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1410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Word格式.docx

(3)定性、定量评价;

(4)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5)形成安全评价结论及建议;

(6)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9、安全评价规范:

(1)安全评价通则;

(2)各类安全评价导则及行业评价导则;

(3)各类安全评价实施细则。

10、安全评价内容:

(1)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2)危险和危害程度评价。

11、风险判别指标:

常用的有:

(1)安全系数;

(2)安全指标,如①事故频率、②财产损失率、③死亡概率;

(3)失效概率等。

12、安全评价种类:

(1)安全预评价:

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是一种预测性评价;

以拟建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其核心为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守性定量分析,用有关标准对系统进行衡量、分析,说明系统的安全性;

最终目的是确定采取哪些优化的技术、管理措施,使各子系统及建设项目整体达到安全标准的要求。

(2)安全验收评价:

是在建设项目竣工、试运行正常后,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是一种检查性安全评价;

是为安全验收进行的技术准备;

主要判断系统在安全上的符合性和配套安全设施的有效性。

(3)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是针对系统工程(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现状进行的安全评价。

通过安全现状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4)专项安全评价:

是针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如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或生产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的安全评价,目的是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通常是根据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的。

(5)联系与区别:

①安全评价包括:

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和专项安全评价;

②安全预评价在系统设计之前进行,对其后诞生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性、有害性进行预测和评价,并提出安全对策措施,指导系统设计,使诞生的系统达到安全要求;

③安全验收评价与安全现状评价同在系统诞生之后有效寿命期内进行,前者是系统诞生并经过早期故障阶段(试生产)刚进入“系统有效寿命期”时进行,以达标为目标。

后者是在“系统寿命期”的中、后期进行,以持续改进为目的。

从本质上看,安全验收评价是先特殊的安全现状评价。

④专项安全评价是在系统寿命期内(不一定是系统有效期)进行的安全评价。

其目标是多样性的,可以是针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也可以是针对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或生产装置等。

13、故障率、可靠度、故障密度函数 

(1)故障率函数λ(t)曲线反映系统的故障强度,分三个阶段:

早期故障阶段、偶然故障阶段、耗损故障阶段;

(2)故障密度函数f(t)曲线反映系统故障概率密度;

(3)系统可靠度函数R(t)曲线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但经整改或维修后可回升;

(4)函数关系:

R(t)=eλ(t), 

R(t)+f(t)=1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

(二)

 三、事故致因理论 

1、事故因果论 

(1)事故因果类型:

①集中型、②连锁型、③复合型。

(2)多米诺骨牌原理:

五因素:

①社会环境和管理、②人为失误(88%)、③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10%)、④意外事件(2%)、⑤伤亡(后果)。

2、管理失误论:

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但是造成“人失误”和“物故障”的这一直接原因的原因却常常是管理上的缺陷,后者虽是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因素,而又常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

3、扰动起源论 

4、能量转移论:

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

①能量的大小;

②接触能量的时间和频率;

③力的集中程度。

5、轨迹交叉论 

该理论的侧重点是说明人为失误难以控制,但可以控制设备、物流不发生故障。

(1)人的事件链:

生理、先天身心缺陷――社会环境、企业管理上的缺陷――后天的心理缺陷――视、听、嗅、味、触五感能量分配上的差异――行为失误。

(2)物的事件链:

设计上的缺陷――制造工艺流程上的缺陷――维修保养上的缺陷――使用上的缺陷――作业场所环境上的缺陷。

轨迹交叉理论强度的是砍断物的事件链,提倡彩可靠性高、结构完整性强的系统和设备,大力推广保险系统、防护系统和信号系统及高度自动化和遥控装置。

6、人因素的系统理论 

(1)S-O-R的人因素模型:

包括两组问题:

①危险出现;

②危险释放。

每组包含三类心理和生理成分:

①对事件的感觉(刺激S),②对事件的认识(内部响应、认识活动O),③生理行为响应(输出R)。

(2)海尔模型:

四方面相互关系:

①察觉情况,接受信息;

②处理信息;

③用行动改变形势;

④新的察觉、处理、响应。

7、综合原因论 

(1)三原因:

①直接原因、②间接原因、③基础原因。

(2)三因素:

①社会因素、②管理因素、③生产中的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结果)。

(3)事故产生的过程:

由基础原因的“社会因素”产生“管理因素”(间接原因),进一步产生“生产中的危险因素”,通过人与物的偶然因素触发而发生伤亡和损失。

四、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1、定义:

(1)危险因素:

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

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2、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1)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

(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

3、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

(1)人的不安全行为;

(2)物的不安全状态;

(3)管理缺陷。

4、人的不安全行为(13类):

(1)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作业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塌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

5、物的不安全状态: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等缺少或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6、管理缺陷:

(1)对物(含作业环境)性能控制的缺陷;

(2)对人失误控制的缺陷;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的缺陷;

(4)用人单位的缺陷;

(5)对来自相关方(供应商、承包商等)的风险管理缺陷;

(6)违反安全人机工程原理。

7、危险有害害因素的分类:

(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

①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②化学性-③生物性-④心理、生理性-⑤行为性-⑥其它-。

(2)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①物体打击、②车辆伤害、③机械伤害、④起重伤害、⑤触电、⑥淹溺、⑦灼烫、⑧火灾、⑨高处坠落、⑩坍塌、①冒顶片帮、②透水、③放炮、④火药爆炸、⑤瓦斯爆炸、⑥锅炉爆炸、⑦容器爆炸、⑧其他爆炸、⑨中毒和窒息、⑩其他伤害。

(3)按职业健康分类:

①生产性粉尘、②毒物、③噪声与振动、④高温、⑤低温、⑥辐射、⑦其他。

8、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原理:

(1)科学性、

(2)系统性、(3)全面性、(4)预测性。

9、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三)

五、评价单元的划分 

1、评价单元:

是为了安全评价需要,按照建设项目生产工艺或场所的特点,将生产工艺或场所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

2、评价单元一般以

(1)生产工艺、

(2)工艺装置、(3)物料的特点特征、(4)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和分布有机结合进行划分。

3、划分的原则与方法:

(1)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划分评价单元:

①对工艺方案、总体布置及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对系统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可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②将具有共性危险、有害因素的场所和装置划分为一个单元。

(2)以装置和物质的特征划分评价单元:

①按装置功能划分;

②按布置相对独立性划分;

③按工艺条件划分;

④按贮存、处理危险物质的潜在化学能、毒性和危险物质的数量划分;

⑤按以往事故资料划分。

(3)依据评价方法的有关规定划分。

4、注意的问题:

(1)保证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工作的全面性;

(2)划分作业活动单元时,一般不单独采用某一种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同时采用。

但同一划分层次上,一般不使用第二种划分方法。

 六、安全对策措施 

1、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

(1)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

(2)处置危险和有害物质,并降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3)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误产生的危险危害;

(4)能有效地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队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

2、制定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原则:

(1)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

①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②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③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④采用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培训和个休防护等措施。

(2)据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的要求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①消除、②预防、③减弱、④隔离、⑤连锁、⑥警告。

(3)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3、安全对策措施的内容:

(1)厂址及厂区布局的对策措施;

(2)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3)电气安全对策措施;

(4)机械伤害对策措施;

(5)其它安全对策措施;

(6)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

(7)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4、厂址及厂区布局的对策措施 

(1)项目选址:

①自然条件的影响;

②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影响。

(2)厂区平面布置:

①功能分区;

②厂内运输和装卸;

③危险设施/处理有害物质设施的布置;

④强噪声源、振动源的布置;

⑤建筑物自然通风及采光;

⑥其他要求。

5、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1)防火、防爆对策措施的原则;

①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A取代或控制用量;

B加强密封;

C通风排气;

D惰性化;

②消除控制火源,主要火源有:

A明火、B高温表面、C磨擦或撞击、D绝热压缩、E化学反应热、F电气火花、G静电火花、H雷击、I光热射线等;

③有效监控、及时处理。

应做到:

A早发现、B早排除、C早控制。

(2)工艺防火、防爆:

①工艺过程的防火防爆;

②物料的防火防爆;

③工艺流程的防火防爆;

④工艺布置的防火防爆。

(3)自动控制 

(4)设备的防火防爆。

关键是材料的正确选择。

(5)工艺管线的防火防爆 

(6)其他安全防护:

①通风、②隋性气体保护、③保险装置、④安全监测。

(7)建(构)筑物防火防爆措施:

①生产及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甲、乙、丙、丁、戊5类;

②建筑物的耐火等级,4个等级;

③厂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和占地面积;

④厂房建筑的防爆设计:

A合理布置有爆炸危险的厂房、B采用耐火耐爆结构、C设置必要的泄压面积、D设置防爆墙、防爆门、防爆窗、E不发火地面、F露天生产场所内建筑物的防爆、G排水管网的防爆、H防火间距、I安全疏散设施和安全疏散距离。

(8)消防设施:

①消防用水;

②消防给水设施;

③露天装置区消防给用水;

④灭火器;

⑤消防站;

⑥消防供电。

(9)其他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6、电气安全对策措施 

(1)防触电:

①保护接零(TN-S、TN-C-S、TN-C)和保护接地(TT、IT);

②漏电保护;

③绝缘;

④电气隔离;

⑤安全电压;

⑥屏护和安全距离;

⑦连锁保护;

⑧其他对策措施。

(2)电气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①危险环境划分:

A气体、蒸汽爆炸危险环境,B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环境,C火灾危险环境;

②爆炸危险环境中电气设备的选用;

③防爆电气线路;

④电气防火防爆基本措施:

A消除或减少爆炸性混合物,B隔离和间距,C消除引燃源,D爆炸危险环境接地或接零。

(3)防静电对策措施:

①工艺控制;

②泄漏;

③中和;

④屏蔽;

⑤综合措施;

⑥其他措施。

(4)防雷:

①直击雷防护:

A避雷针,B避雷线,C避雷网,D避雷带;

②感应雷防护:

A静电感应防护,B电磁感应防护;

③雷电侵入波防护;

④电子设备防护。

(5)其他。

安全评价辅导学习资料(四)

7、机械伤害对策措施 

(1)设计与制造的本质安全措施:

①选用适应的设计结构,消除或减弱危险:

A采用本质安全技术(避免锐边、尖角和凸出部分;

安全距离原则;

限制有关因素的物理量;

使用本质安全工艺过程和动力源);

B限制机械应力;

C材料或物质的安全性;

D遵循人机工程学原则;

E设计控制系统的安全原则;

F防止气动和液压系统的危险;

G预防电的危险。

②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

A操作自动化、B装卸搬运自动化、C调整维修的安全。

(2)安全防护装置措施:

①安全防护装置的一般要求;

②安全防护装置的设置原则;

③安全防护装置的选择。

(3)符合人机工程学原则:

①操纵(控制)器的安全人机学要求;

②显示器的安全人机工程学要求;

③工作位置的安全性;

④操作姿势的安全要求。

(4)安全信息的使用。

  8、锅炉、压力容器及特种设备安全对策措施 

(1)锅炉安全对策措施:

①锅炉设计;

②锅炉的制造、安装、改造和维修;

③锅炉使用;

④锅炉检验;

⑤安全阀;

⑥压力表;

⑦水位表。

(2)压力容器安全对策措施:

①压力容器设计;

②压力容器的制造、安装、改造和维修;

③压力容器的使用;

④压力容器检验;

⑤压力容器的主要安全附件:

A安全阀、B爆破片装置、C紧急切断装置、D压力表、E液面计、F测温仪表、G快开门式压力容器安全连锁装置等。

(3)压力管道安全对策措施:

①压力管道设计;

②压力管道的制造、安装;

③压力管道的使用;

④压力管道检验。

(4)起重机械安全对策措施:

①起重机械的制造、安装、维修、改造、使用单位的基本要求;

②起重机械使用的基本要求。

  9、其它安全对策措施 

(1)防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2)安全色:

①红(禁止、危险);

②黄(警告、注意);

③蓝(指令、遵守);

④绿(通行、安全)

  安全标志:

①禁止标志;

②警告标志;

③指令标志;

④提示标志。

  使用安全标志应遵守的原则:

①醒目清晰;

②简单易懂;

③易懂易记。

  标志应满足的要求:

①含义明确无误;

②内容具体有针对性;

③设置位置;

④应清晰持久。

(3)贮运安全:

①厂内运输安全对策措施;

②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对策措施。

(4)焊割作业安全 

(5)防腐蚀:

①大气腐蚀;

②全面腐蚀;

③电偶腐蚀;

④缝隙腐蚀;

⑤孔蚀;

⑥其他。

(6)采暖、通风、照明、采光。

10、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 

(1)预防中毒的对策措施:

①物料和工艺;

②工艺设备;

③通风净化;

④应急处理;

⑤急性化学物中毒事故的现场急救;

(2)预防缺氧、窒息的对策措施 

(3)防尘对策措施:

①工艺和物料;

②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

③通风除尘;

④其他措施。

(4)噪声控制措施:

①工艺设计和设备选择;

②噪声源的平面布置;

③隔声、消声、吸声、隔振降噪、个体防护。

(5)振动控制措施:

①工艺和设备;

②基础;

③个体防护。

(6)其他有害因素控制措施:

①防辐射(电离辐射)对策措施;

②防非电离辐射对策措施:

A防紫外线、B防红外线(热辐射)、C防激光辐射、D防电磁辐射;

③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

④低温作业、冷水作业的防护措施。

11、其他对策措施:

(1)体力劳动;

(2)定员定编、工时制度、劳动组织;

(3)工厂辅助用室的设置;

(4)女职工劳动保护。

七、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2)制定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①规范人的安全管理、②规范专业技术的安全管理、③规范设备和物的安全管理、④规范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

2、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

(1)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

(2)安全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3、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

(1)安全培训教育的四个层面:

①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教育培训、②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③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④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2)安全教育方式:

①入厂教育(40学时),三级:

厂级、车间级和班组级;

②日常教育;

③特殊教育。

4、安全投入和安全设施:

(1)安全投入;

(2)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3)安全设施配备。

5、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 

(1)常用的安全管理方法:

①人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价;

②有害作业分级管理;

③安全巡检“挂牌制”;

④现场“物流”定置管理;

⑤现场“三点”控制(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

⑥工作票制度等。

(2)安全管理的重点:

①重大危险源;

②特种设备;

③特种作业;

④安全标志。

6、安全生产监督与检查 

(1)安全管理对策措施的动态表现:

①监督、②检查。

(2)安全检查的基本任务:

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督促整改,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3)安全检查的原则:

①领导检查与群众检查相结合;

②企业自查与上级督查相结合。

(4)安全检查的形式:

①职工自查;

②对口互查;

③综合检查;

④专业检查(每年不少于2次);

⑤季节性检查;

⑥节假日检查;

⑦夜间抽查;

⑧日常检查(包括岗位自查和管理人员巡查)。

(5)安全检查的“四定”:

①定措施;

②定负责人;

③定资金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