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0745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

陈巷A标混凝土施工方案

陆家陈巷动迁小区A标

编制:

审核:

昆山市盛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2012年5月15日

混凝土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1.1主要规范、规程及标准

序号  类别  名   称  代 号

1  国标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2  国标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3  国标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J107-87

4  国标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5  国标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1

6  国标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8-2002

7  行标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T10-95

1.2公司综合管理体系文件

1.3陆家陈巷动迁小区A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工程及施工简介

2.1建筑概况

陆家陈巷动迁小区A标:

1、2、3、9、10#高层及东南西门卫工程是由昆山市乐佳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

本工程位于陆家镇富荣路西侧,南圩路北侧,总建筑面积为38305.67平方米。

建筑室内标高+0.000相等于绝对标高3.57m,住宅楼地下室高度2.6米,地下室以上高度2.8米,均采用剪力墙结构。

2.2结构构件简介

2.2.1墙体尺寸

住宅地下室外墙250厚,内墙200厚,上部结构内外墙均为200厚。

2.2.3梁截面几何尺寸

基础反梁:

650×1200、1050×1200。

楼层框架梁、连梁:

200×400mm、250×400mm、200×300mm、200×450mm、200×420mm、200×500mm、150×300mm。

2.2.4楼板厚度

住宅楼楼板厚度100、120、130、150mm。

2.2.5基础底板及膨胀加强带

小高层住宅楼基础底板厚度为300mm,基础反梁主要截面为650×1200。

2.2.6混凝土强度及抗渗等级

(1)除地下室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为C15外,其余混凝土结构构件强度均为C30,其中地下室与土壤接触部分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8。

2.3混凝土施工简介

2.3.1施工流水段划分

(1)基础底板为一个自然流水段。

(2)住宅楼上部结构各单体一个楼层为一个流水段。

2.3.2混凝土供应

本工程结构施工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将挑选一家质量信誉好的预拌混凝土站作为供应商,同时选用一个预拌混凝土站作为备用站。

2.3.3输送泵的选择和布置

(1)地下室结构施工阶段,准备选用1台汽车泵;1-7层准备选用1台汽车泵;7层以上准备选用1台固定泵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2)根据现场场地布置情况,地下结构施工阶段,泵车可布置在场地基坑相临时道路中间位置,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浇筑。

2.3.4辅助输送机械

(1)本工程在2#楼的东侧、9#楼的东侧和10号楼东侧各布置一台臂长为42米的塔吊,可覆盖现场建筑95%以上作业面,作辅助浇筑和应急吊罐混凝土之用。

(2)本工程每幢住宅楼各布置1台施工用人货两用电梯,可辅助现场混凝土应急垂直运输和零星混凝土浇筑之用。

3.施工准备

3.1技术准备

(1)基础施工前,由项目工程师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学习规范、规程及工程资料管理规程;组织好图纸会审,办好设计交底、洽商,将有关的设计问题解决于施工前。

组织施工员认真熟悉施工图纸。

(2)提前做好混凝土施工交底,要求让操作者了解浇筑部位、浇筑路线、混凝土强度等级,构件与构件交界部位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对振捣手进行提前培训,熟悉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

(3)提前准备好计量器具,准备好坍落度筒﹑钢板尺和试模等试验器具。

(4)准备好混凝土施工记录及施工试验所需的各种表格,浇筑部位的钢筋及模板工程已按设计图纸及规范要求施工完毕,办理完隐、预检验收手续,并且由项目工程师签署混凝土灌注申请单,上报监理部门批准签认。

3.2材料准备:

本工程垫层和主体结构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混凝土配合比委托预拌混凝土站设计,因此首先由项目部将混凝土设计情况及具体要求对预拌混凝土站明确。

(1)水泥:

底板混凝土所使用的水泥可选用PO32.5(PO42.5),也可使用PS32.5(PS42.5)水泥,水泥用量不小于300kg/m3。

 

(2)骨料:

粗细骨料不得含有机杂质,粗骨料含泥量≤1%,泥块含量≤0.5%;细骨料含泥量≤3%,泥块含量≤1%。

粗骨料粒径5-25mm,粗骨料采用连续级配。

细骨料宜采用中砂,砂率为35%-45%。

(3)粉煤灰:

为了减少水泥用量和降低水化热,底板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粉煤灰,掺量由试配确定,其主要指标应符合GB1596-91标准中Ⅱ级粉煤灰的要求。

(4)地下室混凝土添加微膨胀剂应满足膨胀率≥1.5×10-4和干缩率≤3.0×10-4,拟选择UEA微膨胀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10%左右,其它外加剂由预拌混凝土站通过试配确定,配合比设计的各项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

(5)水灰比控制在0.4-0.55之间。

(6)地下室混凝土碱含量控制在3Kg/m3以内,氯离子含量不超过0.2%。

(7)初凝时间为5-6小时(底板混凝土初凝时间为6-7小时)。

(8)混凝土到场检测坍落度为170-190mm(抗渗混凝土不大于140mm)。

(9)混凝土从出机至运输到场控制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10)试配要求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提高0.2MPa。

(11)经设计院确认:

地下室底板、侧墙混凝土中SK-Y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掺量为8%。

3.3机具准备:

(1)地泵于底板混凝土浇筑前就位,并做好调试维修工作。

(2)直径φ125(与输送泵配套),泵管3套约340米。

(3)提前与预拌混凝土站落实好汽车泵,要保证提前进场就位。

(4)φ50振捣棒12个,平板振捣器4台。

3.4现场施工准备:

(1)合理安排好浇筑时间及部位,生产部门预先周密安排浇筑计划。

振捣器械完好,振捣手及配合人员到场准备就绪。

(2)现场道路畅通,泵车支设处基础坚实平整,有充足照明和水源。

4.主要施工方法及措施

4.1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到场检验→运输(泵送)→混凝土浇灌(振捣)→抹面→养护→拆模→成品保护。

4.2混凝土浇筑

4.2.1底板混凝土浇筑要点

(1)每浇筑段从远端开始,采用后退法施工,平行布置浇筑泵管,保证相互协调接应。

避免从某一段中间部位开始进行开放形浇筑,杜绝出现施工冷缝。

(2)当浇筑面推进将至深坑时,应采用塔吊提前浇筑深坑,既要使浇筑面顺利推进,又要确保不出现冷缝。

(3)底板混凝土浇筑一定要控制好浇筑作业面和层间间隔时间,严禁出现浇筑冷缝。

如出现泵管堵塞或接槎面较大时,应采取塔吊作应急辅助浇筑,底板混凝土浇筑应服从统一指挥,当遇到上下班时间交通不畅时,应放慢浇筑速度,应保证现场有1-2罐车混凝土,能维持缓慢浇筑所需。

(4)每台浇筑泵应配三个振捣棒,其中一个振捣棒安排在浇筑口处,另外两个振捣棒分别在坡面的中、下部位置循环移动振捣,振捣混凝土要做到“快插慢拔”,在振捣过程中,宜将振捣棒上下略有抽动,以使上下振捣均匀,振捣时间以混凝土充分返浆为准,但不得出现过振离析。

在底板浇筑过程中,使浇筑面形成自然流淌,振捣采用按步距连续移动和循序推进的方法。

(5)为了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混凝土的自由倾落高度控制在2m以内。

当形成自然分层浇筑时(上层浇筑覆盖时,下层混凝土不得初凝),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0mm左右,以消除层间接缝。

(6)夜间浇筑混凝土应提供足够的照明条件,并配备手电筒,以便于观察。

(7)浇筑前应确定好浇筑路线和次序,避免开放型浇筑出现施工冷缝。

提前制定好应急措施,当混凝土输送泵出现故障时,应采用塔吊吊灌,循环覆盖浇筑面。

(8)当坍落度出现损失时,由预拌混凝土站设专人负责适当掺加减水剂,预拌混凝土中严禁加水。

当预拌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大或和易性较差时,应将该车混凝土退场。

(9)浇筑过程中,移动间距为振捣棒有效作用长度的1.5倍,ø50振捣棒的移动间距为550mm。

(10)当浇筑到基础边缘、后浇带部位时应放慢浇筑速度,也不得用几台振捣棒集中振捣,以防止模扳变形。

(11)振捣混凝土时应避免振捣钢筋或模扳,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由专人负责校正竖向插筋的位置。

(12)为了防止底板表面出现龟裂,施工时一定控制好搓抹时间,底板表面搓抹分三次进行,第一次搓抹随底板浇筑面形成及时进行;第二次搓抹应在浇筑后1小时左右安排,此次搓抹主要控制底板标高和平整度;第三次搓抹应在底板混凝土初凝前,此时混凝土完成了一定收缩量,搓抹要仔细,并随后进行表面拉毛。

在搓抹时不得撒水泥面。

4.2.2墙﹑柱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筑要均匀分层释放,不得集中一点浇灌。

为保证混凝土浇灌时不产生离析现象,浇筑落距不大于2米,高度超过3米增加串筒。

(2)墙柱浇筑前,在新浇混凝土与已完的混凝土接槎处均匀浇筑30-50mm厚与墙体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防止烂根。

(3)利用地泵和布料杆传递运输,根据浇筑部位和速度将软管调动摆放到位。

浇筑平台上要铺垫铁皮,混凝土从平台上溜入墙体模内,或用铁锹铲入墙体模内。

(4)浇筑前应提前确定好浇筑路线和次序,从端头开始浇筑,避免施工次序混乱而出现施工冷缝。

(5)墙﹑柱混凝土浇筑必须配备标尺杆,以随时控制浇筑厚度。

夜间浇筑混凝土应提供足够的照明条件,并配备手电筒,以便于观察控制。

(6)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控制振捣时间,振捣至混凝土充分返浆,但不得过振,防止混凝土离析。

(7)浇筑墙体混凝土时,保证门洞口两侧对应分层浇筑,防止将门口模板挤偏。

(8)混凝土的振捣:

混凝土浇筑必须由专职振捣手进行,并要挂牌上岗。

振捣时严格按“快插慢拔”要求进行振捣,每次插入下层50mm以下,分层浇筑厚度为1.25d(d:

振捣棒有效长度),φ50棒为450mm,振捣棒移动间距离不应大于550mm,保证不失控。

(9)浇筑暗柱、过梁等钢筋较密部位混凝土时,可采用φ30振捣棒振捣,振捣时上下慢速抽动,振捣至充分返浆为至。

4.2.3梁、板混凝土浇筑

(1)楼板宜采用平板振捣器振捣,梁采用振动棒振捣。

(2)浇筑楼层混凝土时,应根据预先弹好的控制线,拉好横、纵、斜向水平线作为控制楼层标高的控制依据。

(3)墙、柱根部100mm宽度范围内压光,用杠尺找平,为墙、柱模板底部创造平整条件,以防止漏浆、烂根。

卫生间、地下室顶板上表面等需做防水部位采用一次压光做法,要求表面平整光滑。

其余楼层部位均采用扫毛做法。

(4)梁、板混凝土浇筑振捣时,应先振捣梁及墙头混凝土,然后再振捣楼板混凝土。

(5)楼板混凝土浇筑振捣后应用木抹子拍实搓平,随后进行大面找平赶压搓平一次,待混凝土将要初凝前,用木抹子在再普遍搓平一次,以闭合收水裂缝,并随即用塑料毛刷均匀扫毛,保证面层纹路均匀,防止裂纹出现。

(6)当部分墙体与梁、板混凝土同时开盘时,会出现不同配比混凝土需同时浇筑,因此要保证各部位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准确,并注意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浇筑相互衔接。

4.2.4楼梯砼浇筑

(1)为了防止浇筑时流淌造成烂根现象的出现,楼梯采用小塌落度砼浇筑。

楼梯砼自下而上浇筑,先振实底板砼,达到踏步位置与踏步砼一起浇筑,不断连续向上推进,并随时用木磨板将踏步上表面抹平。

(2)楼梯砼必须连续浇筑完成。

(3)楼梯施工缝位置应根据施工现场的施工进度留设于楼梯平台板跨中或楼梯段上1/3处,断面与楼梯斜板垂直。

4.3施工缝留置及施工要求

4.3.1施工缝的留设

(1)楼梯施工缝留置在平台跨中1/3范围内及梯段上三步位置。

(3)地下外墙水平施工缝留设在梁底面上300mm处。

4.3.2施工要求

(1)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提前浇水充分湿润。

(2)竖向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剔除松动混凝土,露出石子,清理干净,并沿垂直方向弹线切割,保证施工缝密实顺直。

(3)施工缝采用竹夹板支挡,缝隙处粘贴海绵条。

(4)地下室外墙水平施工缝处设钢板止水带,止水带应设置在墙体截面中心位置,要求止水条宽度范围内的混凝土表面剔毛,该施工缝处不得过早提前浇水,浇筑混凝土前半个小时内可进行适量浇水。

4.4混凝土拆模

对竖向结构,在其混凝土浇注48小时后,待其自身强度能保证构件自身不缺棱掉角时,方可拆模。

梁板等水平结构早拆模板部位的拆模时间,应通过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件强度实验结果结合结构尺寸和支撑间距进行验算来确定,模板拆除时应随即进行修整及清理,然后集中堆放,以便周转使用。

一般梁底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要达到设计值70%以上,跨度大8m的梁混凝土应达到设计值的100%,悬挑构件须待上部结构完工且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100%后方可拆除支撑,悬挑构件在施工中不得作承重构件使用。

                                     

4.5混凝土的养护

(1)楼面采取浇水养护。

(2)墙体混凝土用喷雾器向混凝土表面喷洒。

(3)柱子采用围麻袋片或塑料布进行养护。

(4)本工程结构混凝土养护14d。

(5)设专人负责养护,2人一班,进行连续循环浇水,使混凝土表面湿润。

5.泵送操作要求

 

(1)混凝土泵或汽车泵启动后,应先泵送适量的水以湿润混凝土泵的料斗、混凝土缸及输送管内壁等直接与混凝土接触的部位。

经检查确认混凝土泵和输送管中无异物后,应输送适量的同标号水泥砂浆进行对混凝土泵和输送管进行润滑。

 

(2)开始泵送时,混凝土泵应处于慢速、匀速并随时可反泵的状态,待各方面情况都正常后再转入正常泵送。

 (3)正常泵送时,泵送要连续进行,尽量不使停顿,遇有运转不正常情况时,可放慢泵送速度。

当混凝土供应不及时,宁可降低泵送速度,也要保持连续。

已停泵时,料斗中应保持足够混凝土作为间隔推动管路内混凝土之用。

(4)短时间停泵,再运转时要注意观察压力表,逐渐地过渡到正常泵送。

长时间停泵,应每隔4~5min开泵一次,使泵正转和反转各两个冲程,同时开动料斗中的搅拌器,使之搅拌3~4转,以防止混凝土离析(长时间停泵时,搅拌器不宜连续进行搅拌,以防止粗集料下沉)。

(5)泵送过程中,还应注意料斗内的混凝土量,应保持混凝土面不低于上口200mm,否则不但吸入率低,而且易吸入空气形成阻塞。

如吸入空气逆流增多时,宜进行反泵将混凝土反吸到料斗内,排除空气后再进行正常泵送。

(6)在泵送混凝土过程中,水箱或活塞清洗室中应保持充满水以备急需。

(7)后接泵管应提前用水或砂浆湿润内壁。

(8)当泵送出现压力升高且不稳定、油温升高、输送管明显振动等现象且泵送困难时,不得强制泵送,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排除。

可先用木槌敲击弯管、锥形管等易堵塞的部位,并进行慢速泵送或反泵,防止堵塞。

(9)当采用上述方法都不能排除堵塞时,可在混凝土卸压后拆除堵塞部位的输送管,排除混凝土堵塞物后,再接管重新泵送。

但重新泵送前,应先排除输送管内的空气后,方可拧紧管段接头。

(10)如遇混凝土供应和运输中断,应进行慢速间歇泵送,或利用料斗内的混凝土,进行间歇反送和正送。

(11)利用地泵和布料杆传递运输。

软管要摆放到位,根据浇筑速度进行调动。

调动时下部铺垫铁皮,防止到处遗漏,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灌。

浇筑中注意模板、支架、钢筋、埋件和孔洞的情况,出现变形、移位等情况及时处理,必要时停止浇筑。

6.质量管理措施

6.1明确管理责任

(1)由项目经理负责底板混凝土浇筑的统一指挥,其它各部位混凝土浇筑由混凝土工长统一指挥,要求认真落实实施混凝土施工方案。

(2)混凝土工长负责指导浇筑平面的搓抹时间控制,同时负责混凝土的养护及成品保护工作。

如发现预拌混凝土中加水现象应由混凝土工长负全责。

(3)试验工除按规定进行取样、见证取样、制作试块外,还应负责预拌混凝土的出罐温度和坍落度检验。

(4)项目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动态管理和方案的实施检查,对施工中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监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5)加强对预拌混凝土进场检测工作,由试验人员负责对进场混凝土进行随机抽测,凡坍落度有损失时按上述要求进行处理;运输时间超过规定要求的应退场。

(6)对预拌混凝土的管理:

由生产调度或由其指派专人负责对进场混凝土小票内容进行符合性验收;并记录及计算预拌混凝土的各个控制时间,并将记录和计算内容及时反馈到技术部门。

6.2预拌混凝土资料管理

(1)预拌混凝土出厂小票。

(2)预拌混凝土配合比申请。

(3)混凝土开盘鉴定。

(4)地下室混凝土的单方碱含量报告。

(5)预拌混凝土出厂选题合格证。

6.3预拌混凝土到场检验

(1)第一车混凝土到场,校对全套技术文件是否符合要求。

(2)检测坍落度是否合格。

(3)做好混凝土浇灌记录,设专人填写。

  控制4个时刻:

出厂、到场、开始浇筑、浇筑完成时间。

算出4个时差:

进场至浇筑、开始浇筑至完成、出厂至浇筑完成、本车浇筑完成至下一车开始浇筑。

通过时差计算,控制厂家供应速度,出站时刻余下车开卸时刻之差,检验混凝土初凝时间。

(4)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生产、技术部门解决。

责任明确,提出下次改正措施。

6.4试验管理

(1)严格按试验计划及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管理。

加强试验人员岗位责任,做到试验真实、可靠,数量、部位准确,不漏项,不缺项。

(2)作好到场混凝土坍落度检测,随时抽检,认真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有权制止浇筑。

(3)混凝土试块必须按规定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取样按试验计划执行,其强度评定符合《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要求。

(4)加强对进场预拌混凝土的坍落度检测,每浇筑段不少于二次,并认真做好记录。

(5)标养试块按要求留置,留置14天同条件试块作为顶板拆模的依据。

(6)结构实体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方法和取样数量(以下简称同条养护试件)。

△本工程各种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应留置检验结构强度的同条件试件。

△同条件养护试件拆模后,应放置在靠近相应结构构件或结构部位的适当位置,并应采取相同的养护方法。

△同条件养护试件留置数量根据以下原则确定:

对涉及混凝土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均应制作、养护、检测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件;在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等标准的基础上,同一强度等级的等效养护龄期同条件养护试件留置的数量,多层建筑每层不少于1组,中高层、高层建筑每3层不少于1组并且总数不少于6组。

同时,还应留取用于确定是否符合拆模、吊装、张拉、放张以及施工期间临时负荷要求的同条件养护试件。

△同条件试件的等效养护龄期:

按日平均温度逐日累计达到600℃.d时所对应的龄期进行送试。

△此同条件试件是用于检验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值,因此要确保与结构相同养护条件,并且要加强对同条试件的留置控制和保护工作,试件要放置在钢筋笼内。

△为了控制好同条试件的龄期,单独设计表格,每组试件进行单独累积计算℃.d值,确保龄期正确。

(7)现场标识管理

  混凝土浇筑完毕拆模后,要求在混凝土表面标识,包括:

浇筑日期,标号,振捣手姓名,混凝土垂直平整实测数值及验收标识。

6.4质量要求

(1)预拌混凝土技术资料齐全。

(2)混凝土振捣密实,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施工缝的留置及处理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3)混凝土构件不得出现裂缝,混凝土表面无峰窝、孔洞、漏筋、加渣、烂根等缺陷,无明显气泡;预埋件位置、标高正确。

(4)施工允许偏差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轴线位移:

基础     柱、墙、梁  105  尺量

2  标高:

 层高     全高  ±5+20  尺量或抄测水准仪

3  截面尺寸:

基础     柱、墙、梁  ±5±3  尺量

4  柱,墙垂直度:

每层       全高        5H/1000且≯20  靠尺板、经纬仪、尺量

5  表面平整度  3  靠尺

7  预埋管线,预留孔  5  尺量

6.5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6.5.1蜂窝

  6.5.1.1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6.5.1.2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6.5.1.3防治的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

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

洗刷干净后,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6.5.2麻面

  6.5.2.1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6.5.2.2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6.5.2.3防治的措施

  

(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6.5.3孔洞

  6.5.3.1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6.5.3.2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6.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