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0032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 答案汇编.docx

浙江财经大学徐敏老师跨国银行期末考试题目答案汇编

1.何谓跨国银行?

跨国银行发展对国际金融关系影响分析

跨国银行:

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由设在母国的总行和设在东道国的诸多分支机构组成。

基本特征:

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经营广泛的国际业务;从全球目标出发采用全球经营策略;实行集中统一的控制--p1

跨国银行发展对国际金融关系影响分析:

1、扩展了国际金融关系的联系渠道

1.跨国银行使各国金融市场开发程度提高

2.跨国银行使各国金融市场资金流动加快:

跨国银行占欧洲同业拆借市场离岸市场80%,国际债券市场3/1,外汇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1/2.

3.跨国银行使各国金融市场融资渠道增多

传统跨国银行—在岸金融市场—1.国内金融市场2.国际贸易需要3.商业银行存贷业务现在跨国银行—离岸金融市场—1.欧洲货币市场2.官方金融机构3.非商业银行业4.金融衍生品交易

2、突出了国际金融关系的不稳定性

1.跨国银行违约风险与国际金融关系的不稳定性(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

2..跨国银行货币风险与国际金融关系的不稳定性(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3.跨国银行道德风险与国际金融关系的不稳定性(巴林银行倒闭)

4跨国银行流动性风险与国际金融关系的不稳定性(亚洲金融危机)

3、加大了国际金融关系协调难度

1.降低了单个国家对银行监管的效率(离岸业务的开展)

2.加大了国际监管合作难度

监管过程中的两难境地

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方面存在较大缺口

监管机构和跨国银行之间存在不对称性

现有监管方法缺乏可操作性

监管范围的不完全性

4、改变了国际金融关系的力量结构

1.改变了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地位:

美国—日本—英国和欧洲

2.调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

3.调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

•IMF2009年4月期《世界经济展望》概要

金融危机从先进经济体猛烈和迅速地蔓延到新兴经济体,金融联系是主要的传播渠道。

金融压力指标

金融危机传播的程度与先进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金融联系的深度有关,尤其是通过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方面与西欧国家间的密切联系是新兴欧洲国家发生严重金融动荡的重要原因【跨国银行的积极作用:

1。

提供了更广泛的金融服务;2.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3.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4.促进了国际融资的发展;5.提高了金融市场运行效率;6.在国际收支中发挥作用;7.便利相关情报资料的搜寻

跨国银行的不利影响:

1。

引发国际金融动荡;2.削弱各国货币政策影响力;3.导致全球通货膨胀】

2.根据近5年的国际大银行排名变动情况,分析跨国银行近年来的发展态势

排名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1

摩根大通公司

美国银行

摩根大通公司

摩根大通公司

美国银行

2

美国银行

摩根大通公司

美国银行

美国银行

汇丰集团

3

花旗集团

花旗集团

花旗集团

花旗集团

摩根大通公司

4

苏格兰皇家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

花旗集团

5

汇丰集团

汇丰集团

汇丰集团

汇丰集团

美国富国银行

6

美国富国银行

美国富国银行

美国富国银行

美国富国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

7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中国工商银行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中国工商银行

8

中国工商银行

巴黎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9

法国农业信贷集团

桑坦德银行

法国农业信贷集团

法国农业信贷集团

中国工商银行

10

西班牙国际银行

巴克莱银行

西班牙国际银行

西班牙国际银行

西班牙国际银行

2009

金融危机对银行利润的影响尤其引人注目(是主要特征),利润总额下降了85.3%,,资本回报率(ROC)下降。

虽然银行减计了大量损失,但这些银行已经获得了注资——通常来自政府的支持——这导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总额上升。

很明显,银行资产的超速增长已经被看作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缘由。

在今年的榜单中非常突出的现象是,银行业的旧有格局依然如故。

虽然中国与西班牙的银行的盈利能力表现最佳,但西方国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依然主导着榜单的上游,其排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由金融危机引起的银行并购。

由于成功收购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集团,JP摩根从去年的第四名一度跃升至榜首。

美国银行也凭借成功收购美林证券而稳坐第二。

花旗集团排名第三,苏格兰皇家银行则由于巨额的亏损位列第四。

去年排名榜首的汇丰银行今年跌至第五位,尽管如此,在排名前五的银行中,它是唯一一个没有接受政府救助的银行。

《银行家》估计,如果接受政府的救助贷款,汇丰银行将排在第三位。

《银行家》的排名显示,全球最具盈利能力的前五位银行均来自中国和西班牙。

工商银行凭借去年213亿美元的盈利获得全球最具盈利能力的银行称号。

中国建设银行位列第二,盈利为175亿美元;西班牙国际银行排在第三,盈利为158亿美元;中国银行位列第四,盈利为126亿美元;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排在第五,盈利为96亿美元。

英国汇丰银行和巴克莱紧随其后,盈利分别为93亿美元和89亿美元。

2010

美国银行通过在金融危机中收购美林,超越摩根大通,成为全球资本实力最强银行。

来自新兴市场的银行持续增长强劲,资本排名第七的中国工商银行成为世界上最盈利的银行。

中国共有84家银行跻身全球千家大银行之列。

从现在起全球金融世界再也不会像过去一样为欧美所统治,而是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走势,会出现更多背景多元的市场竞争者。

正如《银行家》杂志所言,这一场全球游戏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新的世界秩序将展现银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前20年:

“重心东移”或可概括至少过去20年来全球银行业的变化,而20年后这一格局将完成由单极向多元的转变,进而形成一种东西方平分天下的均衡状态。

  北美、西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在内的西方发达经济体银行境遇明显每况愈下,从1990年的778家下跌到2000年的703家,再到2010年的588家;与此同时,除日本外的亚洲银行业却在全球舞台上迅速扩张,从1990年上榜的104家增加到2000年的150家,再到今年的221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中国的银行从1989年的只有8家上榜增加到2009年的52家,再激增至今年的84家,20年间增加了近10倍。

  事实上,除西方银行业在千家银行排名中占比不断缩水外,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银行业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参与到顶尖银行的竞争中。

其中,包括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在内的“金砖四国”银行上榜数从1989年的43家增至2009年的130家,再到今年的146家,增加了两倍多;中东地区1990年仅有58家银行上榜,这个数字到2009年增加到了88家,今年继续扩大为90家。

而包括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和南非在内的一些国家银行也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数据显示,这些国家2010年有57家银行进入排名,较10年前的20家翻了一番还多。

唯一的例外是拉美地区的银行,2010年入选千家银行的数量由十年前的50家下降到现在的44家。

  从上面的数字中不难看出,全球银行业的天平正在发生变化,新的全球秩序正在形成。

分析人士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西方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

数据显示,1973年西方国家是全球银行业的主导。

这些国家的GDP占全球GDP总额的57.8%,但只拥有全球18.4%的人口;到了2001年,这些西方国家的GDP占比降至52%,人口占比则降至14%。

与此同时,地处东方的亚洲(除日本外)GDP在全球占比则从1973年的16.4%升至2001年的30.9%,人口占比则从此前的54.6%升至57.4%。

数十年间,财富与人口占比分配不公的现象虽然依然存在,但较之冷战结束以前已有所改观。

这种经济实力对比变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东方银行业出现加速成长态势,而越来越多排名靠后的西方银行则处于不断被赶超的位置。

  后20年:

“东盛西衰”营造多极格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亦可昭示未来。

过去20年千家银行名单的变化给了人们一个大胆假设未来的理由。

《银行家》杂志就认为,2020年千家银行排名将进一步证实眼下银行业重心从西到东的转移,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银行业预计将有强劲增长,而西方银行则将继续衰落。

这一判断仍然是基于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东西方经济及人口力量对比变化得出的,同时还考虑了本轮金融危机对东西方国家的不同冲击。

  据权威机构预测,2032年金砖四国的GDP在全球占比将超过七国集团,而这种“东盛西衰”的局面将因为本轮金融危机而进一步加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4年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的平均债务将从2007年的占国民收入78%增至118%。

在高额赤字和债务的阴影下,加之税收减少带来的结构性影响以及失业率上升的现实,发达国家正在也将要经历一段痛苦的时间。

相比之下,危机给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四国尽管也带来了伤害,但因为后者风险敞口不大,经济增长的杠杆化程度也远低于西方国家,同时没有债务之虞,再加之高增长的策略,这些都使其未来十到二十年的增长值得期待。

2010年全球银行最赚钱银行:

  第一名:

中国工商银行,245亿美元。

  第二名:

中国建设银行,203亿美元。

  第三名:

高盛,198亿美元。

2010年全球亏损银行排行:

  第一名:

AngloIrishBank(盎格鲁爱尔兰银行),亏损185亿美元。

第二名:

美国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亏损103亿美元。

第三名:

美国花旗集团,亏损84亿美元。

根据2009年《银行家》排名,由中国领跑的亚洲银行实力的上升标志着全球金融秩序的继续重构,尤其是当考虑到该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日趋上升的经济重要性的时候。

因为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流动性和支持性的政府政策,中国的银行是美国银行霸主地位的天然的最终继承者。

事实上,在全球25强银行榜中,有四家中资银行,其中有三家排在前13位,然而六年前,中国银行在前25强中了无踪迹。

但是中资银行要取代美欧的银行(比如汇丰和西班牙国家银行)可能还为时尚早,毕竟就规模与实力而言,即便不是盈利能力,西方银行依然主导着全球银行业排行榜。

(一)倍加重视战略运筹及系统环境的优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与竞争激烈的市场,商业银行经营者,特别是许多大银行的高层经营者深深感到,只注重银行内部资源的利用,不注意外界环境对银行的影响;只满足各个专业职能领域的有效控制,而不关心制订和实行银行的总目标、总任务和总战略的管理,银行就很难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他们越来越注重内外环境对银行管理系统的影响,并将战略制订和决策放在首位,以统筹全局。

(二)坚持不懈地进行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对于商业银行利润乃至生死存亡的决定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21世纪银行业务不断扩大,资产负债结构的日趋复杂和市场的复杂多变,要求银行家们抛弃不合理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坚持不懈地进行质量管理。

(三)不断地对人才资源进行战略投资。

21世纪,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谁拥有一批勇于开拓、善于经营、团结进取的金融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求得生存和发展;而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是不可能的。

(四)兼并与集中浪潮不断兴起银行并购从过去的“强并弱”到现在的“强强联合”型并购;过去银行被兼并是出于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在不少并购更多是出于提高竞争力的考虑在银行业兴起并购浪潮的同时,国际银行的活动也出现了迅速向大型国际金融中心集中的趋势,纽约、东京、伦敦三大金融中心尤为突出。

它们市场发达,流动程度高,易于产生规模效应,加上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统与高素质的劳动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银行机构。

(五)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创新是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银行业本身向成熟转化的过程中,全球竞争的必然趋势。

各国银行为保持竞争优势,以客户需要,客户满意为目标,努力寻求产品的差异化,强调创新性的“新”产品。

3.跨国银行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战略分析

1、国际战略:

当某个跨国银行拥有独特的核心技能,而在外国市场上的竞争者又不具备这种能力,同时所面临的地域差别和成本压力都较小时采用,通过把自己有价值的技能、产品和服务推向外国市场,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经营决策权由母国控制,母公司集中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协调。

2、多国战略:

跨国银行追求最大程度地顾及地域差别,广泛调整其产品、服务和营销策略,并力求在东道国建立一整套的价值创造活动体系,以使自己的产品与服务能适应各国的不同请况。

子公司有较大经营决策权,母公司集中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协调。

3、全球战略:

跨国银行将其价值链中的主要环节集中在少数几个最有利的地点进行,最大限度降低成本,适宜于降低成本的压力很大,而地域差异化的压力较小时采用。

利用母公司的核心技术

四、跨国战略:

跨国银行必须同时面对成本和地域差异化的压力,其目标在于同时实现低成本和产品多样化的优势,该战略认为企业独特的竞争力并不仅仅在于母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一地方形成,强调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信息的相互流动,强调全球学习。

4.分行和子银行有何不同?

跨国银行在什么情况下应设置分行,在什么情况下应设置子银行

分行:

是跨国银行在东道国开设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东道国法律上独特的民事主体资格,其法律责任有总行承担。

分行与总行在债权债务上存在连带责任

跨国银行分行流动性的监管责任主要在于东道国监管机构,清偿能力的监管责任主要在于母国监管机构,同时在银行于各地所从事的全部业务的基础上,母国监管机构对其所辖银行或银行集团进行并表监管。

子行:

是法律上独立的机构,全部或大部分为子行所在国以外的银行所拥有,子行具有东道国法人资格,在东道国内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东道国可以采取适用于本国其他银行的监管手段如资本要求、检查、审计、贷款监管等措施以确保子行安全稳健经营。

【从法律上来看:

分行不具有法人资格,从法律上讲没有独立的财产和负债,仅仅充当母行在海外的派出机构。

而子行是法律上独立的机构,具有在东道国的法人资格。

从承担的责任上看:

分行其法律责任由总行承担,而子行在东道国享有独立的民事权利并承担。

从经营能力上看:

分行其实是母行在东道国的延伸,其分行盈亏就是母行盈亏,母行实行无限盈亏责任。

而母行对于子行来说,其影响力就在于为子行注入的资本,地位相当于股东,只有分取红利的资格,承担有限责任。

从监管的角度看:

分行除流动性的监管责任在于东道国监管机构,全部业务都受到母行的并表监管,其清偿能力的监管责任也主要在于母国监管机构。

而子行的业务往往不受到母行的限制,只受到东道国法律的限制。

跨国银行海外组织形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东道国金融环境:

(1)东道国的金融(银行)体系发展水平;

(2)东道国具体的银行业政策环境

(3)东道国的文化价值观

所有权优势:

银行的规模(size);国际化程度(Globalization);

产品的多样化(productdiversi—ty);特许权价值(chartervalue)

银行所要从事业务的性质

监管与子行分行的选择

【设置分行的情况:

1打算进一步拓展东道国银行市场,并希望能够对自身分支机构拥有完全的控制权。

2获取相对于其他分行机构更为优惠的政策条件。

设置子行的情况:

1想通过子行从事母行被禁止经营的业务;2想要开立新的业务;3当东道国金融监管较松时,从经营效率来看子行比分行高。

5.试述跨国银行并购动机的理论(基于市场势力论的解释。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并举一案例详解之。

1、基于市场势力论

原理:

银行业是一个不适宜完全竞争的行业,规模大小(公众信心)对其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

银行业横向并购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1)增加市场集中度,提高金融机构对零售服务等的市场定价能力(同类服务),但90年代以后,经营地域扩大与经营方式多样化使竞争激烈。

(2)使行业的退出壁垒降低,实现整个行业效率的提高,并购后的银行增强了对市场的控制力,但容易形成垄断,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低效率运行。

银行业混合并购(混业经营)最为常见。

①混合并购涉及的领域,往往与原有经营领域高度相关,并购银行可以利用目标银行现有的客户基础和分支网络,实现交互营销,从而,其在原有市场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强化。

②增加了银行的绝对规模,使并购银行拥有相对充足的能力与其他竞争者抗衡,甚至采用低于成本的定价方法迫使竞争者推出来某一领域,达到独占或垄断的目的。

【市场势力论认为,并购将导致金融机构数量减少、规模增加和市场集中,可以增强金融机构的市场控制力量,并通过对价格的控制增加利润,增加长期获利的机会。

银行业是一个不适宜完全竞争的行业,规模大小对其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在金融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在公众信心基础上的银行业,树立一定的垄断优势是获取利润的关键。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了资本市场的深化,资本市场不断下降的交易成本和更加丰富的交易品种使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加强,市场融资出现了。

脱媒”现象,银行中介作用减弱,并购有助于银行重新获得比较有利的地位,树立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金融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一国国内的金融体制受到国际金融机构的强烈冲击,国内银行通过并购联合组成大规模企业,可以更好地对抗外来银行的竞争。

例子:

美国银行集团2004年以换股方式兼并舰队波士顿金融公司。

该起并购属于横向并购,也可以看作是地域集中型并购,并购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进入其目标市场—新英格兰地区。

其区域发展战略非常明确,即在美国大型的城市地区开展业务,并加强关键地区如东北部城市带的市场拓展,新英格兰地区是地域布局的重要节点。

基于市场势力理论,在跨地区开拓市场时,企业所面临的进入障碍很高。

因此,通常这种并购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在于克服市场进入障碍,获得更强的市场控制权。

降低市场进入障碍的效果就是企业能更快地进入市场,通过快速推出产品和服务,能占据在市场中的有利地位。

通过此次并购,美国银行建立一个南至加州北达新英格兰地区的服务区域,分支机构达到5700个左右,资产也高达9300亿美元,并且可以在其目标区域内与WACHOVIA(美联银行)、MORGAN和CITI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

2、基于交易费用理论

根据科斯定理,由于存在交易费用,如果企业将交易内部化,即将于外部市场的交易转变为合并后大银行的内部交易,可以节约成本。

当然,银行规模的扩大,也会导致跨国银行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

因此,只有交易费用的降低可以抵消管理成本的增加时,并购才会具有实际的可行性。

该理论用于解释银行纵向并购,既减少硬件设施的耗费,又降低各项管理费用。

【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通过并购实现企业机制对市场机制的替代过程。

具体来说,当交易费用(企业利用市场机制时需支付的费用,如为寻找交易对象而支付的信息费用,为谈判、签约而支付的签约费用,为监督执行合约而支付的履约费用等)很高时,通过交易内部化,将原来较小规模的银行与外部市场的交易转变为合并后大银行的内部交易来节约成本。

但是,银行规模的扩大,也会导致跨国银行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

因此,只有交易费用的降低可以抵消管理成本的增加时,并购才会具有实际的可行性。

例子:

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合并案例分析。

1997年12月8日,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宣布以股票交易的方式合并。

通过换股,瑞士联合银行的股东将拥有新银行60%的股份,瑞士银行的股东则拥有40%的股份。

新成立的银行命名为瑞士联合银行,由瑞士联合银行的总裁出任新银行的董事长,瑞士银行执行总裁出任新银行的行长合并后的新银行注册资本达到42.87亿瑞士法郎,资产总值为9222.84亿瑞士法郎。

两家银行通过换股的方式,将整个并购交易过程“内部化”,相当于成了一家大银行的“内部交易问题”,这样,节省了大量的交易费用和成本的同时也使得新银行实力、竞争力以及抵御风险能力的大大提高。

6.我国跨国银行经营发展动力分析。

举一案例详解之

1、决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1.追随客户;2.追随其他银行;3.增加业务基地;4.资本成本;5.分解金融风险

二、跨国银行发展动力

(一)跨国银行演进的区位动力:

区位动力:

东道国的独特优势对跨国银行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包括:

1.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规模经济效应;有效地利用全球金融资源;分散风险(稳定资产价格,减少坏账损失);信息技术的投资能力;防止恶性收购

2.金融管制宽松:

跨国银行发展地区:

金融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监管不严格;与本国有大量业务;当地银行欠发达

具体优势:

税收优惠;市场容量大;监管环境松;其他优势

(2)跨国银行演进的机构动力

1.海外组织机构设置:

分行;控股银行和参股银行;代理行;代表处

2.影响机构设置因素:

东道国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连续稳定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东道国监管因素;业务性质;成本因素

3、我国银行发展新特征

1.当代跨国银行已发展成为提供金融服务为主的服务性企业

决定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的因素:

需要在全球内获取与使用全球性知识;已在某种领域形成大量的专业技术

2.我国一些地区的跨国银行发展迅速

建立自身进入发达金融市场的融资通道

为本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相应金融服务

学习先进金融管理、运营经验、锻炼与培养人才,有助于提高国内金融经营管理水平

拥有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跨国银行是一国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

7.试述跨国银行在华发展的经营战略。

举一案例详解之

1、跨国银行进入中国路径

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三个阶段

1996-2001

1996年颁布《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1998年取消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

2001-2006年底金融保护期

2001-2004外资银行进入增多,分行数目开始稳步增长

2004年底到2006年底大型国有银行加速改革中国政府部门开始提高外资持股比例上限

2006年12月至今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

《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1.设立外资银行分行和代表处

2.与中方合资建立新的银行

3.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

4.设立外商独资银行

二、2008年外资银行经营态势分析

(一)08年外资银行经营发展概况

(2)外资银行在华扩张中有调整

三、2008年外资银行在中国

(1)网点拓展瞄准新兴热点地区

1.精耕细作深化一线城市布局

2.紧跟热点抢占区域中心城市

3.农村地区再添7家外资金融机构

4.香港银行首批异地支行在广东获准开业

(二)股权投资进退分化明显

1.套现自救,美欧金融大鳄上半年掀起中资银行减持高潮

2.逆市增持,欧亚金融机构分层联姻中资银行

(三)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掀产品创新高潮——稳健的理财业务

1.银行卡发行提速、资费、功能优势助推业务发展

2.无抵押贷款产品填补融资服务盲区,拓展客户同时实现高收益

3.综合金融服务计划着眼长期市场培养

4.结构化理财产品普遍具备保本属性

四、2010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趋势展望

1.网点布局继续紧追经济发展新热点,亚资银行登陆有望提速

2.外资股权投资有望走出低潮,种子银行资本缺口提供契机。

3.业务发展突出自身优势,多层次培养客户资源

例子:

汇丰银行

以汇丰为例,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