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938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四编知识梳理文档格式.docx

  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杨炯是“四杰”中以五律见长的诗人)。

 “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一、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跌宕流畅,神采飞扬。

  二、七言歌行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

“四杰”中的卢、骆、王,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写抒情,夹以议论,情之所至,笔亦随之,篇幅可长可短,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表现出刚健骨气。

  三、渐趋成熟的五言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声律的谐调,但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主要反映在羁旅送别的诗和边塞诗。

  四、“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第三节 杜审言与沈、宋

  1.馆阁体。

指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馆阁诗人的诗风。

  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都是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作家。

他们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馆阁体”诗,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馆阁体”内容相对贫弱、形式词藻十分讲究。

  2.杜审言及文章四友。

  杜审言,字必简,是杜甫的祖父。

  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杜审言的五律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律诗体式的定型,五言律的定型及其推导连类作用,由五言律基础推导出七言律格式。

  一、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二、五言律的定型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如在五言近体的范围内,即可由五言律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的体式。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

所以,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审言和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完成了七言律体式的定型。

  3.宋之问和沈佺期。

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馆阁诗人。

宋之问五律《度大庾岭》和沈佺期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七言律写得较好的是沈佺期。

他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不用典故,无意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调谐流畅而蕴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第四节 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1.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

  

2.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陈子昂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

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陈子昂的诗歌情调及其《感遇》(其三十六)诗和《登幽州台歌》。

诗歌情调:

慷慨悲歌的情思,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这正是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3.张若虚及“吴中四士”。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诗人。

有《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境。

  采用的是乐府旧题,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

  4.识记:

刘希夷及其代表作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

  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

这种带有青春伤感的情思贯穿全篇,并通过对红颜美少看和鹤发白头翁的对比描写而愈显浓烈,创造出兴象鲜明而韵味无穷的诗境。

 第二章 盛唐诗歌

  识记:

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1.识记:

王维的生平。

  王维,字摩诘。

亦官亦隐,晚年逐步升迁,但已无意于仕途荣辱。

  理解: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其《山居秋瞑》。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一、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山居秋瞑》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简单运用:

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其归隐诗的空静之美。

  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

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王维等山水诗人的创作影响极大。

当他们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禅境常通过诗境来表现。

与坐禅的体验相关连,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说言说的自然之美。

  2.识记:

孟浩然的生平。

  终身不仕。

曾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

理解:

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及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诗的境界宏阔,气势壮大。

《春晓》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

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

《宿建德江》写日暮泊舟的“客愁”,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

  一、山水田园诗贴近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

  二、他的乘舟行吟之作,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省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的表现了出来。

  三、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

四。

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

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综合运用:

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追求“无我”的境界,自甘寂寞。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

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

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

  二、孟浩然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淡泊纯净之美。

  第二节 王翰、王昌龄、崔颖等豪侠诗人

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是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入仕后生活极放荡。

该诗以豪饮旷达写征战,极为劲健。

王昌龄及其七绝诗《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盛唐豪侠诗人。

该诗大气磅礴。

王昌龄的边塞诗及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

  其作品或豪爽俊丽,或绪密思清。

因王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

而思致深刻,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

为补短章的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从军行七首》。

这组诗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穿,于人之常情的离愁别怨,与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

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王昌龄的酬赠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被贬后心境变化,加之受王、孟及南方风物的影响,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王昌龄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一、边塞诗出手不凡。

另外,他还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二、送别诗也很出色。

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三、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出色。

  四、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他的七绝总有一种清刚之美在。

  3.识记:

崔颖及其《黄鹤楼》诗。

  崔颢,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

其诗风改变的标志是《黄鹤楼》诗。

崔颖《黄鹤楼》诗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原因。

  此诗虽不甚协律,为变体律诗,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4.识记:

李颀及其边塞诗《古从军行》。

  仕途不得意。

该诗透出极苍凉的悲怆情怀。

  5.识记:

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

  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

将北地悲凉苍劲的气质,也南国幽玄奇趣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清奇幽渺而又不乏刚健力度的诗歌意境。

  第三节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字达夫。

早年生活困顿,有入幕经历,后来官运亨通,是盛唐诗人唯一做到高官而封候者。

其边塞诗多写于边塞之行和入幕期间。

多采用七言歌行或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高适边塞诗《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

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

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

  一、高适的边塞诗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他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二、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他写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诗歌创作。

  岑参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他一生最有意义的壮举。

第二次出塞写的诗都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

诗歌创作特点:

语奇体峻,意亦奇造。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及艺术风格。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征。

  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是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

高适、岑参并称的原因。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

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

诗人热情地歌颂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描写神奇瑰丽,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

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原因:

高、岑二人同是以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一样有入幕经历而且诗风相近,在杜甫的诗中首先将高、岑并称,后来严羽也将高、岑并称。

王之涣及其《登鹳雀楼》诗。

  诗境壮阔雄浑,反映出盛唐士人高远开朗的胸襟。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艺术特色。

  于壮观中寓悲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其沉雄浑厚处与高适诗相近。

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李白的生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青少年时期,是在隐居读书、漫游求仙和任侠中度过的。

曾入京,供奉翰林,后遭谗毁,被迫离开长安。

李白的思想性格特点。

  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

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

  一、在思想上,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

李白把这三者结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导思想。

  二、任侠与求仙是其一生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

他的侠胆、仙趣、狂饮极大地刺激着其个性中高傲狂放的因素,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和倨傲达观的性格。

  三、在李白的性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这正是他的自由性格的生发点。

从自然与神仙中,他想得到一种使心境得以宁静和使自我得以充分提升的人生境界。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歌行

李白乐府诗创作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一是借古题写现实,二是用古题写己怀。

李白的乐府诗《将进酒》,借古题写己怀。

  此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

诗人据此进行联想,抒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流的的气势和力量,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还充分显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及其对唐代歌行格式转变的贡献。

  一、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

  二、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三、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歌行的根本性改变。

  四、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李白绝句的特点。

  自然明快,清新俊逸。

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风格特征。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

诗人将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但在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单运用:

李白绝句的个性特色,清新俊逸,其《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

  二、李白的七绝,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几首诗:

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的自然天成之作。

  三、李白的绝句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融入乐府歌行的表现手法。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的《行路难》其个性特点。

  李白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

如《行路难》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的想象,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不加雕饰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一、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如“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

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有着巨大的魅力。

  二、他的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苏轼、陆游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所表现的几个方面。

  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在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

如《行路难》其一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

  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

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三、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沧海、雪山等),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清溪、明月、白露等),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

另外,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

第4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杜甫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

后人称为杜工部。

出身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

34岁前在读书和漫游中度过。

后来困居长安十年,穷困潦倒。

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一身病痛。

杜甫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和《登岳阳楼》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

  《望岳》具有昂扬的情调和自信,心胸开阔,气魄雄伟,不亚于李白。

  《春望》国恨家愁,使诗人的头发都白了。

  《登岳阳楼》杜甫此时已一身病痛,自身难保,可他惦念的却是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流泪。

杜甫的思想主流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响,虽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暂时的,儒教才是影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

  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

杜甫的思想受儒家影响较大,但他与道教、佛教中人也多有来往,未限于一宗一派。

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良知”。

杜甫不仅做了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贴近现实有血有泪的动地歌吟,呈露出仁者襟怀,由此形成的杜诗风格的大、重、拙,是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

  第二节 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

杜甫对新题乐府的创立。

  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其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效法汉魏古乐府取题的用意,以“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

杜甫以时事入诗及其乐府诗《兵车行》。

  杜甫的乐府诗,以“行”诗写时事。

如《兵车行》直接针砭时弊。

在写法上,先摹写送别惨状,是纪事,再写征夫的诉苦,是纪言,采用的是一种客观的纪实描写。

叙述者的立场完全站在人民一边,虽不敢申恨,实则无一语不饱含怨恨。

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及其多方面的表现,杜诗写实的特点。

  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写实手法的表现和特点有:

一、杜甫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二、杜甫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具有令人为之神动心摇的感染力。

三、藉记事以抒情,将记事和叙事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杜诗具有“诗史”的性质。

四、以叙事写法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

  细微而真实;

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精确而传神。

有尖锐细密的观察力,用惊人的写实手法表现所目睹的一切。

  第三节 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

杜甫的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杜诗的时代特征,杜诗的老成。

  ①杜诗的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杜诗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

  ②杜诗的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

  杜甫进入中年后生活困苦,可他极有骨气,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又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的回环往复,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杜诗《登楼》、《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其七、其八)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登楼》依然是“万方多难”,依然是花伤人心,“沉郁”也就是必然了。

  《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这组诗是杜甫思念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