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0803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docx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docx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28

天天练28 文言断句专练

(二)

基础过关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今_以_百_金_与_抟_黍_以_示_儿_子_儿_子_必_取_抟_黍_矣_以_和_氏_之_璧_与_百_金_以_示_鄙_人_鄙_人_必_取_百_金_矣_以_和_氏_之_璧_道_德_之_至_言_以_示_贤_者_贤_者_必_取_至_言_矣。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原文: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参考译文】

假如现在把百金与黄鸟摆在一个小孩面前,小孩肯定选取黄鸟;把和氏璧和百金摆在一个粗鄙无知的人面前,粗鄙无知的人肯定选取百金;把和氏璧、有关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者面前,贤者肯定选取至理名言。

他们的知识越精深,所选取的东西越精妙;他们的知识越粗浅,所选取的东西越粗陋。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9处)

文公问箕郑曰:

“救饿奈何?

”对曰:

“信。

”公曰:

“安信?

”曰:

“信名,信事,信义。

信_名_则_群_臣_守_职_善_恶_不_逾_百_事_不_怠_信_事_则_不_失_天_时_百_姓_不_逾_信_义_则_近_亲_劝_勉_而_远_者_归_之_矣。

”(选自《韩非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原文:

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参考译文】晋文公问箕郑说:

“怎样救济饥荒?

”箕郑回答说:

“守信用。

”晋文公说:

“怎样守信用呢?

”箕郑说:

“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

在名位上守信用,那么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在政事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错过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自己的本职;在道义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敢于规劝勉励,远方的人也会前来归顺。

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

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

既_登_第_为_小_官_有_权_贵_以_牒_荐_之_者_震_内_牒_箧_中_已_而_干_政_震_取_牒_还_之_封_题_未_启_其_人_大_愧。

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

(选自《宋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

解析:

解答断句题,首先要通读句子,对句子的结构进行一个初步划分。

如“取牒还之”的主语是“震”,“大愧”的主语应该是“其人”,中间均不能断开。

考生仔细推敲所给句子,根据句意断句即可。

原文:

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

【参考译文】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

年轻时生活在乡里,坚定地不苟且和别人结交,有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

唐震考中以后做了小官,有权贵用文书举荐他,他把文书放到箱子里,不久他参与政事,就取出文书还给那个权贵,文书的封题都没有打开,那人十分惭愧。

后来唐震担任其他官职,到哪里都以公正廉洁著称。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

李藩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

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妻子追咎,藩晏如也。

杜_亚_居_守_东_都_表_致_府_中_亚_尝_疑_牙_将_令_狐_运_为_盗_掠_服_之_藩_争_不_从_辄_去_后_果_获_真_盗_稍_知_名。

(选自《新唐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杜亚居守东都/表致府中/亚尝疑牙将令狐运为盗/掠服之/藩争不从/辄去/后果获真盗/稍知名

原文:

杜亚居守东都,表致府中。

亚尝疑牙将令狐运为盗,掠服之,藩争不从,辄去,后果获真盗,稍知名。

【参考译文】

李藩为父亲守丧时,他家里本来财物丰富,姻亲前来吊唁,有拿东西走的,他也不曾过问,更致力于给予,过了数年家里的财物几乎没有了。

李藩四十多岁时,被困在广陵一带,不能自己振作起来,妻子追悔责怪,李藩安然不在意。

杜亚镇守东都,上表将他召入幕府。

杜亚曾怀疑牙将令狐运是盗贼,经过拷打令狐运认罪了,李藩坚持说令狐运不是盗贼而杜亚不听从,李藩便离开了杜亚,后来果然抓到了真正的盗贼,李藩因此渐渐有名了。

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

“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

“烛_邹_汝_为_吾_君_主_鸟_而_亡_之_是_罪_一_也_使_吾_君_以_鸟_之_故_杀_人_是_罪_二_也_使_诸_侯_闻_之_以_吾_君_重_鸟_以_轻_士_是_罪_三_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

“勿杀,寡人闻命矣。

”(选自《晏子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原文:

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参考译文】

齐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给他管鸟但鸟飞走了。

齐景公大怒,诏令官吏杀掉烛邹。

晏子说:

“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出后根据他的罪状杀掉他。

”齐景公说:

“可以。

”于是叫来烛邹并在齐景公面前列出他的罪状,说:

“烛邹,你为我们的国君管鸟却让鸟飞走了,这是第一条罪;让我们的国君为了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让诸侯们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

”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求杀了烛邹。

齐景公说:

“不要杀,我听到教训了。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

善骑射。

皇_祐_中_广_源_州_蛮_侬_智_高_反_陷_邕_州_又_破_沿_江_九_州_围_广_州_岭_外_骚_动_青_上_表_请_行_翌_日_入_对,自言:

“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

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

”帝壮其言。

(选自《宋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皇祐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翌日入对

解析:

本句中出现两个主语:

“智高”“青”。

而“反”“陷”“破”“围”是智高的一系列行为动作,“陷”“又破”“围”前均应断开。

原文:

皇祐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

青上表请行,翌日入对。

【参考译文】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

擅长骑马射箭。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谋反,攻陷邕州,接着又攻下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岭南骚动。

狄青上奏章请求前去,第二天入朝应对,自己说:

“我从军队中被征召任用,除了作战杀敌没有可以报效国家的。

希望得到蕃落骑兵数百名,加上禁军,(我会)绑着贼兵头目回到朝中。

”皇帝认为他的话很雄壮。

能力提升

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9处)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悦之,曰_举_烛_者_尚_明_也_尚_明_也_者_举_贤_而_任_之_燕_相_白_王_王_大_悦_国_以_治_治_则_治_矣_非_书_意_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选自《韩非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原文:

曰: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参考译文】

楚国首都郢有人给燕国相国写信,在夜晚书写,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着蜡烛的人说“举烛”,说着便把“举烛”误写到了信上。

举烛,不是书信本来的意思,燕国相国得到书信很高兴,说:

“举烛,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意思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燕国相国(把这件事情)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得到很好的治理。

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这并不是书信原来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

卢钧字子和,系出范阳。

举进士中第,以拔萃补秘书正字。

会_昌_中_汉_水_害_襄_阳_拜_钧_山_南_东_道_节_度_使_筑_堤_六_千_步_以_障_汉_暴_王_师_伐_刘_稹_武_宗_以_钧_宽_厚_能_得_众_诏_兼_节_度_昭_义_军。

会稹死,敕乘驲往,进检校兵部尚书,专领昭义。

(选自《新唐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会昌中/汉水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使/筑堤六千步/以障汉暴/王师伐刘稹/武宗以钧宽厚能得众/诏兼节度昭义军

原文:

会昌中,汉水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使,筑堤六千步,以障汉暴。

王师伐刘稹,武宗以钧宽厚能得众,诏兼节度昭义军。

【参考译文】

卢钧字子和,是范阳人。

卢钧进士及第,以书判拔萃补授秘书正字。

会昌年间,汉水泛滥危及襄阳城,授予卢钧山南东道节度使一职,他筑堤六千步,来挡汉水。

官军讨伐刘稹,武宗认为卢钧宽容厚道能得人心,下诏命他兼任昭义军节度使。

适逢刘稹死去,朝廷命他乘驿车前往。

升任检校兵部尚书,专门管理昭义军。

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8处)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人有烛而不与,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

邑_人_大_姓_文_不_识_家_富_多_书_衡_乃_为_其_佣_作_而_不_求_直_主_人_怪_而_问_之_衡_曰_愿_得_主_人_书_遍_读_之_主_人_感_叹_资_给_以_书_遂_成_大_学。

(选自《太平广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直/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原文: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直。

主人怪而问之,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参考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蜡烛但不赠予他,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拿书映着光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主人叫文不识,家中富有且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原因,匡衡说:

“我希望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把书借给他读,匡衡于是成了大学问家。

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楚民俗好庳车①,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

相曰:

“令_数_下_民_不_知_所_从_不_可_王_必_欲_高_车_臣_请_教_闾_里_使_高_其_梱②_乘_车_者_皆_君_子_君_子_不_能_数_下_车。

”王许之。

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选自《史记》)

【注】 ①庳车:

矮车。

②梱,门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

原文:

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

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

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

【参考译文】

楚国百姓的习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车的马匹奔跑,想下令把矮车改高。

楚相说:

“政令屡次下达,百姓无所适从,不能这样做。

大王您如果一定要把车改高,臣请求下令给乡里,让乡里的人加高门槛。

乘车的人都是君子,他们不会频繁地下车。

”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过了半年,百姓都自动加高了他们的车子。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8处)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

“虎_者_戾_虫_人_者_甘_饵_也_今_两_虎_争_人_而_斗_小_者_必_死_大_者_必_伤_子_待_伤_虎_而_刺_之_则_是_一_举_而_兼_两_虎_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原文: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参考译文】

有两只老虎为争一个人而打斗起来,管庄子准备去杀它们。

管与阻止他说:

“老虎是凶猛的野兽,人是它们的美食。

现在两只老虎因为争人而打斗起来,小的必定会死,大的必定会受伤。

您等到老虎受伤后再去杀它,就可以一下杀死两只老虎。

没有耗费杀一只老虎的力量,却获得了杀两只老虎的名声。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_直_廉_正_无_所_阿_避_行_县_道_有_杀_人_者_相_追_之_乃_其_父_也_纵_其_父_而_还_自_系_焉。

使人言之王曰:

“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遂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原文: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参考译文】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

他为人坚毅正直廉洁公正,不阿谀奉承也不屈从回避。

一次他巡行各县,恰逢路上有凶手杀人。

他追上凶犯,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

他放走父亲后回来,把自己囚禁了起来。

他派人告诉楚昭王说:

“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

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罪犯,这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

”于是自杀身亡。

1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初,上潜龙时,尝从容与宇文庆言及天下事。

及_此_庆_恐_上_遗_忘_不_复_收_用_欲_见_旧_蒙_恩_顾_具_录_前_言_为_表_而_奏_之_上_省_表_大_悦_自_是_上_每_加_优_礼。

卒于家。

(选自《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自是上每加优礼

原文:

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

上省表大悦,自是上每加优礼。

【参考译文】

当初,皇上未称帝时,曾在闲暇时与宇文庆讨论天下大事。

到了这个时候,宇文庆恐怕皇上遗忘,不再录用,想要表明过去曾受恩宠眷顾,就详细记录皇上以前说的话,写成奏章上奏给皇上。

皇上看了奏章十分高兴。

从此皇上常常对他优厚礼遇。

宇文庆在家中去世。

1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

何铸字伯寿,余杭人。

御史中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

即命对。

铸首陈:

“动_天_之_德_莫_大_于_孝_感_物_之_道_莫_过_于_诚_诚_孝_既_至_则_归_梓_宫_于_陵_寝_奉_两_宫_于_魏_阙_绍_大_业_复_境_土_又_何_难_焉?

”帝嘉纳之。

(选自《宋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诚孝既至/则归梓宫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

原文: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诚孝既至,则归梓宫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

【参考译文】

何铸字伯寿,余杭人。

御史中丞廖刚举荐何铸操行刚正,可以作为拾遗补阙的人选。

于是命他当面回答皇上的问话。

何铸首先说:

“感动上天的德行没有比孝更大的,感化万物的方法没有比诚更好的。

诚和孝都做到了,那么使先帝的灵柩归于陵墓,恭敬地迎接两朝帝后回到朝廷,继承国家大业,恢复国境疆土,又有什么难的呢?

”皇帝称赞何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