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0188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健康》课教案.docx

《心理健康》课教案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心理健康》课次:

1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学任务:

讲授心理健康的标准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给人类的健康下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是不统一的,不同的学者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①智力正常;

②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

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④人际关系和谐;

⑤可以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⑥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定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并具体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具体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身体方面的因素:

如先天脑发育不全;先天和后天造成的身体残疾;身体器官,特别是脑发生病变等,都会影响心理健康。

(二)、心理(意识)方面的因素:

如人的认知模式;情绪与情感的控制能力;意志力、性格类型,以及需要、动机等也会影响心理健康。

(三)、行为方面的因素:

人的行为总是会得到来自外界环境和内心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内心,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四)、环境方面的因素:

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

作业(思考题):

课后小结: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心理健康》课次:

2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二章、乳婴幼儿心理健康

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乳婴幼儿的心理特征

婴幼儿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体积增长很快,新生儿的脑重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到两岁末的大脑已基本具备其生理特征,三岁左右脑重相当于成年人的三分之二;到六、七岁时,已接近于成年人的脑重。

二、乳、婴、幼儿时期心理异常的表现及措施

(一)智力落后

智力落后,又称弱智,医学上称为精神发育迟滞。

它是指孩子在发育阶段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引起的以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良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其患病率为1—10‰。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轻度者高达30‰,重度者为4‰。

(二)缺乏父母综合征

有些年轻的父母出于“工作需要”或自身事业的发展的考虑,将自己年幼的孩子长期寄养在外地的奶奶或姥姥家,有些甚至直到孩子上学。

然而当他们把孩子接回,准备再次担负抚养任务时,却发现孩子和他们没有感情。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三)儿童孤独症

在医学上又称自闭症,这是一种广泛的发展障碍。

其主要特征是:

(四)孤儿院病

孤儿院病是指由于孤儿院设施不合理而使儿童产生的一系列心身疾病。

(五)心理性矮小症

又称情感遮断性矮小症,是指儿童长期生活在精神压抑、无人关心和经常挨打受骂、备受歧视冷落的家庭环境中,常会导致生长发育障碍,从而引起个子矮小。

(六)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来自人体器官的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过大脑的整合作用,形成对身体内外的整体知觉的过程。

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工作,使个体很好地适应环境。

而这一系统出现障碍,无法正常运转时,就称作感觉统合失调。

(七)不良性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合金”。

性格的形成是受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制约的。

(八)排便训练与遗尿症

作业(思考题):

课后小结: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心理健康》课次:

3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三章、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任务: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规律

小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及相应措施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规律

(一)小学生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二)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三)小学生记忆过程特点

(四)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五)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六)小学生的情感特点

(七)小学生的意志特点

(八)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小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及相应措施

(一)上学恐怖症

此症的主要表现是少数儿童害怕上学校去,一进入学校便产生强烈的不可克制的焦虑和恐惧,同时伴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等躯体症状,而一回到家,症状就消失了。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二)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医学上又称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

此症在学龄儿童中患病率约为5—10%,以男孩为多,男女比例为9比1。

(三)儿童说谎

(四)问题儿童

在道德品质方面经常犯有严重的过失,或在性格发展中存在严重偏畸的儿童,被心理学家称为问题儿童。

(五)自卑心理

有自卑感的儿童,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能力估计过低,对自己缺乏信心。

(六)小学生逃学

逃学的小学生,每天早上按时背着书包出门,但是不到学校而在校外玩耍,或进入漫无目的游荡者的行列,到放学的时候,大多能按时回家,如果父母不细心观察,常常不能发现孩子逃学。

 

作业(思考题):

课后小结: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课次:

4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四章、中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任务: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

二、中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

(一)青春期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青春期开始(11—12岁)到青春期结束(18岁)。

青春期的到来被某些心理学者称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是成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第二次危机”。

此时期的中学生,身体迅速长高,体重增加,“第二性征”出现,女性生殖器的发育从11、12岁开始,男性生殖器的发育从13、14岁开始。

由于身体的变化也引起了心理发展的变化,此时的青春少年,不仅对外界,而且对自己也往往采取“否定”的态度。

所以,有些学者又把这个时期称为“否定期”(或叫“反抗期”)和“危险期”。

(二)中学生的感知觉特点

(三)中学生注意的特点

(四)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五)中学生思维的特点

(六)中学生想象的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七)中学生情感的特点

(八)中学生意志特点

(九)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中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

(一)厌学

中学生厌学是学生消极地对待学习活动的反应模式。

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厌恶,行为上远离、逃避学习活动。

(二)中学生“早恋”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女性的性成熟期为12—14岁,男性的性成熟期为13—15岁。

)根据中学生性发育提前,性心理发育前倾的自然规律来看,某些15—16岁的中学生进入初恋期并非异常的心理现象。

(三)中学生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是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未得到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而离家在外度过最少一夜的行为。

 

作业(思考题):

课后小结: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课次:

5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五章、青壮年心理健康

教学任务:

一、青壮年心理特点

二、青壮年期的心理健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青壮年心理特点

孔子曰: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青壮年期是人生各方面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稳定的过程。

(一)生理心理各方面逐渐成熟

(二)世界观逐渐形成。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

其中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幸福观等。

(三)创造能力达到高峰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创造与成就的最佳年龄是在25—40岁之间,这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二、青壮年期的心理健康

(一)高考落榜

高考对于青年人来说,可能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高考过程中学生内心要承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巨大压力。

在高考之后,学生似乎可以放松,但其内心却充满焦虑。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二)择业与确定方向

如果说人生的轨迹是由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的。

那么人在青壮年时期对职业的选择就是最重要的人生选择之一。

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太多的机会,使青年人左右人生经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然而当我们惊喜之后,却发现面对众多的选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迷惘。

(三)心理冲突与人生认知

所谓心理冲突是指个体面临两个以上互不相容的目标时,所产生的一种左右为难的心理体验。

 

作业(思考题):

课后小结: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课次:

6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六章、中年心理健康

教学任务:

一、关于中年人

二、中年人的心理特征

三、中年人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关于中年人

据联合国卫生组织对人类年龄做出的最新划分,认为45岁至60岁为中年人。

这是一个由壮年向衰老过渡的过程。

二、中年人的心理特征

孔子曾说: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处于“不惑”和“知天命”之年的中年人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一)中年人心理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

(二)中年人知识经验不断增长,但体力和某些心理机能出现下降趋势。

(三)身心负荷达到顶峰

(四)更年期心理反应

(五)中年人面临最多的社会角色转换,需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三、中年人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一)中年人心理疲劳

当某一行为活动强度不大,但活动的紧张程度较大或由于活动过程简单重复而造成的心里不安和疲乏感,称为心理疲劳。

又叫精神疲劳。

心理疲劳是大脑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的抑制状态。

(二)更年期心理障碍

更年期心理障碍是指从中年过渡到老年这一年龄阶段出现的以焦虑、抑郁、疑病和猜疑为主的心理反应。

并常伴有植物性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等。

(三)中年人缺眠

(四)中年妇秋思症

(五)中年人“灰色”心理症

美国加州大学的赫伯格教授经过研究后发现,进入中年期的男性很容易产生一种与更年期疾病不完全相同的综合征。

其特点是患者在性格和心理发展上发生突变,感到焦躁不安,郁郁寡欢,缺乏判断,而本人又矢口否认有任何毛病。

赫伯格教授把这种病症称为“灰色”心理病。

它实际是中年人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失落彷徨之感。

(六)病态固恋

固恋,是指性心理的发展停滞在成熟过程的某一点上。

 

作业(思考题):

课后小结: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课次:

7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七章、老年心理健康

教学任务:

一、关于老年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三、老年期心理障碍及防治措施四、如何保持老年期心理健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关于老年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一)老年人感知特征。

(二)老年人记忆特征。

(三)老年人学习思维的特征。

(四)老年人的情绪特征。

(五)老年人的情感特征。

(六)老年人的智力特征。

(七)老年人的个性特征。

(八)老年人反应能力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三、老年期心理障碍及防治措施

(一)老年人离退休综合症

(二)空巢综合症

(三)老年期抑郁症

引起老年期抑郁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

另外也与脑内生化物质代谢改变有关。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躯体各器官的功能会下降。

当躯体出现明显老化现象后,精神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性格会逐渐向内向、固执、自私、狭隘、多愁、悲观、孤独发展。

(四)疑病症

人到老年,躯体疾病的发病率为增高,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是正常的。

但是有些老年人,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平时稍有感觉不适,即认为患了严重的疾病。

(五)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是指由于脑部萎缩,表现出以痴呆症状为主的一种疾病。

(六)老年人病态心理

四、如何保持老年期心理健康

 

作业(思考题):

课后小结: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课次:

8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九章、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

教学任务:

一、关于人际关系二、心理健康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三、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的作用四、理想的人际关系

五、竞争与合作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关于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使人与人产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某种联系。

二、心理健康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通过调节心身平衡,以达到人的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动态平衡的综合多维平衡状态。

而人际环境又是人所处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人能否与周围的人或人群、团体和谐相处,并从中吸取力量,便成为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优劣。

(一)良的心理品质扼杀人际关系

(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三、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人际关系影响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人际关系影响心身疾病的形成与发展

(三)人际关系影响不良心理的矫正

 

四、理想的人际关系

 

(一)关于理想的人际关系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竞争与合作

现代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现代世界也是一个必须合作的世界。

为了生存,人们学会竞争;而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又必须学会合作。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优于竞争。

 

作业(思考题):

课后小结: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课次:

9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九章、心理健康与恋爱婚姻

教学任务:

心理健康与恋爱婚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关于爱情

 

二、如何获得美满的爱情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三、男女择偶的心理差异

(一)男性择偶心理特点

(一)女性择偶心理特点

四、心理健康状况对恋爱婚姻的影响

(一)童年的不良经历。

(二)心理伤痕。

(三)过分浪漫。

(四)猜疑。

(五)自卑。

(六)过分苛求。

(七)无责任感。

五、恋爱婚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六、正确对待失恋

 

七、爱情之树常青的秘诀

 

作业(思考题):

课后小结: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课次:

10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十章、心理健康与家庭幸福

教学任务:

心理健康与家庭幸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关于家庭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是幸福的温床,神圣的乐园。

家庭也是人成长、发展的基础,人们如果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在社会上也往往是成功的,积极向上的;反之,如果整天困扰于家庭纠纷之中,则很难有所作为,甚至影响心身健康。

在大多数情况下,家庭起源于男女之间的爱情。

任何真正的爱情总是指向两性的结合,而两性的结合则会以婚姻和家庭的形式表现出来。

婚姻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内容并为一定社会所认可的社会关系。

而家庭则是以人们的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

二、家庭结构变迁对人心理的影响

事物是永恒运动的,家庭也是一样。

每个家庭都会经历从诞生到消亡一系列演变过程。

演变的外部表现就是家庭结构的变迁,这种变迁对人的心理影响极大,这就要求家庭成员尽力去适应这种变化,防止出现心理障碍,预防心身疾病。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三、家庭危机

一个家庭的生命周期不过50年、60年左右。

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时光中,家庭既要抵御外来风雨的侵袭,又要防止内部矛盾激化。

因为这两个方面都有可能使家庭陷入危机,动摇家庭的基础,甚至使家庭瓦解。

(一)无爱婚姻。

(二)婚外恋

(三)离婚

四、家庭内外的人际关系

五、幸福家庭

 

作业(思考题):

课后小结: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课次:

11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与事业成功

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心理健康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以前人们特别注重智力(即通常所说的智慧,是人的各种基本能力的总和,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其核心是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人一生事业成就的影响。

所以也特别注意儿童早期智力的开发。

但是,近期的研究成果却证实:

“一个人的智商高低与他的事业成就并不是成正比”。

我们可以看出成功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一)自信

(二)坚韧

(三)目标专一

(四)乐观向上

(五)战胜自我

(六)善于合作

(七)甘于寂寞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二、心理健康是卓越管理的保障

(一)现代管理以人为核心。

管理的范围包括对人、财、物、事、时、空、信息的管理。

但是,这诸多方面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是管理的核心。

从西方管理心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人们是如何逐步认识这一本质的。

(二)管理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管理构想得以正常运行的保障之一(三)领导者的特征

 

作业(思考题):

课后小结: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课次:

12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十二章、人格障碍

教学任务:

一、什么是人格障碍

二、人格障碍的分类及矫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人格障碍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格”和“个性”乃是两个具有相同含义的名词。

都是指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或者说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

人格的发展总有一定模式,这是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如果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而使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则就称此人具有人格障碍。

一般人做人处事都有一定的模式,都要接受社会规范的要求和检验,而人格障碍者总是超越正常的范围,所以人格障碍是与正常的社会规范准则难以融洽的一种心理障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二、人格障碍的分类及矫正国际上的检查结果表明,具有人格障碍的人占总人口的5%左右。

由于人格及人格障碍的复杂性,使得人格障碍的分类众说纷纭。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格障碍分类为:

1、偏执型人格障碍2、分裂型人格障碍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4、冲动型人格障碍5、癔症型人格障碍6、强迫型人格障碍7、焦虑型人格障碍8、依赖型人格障碍9、其他人格障碍10、未特定人格障碍

 

作业(思考题):

课后小结: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课次:

13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十三章、性心理障碍

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关于性及性心理

性是一种来自原始而又表现于今的本能。

它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的综合制约。

这三个方面密切结合,为性提供动力、确定方向、调节速度与进程。

性是物质与精神,原始冲动与现代理智在人身上的交结点之一。

当性转化为推动人产生活动的驱动力时,这种驱动力便称性欲。

它是一切性行为的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二、性心理障碍及其分类性心理障碍是指因性心理活动异常而造成的偏离正常模式的性行为状态。

性心理障碍又可称性变态或性欲倒错。

性心理障碍分为四类:

①不以异性成年人作为性活动的对象,如同性恋、恋童癖、兽奸、恋物癖;②不以性器官的交媾作为性活动的中心,如裸露癖、异装癖、窥阴癖、鸡奸、露阴癖、磨擦癖、性窒息;③以古怪的条件作为性活动的前提,如性虐待狂;④性别同一性障碍,如易性癖。

各种性心理障碍的特征如下:

(一)同性恋

(二)窥阴癖

(三)露阴癖

(四)异装癖

(五)恋物癖

(六)恋童癖

(七)施虐淫癖与受虐淫癖

(八)易性癖

三、预防性心理障碍,正确进行性教育

 

作业(思考题):

课后小结:

《心理健康》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课次:

14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

第十四章、心身疾病

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需用教具: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主要或完全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

在美国有的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