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1867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1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相互作用.docx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力和力的图示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作用:

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标失性:

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为矢量

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测量:

测力计(弹簧秤).

力的图示

三要素:

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例题]

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

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

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二、重力

定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大小:

G=mg

【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方向:

竖直向下.

作用点:

重心,

【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质量分布均匀时,如果是规则形状的物体,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当物体质量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是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例:

一个空杯子,逐渐地向里面注入水,它的重心应该不断地变化.】

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

实验的原理:

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它们的基本特点:

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一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3.1重力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3.2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2.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人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

刻度尺、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白纸,、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带刻度的木板、弹簧、钩码等等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每小组分发一根细铁丝,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绕制一个小弹簧.(可以让学生在家先做好)让学生拿起自己绕制的小弹簧,轻轻地拉一拉或压一压.

[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

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2:

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3:

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4:

纸张被手揉皱.

形变: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

根据形变的不同状况把形变分为弯曲形变、拉伸或压缩形变以及扭转形变.

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如图3—2—1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的不同部位,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可以判断瓶子发生形变;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演示实验)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实验方法:

微观放大

结论:

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

弹性形变:

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想恢复原状是有条件的,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限度,即使撤去力的作用,也不会恢复原状.

弹性限度:

任何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有弹性限度。

这也是为什么弹簧秤不能称量质量过大物体的原因,如果质量过大,会损坏弹簧秤.

弹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产生的条件:

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方向:

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二、几种弹力

当把课本放在桌面上,课本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支持面并且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子的拉力也是弹力,它的方向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参考例题)

试分析图3—2—2中光滑小球受到的弹力的情况(小球放在水平面上静止),并画出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弹力(示意图).

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是接触,充分条件是挤压产生形变.在上图中与小球相接触的有两点A和B,因此小球所受到的弹力只能来自这两点,但是有接触并不一定就产生弹力,必须要挤压才产生形变.对月点来说,小球一定与水平面挤压,因为假设没有水平面,小球在重力作用下一定掉下来,因此B点有弹力且方向垂直于B点的切面指向圆心;对于.A点来说,假设受到侧壁的弹力F,则F将会使小球向右运动,这与题目(小球静止)相矛盾,所以侧壁对小球没有弹力,小球受力情况如图所示,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种方法我们以后经常用来判断力的有无,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就是假设这个力存在,看在这个力存在时作用效果是否与物体实际的运动状态相符合,如果确实符合,说明这个力确实存在,如果不相符合,可以判定这个力不存在.

[课堂训I练]

1.请在图3—2—3中画出杆及球所受的弹力.

(1)杆靠在墙上.

(2)杆放在半球形的槽中.

(3)球用细线悬挂在竖直墙上.

(4)球放在两个等高的支座上.

解析:

(1)A图中杆在重力的作用下,对A、B两处都产生挤压的作用,故A、B两点处对杆有弹力,弹力的方向与接触点的平面垂直,如图3—2—4所示.

(2)B图中杆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是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的弹力垂直其切面指向球心,D处的弹力垂直于杆斜向上.如图所示.

(3)C图中球挤压墙面且拉紧绳子,所以墙对球的弹力与墙垂直,绳子对球的弹力沿绳斜向上.如图所示.

(4)D图中球与两点接触并且挤压,球受的弹力F1、F2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虚线是切面),沿着半径方向指向球心.如图所示.

2.在图3—2—5中,A、B两小球相互间一定有弹力作用的图是……………()

答案;B

解析:

我们可以用假设的方法来判断A、月之间是否有弹力.如果把其中的一个物体撤去,看另外一个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只有B选项中当其中一个物体去掉后另外一个物体将会运动.

三、胡克定律

设计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寻找与弹簧的弹力有关的因素.

学生设计实验,然后分组实验

参考实验案例

如图3—2—6所示,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总重;弹簧的长度及伸长量可由刻度尺测出.

注意事项

(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再读数.

(2)实验中所提供的米尺精确度为1mm,应估读一位.

(3)弹簧组的说明书已说明每个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使用.

建议做法:

(1)选择器材:

从弹簧组中选择一只弹簧(注意它的弹性限度)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实验桌上有

200g、50g的钩码各一盒,选择50g钩码来做这一实验.(想一想,为什么?

)(参考答50kg的钩码质量比较小,容易调节,另外增加一个不会损坏弹簧)

(2)首先将实验装置调整妥当(如整个装置是否竖直平稳,标尺与弹簧的距离是否合适,标尺面与弹簧上的指针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是否便于读数等).

(3)读出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所指刻度.

(4)悬挂50g钩码一个,待稳定后,读出弹簧上指针所指刻度并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记入表格

(5)逐个增加钩码,重复第4步,至少做5组数据.

初态指针对应刻度(cm)

弹簧弹力(N)

指针所指刻度(cm)

弹簧伸长量(cm)

(6)图象法处理数据:

在下面的坐标纸上,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如图3—2—?

所示.描出5个特殊点,以寻找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拓展一步:

常用的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有:

计算法(求比值、求积、求和、求差等)和图象法两种.两者比较,图象法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更容易得出物理变化规律,且该种方法处理数据能更好地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

通过分析实验中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F=KX胡克定律,英国科学家胡克

其中F是弹簧受到的弹力大小,X是弹簧的形变量,既可以是弹簧的伸长量,又可以是弹簧的压缩量.,其中式子中的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每米,符号是N/m.生活中常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指的就是它们的劲度系数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跟弹簧丝的粗细、材料、弹簧的直径、绕法、弹簧的长度等量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簧的特性.

[小结]

在弹力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几个难点需要突破,一是任何相接触的物体间都可能有弹力,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接触并且有形变,但是有些物体的形变量很小,不容易观察到,就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

这种情况下弹力到底有没有?

例如物体放在桌面上,压力和支持力不能通过形变来进行判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通过演示,使学生确信任何两个接触的物体间都可以有弹力.另外一个难点是弹力有无的判断,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假设判断的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判断的方法,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的迁移,例如假设的判断方法,也可以用到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中去.一般弹力大小的判断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判断,而弹簧弹力的判断可以根据胡克定律进行判断,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胡克定律,在发现中锻炼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形变

定义:

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改变

特点:

1.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交

2.有的形变明显,有的形变极其微小

按形式分;拉伸(或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按效果分:

弹性形变、非弹性形变

二、弹力:

定义: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耍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问产生的力

条件:

直接接触发生形变

方向:

1.压力的方向垂直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大小:

I,形变越大,强力也越大

2.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

摩擦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5.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4.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身

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钢笔、橡皮、讲桌等物体)

课时安排:

新授课(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

(举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

(演示实验]用手握住水杯.

师:

水杯为什么没有运动?

生:

因为水杯受力平衡.

师:

水杯受几个力呢?

生:

两个,重力和手对它的摩擦力.重力和摩擦力应该是平衡力.

师:

那么摩擦力的方向又是如何呢?

生: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摩擦力的方向应该竖直向上.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

[进行新课]

一、静摩擦力

师:

首先看一下什么是摩擦力,大家回忆一下初中所学的内容,叙述一下摩擦力的概念.

生: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

师:

(举身边的例子,用水平推力推课桌时,课桌没有运动)当我用力推课桌时,课桌为什么没有运动?

生:

因为课桌与地面之间有摩擦力的作用.

师:

这种摩擦力发生在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我们把这种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同学们思考一下静摩擦力存在的条件.

生1:

首先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不光滑.

生2:

两个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

生3:

两个物体应该接触并且相互挤压.

师:

(鼓励)刚才几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根据上节课的知识,弹力产生的条件是接触并且有形变,那么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概括成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怎样表达?

生:

两个接触面不光滑的物体间有弹力并且有相对运动趋势.

师: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一下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探究](参考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

观察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2)在木块上增加砝码,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师:

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应该怎样设计?

生:

我设计的表格是这样的.

多媒体投影学生的表格设计(参考表格)

实验次数

木块的运动情况

木块(或含砝码)的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l

2

3

师:

根据实验结果,尝试讨论以下问题:

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不用外力去拉,它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生:

没有

师:

用弹簧测力计轻轻拉木块,但它不动,木块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生:

有.

师:

其大小和方向如何?

依据是什么?

生:

大小与拉力大小相同,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即与拉力的方向相反;依据二力平衡.

师:

静摩擦力的大小是一个固定的值吗?

它与压力有关系吗?

如何确定其大小?

生:

静摩擦力的大小不是一个固定值,它与压力没有关系,可以用二力平衡条件来确定它的大小,在物体静止时,物体受到的拉力和物体受到的地面对它的静摩擦力相等.

师:

当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滑动,这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

它的大小和方向呢?

生:

最大静止摩擦力;大小等于物块刚开始运动时的最小拉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师:

大家讨论归纳一下静摩擦力的特点.

生:

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M表示.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师:

(微笑鼓励)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的作用,则并不一定处于最大静摩擦状态,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将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推力.

师:

对于静摩擦力,我们还要讨论几个问题,首先考虑第一个问题:

静摩擦力能不能发生在运动的物体之间?

生1:

我看不可以,因为这种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生2:

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静摩擦力中的“静”应该是指的相互接触并且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它应该是指的相对静止.

师:

对,静摩擦力中的“静”是指的相对静止.第二个问题是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生:

可以根据平衡条件来做.

师:

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

[课堂训练]

用手握住一个油瓶(瓶始终处于竖直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瓶中油越多,手必须握得越紧

B.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不管手握得有多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

AC

解析:

手握住油瓶,油瓶不掉落下来,表明手对油瓶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跟油瓶受到的重力平衡——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瓶的重力(大小)决定;油瓶变重,它受到的静摩擦力必须随之增大,手握得紧一点,相应的最大静摩擦力值也就大一些,才能保障油瓶不会掉落下来;如果手握得不够紧,正压力不够大,最大静摩擦力小于油瓶的重力,油瓶就会掉下来.所以选项A正确.手握得越紧,手与瓶之间的正压力越大,最大静摩擦力值也越大;但这时油瓶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是与油瓶重力平衡的静摩擦力,是一个定值——等于油瓶的重力.可见,选项B错误,C正确;显然D也不正确.

师:

继续刚才的分组实验,当拉力大于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继续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生:

物体由静止变为了运动.

师:

这时候物体与地面之间还有没有摩擦力?

如果有,是什么性质的摩擦力?

生:

物体与地面之间仍然有摩擦力,不过摩擦力的性质由静摩擦力变为滑动摩擦力.

师:

好,我们下面就来研究一下滑动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

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结合上面的实验,然后说出什么叫做滑动摩擦,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

生:

从上面的实验可得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间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

根据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我们探究一下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怎样的.

生:

接触面粗糙的两个物体之间有弹力并且有相对运动.

动手实验,“感受摩擦力”

学生做身边的实验,感受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因素,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考实验)在桌面上垫一张纸,把手压在纸上,然后手掌向前推,保持接触面的材料不变,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朝前推手掌(材料可以是纸、塑料、毛巾、木板、橡胶等);然后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材料.

师:

通过比较,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生:

与正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师:

下面我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看一下滑动摩擦力到底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首先大家考虑一下实验器材的选择,然后探究如何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也就是实验原理是什么,最后我们进行实验.

学生探究如何进行实验,包括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等等.

师:

第一个问题,实验前你选择的器材是什么?

生:

我们可以继续刚才那个实验,只不过是让木块运动起来.

师:

对木块的运动情况有没有限制?

生:

木块要匀速运动或缓慢地移动,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师:

是的,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改变木块对地面的压力的呢?

生:

可以在木块上添加砝码.

师:

实验数据是怎样进行处理的?

生:

我们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在不同压力下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拉力大小,而在水平面上运动时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