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008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docx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教学提纲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

生物制药工艺学

第一章生物药物的概述

一、名词概念

●1.生物药物:

利用生物体:

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制品。

●2.生化药物:

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从生物体分离、纯化得到的一些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如氨基酸、多肽等。

3.生物制药工艺学:

是从事各种生物药物的研究、生产和制剂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4.生物制品:

用生物学方法(包括基因工程方法)和生化方法制成的,具有免疫学反应或平衡生理作用的药物制剂。

5.多价菌苗:

用人工合成法将单价菌苗纯化后,用化学方法相互连接起来生成具有复合免疫功能的一类新制品。

●6.细胞生物因子:

在体内对动物细胞的生长有调节作用,并在靶细胞上具有特异受体的一类物质,现已发现的细胞生长因子均为多肽或蛋白质。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14世纪末,法国巴斯德创制的疫苗是狂犬病疫苗。

2.1982年,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第一个生物医药产品是人胰岛素。

3.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英文缩写为SOD。

4.McAb表示的意义为单克隆抗体。

5.尿激酶可用于治疗血栓疾病。

6.人类治疗防病的三大药源有化学药物、生物医药产品和中草药。

7.生物药物主要包括生化药品、生物制品和生物医药产品。

8.“三致实验”是指致突变、致癌和致畸。

三、重点及难点

●1.生物药物发展的类型有三类:

(1)第一类型是利用生物材料加工制成的含有某些天然活性物质与混合成分的粗制剂;

(2)第二类型是根据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原理,应用近代生化分离、纯化技术从生物体取得的具有针对治疗作用的特异成分;

(3)第三类型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天然活性物质以及通过蛋白质工程原理设计制造的比天然物质更高活性的类似或与天然结构不同的全新药理活性成分。

●2.生化药物的种类有:

(1)氨基酸类药物;

(2)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

(3)酶与辅酶类药物;

(4)核酸及其降解物和衍生物;

(5)多糖类药物;

(6)脂类药物;

(7)细胞生长因子与组织制剂。

3.生物制药工艺学性质与内容:

生物制药工艺学是从事各种生物制药的研究、生产和制剂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化制药工艺、生物制品制造与相关的生物医药产品的生产工业,主要讨论各类等物药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制造原理,工艺过程生产技术操作和质量控制,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崭新的综合性制药工艺学。

第二章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

一、名词概念

1.工程菌: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使用所需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内表达制造各种生物活性物质,这样的菌种称为工程菌。

●2.组织自溶:

利用组织中自身酶的作用改变、破坏细胞结构,释放出目的物称为“组织自溶”。

3.萃取:

将目的物从某一溶剂系统转入另一溶剂系统称为萃取。

4.相似相溶原则:

相似物质溶解于相似物,一方面溶质与溶剂分子结构上的相似,一方面表示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相似。

●5.水合作用:

水分子的存在可以使其它生物分子问的氢键减弱,而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水分子还能使溶质分子的离子键解离,这种作用称为“水合作用”

6.经验放大法:

主要是凭借经验通过逐级放大(实验装置、中间装置、中型装置、大型装置)来摸索反应器的特征。

7.均一性:

所获得的制备物只具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成分,是判断一个制备物是否纯的标准。

●8.盐溶:

在低盐溶液中,增加盐的浓度,由于盐离子增加了生物大分子表面电荷,使之极性增加,水合作用增强而使生物大分子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9.盐析:

在高盐溶液中加入中性盐如硫酸铵,氯化钠等可以使一些生化物质溶解度减少而析出的现象。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在脂类药物提取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氧化作用。

2.血液约占体重的6%一10%。

3.透析技术可用于分离物质,它的原理是基于分子形状和大小的不同。

4.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主要有:

氢键、盐键、金属键、范德华力和疏水力。

5.保存生物材料的主要方法有制成丙酮粉、冻干、浸于丙酮与甘油中。

6.真核细胞的D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中。

7.放线菌是最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

8.组织与细胞的破碎方法有:

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9.用有机溶剂提取生化物质可分为固-液、液-液提取两类。

10.在酶的提取过程中加α-巯基乙醇,是为了防止酶被氢化。

11.合成培养液是根据天然培养基的成分,用化学物质模拟配方组成。

12.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有斜面保存法、矿油法、索氏法、干硅胶法、、砂土管法和冷冻

干燥法等。

13.物理法破碎细胞包括磨切法、压力法、震荡法和冻融法。

14.生物法破碎细胞包括组织自溶法、酶解法和噬菌体法。

三、重点及难点

●1.生物药物制造的主要工艺过程如下:

(1)生物材料的选取与预处理;

(2)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有效活性物质:

(3)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

(4)后处理及制剂。

●2.生物材料采集时应注意:

(1)采集时必须保持材料的新鲜;

(2)生物材料的采摘必须快速、及时速冻、低温保存;

(3)选取材料要求完整,尽量不带人无用组织;

(4)要符合卫生要求,不可污染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质。

●3.生物法破碎组织或细胞包括以下几种:

组织自溶法、酶解法、噬菌体法。

●4.为了保护蛋白质、酶、核酸药物活性可采取的措施有:

采用缓冲系统,添加保护剂,抑制水解酶的作用,以及其它保护措施。

5.在生物药物制备过程中常用的缓冲系统有:

磷酸盐缓冲液、柠檬酸盐缓冲液、Tris缓冲液、醋酸缓冲液、碳酸盐缓冲液、硼酸盐缓冲液、巴比妥缓冲液。

6.提取的主要方法有:

(1)用酸、碱、盐水溶液提取:

(2)用表面活性剂提取;

(3)用有机溶剂提取。

7.生物制药工艺中干燥的目的是:

(1)提高药物或药剂的稳定性,便于保存和运输:

(2)使药物或药剂有一定的标准规格:

(3)便于进一步处理。

●8.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主要原理是:

(1)根据分子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进行分离;

(2)根据电离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

(3)根据分子极性大小及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

(4)根据物质吸附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离;

(5)根据配体特异性进行分离。

●9.生物活性物质的浓缩和干燥方法有:

(1)生物活性物质的浓缩:

①盐析浓缩;

②有机溶剂沉淀浓缩;

③用葡聚糖凝胶浓缩;

④用聚乙二醇浓缩;

⑤超滤浓缩;

⑥真空减压浓缩与薄膜浓缩。

(2)生物活性物质的干燥:

①减压干燥;②喷雾干燥;③冷冻干燥。

10.中试放大的主要研究内容:

(1)工艺路线与各步反应方法的最后确定;

(2)设备材质与型号的选择;

(3)反应器的规模选择及反应搅拌器形式与搅拌速度的考查;

(4)生产反应条件的研究;

(5)工艺流程与操作方法的确定;

(6)物料衡算;

(7)安全生产与“三废”防治措施研究;

(8)原辅材料、中间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工常数的测定;

(9)原辅材料、中间体质量标准的制定;

(10)消耗定额、原料成本。

第三章生物制药工艺技术的进展

一、名词概念

●1.生物反应器:

包括微生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发酵罐和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培养罐以及用于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进行连续自动化转化生化物质的各种生物催化反应器。

2.交联法:

使用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与酶分子之间进行分子间的交联反应的固定化方法。

●3.细胞杂交:

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细胞融合,导致一个合核的形成称为细胞杂交。

4.原代培养:

指用生物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直接进行的培养

5.传代:

无论是否稀释,将细胞从一个培养瓶转移或移植到另一个培养瓶称为传代

6.克隆:

单个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细胞群体。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叠氮脱氧胸苷(AzT)用于治疗艾滋病,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艾滋病毒逆转录酶和核酸合成,中止病毒DNA链的延伸。

2.EPA是二十五碳五烯酸。

3.吸附法分为物理吸附法和离子吸附法。

4.应用固定化酶技术,5’-磷酸二酯酶在制药工业中可以用来生产5’-核苷酸。

●5.DNA体外重组技术又称为体外分子克隆技术。

●6.常用的包埋剂有:

聚丙烯酰胺、卡拉胶、海藻酸等。

7.对切变的敏感的细胞用气升深层发酵罐法培养最好。

8.基因工程的关键环节是基因的表达。

9.利用固定化酶技术,葡萄糖异构酶可用于工业生产果糖。

●10.酶固定化法有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交联法和肽键结合法。

11.常用不溶性载体有马来酸衍生物、异氰酸衍生物和碳酸纤维素衍生物。

12.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质地均一,反应灵敏和可标准化等特点。

13.靶向型制剂的主要类型有前体药物、乳剂、微型胶囊和脂质体。

14.多烯脂肪酸可从鱼油或海胆中制取,它具有调整血脂、抗血栓和防治冠心病等作用。

15.在酶工程研究领域中,第二代酶是指固定化酶。

16.FPLC是指快速蛋白质液相色谱系统。

17.在酶的固定化方法中,包埋法是将酶包埋于凝胶或高分子聚合物的网格内,网格可以防止酶渗出:

底物仍能渗入网格内与酶相接触。

18.可用磷脂酰胆碱、胆甾醇、卵黄卵磷脂等形成脂质体的膜。

19.脂质体的粒径为25nm左右,大小较均匀,稳定性也好,但包埋率不高,不适于包

埋高分子类药物。

20.DDS表示药物运载系统。

21.微型胶囊是直径相当于十到几百微米的微小囊球。

三重点与难点

●1.生物药物的类型有:

(1)生化药物;

(2)基因工程药物;

(3)细胞工程产品。

2.把单克隆抗体作为治疗剂的一般方法有:

(1)将单克隆抗体直接注入人体内治疗疾病即人工被动免疫;

(2)单克隆抗体与药物、毒素或放射性核索的偶合物导向治疗;

(3)用单克隆抗体体外处理骨髓移植或透析血液,清除有害细胞或有害物质。

●4.目的基因取得的常用方法有:

(1)菌落显色法;

(2)鸟枪法;

(3)分子杂交法;

(4)cDNA法;

(5)阻遏物结合法;

(6)人工合成基因法。

●5.生物药物制剂工艺的类型有:

(1)缓释微型生物泵;

(2)脂质体;

(3)靶向性制型。

6.脂质体在药物输送方面的优点:

1)脂质体易通过生物膜,使药物通过正常性的半透性屏障,促进药物的输送;

2)脂质体改善药物的膜选择性,与特殊组织相互作用,可以减少毒性;

3)控制药物自脂质体内的释放,通过药物动力学调节循环系统中的药物分布与排泄;

4)脂质体可以使易受化学或酶作用而失活的药物得到保护,防止由于代谢而造成的药效下降;

5)脂质体可以增强抗体的免疫反应,起到强力的辅助治疗作用。

第四章固相析出分离法

一、名词概念

●1.固相析出分离法:

改变溶液条件,使溶质以固体形式从溶液中分出的操作技术称为固相析出分离法。

●2.有机溶剂沉淀法:

向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亲水性的有机溶剂,降低溶质的溶解度,使其沉淀析出的分离纯化方法称为有机溶剂沉淀法。

●3.等电点沉淀法:

调节溶液的pH值,使两性溶质溶解度下降,析出沉淀的操作称之等电点沉淀法。

4.温差分级沉淀:

把沉淀后清液的温度降低可沉淀出另一种产品的方法,称为温差分级沉淀。

5.结晶:

改变溶液的某些条件,使其中的溶质以结晶态析出的过程称为结晶。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盐析的原理是破坏了生物分子的双电层和水化层。

●2.在盐析过程中蛋白质浓度一般控制在2%一3%。

3.固相分析法包括盐析法、有机药剂沉淀法、结晶法、等电点沉淀法。

4.用盐析法沉淀蛋白质,若蛋白质浓度较小,则共沉淀作用小,中性盐极限沉淀浓度高、分辨度高、用盐量大、蛋白质回收率低。

5.盐析的方法有分部盐析法、重复盐析法和反抽提法。

6.在盐析过程中应该防止局部盐浓度过大,把盐分批加入到溶液中。

●7.常用的有机沉淀剂有乙醇、丙酮和甲醇。

8.乙醇作为有机沉淀剂可以沉淀蛋白质、核酸、氨基酸和核昔酸。

9.用有机溶剂沉淀时,搅拌的作用是散热、防止变性、防止分辨率下降。

10.在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中,多数情况下都采用硫酸铵进行盐析。

●11.一般认为,蛋白质分子表面所带的净电荷越多,它的溶解度就越大。

12.-般说来,低盐浓度下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升高。

13.按照盐析理论,离子强度对蛋白质等溶质的溶解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在相同的离子强度下,离子的种类也有一定影响。

三、重点及难点

●1.影响盐析的因素有:

(1)溶质的种类;

(2)溶质的浓度;

(3)pH值;

(4)温度。

●2.选用盐析法用盐要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是:

(1)盐析作用要强;

(2)盐析用盐须有足够大的溶解度,且溶解受温度影响尽可能的小;

(3)盐析用盐在生物学上是惰性的,不影响蛋日质等生物分子的活性;

(4)来源丰富、经济。

●4.有机沉淀法的机理:

(1)亲水有机溶剂加入溶液后降低了介质的介电常数,使溶质分子之问的静电引力增加,聚集形成沉淀;

(2)水溶性有机溶剂本身的水合作用降低了自由水的浓度,压缩了亲水溶质分子表面原有水化层的厚度,降低了它的亲水性,导致脱水凝集。

5.选择沉淀用有机溶剂应注意:

(1)介电常数小,沉淀作用强;

(2)对生物分子变性作用小;

(3)毒性小,挥发性适中;

(4)沉淀用溶剂一般需能与水无限混溶。

●6.影响有机沉淀法的因素有:

(1)沉淀的温度;

(2)溶液的酸碱度;

(3)离子强度;

(4)样品浓度;

(5)某些金属离子的助沉淀作用。

第五章吸附法

一、名词概念

1.负吸附:

用吸附剂吸附提取液中的杂质叫负吸附。

2.正吸附:

用吸附剂吸附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叫正吸附。

3.吸附作用:

物质从流体相浓缩到固体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的过程称为吸附作用。

4.吸附剂:

把在表面上能发生吸附作用的固体称为吸附剂。

5.比表面积:

每克吸附剂所具有的面积。

6.吸附剂的活化:

通过处理使其表面具有一定的吸附特性或增加表面积称为吸附剂的活化。

●7.洗脱剂:

把洗脱吸附柱的溶液叫洗脱剂。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吸附现象发生在界面。

2.吸附剂表面积越大,吸附量越大。

3.在实际生产中自陶土经常用来吸附过敏物质。

4.达到吸附平衡时,升高温度会使吸附量降低。

5.对于热不稳定的酶,吸附温度一般在0℃左右。

6.吸附剂用量大时,吸附物的平衡浓度要变小。

7.活性碳依据其粗细程度又可分为粉末活性碳和颗粒活性碳。

8.造成活性碳中毒的原因是气体分子占据了活性碳的吸附表面。

9.活性碳在吸附热源时最适pH为3—5。

10.活性碳对分子量大的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对分子量小的化合物。

11.活性碳在水中吸附作用最强。

12.天然白陶土的主要成分是含水硅酸铝。

13.吸附作用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与交换吸附。

14.影响吸附的因素包括:

吸附剂的特性、吸附物的性质、吸附物与吸附剂的数量关系、吸附溶剂介质的性质和操作条件。

15.溶液的pH值往往会影响吸附剂或吸附物解离情况,进而影响吸附量。

16.活性碳可用来吸附色素、酸、碱、热源和有味物质。

17.人造沸石、白陶土、滑石粉和聚酰胺粉都属于吸附剂。

18.为了使吸附效果好,活性碳可分2~3次分批加入。

19.将吸附剂磨成小颗粒可增大吸附剂的表面积。

20.活性碳对多肽的吸附能力大于氨基酸。

21-硅藻土的主要成分是无定形的二氧化硅,是硅藻的遗体沉积而成的。

三、重点及难点

●1.吸附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操作简便、设备简单、价廉、安全;

(2)少用或不用溶剂,吸附与洗脱过程中pH变化小,较少引起生物活性物质的变性失活;

(3)天然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条件较难控制,吸附选择性差,收率不高,难以连续操作。

2.预测吸附的相对量的原则是:

(1)能使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易为表面所吸附;

(2)溶质从较易溶解的溶剂中被吸附时,吸附量较少;

(3)极性吸附剂易吸附极性物质,非极性吸附剂易吸附非极性物质:

(4).对于同系列物质,吸附量的变化是有规则的,次序愈在后面的物质,极性越差,因而愈易为非极性吸附剂所吸附,而愈难为极性吸附剂所吸附。

●3.溶剂和洗脱剂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纯度合格:

(2)与样品或吸附剂不发生化学变化;

(3)能溶解样品中的各成分;

(4)溶剂被吸附剂吸附得愈少愈好:

(5)粘度小,易流动,不致洗脱太慢:

(6)容易与目的物成分分开。

4.从大网格吸附剂上解吸方法有:

(1)常用的是以低级醇、酮或水溶液解吸;

(2)对弱酸性物质可以用碱来解吸;

(3)对弱碱性物质可以用酸来解吸;

(4)如吸附系在高浓度盐类溶液中进行,则常常仅用水洗就能解吸下来;

(5)对于易挥发溶质可用热水或蒸汽解吸。

第六章离子交换法

一、名词概念

●1.离子交换法:

利用溶液中各种带电粒子与离子交换剂之间结合力的差异进行物质分

离的方法。

●2.交联度:

是成载体骨架时交联剂用量的重量百分数。

●3.离子交换运动学:

研究在固定床中离子交换的规律称为离子交换运动学。

●4.树脂再生:

让作用过的树脂重新获得使用性能的处理过程。

●5.树脂毒化:

树脂失去交换性能后不能用一般的再生手段重获交换能力的现象。

●6.洗脱:

离子交换完成后将树脂所吸附的物质释放出来重新转入溶液的过程。

●7.离子交换聚焦色谱:

是一种高分辨的新型蛋白质纯化技术,是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结合离子交换技术的大容量色谱。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从树脂上洗脱目的物的方法有调节pH值和改变离子浓度。

2.对阴离子交换树脂而言,目的物pK值愈小,洗脱液pH越低。

3.决定树脂是酸性的阳离子交换剂还是碱性的阴离子交换剂的因素是离子交换树脂的活性基团。

5.离子交换树脂含水量的测定过程也可间接地测定树脂的交联度。

6.离子交换树脂含水量的测定方法有干燥法和离心法。

7.对于强酸性或强碱性树脂的滴定曲线,到某一点突然升高或降低表示树脂的功能团已饱和。

8.由滴定曲线的转折点数目可推知功能团的种数。

9.溶液中某一离子能否与树脂上的平衡离子进行交换主要取决于两种离子与树脂相对亲和力和浓度。

10.交换溶剂中如存在有机溶剂,则树脂倾向于吸附无机离子,其原因是有机溶剂降低了有机离子的解离度。

11.选择离子交换树脂的主要依据是被分离物的性质和分离目的。

12.洗脱方式分为静态和动态。

13.阴离子树脂因有机物污染后,处理的方法是用10%NaCl和l%NaOH的溶液处理。

14.对于两性物质在pH小于等电点时,它可以与阳离子型交换剂进行交换。

15.阴离子交换树脂包括强碱性、中强碱性和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

16.弱碱性树脂负离子亲和力大小OH->SO42-。

17.对于动态树脂交换,树脂的损耗也是很小的。

18.制造大网格离子交换树脂时,常用致孔剂为高级醇类有机物。

19.对氨基苄基纤维素属于阴离子交换纤维素。

20.属于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活性基团有-NH2、-NHR、-NR2和吡啶基。

2l.101x4树脂又称为724树脂,它的交联度为4%,属弱酸类,101为它的命名编号。

22.A+从树脂颗粒表面扩散到交换中心,其速度取决于颗粒孔径,颗粒半径、树脂交换容量、平衡离子的半径以及A+离子的电荷。

23.离子交换树脂与被吸附离子问的辅助力主要有氢健和范德华力。

24.多糖基离子交换剂可以分为离子交换纤维素和葡聚糖凝胶离子交换剂。

25.胍乙基纤维素和二乙基氨基乙基纤维素都属于阴离子交换纤维素。

26.葡聚糖凝胶离子交换剂与离子交换纤维素的区别为:

葡聚糖凝胶有分子筛作用,而纤维素没有;它们电荷密度不相同;葡聚糖凝胶的交换容量大;葡聚糖凝胶的膨度受pH影响较大。

27.离子交换剂由惰性的不溶性载体、功能基团和平衡离子组成。

28.在离子交换过程中,在保证目的蛋白的溶解和溶液缓冲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低离子强度。

29.树脂粒度大时,交换速度低。

30.细胞色素C可以用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精制。

31.ADP和ATP可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分离精制。

32.不是所有被毒化的树脂都能重新获得其交换能力。

33.强酸性树脂主要是磺酸型树脂,功能基团为磺酸根及甲基磺酸根。

34.中酸性树脂主要是磷酸型树脂,功能基团为磷酸根。

35.聚苯乙烯碳酸钠型树脂,骨架为聚苯乙烯高分子塑科,活性基团为磺酸基,平衡离

子为钠离子。

36.当树脂颗粒大,溶液离子浓度稀时,树脂对离子吸附弱。

37.弱酸性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在酸性环境中的解离度受抑制,故交换能力差。

三.重点及难点

●1.离子交换树脂包括:

(1)载体;

(2)功能基团;

(3)平衡离子。

2.阳离子交换树脂分为:

(1)强酸性树脂;

(2)中酸性树脂;

(3)弱酸性树脂。

3.常见的树脂载体有:

苯乙烯型离子交换树脂、丙烯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多乙烯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酚醛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4.影响离子交换速度的因素有:

树脂粒度、搅拌速度、树脂交联度、离子半径和离子价、温度和离子浓度。

5.测定阳离子交换树脂(氢型)的交换容量的方法:

向一定数量的树脂中加入NaOH溶液,一天或数天后测NaOH的剩余量,从消耗的碱量即可求出它的交换当量。

●6.离子交换树脂的基本要求是:

(1)有尽可能大的交换容量;

(2)有良好的选择性;

(3)化学性质稳定;

(4)化学动力学性能好;

(5)物理性能好。

●7.影响离子交换选择性的因素有。

离子水合半径、离子价、离子浓度、溶液环境的酸碱度、有机溶剂、树脂的交联度、活性基团的分布和性质、载体骨架。

8.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的特征:

(1)载体骨架交联度高,有较好的化学物理稳定性及机械强度;

(2)孔径大,且为不受环境条件影响的永久性孔隙,甚至可以在非水溶涨下使用;

(3)表面积大,表面吸附强,对大分子物质的交换容量大;

(4)孔隙较大,比重小,对小离子的体积交换量比凝胶型树脂小。

9.无盐水的制备原理:

无盐水制备是利用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和羟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组合以除去水中所有的离子,其反应如下:

RSO3H+MeXRSO3Me+Me

R’OH+HXR’X+H2O

●10.A、B两种离子在树脂上进行交换,R-B++A+R-A++B+离子交换过程的步骤如下:

(1)A+从溶液扩散到树脂表面;

(2)A+从树脂颗粒表面扩散到交换中心;

(3)离子A+与平衡离子B+交换,相当于树脂发生分解反应;

(4)B+交换中心扩散到粒子表面;

(5)B+再扩散到溶液中。

第七章凝胶层节

一、名词概念

1.全排阻:

某种分子大于该种凝胶的排阻限,完全不能进入颗粒内部称为全排阻。

2.全渗入:

某种分子小于该种凝胶的渗入限,其分子可以自由进出凝胶颗粒,称为全

渗入。

3.交联琼脂糖凝胶:

架桥琼脂糖凝胶为琼脂线性分子经1,3-二溴丙醇交联的产品,也称交联琼脂糖凝胶。

●4.类分离:

将分子量极为悬殊的两类物质分开。

●5.分级分离:

将分子量相差不很大的大分子物质加以分离。

●6.操作压:

凝胶层析柱由于进出口之间液位压力差形成的对凝胶颗粒的压力称作操作压。

●7.柱比:

层析柱的长度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称作柱比。

8.薄层层析:

用硅胶和纤维素粉作为支撑层,进行层析分离的方法称为薄层层析。

9.薄层凝胶层析:

用交联葡聚糖作为支撑薄层的层析,称薄层凝胶层析。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在凝胶层析过程中最先洗出的分子最大。

2.葡聚糖凝胶的商品名为Sephadex。

3.吸水量小的凝胶溶涨达到饱和的时问短。

4.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商品名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