自著的有《史通》《睿宗实录》《刘氏家乘》《刘氏谱考》,与人合著有《唐书》《高宗实录》《中宗实录》《则天实录》等。

其中20卷的《史通》是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史学评论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必读书目。

刘知几非常重视史学社会作用,批判了历史命定论,而提倡了历史人定论,具有历史进化论的观点。

虽然他在史馆工作近20年,但《史通》不是官修的史。

72、名词解释:

杜佑

杜佑是我国唐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在唐朝为官60年,活了78岁,历任中央和地方多种要职。

出于从历史上寻找挽救唐王朝颓势的考虑,撰写记载了我国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天宝末年典章制度演变的第一部典制体史书---《通典》。

杜佑对于关于国家职能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佑具有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和朴素的历史进化观,但他们历史进化思想与传统的门阀观发生了冲突,从而限制了他历史进化思想的发展。

73、简答:

杜佑《通典》内容上和体裁上的特点。

①以制度分门立目,他每件事情都按所归属的门类做到以类归从,是第三种重要史学体裁。

②讲求汇通。

③重视论议,包括两方面内容:

前人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评论和自己对所做事实的评论。

74、简答:

《通典》关于国家制度的新发展。

杜佑认为从重视教化出发而达到致治的目的,应该首先以食货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选举、职官、礼乐制度、兵刑措施。

在这些制度中,职官是最要居于核心地位选择是为了保证职官的素质,礼乐兵刑是职官的几个重要职能,其中礼和乐师职官的教化职能,兵刑是职官的暴力职能,州郡、边防是这些职能在地域上的具体实施。

75、判断:

杜佑的史学思想核心是“经邦之用”,历史观的核心是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

76、论述题:

评述杜佑的史学思想和历史观。

杜佑明确表示通典是为了“将施有政”,因此杜佑的通典具有比以往的历史著作更加明确的“经世致用”的目的。

杜佑史学思想核心是“经邦之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看做是对刘知几的“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宗之要道”的史学思想的历史撰述实践上的发展。

杜佑的“经邦之用”的史学思想有三个特点:

①具有勇敢的批判精神,他委婉的批评儒家经典中有许多空乏的言论,而罕存法制。

其次同时又直接批评历代的重贤,说他们大都局限于指陈紊失之弊,很少有匡救之方。

②重实际讲实效,把对历史的认识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杜撰通典着眼于现实而关注与理道,主张进一步研究理道的具体措施。

③把握了社会的症结,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杜佑青年时代经历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冲击深深影响了他的思想和撰述旨趣。

杜佑的历史进化思想史他历史观的核心,他继承了司马迁、刘知几等人朴素的进化思想,同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司马迁在考察古今变化时充分肯定历史是进化的,刘知几也认为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发展必然有新的特点,而且他也提出来了“古今不同,势使之然”的观点,认为促进时代推移时代变化的是一种客观的不以天命或各个意志为转移的势在起作用。

而当他触及到对历史规律做具体分析时,就只能从“地富才良”等地理和人文的一般原则去说明了,这是刘知几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是整个封建时代进步学者共有的局限性,杜佑的历史进化思想一个是反对“非今世古”,他从人口、地理等物质因素分析历史进化的势和理,但杜佑超越刘知几的地方在于一方面他指出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另一方面又看到了具体形势变化也会影响总的趋势和进程。

其中包含朴素唯物辩证思想。

杜佑从地理条件不同说明中华民族与夷狄在礼俗文明发展进程上产生的差异原因虽不会全面,但却是很有意义的见解。

④杜佑的历史进化思想还表现在具有鲜明的变通和事实的历史见解。

充分肯定了秦始皇贡献,但杜佑的历史进化思想却同他传统的门阀观念发生冲突,使前者发展受到限制。

77、判断:

把无神论思想真正推进到历史思想领域的是唐史论家柳宗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