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9694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学年高二暑期补课效果检测暨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5-2016学年度8月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

1、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阅读下面语段,解决问题。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到处是人类的弟兄。

看到流逝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会平息烦()的心情;面对暴风雨,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单是一个秋天,就会带给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

它的()然而至,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它的成熟,会令人感到喜悦和满足;它的()瑟,会让人觉得寂寞和悲伤。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返燥cào悄qiāo潇B.返躁zào悄qiǎo萧

C.反躁cào悄qiǎo萧D.反燥zào悄qiāo潇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A.人接触自然时,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的原因,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

B.由于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

C.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D.当人在接触自然的时候,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GalaxyS6一经推出便赢得市场一片赞美之声,它配备了最新的屏幕技术和优秀的影像系统,大可与苹果iPhone6分庭抗礼。

B.埃及狮身人面像等外国文化遗产能够从彼传递到此,这样的传递本身就是宝贵的,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应该有着敝帚自珍的情怀。

C.“人与人之间,要谈感情”,这样一句质朴的话语,在我们的心灵被世俗打磨得日渐冷漠之际,如同空谷足音在你我心中久久回响。

D.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4.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张。

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

请选出恰当的一项()

甲:

大启尔宇,长发其祥。

乙:

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来。

丙:

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分店开张,乙送乔迁新居,丙送七十大寿。

B.甲送七十大寿,乙送乔迁新居,丙送分店开张。

C.甲送七十大寿,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乔迁新居。

D.甲送乔迁新居,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七十大寿。

2、文言文阅读(选择题9分,断句3分,翻译10分,共22分)

李应升诫子书①

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

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②,即吾不死之年也。

汝生长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汝。

衣鲜食甘,嗔喜任意,娇养既惯,不肯服布旧之衣,不肯食粗粝之食。

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

此宜俭以惜福,一也。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

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

人不可上,势不可凌。

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

此宜孝以事亲,三也。

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

今家中所存基业,皆祖父母勤苦积累,且此番销费大半。

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必不多取一亩一粒。

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负我志。

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

倘嫁中等贫家,须与妆田百亩;至庶妹之母,奉事吾有年,当足其衣食,拨与赡田,收租以给之。

内外出入,谨其防闲③。

此恩义所关,五也。

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

汝念吾辛苦,励志勤学,倘有上进之日,即先归养。

若上进无望,须做一读书秀才,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

此文章一脉,六也。

吾苦生不得尽养。

他日伺祖父母千百岁后,葬我于墓侧,不得远离。

[注]①李应升(1593年-1626年),字仲达,号次见。

明朝南直隶江阴人。

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御史,为东林党人,敢言直谏,多次上疏弹劾权奸魏忠贤,入狱而死。

②韦弦:

韦,熟牛皮;弦,弓弦。

成语有“韦弦之佩”,意为用来警戒自己的有益的规劝。

语出《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③防闲:

防,防水的堤坝;闲,防兽的圈栏。

泛指防备和禁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吾直言贾祸贾:

招致

B.祖父母拱璧视汝视:

看见

C.衣鲜食甘鲜:

很少

D.以负我志负:

担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若长而弗改若上进无望

B.不复与汝相见须与妆田百亩

C.汝长成之日及狱中幽囚痛苦之状也

D.以贵公子待汝当待以同胞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身陷囹圄,不向阉党屈服,决心以死报效朝廷,因此写下这封信,作为临终遗言,教育尚未成年的儿子。

B.作者指出儿子身上存在的过于任性、不敬长辈、不能吃苦等毛病,要求儿子认清危害,改正缺点,学会做人。

C.作者要求子女们和睦友爱,妹妹出嫁时要以一百亩田地作为陪嫁,兄弟三人要平分财产,谁也不要想多占一点。

D.作者把自己的两点遗愿托付给儿子:

一是希望儿子整理自己留下的文稿,二是希望将来把自己葬在父母墓旁。

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9.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①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②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

?

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

3、诗歌鉴赏及默写(诗歌8分,默写5分,共1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开篇之“愁”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

(4分)

(2).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简析其作用。

(4分)

 

11.默写(每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__,穷岛屿之萦回。

(王勃《滕王阁序》)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4)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

对此,老子的教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不过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

所以他紧接着又说: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一个人倘能“知人”,固然可见出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

只有同时能够“自知”,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自知”呢?

千万不要以为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知”?

是在日常吗?

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大智慧。

从这样意义上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

人要“知不知”,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谦虚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

如果反是,“不知知”,即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知不知”的太少,“不知知”的却到处都是。

至于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去了。

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

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人的做法,一句“算我瞎了眼了”,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阴冷的话:

“我认得你!

”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自己有此一难,全系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

想到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

“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入迷药的事实。

但他认识自己吗?

恐怕未必。

还有,他是伟人吗?

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恐怕也未必。

12.下列对“自知”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自知”,既要知人,也要自知,这样才能达到神志清明,不受人蒙蔽和自蔽。

B.所谓“自知”,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当然更要知道这二者哪个占主要成分。

C.所谓“自知”,必须先“知人”,然后“知己”;是那种建立在“知人”基础上的“知己”。

D.所谓“自知”,既不是指对自己优点的自知,也不是指对自己自然的短处的自知,而主要是指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

13.对文中“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

自知者明。

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B.作者在文中引用“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自己。

C.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世界上有自己未知的东西或领域,这是非常难得的,明白这个道理后人才会谦逊一些。

D.世间“知不知”的人极少,“不知知”的人太多,认识自己是一个千古难题,它应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且作出回答的问题。

1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高明。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

B.一个人如果身陷名利之中,就难以看清内心深处的自我,也就难以拥有自知之明,因此人世间的名人虽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却不太多。

C.“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强调人应该努力弄清各种世事,用心通晓人情世故,这样才会有通透的明澈,不被人蒙蔽。

D.人很难完全清楚地认识自我,但是老子的意思却绝非仅限于认识自己,他更希望人们在拥有自知之明后学会谦虚和谦让。

5、文学类文章阅读(每小题6分,共24分)

选择

[英国]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

”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

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

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

”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

”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

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

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

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

”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

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

”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

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

”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

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

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

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

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

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

但他爱我,我也爱他。

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

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

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

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

”他说。

“是的。

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

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

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

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

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

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

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

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

”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

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

”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

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

他工作够忙的。

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

”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

”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

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

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15.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肖夫人美丽娴雅,举止得体。

从她身上的穿戴,到她屋里的陈设,都显出生活的富足、气派,她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感到十分满意和快活。

B.年轻人认为肖夫人“幸运”,肖夫人却相信“选择”,话不投机,谈话气氛也不够和谐,但年轻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

C.肖夫人学生时代的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困的学艺术的学生,一个是富有的显赫商人的儿子,在对比中,前者代表了现实,后者代表了浪漫。

D.肖夫人的举手投足和富足生活给了“年轻人”一个印象,使他甚至也使读者误解了肖夫人年轻时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小说作者的刻意安排。

E.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娓娓叙写肖夫人与年轻人交谈的情形,接着写她谈年轻时的选择,到“最后,我决定了”,使情节达到高潮。

16.小说中肖夫人丈夫回来的一段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6分)

 

17.小说中几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年轻人怎样的心理?

请简要分析。

(6分)

 

18.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6分)

 

6、语言表达

19.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颇受关注和热议的原因,从下面这则消息也可见一斑。

请就此写一则新闻短评。

(120字左右)(6分)

《平凡的世界》少平少安引热议文学作品中经典形象盘点(节选)

人民网北京3月26日电(记者许心怡)由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昨日收官。

该剧自开播以来,关注度极高。

相比时下充斥电视荧屏的三角恋爱、豪门争宠、女人心计等热门商业元素,经典文学巨著改编的影视剧才称得上是“精心”、“静心”和“净心”之作。

今天,我们为您盘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文学形象。

少平是黄土高原上一个贫困家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身上有这个农村家庭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抹不掉的痕迹,他朴实善良、诚实忠厚、吃苦能干,他会为家里的收成而辍学,会为不相识的少女而慷慨……同时,他也有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新思想,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但他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因为他坚信,走出双水村,一定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少安是这部小说里最令人心疼的角色。

从少年到中年,几乎前半辈子就没离开过双水村,也许后半辈子也不会了,如他的名字一样安安定定,安土重迁。

作者在书里不止一次用相同的话描述少安:

“他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向前走去。

”这就是他孙少安,黄土高原的儿子。

 

20.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为“元宵节”下定义。

(不超过45字)(4分)

①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②元宵节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

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④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⑤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的民间习俗。

⑥正月十五日是大地回春的时候,人们对此加以庆祝。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的一声锁开了。

铁棒好奇地问:

“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弄开了呢?

”钥匙说:

“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钥匙、铁棒都有象征意义。

请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

1.B2.C

3.B

4.D

5.A6.B7.C8.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

(错一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9.①这样就应该谦逊恭谨,来保全自身,这是第二点。

(“宜”“谦”“全”各1分,判断句1分,共4分)②我做官,爱惜名声和节操,从来没有贪婪攫取,使家里富裕。

(“爱”“贪取”“肥”使动各1分,共3分)?

你既然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庶出的妹妹,就应该拿同胞妹妹看待她。

(“鲜”“止”各1分,“当待以同胞”状语后置1分,共3分)

10.

(1).思乡之愁、对唐王朝颓势之愁、昔盛今衰之愁、人世沧桑之愁。

(每点1分)

解答此题,应该先讲全诗大意读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简括”诗中所写的“愁”。

由“故国东来渭水流”一句可知有思乡之愁;由“蒹葭”一词可联想到《诗经》中“蒹葭苍苍”的诗句,可知有昔盛今衰之愁;由“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可知有对唐王朝颓势之愁;由“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两句可知有人世沧桑之愁。

(2).山雨将到,鸟雀逃入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是诗人眼前的实景。

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是诗人的联想。

(2分)以实景叠合虚景,写出了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意境拓展,使情感表达更丰富。

(2分)

此题题干已点明诗中写晚眺近景的虚实结合的手法,答题时可先具体指出“虚”和“实”的内容,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达作者情感、体现诗歌主题等的作用。

11.

(1)舟遥遥以轻飏

(2)鹤汀凫渚(3)晚有儿息(4)三餐而反(5)登东皋以舒啸(6)川泽纡其骇瞩(7)臣生当陨首(8)鹏之徙于南冥也

四.

12.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思考时,应先从文中找到与“自知”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项将“知人”“自知”并提,且“神志清明”后面的内容是自知的结果而非含义;B项,原文强调的是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后天的不足;C项曲解文意。

故选D。

13.C

试题分析: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C项,一个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只是对自身自然短处的自知,与本文所谈的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不同。

故选C。

14.C

试题分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C项,本文的主旨是谈“自知”而非“知人”,“通透的明澈”需要在“知人”的同时拥有“自知”。

故选C。

五.

15.AD(答对1个3分,2个6分)

16.①描写肖夫人丈夫仪表不凡,充满艺术气质,同时表现肖夫人夫妇体面、富足、和谐的生活,突出肖夫人选择的正确。

②巧妙、俭省地交代肖夫人年轻时的另外一个追求者,曾经“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如今潦倒、落魄的生活境遇,并侧面说明肖夫人选择的正确。

③情节安排显得张弛有度,并加深年轻人对肖夫人的误解,使结尾更具“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审美效果。

17.第①处:

轻视、嘲弄的心理,认为貌美的女人多数都蠢笨,眼前的肖夫人也不例外。

第②处:

厌倦、掩饰的心理,不想听肖夫人啰嗦她年轻时的浪漫故事,为避免失态赶紧接话。

第③处:

意外、惊讶的心理,肖夫人年轻时选择的竟然是“学艺术的穷学生”,吃惊之余一时不知所措。

18.答案观点一:

肯定、赞美。

①从多处叙写可看出,作者对肖夫人肯定、欣赏的态度。

如“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等。

②从肖夫人选择时痛苦煎熬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内心的矛盾,真实地反映出抉择之难。

而从最终选择穷学生的表现中,可看出她对真爱的不舍和坚定。

③肖夫人坚信“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而现在丈夫能给海军上将画肖像,恰说明肖夫人向往艺术,追求浪漫,能摒弃眼前的浮华,有眼光,不短视。

(1点2分,答3点以上得满分)

观点二:

否定、讽刺。

①从多处描写可看出,肖夫人对现在有钱的生活感到快活和得意,很想得到别人对她的恭维和赞美,显得有些浅薄。

②从肖夫人选择时希望两个追求者能“两全其美”,和她“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对浮华的向往,对真爱曾经的动摇。

③肖夫人的丈夫,靠艺术脱贫而至于富有,但却将艺术媚俗了,结果是给海军上将等权贵画肖像。

最初选择浪漫的肖夫人还是为庸俗所侵蚀,最终选择了庸俗。

(1点2分,答3点以上得满分)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