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9559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docx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docx

完整升级版苏教版四下教案古诗两首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21古诗两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撑、艇、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

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

池上)

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

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

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

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

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

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

《小儿垂钓》。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

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

(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

“小儿”指什么?

“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

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

并引导学生理解:

“垂钓”什么意思?

“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

思考:

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

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

理解“蓬头、稚子”。

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

字典中“纶”什么意思?

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蓬头:

形容头发乱。

稚子:

儿童,幼小的孩子。

垂纶:

垂。

东西的一头向下;纶:

丝。

   2.指名读第二句。

思考:

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

坐在哪?

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侧坐:

身体象一边歪斜着坐。

莓苔:

河边的蒿草。

映:

遮掩、遮蔽。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

(板书:

天真可爱)。

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

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

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

思考:

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

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

“借问”什么意思?

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

路人可能问些什么?

小孩是怎么做的?

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

思考:

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

“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

思考:

小孩为什么摆手?

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

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

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

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

“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

(板书:

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随堂练习

    自读下面一首古诗,试着解释,并讲给同学们听。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十、作业

  1.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多音字组词

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背诵《小儿垂钓》

附录1:

篇章阅读感悟

这两首古诗都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儿童天真淳朴的形象,表现了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

一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池上》。

“池上”是指池塘里,即荷花塘里。

这首诗描绘小娃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

诗的前两句叙事,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景,写小娃娃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

这诗一种多美的景色呀!

诗人用这一景色衬托“偷采”白莲的小娃的天真无邪和淳朴可爱,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由事到景,景中抒情。

凝练的诗句中饱含着诗人对田野生活的深厚感情。

另一首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的《小儿垂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小孩学钓鱼的自是: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他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

蓬头:

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

小孩子。

纶:

钓鱼用的线。

垂纶:

钓鱼。

莓苔:

这里泛指野草。

诗的前两句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他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后两句写路人借问,小孩子远远就招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

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怎么走,小孩远远就招招手,意思是让路人靠近一些,因为怕吓跑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

这首诗不失为一首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生活的佳作,全诗平易自然、准确生动地刻画出小孩那种天真专注的神态。

合作探究:

(1)              诗人为什么要写小娃的“偷采白莲”?

教师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重要的是,这里的“偷采”与“偷盗”行为要区别开来,诗人写这个小娃是表现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趣童真。

(2)              《小儿垂钓》中,诗人为什么写“遥招手”而不是“遥摇手”?

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

能否体会到小儿当时的心理?

这个探究性问题也可以放在精读时让学生讨论,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附录2: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他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

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还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

他的诗不但国内广为流传,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胡令能(785—820)唐代诗人,他家境贫困,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被人称为“胡钉铰”。

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

他善于吟诗,但不愿涉足官场,后在家乡隐居。

其诗生活气息浓郁,自然真切,但流传至今的仅有四首。

附录3:

延伸拓展

我们今天学了两首表现儿童情趣的诗,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儿童的古诗词,对原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对原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原诗读一读,背一背。

大儿锄豆河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

附录4:

化物为我,巧学古诗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教育背景]俗话说:

欲望是最好的教师。

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先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情画意,然后自己用唱、跳、演等方法,体味古诗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迁移创新,延伸提高:

师:

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大家理解了诗意,在你们的脑海中,都浮现一个初学钓鱼的小男孩那可爱的样子。

平时我们学古诗都是用读的方法,今天大胆改革创新,用唱、跳、演等方式都可以,表达诗意,诗情。

(生自由组合,准备表演)

组1:

我们用唱歌的方式学习,用《刘三姐》的曲子配上古诗演唱。

(台上唱得绘声绘色,台下的跃跃欲试。

唱完后,生鼓掌。

组2:

我们用朗读配合动作的方式表演,(两人读诗,一人演小儿,两人扮鱼,游来游去,一人扮过路人。

演完后,生纷纷发言。

生:

我给这个小组提个意见,范明智演的小孩子不像,诗里说他连路人的问话都不理睬,但范明智却东张西望不专心。

生:

我认为谢伟杰演的过路人很好,他弯腰做揖,态度很诚恳,很谦虚。

师:

这两位同学看得可认真了,还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意见,真好。

还有哪个小组表演呀!

组3:

我们用讲故事配上动作表演。

(一个讲故事,其余的扮小孩、苇草、路人、鱼儿。

演出时,生在下大笑,演完后生评:

生:

这次的小孩演得非常好,蒋楚依同学不但动作做得好,神态也很逼真,把垂钓小孩那紧张而又小心翼翼的神情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生:

我认为涂航辉同学的故事讲得好,他不但把诗歌的内容表述出来,还加上了时间、地点、天气等内容,就像我们亲身参与了小孩钓鱼的故事一样。

生:

我认为这两条小鱼也演得好,把鱼儿想吃饵又小心试探的动作表演得十分形象生动。

……

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学钓鱼的情景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诗 中,与诗人一起看到那有趣的场面。

特别是第3小组的表演,不仅把小孩紧张的心理与天真可爱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而且还能根据古诗展开合理的想象,真是棒极了。

分析:

整合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我让学生采用各种喜欢形式来重现古诗的方法比较新奇,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有了兴趣,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思维就活跃起来,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学生化物为我,入情入境,不仅将古诗的内容转化为有声有色的情景,让人如身临其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反思:

这首古诗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比较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因而我在备课时就把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做为教学的重点。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选择自喜欢的方式重现诗歌。

在轻松活泼的表演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附录5:

重现《池上》

张小雨

夏天,池塘里的莲花盛开了,有一些还变成了又大又香的莲篷,小鱼、小虾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一天,几个小孩儿撑着小船,偷偷地来到一大户人家的池塘里玩耍。

这些孩子的撑船本领很高,船行得又轻又稳。

几个水性特好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潜入水中捉鱼、抓虾、挖莲藕。

他们的行动和说话的声音都很轻很轻,生伯惊动了池塘的主人。

眼看小船快装满了,这才小声地哼着曲儿,撑着小船回家去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呀,尽管他们很聪明,却还是不知道掩盖自己小船划过的痕迹:

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被小船荡开了,顺着小船走的方向,流下了一条长长的水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