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上册备课人丁家园小学docx.docx
《六年级美术上册备课人丁家园小学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美术上册备课人丁家园小学docx.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美术上册备课人丁家园小学docx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美术教学工作行动计划表
教者
性别
民族
学历
职称
学生人数
人(其中:
女人)
现状分析
六年级学生们的美术基础不相同,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同。
大部分学生对色彩有辨别能力,把握物体形状的能力很强,对美术有了较高的欣赏能力和有较强的写实能力,已初步理解并能应用透视、色彩等基础知识和技法。
从上学期的美术学习中不难看出同学们对画画充满了兴趣。
作为美术教师要引导他们兴趣发展下去,并且要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绘画习惯。
对班上在美术发面有潜能、认识美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强辅导,进一步提高画画的能力。
有个别学生学习美术有困难、有惰性。
要开展一帮一的活动。
教学目标
1、造型·表现
运用形、色、机、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设计·应用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3、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法,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活动或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视觉形象,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做到深入钻研教材,抓基础,抓课前准备。
制作好范画,手工范品及、影片、录象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即使进行直观教学。
4、加强个别辅导,抓好课堂巡回辅导的环节,认真的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具体问题。
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几位学生,找出学习不好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帮助解决。
推荐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使他们得到更大的提高。
5、跟班主任联系配合,端正部分学生,特别是部分男生对美术课的态度和认识。
6、利用欣赏、复习、直观教学等手段,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美术学科教学进度表
开课日期
每周节数
总授课节数
考试次数
教材版本
2015年8月26日
2
32
2
人教版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完成情况
1
08.25-08.28
基本形体切挖
2
08.31-09.04
点的集合
3
09.07-09.11
远去的路
4
09.14-09.18
线与造型
5
09.21-09.25
风景写生
6
09.28-10.02
让剪影动起来
7
10.05-10.09
漂浮的画
8
10.12-10.16
山山水水
9
10.19-10.23
彩墨家园
10
10.26-10.30
我做的乐器
11
11.02-11.06
废旧物的“新生命”
12
11.09-11.13
保护文物
13
11.16-11.20
古建筑的保护
14
11.23-11.27
电脑美术
15
11.30-12.04
中国画与油画
16
12.07-12.11
复习
17
12.14-12.18
复习
18
12.21-12.25
复习
19
12.28-01.01
复习
20
01.03-01.07
考试
第一课基本形体切挖
(1)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准备师:
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
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生答。
师问:
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
为什么?
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
师:
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
(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2、发展阶段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第二课点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中点的慨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
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2、认识“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
尝试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注意整体画面色彩和谐关系。
3、感受点的艺术魅力。
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欣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儿童的探究、创作、表现的欲望,提高其艺术修养。
教学重、难点
合理利用点的组合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
三、教学具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
所有可以作画的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2)
引入:
出示课件,请你猜猜我是谁?
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吗?
那么你看到了什么?
(各种颜色的点)
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
(是人物画)
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大家先来欣赏几张世界名画。
欣赏比较:
1、《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修拉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画家。
2、《纳蒂布港》西涅克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
3、学生比较欣赏,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
点彩派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可以得出:
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点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点;花园里开放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距离足够远的话人是点,汽车是点,甚至房屋也是点?
?
,出示图片,请学生再次辨析点。
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析,可以看出:
点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比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看看色点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欣赏图片,了解点的排列方法与效果。
2、欣赏作品,感受点的魅力。
1)《殉教者》希腊马赛克镶嵌壁画
小块的马赛克由点及面,追求绘画的效果。
2)《蜡染》苗族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生动灵活。
3)《黑屋顶》吴冠中中国当代艺术大师
把房屋屋顶、窗户概括成不同形状的点,组成一幅形式感很强的画面。
《山水》黄宾虹中国当代国画大师
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变化万千,还概括的表现了各种物象。
4)《构成》维克托·瓦萨里法国
由圆圈圆点组成具有惊人视错觉的瞬间效果。
3、学生创作练习
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
以不同的点为造型元素,采取各种工具和材料,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
不同的工具可以表现不同的点。
欣赏课本技法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题材不限。
第二课时(3)
接上节课:
作业要求:
用点的画法进行临摹或创作。
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关系。
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三、展示与评价
1、将完成的作品按小组张贴到展示板上。
2、小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
3、各小组优秀作品大比拼。
优秀作品的作者说说自己的创意与绘制过程中的感受。
4、评出最佳作品
四、下节课准备
第三、四节课时(4、5)
(第三课时欣赏制作,第四课时继续完成作品,并展示评价)
一、欣赏图片
欣赏一组马赛克镶嵌壁画
西方美术史学家认识最早的镶嵌画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西亚的美索布达亚平原上,苏美尔人是这种艺术的始祖。
但是镶嵌工艺真正得到广泛发展是古代欧洲的意大利半岛。
公元313年,在君士坦丁堡的米兰颁布基督教合法以后,各地开始大兴教堂,几乎在教堂所有的穹顶、墙上布满了基督教壁画,由于镶嵌艺术在平面中耐久的原因使其成为基督教教堂壁画的首选。
点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点的形式多样,色彩各异。
每一块马赛克都是一个漂亮的色点,成千上万个马赛克组成了色点的海洋,成千上万的色点构成气势宏大的镶嵌壁画,让人赞叹!
我们能不能做出这种效果的装饰画,用来美化我们的居室,美化我们的校园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身边有没有可用的材料?
彩纸剪贴、植物种子粘贴、蛋壳粘贴、彩色石子粘贴?
?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搜集身边常见的可用来制作色点装饰画物品。
点的形式表现点的集合效果方法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点画方法。
一、步骤方法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蛋壳画。
先了解制作的步骤、技巧。
1、蛋壳要先洗净晾干,特别是蛋壳内的薄膜要撕去。
在白纸上画出喜欢的图案。
然后把图形拷贝到彩色卡纸上,卡纸的颜色要深一些。
2、用小毛笔蘸胶水涂在卡纸上,胶水要涂的厚,但不要涂太大面积。
然后掰一小块蛋壳放在胶水上。
用镊子把蛋壳压碎,把蛋壳按照设计的图形排好。
蛋壳的裂纹可大可小,关键是边缘一定要对齐。
3、注意色彩的搭配,不同的部位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蛋壳粘贴。
衣服上蛋壳的可以用稍大的碎片。
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蛋壳镶在中间。
4、为了使画面色彩效果更丰富,我们还可以用彩色水笔勾边,按着蛋壳碎片的形状上色。
用彩色水笔整理画面,嘴巴处可以用深浅的红色涂出丰富的层次。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制作步骤,学生观看了解,了解制作技巧。
二、学生练习
练习要求:
1、利用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来表现作品。
2、运用合理的色彩关系使画面丰富、和谐。
学生可以单独完成练习,也可以两人合作完成。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
三、作业展示
1、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展示板上,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胜作品。
2、组间对优胜作品互评。
选出最佳作品若干幅,作者谈谈创意,感受。
3、教师点评
六、收拾整理,保持环境卫生,布置下节课任务及所需物品。
第三课远去的路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
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
一、引导阶段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
(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远去的路
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
(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课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第二课时(7)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
(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三、拓展阶段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第四课线与造型(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初步认识线造型的艺术特点,并能运用正确的技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锻炼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使健康和谐地发展。
2.能力目的:
掌握硬质线材的表现手法,学会用曲卷、折叠、连接等手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
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多维空间想像能力。
3.感觉线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线造型结构带来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合理用材巧妙用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用金属线材创作一个艺术造型。
难点:
线造型的创意表现。
教学过程
一、认识软材与硬材。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上课所备的工具材料情况。
2.教师从教学知识说起,引导学生认识“线”。
线:
两点之间作连接,便是线。
3.教师拿实物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软材,什么是硬材。
点明本课学习硬线造型。
导入本课,板书课题。
二、欣赏认识线造型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线造型作品和学生作品中,认识线造型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线造型作品。
三、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四、实践操作,练习创作线造型。
五、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
第五课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2.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第1课时)(9)
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
“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
”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
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
“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
并介绍其使用方法。
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风景写生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
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
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
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
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
步骤:
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二)发展阶段(第2-4课时)(10、11、12)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第六课让剪影动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
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第一课时(13)
一、引导阶段。
让剪影动起来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
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
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
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
(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
第二课时剪影表演(14)
课前准备:
布置环境
一、8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
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
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
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第七课漂浮的画(1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探索有关浮力的知识,并能根据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设计。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将艺术创造与科学研究完美结合的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探究简单的浮力知识,并结合身边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
在制作漂浮物时,创新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教学过程:
游戏导人游戏l:
发给学生每人一支吸管,提出游戏要求:
你能想到几种令吸管在水中漂浮起来的方法?
游戏2:
抢答——如果给你一把吸管,让它们漂浮在水面上.设想一下都可能有哪些不同的造型?
二、思考反馈吸管为什么可以漂浮?
铁很重,为什么轮船却能漂浮在海上?
漂浮的画
三、信息交流
a.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b.哪位科学家最早发现了浮力?
c.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浮力的小故事吗?
四、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探究:
(材料:
铁、纸、不同造型的盒子、木片、泡沫、毛笔等。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漂浮?
看一看:
书中同学作品给了你哪些启发?
试一试:
运用折、剪、卷、组合等不同手段,你能用手边的材料组织什么样的漂浮物的造型?
讲一讲:
你能设想一下它的功能及装饰吗?
五、探索实践提出作业要求:
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个能浮在水面上的新颖美观的玩具。
(16)
第八课山山水水(17)
教学目标:
欣赏现代优秀画家的山水画,激发学生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创作欲望。
2.学习山水画的构图特点及远景近景的不同画法,初步学会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提高绘画能力。
教学重点:
山水画勾、皴、点、染的技法学习。
山水画的远景近景着色整理等具体技法。
教学难点:
山水画的构思及构图。
山山水水
教学准备:
1.教师:
国画用具、宣纸、范画、教材、录像。
2.学生:
书、国画用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由画树引入山水画的新课内容。
2.板书课题:
学画中国画——山山水水
三.讲授新课:
1.山水画:
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三大画种之一(山水、花鸟、人物)具有几千年历史。
2.欣赏画家作品:
分析三种不同风格
3.技法讲解:
勾、皴、擦、点、染
4.出示范画,学生欣赏:
四.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18)
1.根据自己的理解,参照范画,画一幅山石。
学习技法。
2.可以先在报纸上练习外型。
五.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第九课彩墨家园(19)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
即,工具材料,用笔用墨。
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彩墨家园
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
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几张小动物的照片。
准备好笔、墨、宣纸等。
教师准备几幅小动物的图片。
教师准备范图。
教学过程:
1.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2.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
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
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d.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
了解几位画坛大师,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3.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a.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
b.讲述调墨、调色。
c.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
d.修改调整完成。
4.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
5.老师巡回指导,主要是用笔、用墨以及动物的造型。
6.征集作业、讲评,提高审美能力。
(三)课后拓展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
(20)
第十课我做的乐器(2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乐器难点:
设计乐器
教具准备:
教师:
有关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学生:
准备制作乐器的竹筒、铁管、铁盒、陶泥。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播放几段乐曲让学生欣赏。
2、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发出的乐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不同音效。
3、请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乐器的资料。
4、教师出示图片并简要介绍乐器的发展、乐器的种类,并让学生欣赏不同的乐器发出的不同的音效。
5、原始社会(用兽骨、陶泥等制作乐器)-----奴隶社会(青铜制作精美的乐器)-----封建社会(乐器的用料、工艺更为讲究,多样如:
青铜编钟、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至今(居住在我国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西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旧是用手工来制作乐器。
如:
藏族大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韵味。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出示乐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乐器的形状及特征。
2、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乐器,教师讲解乐器的制作方法。
3、学生思考先画出自己的设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