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9471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docx

河南省中招实验物理说明

实验一:

测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16分)

命题意图:

1.本题来源于省的中招题,当年中招题要求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利用图乙所示的方案也可以测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两种方案比较,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只需要改变变阻器滑动触头的位置,不需要改变电压表的位置,就可以得到所需的电压值,方便但是误差较大,因为电池不是恒压源;利用图乙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需要将变阻器的两个固定端接入电路,测量时需要变更电压表的连线,相对麻烦但是比较精确。

表中显示的是对20Ω滑动变阻器的测量结果。

因此我们选择图乙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

 

图甲所示电路测量

图乙所示电路测量

/V

/V

/V

/V

/V

5

0.59

2.40

1.81

15.3

0.58

2.36

20.3

10

0.95

2.48

1.53

16.1

0.95

1.90

20.0

20

1.43

2.72

1.29

18.0

1.43

1.43

20.0

2.选择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中招题作为实验操作试题,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醒注意理论考试与实验操作命题的区别。

理论考试中可以假设电池是恒压源,而实际操作时电池确实不是恒压源,非要按照恒压源对待的话,测量误差会很大。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案;不仅要考虑测量方案,还要考虑测量仪器的选择。

3.本实验与“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相比,操作难度相当,操作方法相近,有操作技巧。

4.本实验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一般情况下,滑动变阻器不会是测量对象,而这道题把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的扮演角色转换了。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定值电阻选择10Ω的,是为了计算方便。

器材准备:

1.为了节省实验操作的时间,两节干电池已经提前串联好。

2.电压表应该没有零误差。

3.实验前开关应该设置为“闭合状态”。

4.实验前滑动变阻器的初始状态设置为“滑片在变阻器的中间部位”。

5.待测滑动变阻器选择10Ω或20Ω的均可,注意把变阻器的铭牌封上,不让学生看到。

6.10Ω的定值电阻可以选用实验室标配的电阻圈,上面有标示。

7.导线最好用阻值很小的带绝缘皮的多股铜丝做成的导线。

8.器材应该都是完好的,不能出现生锈、螺丝松动等造成接触不良。

实验提示:

1.实验测量前,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应该是最大值,有两种方法:

一是将滑动变阻器的两个固定端接入电路,如图乙所示;二是将滑动变阻器的一个固定端和一个滑动端接入电路,如图甲所示,但滑动触头要滑到一端,保证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且测量过程中不能变动。

2.本实验要用一个电压表,测量两次电压。

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出10Ω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然后拆线、接线,再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U2。

也可以先测出10Ω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然后改动一个接线头,测总电压U,再算出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U2-U-U1。

第一种方法直接但比较麻烦,第二种方法有技巧但要算出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U2。

3.由于电源是两节干电池串联,再考虑到电池部也有电压降,电池两端的总电压不会超过3V,所以,电压表应该选用0-3V的量程。

4.应该遵循电学实验的规操作,如:

(1)连接电路前,应该先摆放器材。

这样有利于连线,有利于检查电路,有利于减少连线中的错误。

在摆放器材时,电压表应该放在正前方,便于观察读数;开关、滑动变阻器应该放在右手边,便于操作;电源等不需要操作,放在左手边或左前方。

在摆放器材时,电源的正极应该处于右侧,因为电表的正接线柱都在右侧,可避免连线交叉;开关要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滑到一端。

连线前,摆放器材,是一种良好的实验习惯。

没有这一步,扣1分。

(2)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否则,扣1分。

(3)电压表的量程选择合适,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否则,各扣1分。

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的,扣1分。

若在检查电路时发现并改正者,不扣分。

(4)滑动变阻器的连线正确,应该是两个固定端接入电路,或是一个固定端和一个滑动端接入电路,但滑片应该位于一端,保证变阻器全部电阻接入电路;否则扣1分。

5.电路连成后,若闭合开关,电压表无示数,经监考教师检查连线正确,确属仪器自身问题的,不扣分。

若学生能发现器材问题,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

6.读取电压值时,有效数字不作要求。

滑动变阻器总电阻的计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也不做要求。

器材整理:

实验结束,断开开关,处理数据,确保实验成功后,再拆线,回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若学生没有完成,扣1分,然后由监考教师完成,给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实验二:

测定立方体物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强(16分)

命题意图:

1.本实验不是教材上原有的实验,但是,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器材----天平和刻度尺、实验原理----压强公式等都是学生熟悉和应该掌握的。

体现命题要求的“来源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2.为了节省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和器材的安全,实验中用到的天平已经调节平衡,但是,调平后又把游码拨离0位置。

测量时要求考生先把游码拨到0位置,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此步骤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3.考虑的时间问题,只测量一组数据。

4.把练习题中的“立方体金属块”改为“立方体物块”,是为了测量对象的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

器材准备:

1.天平可用称量为200g的天平,天平已经调节平衡,游码要拨离0位置。

2.刻度尺用分度值为1mm的钢尺和塑料尺均可。

3.立方体的物块,可以用实验室中配备的立方体组件中的一个,也可以换成其他立方体物快。

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考虑,被测量的物块应该越大越好。

但是,其质量不能超过托盘天平的量程。

4.为了避免学生死记数据,可以多准备几个立方体物块,一是备用,二可以实验过程中更换测量对象。

实验提示:

1.立方体物块质量和长度的测量顺序不做要求。

2.天平的使用要符合天平使用的规则。

(1)把物块放在右盘中的,扣1分;

(2)用手直接添加砝码的,扣1分;

(3)结果读数错误的,扣1分;

(4)测量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的,扣1分。

有些天平,用镊子拨游码实在困难时,可以用手拨动游码,但是,前提条件是先用镊子拨不动。

任何情况都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

3.用刻度尺测量立方体物块棱长,要符合刻度尺使用的规则。

(1)刻度尺不与被测长度平行的,扣1分;

(2)刻度尺的刻度不紧贴被测物体的,扣1分;

(3)刻度尺读数不是以cm为单位,且读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扣1分。

读数时要让监考老师过目,不得随意编造数据,否则扣分。

4.由质量计算压力时,比例常数g取9.8N/kg和10N/kg均可,但是,必须换算成力的单位。

5.对计算的要求不高,压强的计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不做要求。

单位也不要求换算成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监考教师可以配备计算器)

器材整理:

1.实验结束,整理器材时,天平的平衡不能破坏,但是,游码要拨离0位置,学生没有完成的,待学生走后,应该由监考老师完成,不能影响下一位学生的考试。

2.立方体物块和刻度尺放回原位置。

 

实验三:

测量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16分)

命题意图:

1.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个恒量,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用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就可以算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

教材上“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用的是质量已知的钩码,本实验相当于教材上实验的迁移。

2.为了节省实验操作的时间,实验中用到的天平已经调节平衡,但是,调平后又把游码拨离0位置。

测量时要求先把游码拨到0位置,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此步骤旨在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3.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该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还是考虑时间问题,只测量一组数据。

4.本实验与“测定立方体物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强”相比要简单些(主要表现在计算上),故增加一个“选择合适测力计”的项目。

器材准备:

本实验由于天平和测力计两个仪器的测量精度相差悬殊,要想取得较好的测量效果,必须注意器材的合理搭配。

1.天平可用称量为200g的天平,天平已经调节平衡,游码要拨离0位置。

2.石块的质量应该大一些,在80-90g之间,这样就应该选用量程为1N的测力计。

3.实验中给出量程分别为1N和5N的两个测力计,是为了考查学生选择器材的能力。

测力计不要有零误差,要事先调好。

4.若天平用称量为500g的天平,石块的质量应该在400-500g之间,测力计选择量程为5N的。

5.石块要用细线系牢,自由端打个绳套,便于测量重力时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

6.石块也可以用其他物块代替,但是,物块上不能有重力和质量大小的明显标示。

实验提示:

1.质量和重力的测量顺序不做要求。

最好是先测量质量,再根据测量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测力计。

选择测力计的原则是“测量结果越接近量程越好”。

2.天平的使用要符合天平使用的规则。

(1)把石块放在右盘中的,扣1分;

(2)用手直接添加砝码的,扣1分;

(3)结果读数错误的,扣1分;

(4)测量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的,扣1分。

有些天平,用镊子拨游码实在困难时,可以用手拨动游码,但是,前提条件是先用镊子拨不动。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

3.用测力计测量重力时,要符合测力计使用的规则。

拿到测力计,要先查看不挂重物时指针是否指零、量程、分度值等;测量时测力计要竖直架稳(最好挂在铁架台上);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平面垂直。

4.实验结果对计算的要求不高,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不做要求。

但是单位必须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器材整理:

1.实验结束,整理器材时,天平的平衡不能破坏,但是,游码要拨离0位置,学生没有完成的,待学生走后,应该由监考老师完成,不能影响下一位学生的考试;

2.石块从测力计上取下来,测力计也从铁架台上取下来,放回桌面上。

 

实验四:

用刻度尺测量圆柱形玻璃杯中水面升高多少(6分)

命题意图:

1.本题是由2015年的中招试题改编而来。

实践证明,对于盛水的玻璃杯,要想测出杯水的深度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玻璃杯的底部不是平面。

要测量杯水面高度的变化,“测量水面到杯口的距离”要比“测量水面到杯底的距离”容易。

2.通过本实验,让老师们明白实验操作的重要性,纸上谈兵,是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

3.本实验操作起来,难度不大,就是测量两次长度。

器材准备:

1.刻度尺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且零刻度没有磨损。

钢尺、塑料尺均可。

2.圆柱形玻璃杯的口径不要太大,石块不能太小,石块放入后水面要有明显的改变。

3.石块要用细线系牢,以免脱落砸坏玻璃杯。

4.水杯是用于盛水的,可以用烧杯。

实验提示:

1.刻度尺的使用要规。

要体会用刻度尺“测量水平长度”与“测量竖直长度”的不同。

(1)测量长度时,刻度尺的0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

刻度尺的0刻度线不一定在刻度尺的左边缘。

(2)刻度尺的边缘要与被测长度平行。

(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放置。

(4)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值。

(5)读数结果不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不扣分。

(6)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带单位。

2.测量顺序不能颠倒,否则石块带走的水会影响测量结果。

3.测量时圆柱形玻璃杯不能离开桌面。

器材整理:

实验结束,将石块取出擦干放回原处;将玻璃杯中的水倒回水杯中继续使用。

 

实验五:

用电压表测量干电池两端的电压(6分)

命题意图

1.测量前,检查器材是否完好是一个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前,电压表的指针不指0,在实验中比较常见。

实验操作时,要先调零,然后再进行测量。

由于频繁的调零,电压表容易损坏,故本实验要求在不调零的情况下,测量干电池两端的电压。

2.有零误差的电压表能否使用?

能,记下零误差,测量后再消除零误差即可。

器材准备:

1.一般的干电池,需要配置电池盒;若用一号甲种电池,上面带有接线柱,就不需要电池盒了。

2.电压表应该有零误差,且设定为正误差,开始指针指向0.2V或0.3V。

3.实验前开关应该设置为“闭合状态”。

4.导线最好用阻值很小的带绝缘皮的多股铜丝做成的导线。

实验提示:

1.为了在测量的过程中电压表的指针有较大的偏转,电压表选0-3V的量程,这样有利于减小测量误差。

2.虽然是电学小实验,还是应该遵循电学实验的规操作,如:

(1)连接电路前,应该先摆放器材。

(2)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否则扣1分。

(3)电压表的量程选择合适,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否则各扣1分。

若在检查电路时发现并改正者,不扣分。

3.电路连成后,若闭合开关,电压表无示数,经监考教师检查连线正确,确属仪器自身问题的,不扣分。

4.闭合开关前,先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并记录;闭合开关后,再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并记录;二者之差就是干电池两端的电压。

结果应该在1.5V左右,不能相差太远;否则扣1分。

对读数结果的有效数字不做要求。

器材整理:

实验结束,断开开关,再拆线,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若学生没有完成,扣1分,然后由监考教师完成,给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实验六:

检查电路(6分)

命题意图:

本实验主要考查学生检查电路的能力,难度不大,关键看平时是否有这方面的经历。

器材准备:

除了专门设置的错误或不当之处,其余器材应该都是完好的,不能出现生锈、螺丝松动等造成的接触不良。

实验提示:

1.由于时间关系,找到错误后,要让老师过目,不要求纠正错误,但要求有文字记录。

2.错误的设置,仅限以下5种情况:

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不合适;

电流表、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

滑动变阻器连线错误。

监考教师在设置两处错误或不当之处时,要考虑到电路的安全。

3.为了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监考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错误。

4.常用的查找错误的方法有:

(1)观察法:

从电源的一个极出发,沿着(或逆着)电流的方向,看每个器材的连接是否正确。

(2)试触法:

在观察法的基础上,试触开关,观察电流表或电压表的偏转是否正常;滑动变阻器能否改变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大小。

器材整理:

实验结束,断开开关,不要破坏原来的设置,或者说这个实验不需要整理器材。

 

实验一:

探究灯泡亮度与灯泡功率的关系(16分)

命题意图:

1.本实验与“测量灯泡发光时的功率”相比,需要多测量一组数据,难度稍有增加,操作、记录、计算等都比原来麻烦一些,期望难度与“探究电阻上电流与电压关系”相当,与“测量小灯泡发光时的电阻”难度也相当。

2.通过比较才能得出规律,本实验应该多次测量,考虑到时间问题,本实验只记录其中两次的数据。

器材准备:

1.为了节省实验操作的时间,两节干电池已经提前串联好,灯泡已经装在灯座上。

2.电压表、电流表应该没有零误差。

3.实验前开关应该设置为“闭合状态”。

4.实验前滑动变阻器的初始状态设置为“滑片在变阻器的中间部位”。

5.导线最好用阻值很小的带绝缘皮的多股铜丝做成的导线。

6.灯泡选择2.5V的,亮度较高,亮度的变化也会明显。

7.器材应该都是完好的,不能出现生锈、螺丝松动等造成接触不良。

实验提示:

1.为了在测量的过程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有较大的偏转,电流表选0-0.6A的量程,电压表选0-3V的量程,这样有利于减小测量误差。

2.本实验是探究小灯泡亮度与灯泡功率的关系,至少需要记录两组数据,两次灯泡的亮度变化明显就行,不一定要调到一次是正常发光。

本实验的数据不是唯一的,测量结果只要满足“功率的数值等于所测电流和电压的乘积,并且功率大时亮度高”即可。

这样做的目的是:

(1)体现试题“来源于课本,而又不拘泥于课本”的思想。

试题答案有一定的离散性,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答案。

(2)降低实验操作的难度,不一定调到正常发光,只要发光就行。

(3)可以避免电池用旧了,不能调到额定电压的麻烦。

当然,增加了教师监考的难度。

3.应该遵循电学实验的规操作,如:

(1)连接电路前,应该先摆放器材。

这样有利于连线,有利于检查电路,有利于减少连线中的错误。

在摆放器材时,电流表、电压表应该放在正前方,便于观察读数;开关、滑动变阻器应该放在右手边,便于操作;电源等不需要操作的器材,放在左手边或左前方。

在摆放器材时,电源的正极应该处于右侧,因为电表的正接线柱都在右侧,可避免连线交叉;开关要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滑到一端。

连线前,摆放器材,是一种良好的实验习惯。

没有这一步,扣1分。

(2)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否则扣1分。

(3)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选择合适,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否则各扣1分。

电流表和电压表连线错误的,扣1分。

若在检查电路时发现并改正者,不扣分。

(4)滑动变阻器的连线正确,应该是一个固定端和一个滑动端接入电路;若两个固定端或两个滑动端接入电路,达不到改变电路中电流和电压重新分配的目的,扣1分。

(5)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必须调到最大;否则扣1分。

4.电路连成后,若闭合开关,电压表无示数,经监考教师检查连线正确,确属仪器自身问题的,不扣分。

若学生能发现器材问题,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

5.读取电流值、电压值时,有效数字不作要求。

电功率值的计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也不作要求。

6.实验的结论是:

灯泡的实际功率越大,亮度越高。

器材整理:

实验结束,断开开关,处理数据,确保实验成功后,再拆线,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若学生没有完成,扣1分,然后由监考教师完成,给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实验二: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蜡块的密度(16分)

命题意图:

1.想测量密度小于1的固体的密度,塑料块的密度不一定小于1,故选蜡块作为测量对象,材料容易找到,且容易用细线系牢。

练习题上给出大小两个蜡块,要求都能放入量筒中,实验时应该选择较大的蜡块,有利于减小体积测量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考虑到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学生习惯于用老师提供的器材做实验,不习惯自己选器材或不知道为什么选器材,故考试时,今年仍只给一个蜡块,不再让考生选择。

2.为了节省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和器材的安全,实验中用到的天平已经调节平衡,但是,调平衡后又把游码拨离0位置。

测量时要求考生先把游码拨到0位置,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此步骤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3.考虑的时间问题,只测量一组数据。

器材准备:

1.天平可用称量为200g的天平,天平已经调节平衡,游码要拨离0位置。

2.量筒可用量程为100mL的量筒。

3.蜡烛要用细线系牢。

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考虑,被测量的蜡块应该越大越好,但是,考虑到中学实验器材的实际,太大了不能直接放入量筒,所以,在能够放入量筒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大一些的蜡块。

为了避免学生死记数据,可以多准备几个蜡块,一是备用,二可以实验过程中更换测量对象。

4.水杯是用于盛水的,也可以用其他器材代替。

实验提示:

1.为了减小蜡块粘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应该先测量蜡块的质量,再测量蜡块的体积。

如果顺序颠倒,扣1分。

但是,顺序颠倒后,若学生将小蜡块擦干后,再测量质量,不扣分。

2.测量蜡块的体积时,顺序也不能颠倒,还是考虑蜡块沾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顺序颠倒,同样扣1分。

3.借助于滴管将量筒中的水添加到整刻度,有利于减小读数误差,但是,是否使用滴管将量筒中的水添加到整刻度,不做要求,不用滴管也不扣分。

4.用细长针状物体将蜡块压入水中时,必须使蜡块全部浸没在水中。

但不能浸没的太深,否则针状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对实验结果影响将显现。

5.天平的使用要符合天平使用的规则。

(1)把蜡块放在右盘中的,扣1分;

(2)用手直接添加砝码的,扣1分;

(3)结果读数错误的,扣1分;

(4)测量过程中再调节平衡螺母的,扣1分。

有些天平,用镊子拨游码实在困难时,可以用手拨动游码,但是,前提条件是先用镊子拨不动。

任何情况都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

6.实验过程中,对读数、计算的要求不高,读数时,是否估读不扣分;但读数时要让监考老师过目,不得随意编造数据,否则扣分。

密度的计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不做要求。

单位也不要求换算成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监考教师可以配备计算器)

器材整理:

1.实验结束,整理器材时,天平的平衡不能破坏,但是,游码要拨离0位置,学生没有完成的,待学生走后,应该由监考老师完成,不能影响下一位学生的考试。

2.小蜡块应该用抹布或吸水纸擦干净,以免影响下一位学生的实验。

3.量筒中的水应该倒回水杯中,继续循环使用。

 

实验三: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16分)

命题意图:

1.本实验不是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全面探究,只探究像距和物距的关系。

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要探究虚像与实物等大,就需要两个物体总是一样大。

若用平面镜成像实验器还可以;若使用蜡烛作为物体,在考试的过程中很难保证两个蜡烛总是一样大,因为蜡烛总是有一个要燃烧的。

(2)要探究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就要证明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这样就需要物像连线,一是需要连线并“证明垂直”的工具----直角三角板,二是每个考生需要一记录纸,三是物像的位置也难以准确确定(都有一定的大小),这样太麻烦了。

(3)还有成像规律中的物像左右相反,用蜡烛是不能证明的。

2.要探究规律,需要测量记录多组数据,考虑到时间问题,只记录其中的两组数据。

器材准备:

1.一套平面镜成像实验器包括:

镀膜玻璃板、四个塑料人、两个直角三角板,其中两个不带红色半圆形斑的塑料人用作支架;另外两个带半圆形红斑的塑料人,一个作为物体,另一个用来确定像的位置。

2.除了成套的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还需要配一个“和玻璃板一样大小的平面镜”,旨在考查学生选择器材的意识和能力。

3.还需要配备一“边长为2cm的方格白纸”。

这方格白纸既起到白纸的记录作用,也起到刻度尺的作用,读数规则与刻度尺相同。

因为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会引起系统误差(接近玻璃板厚度的三分之一),且塑料人离玻璃板越远,误差越小。

所以,方格纸的竖线用虚线,远离中央刻度线的横线用实线且加粗,靠近中央刻度线的横线用虚线,希望提醒考生将作为物体的塑料人放的离玻璃板远一些。

之所以方格纸的边长设定为2cm,是为了读数时不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能基本保证像距等于物距。

可借用附图中的方格纸(建议用A4纸打印)。

4.实验台面平整且水平,否则,难以保证玻璃板和塑料人竖直放置,难以使另一个塑料人与第一个塑料人的像重合。

5.方格纸要多次使用,方格纸不能折叠,要保持平整,否则,很难保证塑料人竖直放置。

不能用笔做标记,否则需要更换方格纸,不然会影响下一位学生的实验。

6.放置该实验的实验台应该在靠近窗户的地方,比较明亮,可以保证塑料人反射到玻璃板上的光比较强,成像比较清晰。

7.玻璃板上若没有镀膜,可贴上汽车玻璃薄膜,效果很好。

8.在平整的桌面上,两个支架基本能保证玻璃板竖直架稳,不需要直角三角板检验,所以成套器材中的两个直角三角板不用,可以不配给学生。

9.顺便说明,刻度尺和三角板是有区别的,测量长度用刻度尺,作图用三角板。

实验提示:

1.怎样确定反射面?

玻璃板有两个面,哪个面作为反射面(即镜面)?

对于涂有半透膜的玻璃板,涂有半透膜的一面应该作为镜面,这样反射光比较强,成像比较清晰;否则,前后两个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清晰程度相差不多,会看到两个虚像,很难确定像的位置。

对于涂有半透膜的玻璃板,涂有半透膜的一面通常标有字母M;若没有,也可以借助于平面镜成像规律加以区分。

把一个带红色半圆斑的小塑料人一端与玻璃板表面接触,若只看到一个像,比较清晰且物像间基本无间隙,则该面为涂有半透膜的反射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