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9968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docx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

必修三高考模拟题汇编

M第4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8.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

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

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

C.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D.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

一、选择题

1.(2010•北京文综,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

2010年初,两岸均

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

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

 A.顾恺之《洛神赋图》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D.李贽《焚书》

解析: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吴道子是唐朝画家,王祯是元代的农学家,李贽是明代

的思想家,属于元代的只有C项。

答案:

C

2.(2010•福建泉州文综,2)《九章算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  )

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②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③注重理论研究 ④以科学实验见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九章算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主,讲的都是实例,并没有进行

理论概括,也就是说,并不注重理论研究,也没有进行科学实验,排除③④。

答案:

A

3.(2010•安徽皖北联考文综,13)中国书法到明清时出现了一种新的书体

——馆阁体,如图所示。

馆阁体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在科举考场上,

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馆阁体体现文人的个性

B.馆阁体反映了文人受压抑的社会现实

C.馆阁体反映了科举制度走向僵化的特点

D.馆阁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制主义的加强

解析:

馆阁体的特征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从中我们可以

看出该字体注重的是规范,而这不可能体现出文人的个性。

B、C、D三项都明显地

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答案:

A

4.(2010•安徽文综,13)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

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

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史料价值不高,不能作为茶叶起源的依

据,故A项的说法错误,B项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茶经》作为关于茶的专著,

史料价值高,但不能说明茶就一定起源于唐朝,不能排除此前已经有了茶叶,故C

项的说法不合理;神话也能反映一定的历史事实,但其史料价值更低,不能作为茶

起源的历史依据,故D项的说法不合理。

答案:

B

5.(2009•安徽文综,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

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

处于该图第一个

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

A.顾恺之B.吴道子C.张择端D.郑板桥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就。

图中第一个高峰应为唐朝时期,A项顾恺

之是魏晋时期,B项吴道子是唐朝时期,C项张择端是北宋时期,D项郑板桥是清

朝时期,故B项正确。

答案:

B

6.(2010•湖南岳阳模拟,9)直接反映了市井街民的正常生活,商人、工匠、游民和普通

百姓也成为作品的主人公。

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了那个时期(  )

A.小说通俗易懂B.工商业经济发展

C.印刷技术提高D.社会的弊端严重

解析:

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商人、工匠等成

为作品的主人公,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

B

7.(2010•江苏扬州模拟,3)“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

他人物要遮口。

”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

A.汉赋B.宋词C.京剧D.传奇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丑角”关键词,并结合对京剧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判断。

答案:

C

8.(2010•安徽马鞍山质检,18)电影《梅兰芳》的热映使公众进一步走近了这位“蓄须

明志”显民族气节的文化名人。

据报道,在京剧艺术家中,梅兰芳(1894~1961)出

访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

这说明(  )

A.京剧是世界最有影响的剧种

B.梅兰芳对京剧艺术走向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C.京剧艺术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

D.作为“同光十三绝”的梅兰芳德艺双馨

解析:

京剧在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这和梅兰芳的贡献分不开。

A项的说法太过

绝对;C项的说法也不妥当,国际交往的内容很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

方面,京剧只是文化当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梅兰芳不属于“同光十三绝”,

D项错误。

答案:

B

9.(2009•广东文基,19)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

解析:

A项是象形文字,B项是行书,C项是楷书,D项是篆书。

秦朝的官方文字

是篆书,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10.(2010•广东佛山文综,14)关于古代书法,有以下一些说法:

晋人尚韵,宋人尚意,

明人尚姿,清人尚变。

据此标准,唐人(  )

A.尚法B.尚态C.尚志D.尚理

解析: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变。

法,是法度、法则。

“尚法”就是完善楷书法度,唐人书法是讲究规范的。

答案:

A

11.“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累积,又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

过来又能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

”下列文化现象与封建商品经济

发展关系密切的是(  )

①唐诗的繁荣②理学的形成

③宋词的兴盛④明清小说的兴起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解析:

宋词、明清小说都是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

展。

答案:

C

12.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弥漫着中国历史长河沉淀过的古老文明的元素,铿锵的京剧锣鼓和悠扬的胡琴共同响起,拉开戏曲表演大幕。

下列有关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京剧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戏剧形式

B.京剧的形成体现了我国戏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

C.京剧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因此称京剧,也称“皮黄”

D.京剧的形成、发展与满族统治者的喜好、支持密不可分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

派。

在文化政策上,唐太宗李世民与以魏征为首的儒生官僚集团,不仅在政治上实

行“开明专制”,而且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

行三教并行政策,决不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对待文化人,唐王朝也采取较为宽容

的姿态,儒学可被嘲讽,诗人作诗也少有忌讳。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

说:

“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即使那些“非外间

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

则决不敢如此。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观察下列两幅宋代的绘画作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文化气派宏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中两幅画的艺术特色,归纳宋代文化的整体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形成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

(3)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特点的变化。

解析:

(1)问要认真阅读材料,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纳,注意言简意赅。

(2)问通过两幅画考查宋代文化的整体特点及原因。

对特点的归纳要注意宏观把握,

通过两幅画的特点提炼出整体特点。

对原因的分析要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着手。

(3)问要依据所学知识,高度概括两个时期文化特点的变化。

答案:

(1)唐朝文化政策开明,文艺创作上鼓励多样性,意识形态上三教并行,对文

化人较为宽容。

(2)内敛、忧患和世俗化并存。

两宋国家分裂、国力衰弱的政治状况;商品经济的发

展等。

(3)由奔腾开放到内敛忧患;由规范高雅到个性化、世俗化。

14.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25259257788

材料二 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

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

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美)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

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

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 中国与西方天文学家眼中的牛郎、织女星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

为什么会有

这一特点?

(2)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研究有何差异?

答案:

(1)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

等领域)。

原因:

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

的科技得到发展。

(2)火药帮助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了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

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

文化的传播。

(3)差异:

中国古代天文学只局限于对观测到的现象和数据的记载,但缺乏进一步的分

析和探究;而西欧天文学注重观测基础上的科学规律总结和严密推算。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www.5Y

KJ.CO

M

相关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广州模拟)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

“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张爱萍将军说:

“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A.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

B.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

C.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

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来源:

]

解析:

解题过程中应该抓住“1958年”和“原子弹”这两个有效信息,结合教材明确本题立意的考点是“两弹一星”战略,然后从题干表述中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战略决策的背景,即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加了我国的国防压力。

答案:

C

2.(2014·合肥二模)2012年2月26日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朱光亚逝世一周年纪念日。

在朱光亚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的成功,仅用了两年时间。

科学家们的贡献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源:

]

B.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使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意义。

中国在核武器研究领域内的迅猛发展,是在美苏垄断核武器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核武器的迅猛发展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

答案:

B[来源:

][来源:

]

3.我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成功,并于11月3日和13日两次实现了与“神舟8号”飞船的成功对接。

这说明我国的航天事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解析: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答案:

A

4.“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这里的“它”指的是()

解析: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中国的航天技术走在了欧洲、日本的前面指的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所以选D项。

答案:

D

5.(2014·河南邓州月考)2008年,在湖南车展购车时袁隆平院士比车展上的明星雷克萨斯和众多的车模还要夺目。

民众对此事的评论打破了往常的“仇富”定律,有人表态:

“袁老无论买什么,我们都不眼红。

”民众之所以有这种“仇富不仇袁隆平”的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A.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B.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C.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来源:

D.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来源:

][来源:

]

解析:

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选育出了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他对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答案为C项。

答案:

C

6.(2014·山东临沂检测)人们曾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①在中国推行了“863计划”与“星火计划”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培育和推广了杂交水稻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农民”,以此联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杂交水稻,二者分别与邓小平和袁隆平有关。

答案:

C

7.(2014·江苏连云港模拟)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

“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

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我国()[来源:

]

A.成功爆炸了原子弹

B.首次实现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成功试爆了氢弹

D.建成了核电站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胰岛素”这一信息,由此可判断这是对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评价。

答案:

B

8.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多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

这些“惊人”创举有()

①“文革”期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②“一五”期间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③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是在1953-1957年“一五”计划之后,故应排除②。

①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

B[来源:

]

9.下列有关我国计算机方面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银河—Ⅰ号”计算机③199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来源: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①②③表述都符合史实。

答案:

D[来源:

]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并打入国际航天市场。

这些自主创新的巨大成就的重大意义有()

①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②彻底完善了中国的科技创新体制③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来源:

]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②③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的意义。

“打入国际航天市场”说明这些成就的取得确实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①正确;高精尖科技成果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④正确;②说法明显错误;③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②③。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专门科研机构仅有30多个,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空白。

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成为新中国的主要研究机构。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也陆续成立。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材料二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报国热情。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子已经有3000多人,占新中国成立前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

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留学生和学者。

材料三“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来源: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在农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可得出哪些启示?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根据“30多个”“不足5万人”“几乎空白”不难得出背景;归纳原因时要充分挖掘材料信息并适当联系所学知识。

(2)问需要分析评委会的评语,并适当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第(3)问所谈启示要与材料和问题相符。

答案:

(1)背景:

新中国成立;专门科研机构和人员严重短缺;各学科研究均很落后。

原因:

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信心;中国科学院的成立;归国的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努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淡泊名利,有远大而高尚的目标;国家具有重视科技的良好氛围。

(3)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发展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勤奋努力;要重视高尖端技术并应用于生产领域。

[来源:

]

12.(2014·荣成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江泽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

(8分)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

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调整?

(8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

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新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

(举一例即可)(4分)

解析:

(1)问,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是发展“两弹一星”,从当时的国际背景认识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

(2)问,据材料二可知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解放生产力”“有利于经济发展”,调整的原因可从国内和国际大环境两方面回答。

第(3)问,阅读材料三回答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战略决策的调整和成绩。

答案:

(1)重点发展“两弹一星”。

原因:

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20世纪60年代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

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国防能力,维护国家安全。

(2)方向调整:

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原因:

从国内看,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3)特点:

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

战略决策:

“科教兴国”。

成绩:

“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来源:

]

全国各地高三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汇编: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人民版必修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

1.(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27题)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

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

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

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

C.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

D.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

【答案】D

2.(2012年1月宿州市一模7题)孙中山先生说:

“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

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

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

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答案】D

3.(2012年1月宁德市期末21题)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下图所示地区的途中发表了重要谈话。

这次谈话阐释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是

A.如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B.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D.怎样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答案】B

4.(明哲老师原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记载了邓小平在1979年11月28日的一次谈话,他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②1979年起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成熟

④中共十四大以后中国取消了计划手段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D.①③④

【答案】A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理论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推动了实践,故①③的表述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1992年才明确的,不可能在1979年起就开始实行,中共十四大以后取消了计划经济,但计划作为一种经济手段仍在使用。

5.(善松老师原创)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