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1494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docx

马原期末考试习题集去多选题标明选择题答案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B.垄断资本主义C.和平发展D.资本主义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书烈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

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1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1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18.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20.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2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2.马克思恩格斯的(),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B.崇高理想C.奋斗精神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2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关于()

A.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一切知识总汇的科学

D.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联系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3.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

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4.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统一的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世界是可认识的

6.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和客观精神创造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1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三个局限是()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D.孤立地、静止地和片面地看问题

11.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3.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

A.世界是统一的B.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C.世界是物质的D.世界是精神的

14.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

A.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B.主张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C.认为人的精神是崇高的D.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15.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

A.认为理性认识是可靠的B.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C.物质世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D.认为世界是某种独立精神的产物

1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1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

A.存在B.绝对观念

C.灵魂D.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

1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C.否认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19.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

C.发展的规律D.本质的可知性

21.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2.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来看()

A.物质就是运动B.运动就是物质

C.物质和运动不能分开D.物质和运动可以分开

23.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论B.形而上学唯物论

C.二元论D.主观唯心论

2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2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6.《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D.相对主义

2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

2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0.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两种根本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1.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A.客观性B.永恒性C.顺序性D.不可逆性

32.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相联系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

3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

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D.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4.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35.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36.实践主体是()

A.劳动者B.人C.物质世界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37.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物质生产实践B.社会政治实践

C.科学文化实践D.阶级斗争实践

38.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A.自然界的产物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39.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40.坚持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论B.辩证唯物论

C.折中主义D.二元论

4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42.哲学上的二元论否认()

A.世界的物质性B.世界的精神性

C.世界的统一性D.世界的联系性

43.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脑的形成B.物质文明的发展

C.语言的发展D.生产劳动

4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揭示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45.从起源说,意识是()

A.天赋的B.独立自生的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

4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47.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

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有诗云: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4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49.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50.错误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

A.人脑的错误判断B.人的主观想象

C.客观世界D.落后的思想意识

51.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

5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5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5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55.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D.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56.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是()

A.矛盾和运动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普遍和特殊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5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C.是否承认矛盾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质的飞跃

58.“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论点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D.机械类观点

5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发展是否迅速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D.是否引起部分质变

60.“是就是是,否就是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信条的实质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诡辩论D.绝对主义

61.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处于不断的质变中D.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62.中国古代哲学家柳宗元说“自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

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63.“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A.机械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D.外因论的观点

6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65.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66.区分事物的依据是()

A.事物的本质属性B.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C.事物的量的规定性D.人的直觉

67.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68.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

69.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70.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时()

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

71.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A.形而上学观点B.诡辩论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

72.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3.科学家洛伦兹说:

“可预言:

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引起龙卷风。

”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74.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踞,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75.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A.量变质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

C.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76.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

D.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77.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78.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

A.都有共同点

B.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C.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D.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79.汉朝的董仲舒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80.看问题,不仅承认“非此即彼”,也承认“亦此亦彼”,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8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

8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是()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83.主要矛盾是指()

A.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D.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

84.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B.事物的量

C.事物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85.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8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87.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B.事物中消极的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8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89.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9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这段话说明了()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9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辩证形式B.趋势和道路

C.不同状态D.源泉和动力

9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D.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