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00472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doc

中国历代宰相一览表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如北宋侍中兼枢密副使宰相黄中庸,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

宰相制度遂废。

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

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实施新政,仿日制设内阁总理大臣为行政机关首长。

王朝

宰相

内容

 

冢宰

天官之长、即太宰

秦、西汉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大司徒

  大司马

  大司空

三公

东汉

司徒

太尉

司空

丞相

御史大夫

三公(荣誉职)

尚书

皇帝个人秘书(逐渐掌权)

魏、晋

丞相

复置三公

录尚书事

尚书之最高职位

尚书令、尚书仆射

门下侍中

  中书令

尚书先任者

  皇帝侧近

  皇帝秘书长

内史令

纳言

尚书令

内史省长官

门下省长官

尚书省长官

三省长官

尚书令、尚书仆射

侍中

中书令

尚书省长官

  门下省长官

  中书省长官

三省长官

尚书仆射

侍中

中书令

由于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肃宗至德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

北宋

同平章事

 宋侍中枢密副使(如宰相黄中庸)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宋徽宗时称太宰、少宰

南宋

丞相

宋孝宗时将仆射改称为左右丞相

丞相

废除尚书省,只置中书省,仿照北方风俗,右丞相较左丞相高

丞相

由于丞相胡惟庸专权而废止

内阁大学士

原为皇帝顾问兼秘书,后期演变为行政官员

殿阁大学士

内阁高级行政官员

军机大臣

军机处高级行政官员

内阁总理大臣

仿日本立宪制度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

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齐国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楚国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晋国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赵国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

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韩国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燕国

子之、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

鲁国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郑国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宋国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吴国

狐庸、公子光、伍子胥、伯嚭

越国

范蠡、文种

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

张楚政权

张耳、邵骚、田角、田荣、田横

西汉

郦商、萧何、周苛、周昌、赵尧、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任敖、曹窋、吕产、周勃、灌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弘、潘系、李蔡、张汤、庄青翟、赵周、石庆、卜式、儿宽、公孙贺、杜周、暴胜之、刘屈氂、商丘成、田千秋

东汉

吴汉邓禹宋弘伏湛侯霸李通马成韩歆窦融欧阳歙刘隆蔡茂朱浮杜林张纯赵熹冯勤冯鲂虞延郭丹伏恭第五伦邓彪郑弘袁安任隗丁鸿刘方张酺张奋韩棱张禹鲁恭徐防陈宠周章刘恺李部杨震朱伥张皓庞参王龚黄尚桓焉赵戒胡广李固杜乔黄琼韩縯刘矩种暠刘宠杨秉周景陈蕃王畅桥玄袁隗段熲杨赐刘宽陈球刘郃张温崔烈马日磵刘虞董卓黄琬杨彪荀爽王允皇甫嵩朱儁赵温曹操

三国

魏国:

华歆王朗贾诩钟繇陈群董昭司马懿陈矫卫臻韩暨崔林满宠蒋济赵俨高柔、王凌孙礼司马孚郑冲卢毓王昶司马昭王观王祥邓艾钟会何曾司马望

吴国:

顾雍陆逊步骘孙峻孙綝濮阳兴陆凯

蜀国:

诸葛亮

西晋

王沈裴秀贾充李胤司马攸卫瓘司马亮荀勖杨珧杨骏华廙司马晃司马泰王浑司马肜

张华王衍司马伦陈準司马冏司马颖王戎乐广司马颙张方司马越高光荀藩麴允司马保

索綝

东晋

王导刁协王敦郗鉴陆晔荀崧卞壶陆玩庚冰诸葛恢何充顾和蔡谟桓温王述王彪之谢安司马道子谢石陆纳王珣桓谦

十六国

大成:

范长生

大秦:

王猛

南北朝

宋:

徐羡之傅亮王弘刘义康刘义恭何尚之刘宏柳元景刘休仁袁粲褚渊刘秉王僧虔

南齐:

萧嶷王俭柳世隆萧子良王晏徐孝嗣萧颖胄

梁:

王亮谢朏沈约王莹袁昂何敬容谢举萧会理侯景王僧辩

陈:

江总

北魏:

拓跋仪崔宏奚斤刘洁古弼韩茂于洛拔尉眷元丕王叡尉元陆叡穆亮王肃元勰元详高肇元澄于思李崇元雍元叉元略尔朱荣元彧穆绍元延明萧宝寅元徽尔朱世隆长孙稚杨津

东魏:

孙腾司马子如

北齐:

高隆之杨愔高浟高叡斛律光高长恭高孝琬高俨高孝珩和士开徐之才

西魏:

字文泰斛斯椿念贤独孤信侯莫陈崇

北周:

赵贵宇文护宇文宪

隋朝:

苏威高熲赵煚虞庆则李德林柳机杨爽杨素杨秀杨暕杨昭杨达杨约杨文思元寿

唐朝

裴寂刘文静萧瑀窦威窦抗陈叔达封德彝裴矩宇文士及房玄龄高士廉长孙无忌李靖杜如晦王珪魏征岑文本李勣褚遂良许敬宗高季辅张行成于志宁柳奭韩瑗来济崔敦礼李义府杜正伦许圉师上官仪刘祥道刘仁轨阎立本李敬玄郝处俊薛元超李义琰裴炎刘祎之武承嗣苏良嗣韦思谦韦待价狄仁杰李昭德姚璹娄师德陆元方韦巨源苏味道王孝杰武三思宗楚客姚崇李峤吉项魏元忠韦安石朱敬则唐休璟韦嗣立崔玄暐张柬之韦承庆祝钦明苏瓌萧至忠张仁愿崔湜李日知宋璟岑羲刘幽求窦怀贞魏知古郭元振张说陆象先卢怀慎薛讷源乾曜苏颋张嘉贞王晙李元纮杜暹萧嵩裴光庭宇文融韩休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牛仙客杨国忠韦见素房琯裴冕苗晋卿张镐吕諲李岘李揆第五琦元载刘晏王缙杜鸿渐杨绾常衮崔祐甫李忠臣杨炎卢杞张镒关播萧复姜公辅李晟浑瑊李勉马燧张延赏齐映柳浑李泌窦参董晋赵憬陆贽贾耽赵宗儒郑余庆齐抗杜佑高郢郑珣瑜杜黄裳袁滋武元衡李吉甫于由页李藩权德舆李绛张弘靖韦贯之裴度李逢吉崔群李鄘令狐楚杜元颖王播元稹牛僧孺李程韦处厚路随李宗闵宋申锡李德裕李训郑覃李石杨嗣复李珏李绅杜悰白敏中令狐绹魏暮杨收王铎郑畋郑从谠王徽杜让能张濬崔胤柳璨

五代十国

后梁:

赵光逢敬翔郑珏李琪

后唐:

豆卢革韦说卢程郭崇韬冯道 任圜王建立赵凤李愚马胤孙

后晋:

赵莹桑维翰李崧

后汉:

苏逢吉

后周:

王峻范质魏仁浦

吴:

徐温徐知诰严可求

前蜀:

张格

后蜀:

赵季良李昊

南唐:

宋齐丘李建勋冯延巳常梦锡孙晟钟谟吴越杜建徽吴程钱弘亿

北汉:

郭无为

南汉:

钱允章

楚:

许德勋

北宋

 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伦卢多逊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吕端李流向敏中毕士安寇准王旦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王曾张知白张士逊吕夷简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陈执中文彦博宋庠庞籍梁适刘沆富弼韩琦曾公亮陈升之韩绛王安石吴充王珪蔡確韩缜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刘挚苏颂章惇韩忠彦曾布蔡京赵挺之何执中张商英郑居中刘正夫余深王黼白时中李邦彦张邦昌吴敏徐处仁唐恪何桌

南宋

李纲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吕颐浩杜充范宗尹秦桧赵鼎张浚万俟卨汤思退陈康伯史浩洪适叶颙魏杞陈俊卿虞允文梁克家叶衡赵雄王淮周必大留正葛邲赵汝愚余端礼京镗谢深甫韩侂胄史弥远郑清之乔行简李宗勉史嵩之杜范赵葵谢方叔吴潜董槐程元凤丁大全贾似道叶梦鼎江万里马廷鸾王爚陈宜中留梦炎文天祥李庭芝陆秀夫

辽朝

萧敌鲁萧阿古只赵延寿韩延徽萧思温耶律沙室昉耶律隆运萧排押刘慎行萧孝穆张俭萧孝先萧惠萧革萧孝友萧术哲张孝杰萧兀纳李处温

金朝

完颜宗翰完颜希尹完颜昂完颜宗弼完颜勖完颜秉德完颜宗本唐括辩耨盌温敦思忠萧裕大臭赤盏晖张浩张通古萧玉仆散师恭蔡松年完颜元宜仆散忠义完颜彀英完颜宗宪纥石烈良弼纥石烈志宁完颜思敬完颜守道徒单合喜李石徒单克宁石琚唐括安礼乌古论元忠蒲察通移刺道完颜宗尹完颜襄张汝霖夹谷清臣粘割斡特刺夹谷衡张万公完颜守贞徒单镒完颜宗浩仆散揆仆散端完颜匡孙即康纥石烈执中完颜承晖术虎高琪抹捻尽忠胥鼎高汝砺把胡鲁完颜赛不完颜合达完颜白撒侯挚国用安

西夏

野利仁荣张元没藏讹庞梁乙埋梁乙逋任得敬

元朝

史天泽安童伯颜阿合马桑哥哈刺哈孙康里脱脱铁木迭儿拜住燕铁木儿伯颜脱脱

别儿怯不花阿鲁图铁木儿塔识朵儿只太平哈麻搠思监太不花也速孛罗帖木儿

扩廓帖木儿

明朝

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杨溥曹鼐陈循高豰彭时商辂江渊王文徐有贞许彬薛瑄李贤吕原岳正陈文刘定之万安刘瑚刘吉尹直徐薄刘健邱溶李东阳谢迁焦芳王鏊杨廷和刘宇梁储刘忠费宏杨一清蒋冕毛纪石珤席书翟銮张璁桂萼李时方献夫夏言顾鼎臣严嵩许讚徐阶袁炜严讷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张居正赵贞吉高仪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余有丁许国王锡爵王家屏赵志皋张位陈于陛沈一贯沈鲤朱赓于慎行李廷机叶向高方从哲吴道南史继偕沈鹤刘一燝韩火广朱国祚孙如游孙承宗顾秉谦朱国祯魏广微黄立极冯铨李国槽钱龙锡李标刘鸿训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温体仁吴宗达郑以伟徐光启钱士升王应熊何吾驺张至发贺逢圣薛国观程国祥杨嗣昌方逢年范复粹陈演蒋德璟黄景昉吴甡魏藻德范景文

清朝

刚林范文程洪承畴希福宁完我李建泰宋权陈泰李率泰陈名夏陈之遴高尔俨图海成克巩张端刘正宗吕宫金之俊王永吉傅以渐车克巴哈纳卫周祚李霨苏纳海孙廷铨巴泰魏裔介杜立德索额图冯溥莫洛熊赐履明珠王熙黄机吴正治宋德宜余国柱李之芳伊桑阿徐元文阿兰泰张玉书李天馥吴琠张英马齐陈廷敬李光地温达萧永藻嵩祝王掞王项龄白潢富宁安张鹏翮田从典高其位朱轼张廷玉逊柱蒋廷锡马尔赛尹泰鄂尔泰海望傅恒汪由敦高斌蒋溥陈大受舒赫德来保尹继善刘纶刘统勋雅尔哈善富德于敏中阿桂福隆安索琳温福丰升额庆桂福康安袁守侗梁国治阿思哈和珅明亮董诰福长安王杰松筠沈初傅森戴衢亨吴熊光那彦成成德刘权之英和托津方维甸卢荫溥勒保桂芳章煦戴均元文孚曹振镛黄铖长龄玉麟王鼎蒋攸铦穆彰阿潘世恩赛尚阿文庆祁寯藻陈孚恩季芝昌穆荫舒兴阿彭蕴章麟魁奕瑞麟柏葰匡源文祥焦祐瀛桂良沈兆霖宝鋆曹毓瑛李棠阶李鸿藻胡家玉沈桂芬景廉王文韶左宗棠翁同龢潘祖荫额勒和布阎敬铭孙毓汶许庚身徐用仪刚毅钱应溥裕禄荣禄启秀赵舒翘载漪鹿传霖瞿鸿禨奕劻荣庆徐世昌铁良世续林绍年载沣张之洞袁世凯那桐戴鸿慈毓朗

年代

个人概况

人物介绍

王绾,他的出生和去世的年代历史上没有准确的记载。

王绾是秦国的丞相。

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后,他和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为秦始皇商议称号,他们认为古代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最好,所以,给秦始皇定的称号是“泰皇”,秦始皇觉得自己统一中国,功劳很大。

他认为自己有三皇的品德,也有五帝那样的功劳,所以他用了“皇”和“帝”,给自己定的称号叫“皇帝”。

王绾主张像西周一样实行分封制度,把秦始皇的兄弟、儿子还有功臣们封到各地,让他们治理地方,保持国家的稳定。

但是李斯反对,说那样不会安定,还会像东周一样混乱,主张加强皇帝的权利,由皇帝直接任命、罢免地方的官员。

秦始皇就用了李斯的意见,实行了郡县制。

王绾做丞相的过程中,没有很明显的成绩,但他也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王梁(?

-38年),字君严,渔阳要阳(今北京密云)人。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原为渔阳郡狐奴令,后投奔刘秀,被拜为偏将军,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刘秀占领邯郸后,封王梁为关内侯。

刘秀称帝之后,王梁历任野王令、大司空、河南尹、济南太守,先后被封为武强侯、阜成侯。

公元38年(建武十四年),王梁卒。

有子王禹。

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宿将,命绘二十八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王梁名列第十八位。

《赤伏符》是新莽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

所以刘秀对《赤伏符》非常迷信。

他称帝之后便根据《赤伏符》中的谶语任命王梁为大司空,《赤伏符》里面还有孙咸两个字,正好刘秀手下有叫孙咸的,便想任命他为大司马,但众将都不服气,刘秀只好做罢,改而任命吴汉为大司马。

可见王梁出任大司空是有谶语的原因,但他的战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要不然就会象孙咸一样,因为没有军功而被大家否决的。

王龚(生卒年不详),字伯宗。

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

出身世代豪族,[1]  其子王畅为“八俊”之一,其孙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

王龚最初被举孝廉,任青州刺史,敢于弹劾贪赃的二千石官员,受汉安帝嘉奖,入朝任尚书。

历任司隶校尉、汝南太守,在汝南太守任上好才爱士,为政温和,颇受称赞。

永建元年(126年),入朝任太仆,调任太常。

后升任司空、太尉,任职严肃谨慎,非公事不与州郡官员通信来往。

他痛恨宦官掌权,上疏极言宦官祸害,反被众宦官诬陷,经李固努力得大将军梁商出面,才得以免于获罪。

于永和五年(140年)因老病而逊位,后于家中去世。

年代

个人概况

人物介绍

王畅(?

~169),字叔茂。

东汉司空。

山阳郡高平县(今邹城市西南)人。

大将军梁商辟王畅为茂才(即秀才),曾先后任齐王刘喜之相、司隶校尉、南阳太守之职,并四次征拜尚书令。

任职期间,均以守正严明著称。

南阳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皇室亲贵多仰仗权势横行当地。

地方官吏惧其淫威,往往讨好帝乡贵戚而不能尽其责。

他出任南阳太守伊始,便对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恃势不法者,严加处治。

后遇皇帝大赦,被治罪的皇室亲贵被释放。

但他对不法权贵并不甘心,又设法纠治。

明令:

凡受赃二千万以上不自首者,没收全部家产;凡隐匿不报者,一但查出,则派官吏拆屋伐树,填井夷灶。

遂使豪族贵戚大为震惊。

南阳郡的豪族多以奢靡为荣,竞相比富。

为矫治这种风气,他平时穿布衣,坐旧车,素食简行,深受属官敬重。

由于他治理有方,南阳郡内风化大变。

后征为长乐卫尉。

灵帝建宁元年(168年),迁司空,居三公之列。

数月后,因地方发生水灾被免职,翌年卒于家。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据《后汉书》)。

东汉末年大臣。

王允出身山西名门望族、官宦世家的王氏家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

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

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而且还要心忧国家,有益于东汉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

虽出生豪门世族,但他并不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

少年时期,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

习文章、阅经典之余,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

他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

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由于出生上层士族世家,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王允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

而且,王允更愿意与下层人民接触,因为这样更能接近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经验。

一时之间,少年王允不仅在同辈中间脱颖而出,而且在整个山西也已经小有名气。

 他十九岁就开始任公职,壮年时任豫州刺史。

因为在和中常侍张让的斗争中失败,王允被迫去官隐居,在中平六年,何进掌权之后重新出仕,历任从事中郎和河南尹。

在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掌权时,他已经代替杨彪成为了司徒兼尚书令。

身为地方官勤政爱民,由于朝廷腐败而被迫在此为官,从而密谋刺杀董卓。

董卓死后,王允与吕布共执朝政,但是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处死,时年56岁。

年代

个人概况

人物介绍

王朗(?

-228年11月),本名王严 ,字景兴。

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

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

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为其服丧,后来被举孝廉,但王朗不应命。

徐州刺史陶谦又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

迁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策攻会稽时,王朗举兵抵抗,为其所败,在无法逃亡时投降,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

后为曹操所征,因战乱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国建立,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

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

曹丕受禅建魏后,王朗改任司空,又进封乐平乡侯。

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

其孙女王元姬,嫁于晋王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

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都为经学大家。

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有文集三十四卷。

王凌(172年—251年),字彦云,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司徒王允之侄。

李傕、郭汜杀害王允后,他逃归乡里。

后来举孝廉,为发干长,迁中山太守。

后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

曹丕即位,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以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

正始初年,为征东将军,正始二年(241年)与孙礼于芍破力战,败吴将全琮,以功进封南乡侯。

后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九年(248年)代高柔为司空。

嘉平元年(249年)代蒋济为太尉。

后与其甥令孤愚谋废曹芳,事泄,服毒自尽。

时年79岁。

王凌早年为曹操的丞相掾属,与曹操一起完成《孙子兵法集注》,。

 晚年与司马懿有书信一封,收录于《全三国文》,被称作《与太傅司马宣王书》。

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4月30日),字休徵。

琅玡临沂]人。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书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

王祥侍奉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

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

西晋建立,拜太保,进封睢陵公。

泰始四年(268年)四月初二(4月30日),王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一作八十九),谥号元。

今王祥故里孝友村有“王祥卧冰处”。

王祥继母朱氏一次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冰冻,王祥脱下衣服,准备砸冰捕鱼(一说卧在冰上),忽然冰块融化,跳出两条鲤鱼,王祥拿着鲤鱼回去孝敬母亲。

继母向王祥说很想吃烧黄雀,不久就有数十只黄雀飞进屋帐内,王祥得以给母亲吃。

邻居都惊叹这是王祥的孝道感动上天。

年代

个人概况

人物介绍

王观(?

-260年),字伟台,东郡廪丘(今河南范县东南)人[1]  ,三国时期魏国大臣。

王观自少孤贫但有志气,后得到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又先后出任高唐、酂县和任县县令,在当地都有治迹和称许。

黄初元年,曹丕称帝,汉朝被取代。

王观任尚书郎、廷尉监。

后又先后出任南阳和涿郡太守。

后来魏明帝召王观为治书侍御史,典行台狱。

太尉司马懿后来更请王观出任他的从事中郎,后先后转职尚书、河南尹和少府。

明帝死后,辅政的大将军曹爽专权,生活奢侈,曾命材官张达销毁一些其府中木材和一些私人物品,王观知道后不畏曹爽权势,将张达免职。

另少府属下三个尚方御府内有很多珍奇玩物,曹爽常常要求取用,但又害怕王观的守法不阿,最终将王观调任太仆,以方便自己取利。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以夺取朝廷大权,王观亦被任命为行中领军,占据中领军曹羲的军营并接管其军队。

曹爽投降被斩杀后,王观因功爵关内侯,复任尚书,加驸马都尉。

正元元年(254年),曹芳被废,曹髦继位为帝,王观进封中乡亭侯。

后加光禄大夫,转任尚书右仆射。

景元元年(260年),魏元帝曹奂继位,进封阳乡侯,并迁任司空。

但上任数日后即辞官回家,并在家中逝世,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