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0110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docx

云南省墨江中学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省墨江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易经·系辞》称: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

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

在此情形之下,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

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

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

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

“‘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

”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

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

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说:

“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

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

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

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的。

”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

《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

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

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

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节选自十一贝子《大家·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系辞》中的观点认为,艺术门类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中国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

B.19世纪末以来,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变化是由于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

C.李允鉌先生出版的《华夏意匠》填补了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的空白,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

D.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正是一些由中外建筑师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的体现。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易经·系辞》中“道”和“器”的论述,引出了对中国古建筑缺少理论探索的论述。

B.文中引用建筑史学家龙庆忠的话,是为了论证中国古建筑独有特色,《华夏意匠》一书难能可贵。

C.文章通过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古建筑的理论、风格的不同,突出阐述了二者各自的特点。

D.文章分析了中国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的现状,意在寻求扭转这一趋势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故而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指引。

B.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造型上的差异不大,但却在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突出代表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C.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面临消亡的危险,我们也要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传递诸多前辈先贤之薪火,才能让中国建筑一息不灭。

D.中国古代不缺少园林艺术的理论名著,也有建筑领域的民间著述,但是与西方古代的建筑名著相比,数量不足,且差异很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0年中国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中国的航天专家达成共识:

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的月球探测活动不会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

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起点要高,要有特色,要科学地选择我国进行月球探测的目标,既要填补我国月球探测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

在探月方面,2021年前将实现“回”的任务,即飞行器不仅能在月球上落下来,还能取一些东西带回地球,并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现航天员登月。

2021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正常工作,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互拍,地面接收的图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有效。

1月15日,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月面长出第一株嫩芽。

美国是最早登上月球的国家,美国人阿姆斯特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美国的登月计划就是阿波罗计划,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

阿波罗计划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2021年9月,美国航天局向国会提交报告,计划最早2023年实现载人绕月飞行,2030年前实现再次登月,对月表展开科学考察,并寻找水等太空中的稀缺资源。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从火箭到卫星,从个人计算机到深空网络,再到我们对地球和人类自身的认知,都与登月息息相关。

建造火箭:

1969年7月,德国科学家沃纳·冯·布劳恩领导设计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土星5号”,第一次把人送上了月球。

火箭帮助卫星、宇航员离开地球表面,并从其他世界带回信息,拓展了人类的视野。

发射卫星:

将人类送上月球的初心,促使科学家建造出了足够强大的运载火箭,可以将卫星有效载荷发射到地球表面以上34100-36440千米的高度。

截至2021年初,有4987颗卫星在地球轨道上运行。

计算机微型化:

20世纪60年代,为了更好地执行太空任务,让计算机小型化的需求促使整个行业设计出更小、更快、更节能的计算机,几乎影响了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通信到健康,从制造到运输。

深空网络:

1969年与登月有关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全球地面站网络----深空网络的建立,该网络能让地球上的控制设备与位于高椭圆形地球轨道或更远地方的航天器即时通信。

目前,有数十个任务使用深空网络来探索太阳系以及更遥远的宇宙。

改变对地球的认知:

进入太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并了解地球。

人们一直在从太空拍摄地球,这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比如,“陆地卫星”拍摄的图像被用于确定农作物的健康状况、识别藻类繁殖和找到潜在的石油沉积物。

(摘编自刘霞《五大登月创新改变人类生活》)

材料三:

阿波罗计划是人类在20世纪最具挑战性的技术成就之一。

这一计划除了掀起太空竞赛和宇宙探索热潮之外,还衍生出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技术创新,包括水净化设备、呼吸面罩、聚合物织物以及无绳设备。

当然,人类太空飞行的重要意义并不总是通过物质发明来衡量,也应该通过它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来评估。

但不管怎样,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都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关好。

(摘编自《科技日报》)

4.下列对“登月”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登月竞赛中,各国登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实力,目前美国的实力位居世界首位,无人能敌。

B.美国阿波罗计划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这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也是人类的荣耀。

C.火箭作为登月的运输工具,可以将人类带离地球,进而让人们带回其他世界的信息,对于人类探月具有巨大作用。

D.微型化计算机是登月工程的产物,它是根据当时的需求设计出来的,沿用至今,影响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很多方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探月计划起步较晚,但起点要高,特色要鲜明,所定目标既要填补我国月球探测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依据。

B.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现航天员登月,美国计划最早2023年实现载人绕月飞行,这说明人类从未停止探月的脚步。

C.与登月有关的深空网络的建立对我们今天的通信技术来说意义重大,时至今日,它仍然在帮助人类探索茫茫宇宙。

D.《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中国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以月球探测为主,由此可见月球是最重要的太空探测星球。

6.结合材料,概括人类登上月球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节选)

这一年除夕的前一天的下午,觉慧和觉民一起到觉新的事务所去,他们买了几本新杂志,还买了一本翻译小说《前夜》。

刚走到觉新的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里面算盘珠子的响声,他们掀起门帘进去。

“你出来了?

”觉新看见觉慧进来,抬头看了他一眼,吃惊地问道。

“我这几天都在外面,你还不晓得?

”觉慧笑着回答。

“那么,爷爷晓得了怎么办?

”觉新现出了为难的样子,但他仍旧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

“我管不了这许多,他晓得,我也不怕。

”觉慧冷淡地说。

觉新抬头看了觉慧一眼,把眉头皱了皱,继续拨算盘珠子。

“不要紧,爷爷哪儿记得着许多事情?

我想他一定早忘记了。

”觉民在旁边解释道,他在窗前的藤椅上坐下来。

觉慧也拿着《前夜》坐在一把椅子上,随意翻着书页,口里念着:

“爱情是个伟大的字,伟大的感觉……但是你所说的是什么样的爱情呢?

照我的意思看来,所有的爱情,没有什么区别,若是你爱恋,一心去爱恋。

觉新和觉民都抬起头带着惊疑的眼光看了他两眼,但是他并不觉得,依旧用同样的调子念下去: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一股股热气在他的身体内直往上冲,他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他不能够再念下去,便把书阖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

陈剑云从外面走了进来:

“觉慧,你刚才在说什么?

“我在读书,宇宙里有生有死,爱情里也有死有生……”

“这是什么意思?

”剑云低声说。

没人回答他,一种莫名的恐怖在这小小的房间里飞翔,渐渐地压下来。

“这样的社会,才有这样的人生!

”觉慧觉得沉闷难受,愤愤不平地说,“这种生活简直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

这种思想近来不断地折磨他,可他无意间遇见了觉新的茫然的眼光,连忙掉过头去,又看见剑云的忧郁的、忍受的表情。

他转眼去看觉民,觉民埋着头在看书。

屋子里是死一般的静寂。

他觉得什么东西在咬他的心。

他不能忍受地叫起来:

“为什么你们都不说话?

……你们,你们都该受诅咒!

”众人惊讶地望着他,不知道他为什么大叫。

“为什么要诅咒我们?

”觉民阖了书温和地问,“我们跟你一样,都在这个大家庭里面讨生活。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觉慧依旧愤恨地说,“你们总是忍受,你们一点也不反抗。

你们口里说反对旧家庭,实际上你们却拥护旧家庭。

你们的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

你们没有胆量……你们是矛盾的,都是矛盾的!

”这时候他忘记了他自己也是矛盾的。

“三弟,平静点,你这样吵又有什么好处?

做事情总要慢慢地来,”觉民依旧温和地说,“你个人又能够做什么?

我们的痛苦不见得就比你的小。

觉慧掉过头,又遇见觉新忧郁的眼光,好像在责备他似的。

他埋下头去,过了一会儿,他的声音又响了。

“我们不是奢侈家,不是贵族,也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们只是劳动者。

穿起我们自己的皮制的围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

在我们这黯淡的生活里,也有我们自己的骄傲,自己的幸福!

“三弟,请你不要念了。

”觉新痛苦地哀求道。

“为什么?

难道你没有幸福,就连别人说把幸福争过来的话也不敢听吗?

”觉慧对他的大哥不客气地说,他很不满意大哥那种日趋妥协的生活方式。

“唉,你不了解我,你的环境跟我的不同,”觉新推开算盘,叹口气说,“你说得对,我的确怕听见人提起幸福,因为我已经没有得到幸福的希望了,我也做过美妙的梦,可是我的幸福早就给人剥夺了,我并不怪别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

我的痛苦你们不会了解……我还记得爹病中告诉我的一段话:

‘我的病恐怕不会好了,我把继母同弟妹交给你,你好好地替我看顾他们。

你的性情我是知道的,你不会使我失望。

’从此以后,我每想到爹的话,就不住要流泪,同时我也觉得除了牺牲外,再也没有别的路。

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

然而就是这样我也对不起爹,因为我又把你们大姐失掉了……”觉新愈说下去,心里愈难过,眼泪落下来。

觉慧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但是他极力忍住,他看见剑云拿着手帕在揩眼睛,觉民用杂志遮住了脸。

觉新继续又说:

“妈嫁到我们家,一直到死,并没有享过福。

她那样爱我,期望我,我究竟拿什么来报答她呢?

为了妈我就是牺牲一切,我也甘愿。

只要使弟妹们长大,替爹妈争口气,我一生的志愿也就实现了……”觉新说到这里便摸出手帕揩脸上的泪痕。

觉慧让眼泪流了下来,但他马上又止住了泪。

他心里想:

“过去的事就让它埋葬了罢!

为什么还要挖开过去的坟墓?

”但是他却不能不为他的亡故的父母悲伤。

“三弟,你刚才念的话很不错。

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

我只是一个劳动者。

”觉新渐渐地安静下来,他望着觉慧凄凉地笑了笑说,“然而我却是一个没有自己的幸福的劳动者,我——”他刚说了一个“我”字,忽然听见窗外的咳嗽声,便现出惊惶的神情,改变了语调低声对觉慧说:

“爷爷来了,怎么办?

觉慧稍微现出吃惊的样子,但是马上又安静了。

他淡淡地说:

“有什么要紧?

他又不会吃人。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就“出场”的翻译小说《前夜》,是文中重要的物象,觉慧朗读该作品的举动不仅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动作描写能传神,本文觉慧“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与《祝福》中祥林嫂被夫家抓走后四叔“踱出门外”寻找祥林嫂的动作都反映出人物内心的激动和焦急。

C.本文善于运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如面对觉慧的责问,觉新的自我表述透露了他日趋妥协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父母和祖父的压力。

D.本文描写了旧时代高家几个兄弟的家庭生活画面,谴责了旧势力对新生生命的压制,歌颂青年一代的初步觉醒,有很强的时代感。

8.小说中觉新、觉民与觉慧三兄弟的性格各不相同,请概括出三人的不同形象特征。

9.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真”,请分析本文中“真”的体现。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

授编修,进左中允。

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辍讲拱俟,太子为改容。

历左谕德少詹事。

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

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

皆不报。

寻请追谥建文朝忠臣。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

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

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

辽东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

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

三辞而不允,久之始入朝。

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

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

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

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

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

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织造中官刘成死,遣其党吕贵往护,贵嗾奸民留己督造。

中旨许之,命草敕。

道南偕从哲争,且询疏所从进,请永杜内降,弗听。

鄱阳故无商税,中官为税使,置关湖口征课。

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所泊,多覆没,请罢关勿征,亦不纳。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

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

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而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

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

榜发,同和与鸣阳皆中式,都下为之大哗。

道南等亟检举,乃诏令复试。

同和竟日构一文。

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

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

道南不能堪,言:

“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谩骂者。

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

”帝雅重道南,谪文炳外任,夺嵩等俸。

御史韩浚、朱堦救文炳,复诋道南。

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天启初以覃恩即家进太子太保居二年卒。

(选自《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B.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C.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D.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以及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一甲叫进士及第。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

后专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授、进、历、擢、署、拜在文中都是和官职有关的词语,其中进、擢指提升官职,署是代理官职。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南在东宫给太子讲学时,太子有时不专心,他就设法让太子集中精神听讲。

B.道南乘着历城、高苑发生怪异的事情,建议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

C.道南敢于直谏,但他在朝廷任职,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生都没有得到重用。

D.道南因为揭发汤宾尹科场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师旦等人的攻击,但依旧得到皇帝的鼓励和挽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

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

(2)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谩骂者。

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

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外舅:

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

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D.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15.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须有所待。

(3)在《醉翁亭记》中,太守欧阳修在醉翁亭上所饮之酒是“________”,所食之蔬菜是“________”。

(4)杜牧《阿房宫赋》中说明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十分宏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5)《卫风•氓》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6)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_______,_______。

”描写了沙漠上寒冰纵横、彤云密布的景象。

五、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为什么要考虑探索其他宜居星球?

一个原因是,对我们来说,地球变得太小了。

在过去两百年中,地球人口呈____增长的态势,每四十年世界人口就会翻一番。

到2600年,世界将拥挤得“”,电力消耗将让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形势岌岌可危。

然而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我们可以避免这样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但是理由足够充分吗?

留在地球上不是更好?

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情况就如同1492年前的欧洲。

当时的人们很可能坚信,哥伦布的探险注定是徒劳无功。

然而,新世界的发现,给旧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会注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甚至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

它不会解决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问题,但它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着眼于更广的空间,而不是拘泥于眼下。

希望这能够让我们团结起来,面对共同的挑战。

当我们进入太空时,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是会找到外星生命,还是发现我们终将在宇宙中踽踽独行?

我们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生的,是在漫长的后,实现了与地球资源的高度。

因此,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是可能的。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现象级摩肩接踵衍化融合

B.指数级摩肩接踵进化契合

C.指数级重足而立进化融合

D.现象级重足而立衍化契合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注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

B.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

C.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会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甚至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

D.人类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这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

19.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