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1061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docx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考研真题与笔记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2021考研真题与笔记

一、名校考研真题

1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其中被称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  )。

[统考2015年研]

A.诗书

B.礼乐

C.射御

D.书数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西周学校的“六艺”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有“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是西周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是大学的课程。

42《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在孟轲就已提出,他将其阐述为(  )。

[统考2015年研]

A.“不陵节而施”

B.“学不躐等”

C.“当其可”

D.“盈科而后进”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盈科而后进”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流水在前进的过程中,要填满每一个坑,然后才能继续向前。

教学也应当像流水那样,注意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知识的连续性,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ABC三项,均出自《学记》,“不陵节而施”是指不能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学不躐等”是指学习不能超越次第,都是阐述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当其可”是对于及时施教原则的阐述,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43汉代实施察举制度,贯彻儒家“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其所谓“才”是指(  )。

[统考2015年研]

A.经术之才

B.吏治之才

C.辞章之才

D.货殖之才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意为授人以官时,不要根据他当官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他功劳的大小,而应使用有德行才能的人,量度他的才能给他官职,根据他的德行决定他的位置。

如此,就能做到清廉者与无耻之徒不同路,贤能者与不肖之徒不会混在一起。

这句话出自董仲舒的对策。

汉武帝即位后,以任贤为题策问贤良文学之士,当时的博士董仲舒尽心对答。

董仲舒认为,“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而要“遍得天下之贤人”,一是不要论资排辈,二是要“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这句话体现了古代任人惟德的正统观念,而“德”蕴含在儒家的经术之中。

44唐代中央官学体系中实施儒学教育的学校主要为(  )。

[统考2015年研]

A.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B.国子学,太学,中书学

C.太学,四门学,中书学

D.国子学,四门学,中书学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唐代中央设有“六学”和“二馆”。

“六学”具体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为中央专设官学。

六学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

45科举制度区别于察举制度的根本之处在于(  )。

[统考2015年研]

A.开设繁多的考试科目

B.建立完备的防弊制度

C.自愿报名、逐级考选

D.地方推荐、中央考试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察举制就是推荐,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不论门第,通过考试产生了“士大夫”阶层。

科举制度区别于察举制度的根本之处在于科举制是自愿报名、逐级考选的。

46我国现行学制是(  )。

[统考2014年研]

A.单轨制

B.双轨制

C.三轨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分支型学制介于双轨制与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因此被称作分支型学制。

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这种分支的,它的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

中国的现行学制即属于此类。

47据《礼记·王制》记载,西周天子和诸侯所设大学分别称(  )。

[统考2014年研]

A.成均、泮宫

B.辟雍、庠序

C.辟雍、泮宫

D.辟雍、泽宫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据《礼记·王制》记载,西周时期,设国学与乡学两类,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两级,天子与诸侯分设,“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8下列引语最符合孔子关于教育对象主张的是(  )。

[统考2014年研]

A.“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B.“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C.“仕而优则学”

D.“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孔子认为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才是不可改变的。

所以他主张:

“有教无类”,对每一个人都加以教育,没有贫富贵贱等区别。

49“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这句强调知识作用的话出自(  )。

[统考2014年研]

A.荀况

B.王充

C.王安石

D.颜元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意思是说,人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

出自东汉哲学家王充的无神论著作《论衡》。

50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韩愈《师说》中论及“相师”理由的是(  )。

[统考2014年研]

A.学无常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

C.术业有专攻

D.青出于蓝胜于蓝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意为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说明术业有专攻,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青出于蓝胜于蓝”强调的不是相师,而是学生在专业能力上超过老师。

51《学记》将大学教育的年限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第一年到第七年,第二阶段从第八年到第九年,第九年考试合格,称之为(  )。

[统考2013年研]

A.博士

B.大成

C.翰林

D.大儒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52在儿童学习语言的问题上,颜之推认为应该(  )。

[统考2013年研]

A.重视学习通用语言

B.重视学习本地方言

C.尽可能掌握多种方言

D.尽可能掌握不同阶层的语言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颜之推十分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他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

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

学习语言应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

53广文馆的设立表明唐代政府(  )。

[统考2013年研]

A.重视来唐留学生的教育

B.加强教育的等级性

C.重视科举考试

D.加强博通人才的培养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唐代中央专设的学校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和广文馆,其中广文馆的设立旨在解决科举考试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4以下传统识字教材按编写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统考2013年研]

A.《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

B.《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急就篇》

C.《三字经》《百家姓》《急就篇》《千字文》

D.《急就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①《急就篇》,是汉代学童的教科书,全书无一字重复。

传为汉代史游作,魏晋时期颇为盛行。

该书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句。

②《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周兴嗣编纂,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③《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

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④《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晚宋或是明代。

55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基本消除受教育权上的性别差异,规定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统考2013年研]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间民国政府制定公布的学校系统。

在学制系统上,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3个系统。

其中普通教育分3段4级:

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男女同校;高小3年,男女分校。

中等教育4年。

高等教育6年~7年。

学制改学堂为学校,废除了尊孔读经,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该学制施行到1922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56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维新教育所采取的区别于洋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  )。

[统考2013年研]

A.改革科举

B.发行报刊

C.兴办学堂

D.译介西书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洋务运动中所采取的教育举措包括:

开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翻译书籍。

而维新运动中,为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变法运动,还采取了兴办学会、发行报刊等重大举措。

57不是教育了一切人,才可以改造社会,而是改造了社会,才可以有好的教育,这一主张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

[统考2013年研]

A.倡导工学主义的知识分子

B.倡导国家主义的知识分子

C.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D.具有平民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的一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是政治上的国家主义在教育领域上的反映。

该思潮认为:

“教育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不是个人理想的产物。

大凡一个社会要想保着他的生存,必须这个社会内的分子有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信仰,然后才能聚散沙于一盘,以共同扶持这个社会生存与不坠。

”题干的表述正体现了教育是社会改革的产物,因此出自倡导国家主义的知识分子。

58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独立思潮,除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之外,还要求(  )。

[统考2013年研]

A.教育立法独立

B.教育教学权独立

C.教育内容独立

D.教育督导独立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教育独立论是指主张教育超越于政党斗争和宗教教派斗争而处于独立地位的教育观点,该教育思潮发端于五四运动前,为解决教育经费而提出。

主要代表人物是蔡元培,他主张教育独立应该包括:

①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②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

③思想独立,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④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⑤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59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颁行“戊辰学制”,该学制颁定后经过多次局部的增改和调整,越来越重视(  )。

[统考2013年研]

A.乡村教育

B.普通教育

C.师范教育

D.职业教育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192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在学制上基本沿用了1922年的“壬戌学制”,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做了一些修订和变通,显现出职教与普教分离的意图和倾向,但该学制并未正式施行。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专科学校组织法》和《专科学校规程》,对《专门学校令》进行修订和完善,并重新界定了专科学校的性质和功能,还将专门学校名称改为“专科学校”,在培养目标上从“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转变为“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突出了专门学校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术性特点,按专业将专科学校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随着1935年《修正专科学校规程》的施行,逐步形成了独立的高等专科职业技术教育制度。

60陶行知为了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探索了乡村师范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倡的教育模式是(  )。

[统考2013年研]

A.艺友制

B.小先生制

C.学徒制

D.实习制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推行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

他认为“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发动小学生来充当教师。

61西周时期贵族家庭的儿童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其最初阶段更为注重(  )。

[统考2012年研]

A.学习计数和练习写字

B.训练基本的生活技能

C.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D.养成端正的道德品行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礼记·内则》记载了贵族家庭教育的逐步要求: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可见,在家庭中,从小就进行基本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如取食物用右手等,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如尊敬长辈的礼节,以及确立初级的数、方位和时间观念。

在男尊女卑的思想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

因此答案选B。

62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崇文馆、弘文馆,属同类性质的学校,其设立体现了当时学校教育的(  )。

[统考2012年研]

A.系统性

B.等级性

C.制度化

D.专门化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唐代对各级官僚子弟所能进入的学校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如国子学要三品以上的官僚子孙准入,太学是五品以上的官僚子孙准入,四门学是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孙准入,崇文馆和弘文馆也是皇亲及三品以上的官僚子孙才可准入;规定之外很少能够破格入学的,一般庶族子弟只能进地方官学或实科学校学习。

可见,唐代中央官学等级之森严。

因此答案选B。

63“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提出这种主张的教育家是(  )。

[统考2012年研]

A.张之洞

B.康有为

C.蔡元培

D.晏阳初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蔡元培反对封建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束缚,主张应该使学生得到自由发展。

他明确提出:

“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即教育者应该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用适当的方法教育之,教育者不要事先有个固定的办法,去约束受教育者,这道题的关键是理解“毋宁”,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如,理解了这个词,这道题理解起来就容易很多,另外,蔡元培就主张培养有个性的人。

因此答案选C。

64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

[统考2012年研]

A.新民德

B.移民风

C.增民财

D.强民体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严复提出三育救国:

“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鼓民力”就是要发展体育,要使国民有健康的身体;“开民智”就是要废除八股,学习西学,开发国民的智慧,使国民具有实际的知识本领;“新民德”就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道德观念,代替封建的伦理道德。

总之,严复主张以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育武装国民,取代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

因此答案选A。

65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是(  )。

[统考2012年研]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1902年(农历壬寅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以纵向的初等、中等、高等学堂为主,以横向的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为辅,将整个学堂教育系统地连成一体。

可见,壬寅学制是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系统。

因此答案选A。

66最早输入中国的西方近代教学法是(  )。

[统考2012年研]

A.德克乐利教学法

B.蒙台梭利教学法

C.设计教学法

D.五段教学法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清末以来,西方的教学法开始逐渐输入中国,其中,输入最早的是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之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西方国家正在流行的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如设计教学法、德克乐利教学法、道尔顿制以及蒙台梭利教学法等相继传入中国,并引进课堂实验,对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答案选D。

67陶行知创立“小先生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

[统考2012年研]

A.解决普及教育的师资问题

B.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C.发挥优秀学生的帮扶作用

D.尽早完成儿童的社会化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陶行知认为,“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即“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人,把这些识字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者小学生称为小先生。

所以小先生制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

因此答案选A。

68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

[统考2012年研]

A.“博爱互助”

B.“谋生济人”

C.“敬业乐群”

D.“爱国崇实”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黄炎培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并将之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

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

因此答案选C。

69我国近代最早制定分年课程计划,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的新式学堂是(  )。

[统考2012年研]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上海广方言馆

D.湖北自强学堂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

1876年,京师同文馆按八年制和五年制的构想分别拟定了分年课程计划,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洋务学堂的典型。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因此答案选A。

7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发展群众教育过程中采取的办学政策是(  )。

[统考2012年研]

A.公有民办

B.公有公办

C.公办民助

D.民办公助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创造性地采取“民办公助”的政策,即充分发挥民间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尊重民众对学制、教学内容的需求,同时强调通过公助的形式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和管理。

因此答案选D。

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1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

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2.教育的起源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原始社会的教育

(1)这种教育活动是在原始人群的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2)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活需要是相应的。

社会生活需要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

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身教是做出示范动作以供模仿;言传是说明是非要领以传经验。

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劳动的教育

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已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已有显著的改进,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生产经验,需要在氏族成员之间进行推广,更需要年长、经验丰富者传授给年轻一代。

2.生活习俗的教育

未成年的男女通过旁听氏族长主持的公共事务民主集会讨论,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达到成人阶段时,须举行成年礼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

原始宗教活动在氏族公社时期极为普遍,这类活动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多种形式,其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因素。

4.原始艺术的教育

歌唱、舞蹈反映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泛,既是娱乐形式,又能发挥传授知识、宣传习俗的教育作用。

5.体格和军事训练

氏族公社要求所有成员都是生产劳动者,需要有健康的体格,才能参与对自然的斗争,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所以氏族成员要懂得使用武器,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

三、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氏族公社末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教育不断发生变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教育逐渐分化出来,出现了学校的萌芽。

1.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1)等级教育出现

①经济: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造成了产品剩余,使部分人脱离生产转为脑力劳动者。

②政治:

军事民主制向君主制的逐步转化,更需要培养劳心者成为未来国家的官吏。

③为适应社会劳心与劳力分工的需要,教育也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培养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

(2)学校的萌芽出现

教育的早期分化,使教育设施也呈现出等级差别。

这一时期出现了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庠”,并将其分为上、下,安置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显示一定等级。

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3)教育内容的变化

①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②“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③强调礼乐之教。

(4)教育手段的变化

教育性质的变化,导致强制手段的采用。

2.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文字作为一种工具,既便于知识的记录积累,又便于知识的传播,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掌握文字不是容易的事,需要进行文字教学,要求有掌握文字从事施教的专门人员和专门施教的场所,因此文字的产生也促进了学校的萌芽。

文字的产生,文字教学的需要,不仅对学校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文化科学及社会发展也有重大促进作用。

3.学校萌芽的传说

根据古史中关于学校萌芽的多种传说,“成均”和“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二者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已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也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趋于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向阶级社会的阶级性教育方向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