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1898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第I卷 (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

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

后来转变成公孙弘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

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

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

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税收,以维持公共工程及防御的需要。

为防止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

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

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

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

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认同自己是汉人,早在汉朝时,便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汉人”的身份之所以被认同并能一直维持到今天,是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C.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得益于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像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这些学者的不懈努力。

D.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同时也获得了几千年中国人的认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它不同于犹太人、日耳曼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的民族。

它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B.汉朝的科举制度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从而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

C.汉武帝时代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从而形成全国经济网络,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这种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D.在汉代,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已经形成,各地精英都云集到中央,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人的名称源于汉朝,从刘邦到文景二代还没有呈现汉朝的特点,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使最初的动荡不安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

B.汉朝的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奠定了基础,进而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C.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税办法,由于密告逃税者可得到相当丰厚的赏金,所以全国告密成风,破坏了工商业机制。

D.汉朝时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入农村,农村生产的集散功能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我这次看见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这一种光明。

我自己自幼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是相信创造的活力是我们生命的根源,也是自然的内在的真实。

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

你看那自然中何处不是生命,何处不是活动,何处不是优美光明!

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

一言蔽之,我感得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精神的表现。

但是年事长了,经验多了,同这个实际世界冲突久了,晓得这空间中有一种冷静的、无情的、对抗的物质,为我们自我表现、意志活动的阻碍,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又晓得这人事中有许多悲惨的、冷酷的、愁闷的、龌龊的现状,也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这个世界不是已经美满的世界,乃是向着美满方面战斗进化的世界。

你试看那棵绿叶的小树。

他从黑暗冷湿的土地里向着日光,向着空气,作无止境的战斗。

终竟枝叶扶疏,摇荡于青天白云中,表现着不可言说的美。

一切有机生命皆凭借物质扶摇而入于精神的美。

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于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

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

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是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这种感觉就叫做“美”。

 

自然无往而不美。

能够细密而真切地摄取自然印象莫过于照相片了。

若是艺术以纯粹描写自然为标准,总要让照片一筹,而照片又确是没有图画的美。

罗丹说:

“果然!

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

”这话含意深厚,道理何在呢?

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物即是动,动即是物,不能分离。

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能捉摸者,已是非动;非是动者,即非自然。

照片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象了。

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

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

但是艺术是否能表现“动”呢?

艺术怎样能表现“动”呢?

我们拿一张照片《行步的人》和罗丹雕刻的《行步的人》一比较,就觉得照片中人提起了一只脚,而凝住不动,好象麻木了一样;而罗丹的石刻确是在那里走动,仿佛要姗姗而去了。

罗丹说:

“你们问我的雕刻怎样会能表现这种‘动象’?

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

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

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

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使我们观者能同时看见第一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

这是罗丹创造动象的秘密。

罗丹认定“动”是宇宙的真相,惟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表示那自然背后所深藏的不可思议的东西。

这是罗丹的世界观,这是罗丹的艺术观。

罗丹自己深入于自然的中心,直感着自然的生命呼吸、理想情绪,晓得自然中的万种形象,千变百化,无不是一个深沉浓挚的大精神。

这个自然的精神凭借着物质,表现出花,表现出光,表现出云树山水,以至于鸢飞鱼跃、美人英雄。

所谓自然的内容,就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而已。

“自然”本是个大艺术家,艺术也是个“小自然”。

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

罗丹深明此理,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

但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

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因为情感动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

罗丹和古希腊雕刻的区别也就在此。

希腊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这是理性的表现。

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

所以希腊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几何学”,罗丹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心理学”。

自然无往而不美。

普通人所谓丑的如老妪病骸,在艺术家眼中无不是美,因为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

果然!

这种奇丑怪状只要一从艺术家手腕下经过,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美术品了。

罗丹的雕刻无所选择,有奇丑的嫫母,有愁惨的人生,有笑、有哭、有至高纯洁的理想,有人类根性中的兽欲。

他的眼光要深刻些,要精密些。

他看见的不止是自然人生的表面,乃是自然人生的核心。

他看见这宇宙虽然物品繁富,仪态万千,但综而观之,是一幅意志的图画。

他看见这人生虽然波澜起伏、曲折多端,但合而观之,是一曲情绪的音乐。

情绪意志是自然之真,表现而为动。

所以动者是精神的美,静者是物质的美,世上没有完全静的物质,所以罗丹写动而不写静。

罗丹一生工作不息,创作繁富。

他是个真理的搜寻者,他是个美乡的醉梦者,他是个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

他生于一千八百四十年,死于近年。

生时受人攻击非难,如一切伟大的天才那样。

(选自宗白华《看了罗丹雕刻以后》,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无往而不美,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它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人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B.图画和照相是人们留住大自然美的方式,照片能够细密而真切地摄取自然印象,如果是艺术以纯粹描写自然为标准,图画总要让照片一筹。

C.罗丹不仅能从自然物质的“动象”中体悟到自然的真相,而且能用创造动象来表现自然背后深藏的生命精神。

注重表现自然内在的精神生命,不讲究作品外在的艺术形式。

D.他看见这宇宙虽然物品繁富,仪态万千,其雕塑作品是以完全静态的形式来表现动态的自然之美、精神的美。

5.下列对划线句子的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自然永远处于“动”中,照片把处于“动”的自然转变成静象,不能表现自然之真,所以照片说了谎。

B.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的中间的过程,然后“动象”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

C.自然万象都在活动中,也就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而照片呈现出静象,不能表现自然之真。

D.古希腊雕刻艺术注重形式,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偏理性;而罗丹雕刻注重内容,求精神的活泼跃动,偏感性,表现风格截然相反。

E.在艺术家眼中世间万物是美的,即使奇丑无比的东西,只要经艺术家的手,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艺术品了。

6.罗丹的雕刻具有哪些方面的特色?

请概括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每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鸳鸯跳   王春迪

海头帮,指的是一帮在码头上靠扛活为生的脚夫,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要命的狠劲儿,练就了一身脚夫的真本事,挤走了旁门外姓,吃起了这碗独食。

老街是鲁中南地区有名的商业集散地,国泰民安、商贸繁盛的时候,那一条条来自江南甚至南洋的货船,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

先装卸谁的,不装卸谁的,都是海头帮说了算!

啥叫强龙不压地头蛇?

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

就连老街首富海爷,都被他们整过!

那几年,海爷走南闯北,生意蒸蒸日上。

一次年关,海爷设宴备礼,酬谢各条道上的老大们。

一忙,就把海头帮的钱老大给忘了!

年后,海爷从南方运来满满三大船的货,有茶叶、药草、布匹、香料、木材……全是些怕湿怕霉的娇贵玩意儿,不想遭遇了连日的雨雪,急着找海头帮卸货,可他们要么以先来后到为由,要么以雨天脚滑为由,磨磨蹭蹭,就是不靠海爷的船边儿。

没办法,海爷这天亲自到钱老大的船上求他,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

那时,连接船和陆地之间的是一种一步宽的木板,人在上面走,木板就跟着你弹来跳去,码头上叫它鸳鸯跳,把握不住鸳鸯跳节奏的人,站都站不稳,稍不留神就把你弹到水里去。

得知海爷到来,钱老大还故意在鸳鸯跳上泼了一层豆油。

海爷默默地脱了鞋,然后俯在鸳鸯跳上,爬了上去。

眨眼几年过去,到了咸丰五年,太平军把整个水路截得几乎连条鱼都游不过来,一路上关卡林立。

因而各行各业,纷纷改水路为旱路。

因为好久都没啥生意,码头上那些个鸳鸯跳,都起了厚厚的青苔。

一日,一条货船劈浪而至。

往年,是先交钱,再卸货。

如今哪还管这一套?

钱老大这边正和船上的掌柜在袖筒里合计价钱,那边,海头帮的爷儿们在不到两袋烟的工夫,就利利索索将一船粮食整整齐齐地码在了岸边。

这时,有一个轿子,从远处嘎吱嘎吱地晃了过来。

轿子里刚露出一个头,钱老大的脸,唰地就绿了。

竟是海爷!

海爷目不斜视地上了船,随后,掌柜站在船板上对钱老大吆喝:

“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

说罢,眼睛盯着钱老大,手里一杯油,滴滴答答地淋在了鸳鸯跳上!

钱老大望着身旁海头帮的弟兄,衣衫褴褛、一脸菜色。

他回过头,牙一咬,鞋一脱,扑通一声跪在了鸳鸯跳上……

进了船,钱老大头别到一边,也不看人,手一伸:

“拿钱!

海爷笑笑,说:

“听闻钱老大当年为争这码头当家人的位子,曾从滚水里取铜板,怎一个勇字了得!

兄弟们的工钱,就在那个盒子里,够胆量的,你就试试!

钱老大一瞧,是一个一臂高的盒子,上面露出拳头大的洞,里面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

钱老大琢磨着,这里头一定有蛇蝎一类的东西,取吧,保不准被咬;不取,空手下船,咋和快饿死的兄弟们交代?

钱老大心一横,袖子一撸,顿时青筋暴出,伸手就冲盒子去了。

手还没到盒子口,钱老大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

忽而,钱老大眼如铜铃,手在里面搅了几圈,啥也没有。

他怒吼一声,盒子一甩,想冲上去对海爷动粗。

海爷哈哈大笑,而后大手一挥:

“送钱老大下船!

钱老大被推搡出船舱,刚要破口大骂,可随之而来的景象,闪了他的眼。

岸上,海爷手下的人,正把刚刚卸下来的整船粮食,一袋袋地分给海头帮的弟兄,弟兄们接过粮食时,那曾经硬邦邦的双膝也都软塌塌的了。

下船时,钱老大看脚下的鸳鸯跳,干净如洗。

钱老大一声长叹,扭头对着海爷抱了抱拳,大步而去。

几年后,朝廷又重新夺回了水路,随着商道畅通,码头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兴盛。

有所不同的是,每每海爷的商船驶进码头,那些海头帮的人,好似迎亲一般,争先恐后地冲上去卸货,甭说啥先来后到,也甭说你财大气粗有多大来头,只要海爷的船来,统统站一边去!

谁都别委屈,人家钱老大说了,这是他们海头帮的规矩!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第3期)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围绕码头上常见的鸳鸯跳展开,“鸳鸯跳”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是故事独特的背景,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B.小说善于通过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塑造表现人物形象,写钱老大掏盒子时“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表明他当时的紧张心理。

C.鸳鸯跳贯穿全文不但推动情节发展,而且有力地塑造了人物性格。

过鸳鸯跳难度很大,但海爷和钱老大都忍辱求全,克服困难,可敬可叹。

D.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钱老大在码头生意兴隆时用“鸳鸯跳”故意刁难海爷,海爷在码头生意萧条后,又用“鸳鸯跳”“回敬”钱老大。

最终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E.小说中写到码头的几经变迁,太平军拦截水路时,码头生意萧条;朝廷夺回水路后,码头生意兴隆。

这深化了关于不同历史阶段民生问题及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主题。

8.小说前三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4分)

9.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粱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迁著作佐郎。

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

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锡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锡之,记其名于御屏。

至道初,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

徙陕西。

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

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

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

真宗践位,复旧官。

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

逾月,拜右谏议大夫。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

议者多言:

“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

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

”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

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

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

好学,工篆、籀。

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B.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C.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D.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平兴国是北宋君主宋太宗的一个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都是年号。

B.黥是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或者在人体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墨。

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也就是所说的“黥首”。

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制度,具有代理性质。

比如“摄”“行”“署”“权”“守”等。

D.践位指帝王登上帝位,表示帝王登基的词汇如:

践祚、践极、登基、即位、立、继位、坐朝、面南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粱鼎为官刚正,为民除害。

他在吉州任职时,萧甲为非作歹,为害一方,他流放了萧甲,深得到皇帝的赏识。

B.梁鼎关心百姓,体恤民情。

他在陕西为官时建议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并免除了老百姓的很多赋税。

C.梁鼎步入仕途,遭遇挫折。

至道二年,因犯事而被降职;禁止私人买卖解池盐的建议虽得到朝廷同意,但后来因朝廷通盐商而受处罚。

D.梁鼎文才斐然,声明远播。

他考中进士甲科,擅长篆、籀书体,写有三卷《隐书》等大量著作,声名很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代还,锡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锡之。

(5分)

 

(2)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睡燕

(元)谢宗可

补巢衔罢落花泥,困顿东风倦翼低。

金屋昼长随蝶化,雕梁春尽怕莺啼。

魂飞汉殿人应老,梦入乌衣路转迷。

却怪卷帘人唤醒,小桥深巷夕阳西。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东风”指春风,写燕子因衔泥补巢疲累而低垂下翅膀入睡,生动形象地表现燕子在春光中衔泥筑巢的忙碌与辛劳。

B.颔联写燕子梦境的迷离,运用了比喻和用典的手法,化用了金屋、梦蝶等典故,生动的展现燕子梦境的传奇。

C.颈联中“梦入乌衣路转迷”化用汉殿、乌衣巷等典故,托物言志,凸显了睡燕的熟睡的神态,寄托了兴亡之叹。

D.尾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静美的画面:

夕阳西下,小巷深深,卷帘人惊醒了燕子的美梦,场景亦真亦幻,耐人寻味。

E.本诗为七言律诗,第二、四、六、八句押相同韵,颔联和颈联均对仗工整,细致入微地刻画睡燕梦境的整个过程。

15.全诗从哪些方面体现“睡燕”的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

(1)屈原《离骚》中的“       ,        。

”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2分,每句1分,错一个字该句不得分)

(2)《逍遥游》中作者写斥鷃飞到最高点又回到地面的两句诗“        ,          ”。

(3)李白在《蜀道难》用夸张的手法,写行人仿佛能触摸到星辰的句子是“         ”。

第II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鸣生的《千古一梦:

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是一部书写中国航天人悲壮历史的报告文学,描绘出了一幅震古烁今的飞天图,被誉为一部“气韵沉雄的飞天史诗”。

B.在2014年中起,国际油价出现了雪崩式的下跌,其后继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特朗普时代油价涨回100美元/桶,这绝对不是痴人说梦。

C.100多年前的10月10日,是一个风雨如磐的时刻,革命的浪潮以风卷残云之势,摧毁了早已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从而终结了满清贵族对中国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D.芯片公司相对于手机、PC、笔记本电脑公司来说,更多是隐于公众视野的背后,但是现在这个行业里边不同公司的境遇的差距判若云泥,面临着重组的命运。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小狮子生下来之后非常的健康,而且也非常的可爱,引起了工作人员格外的照顾,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三胞胎中还有一个更加奇怪的是,竟然还有一个白狮子。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从汶川到九寨沟,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 治理大气污染向纵深推进,剩下的 ② 硬骨头。

但是, ③ 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④ 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场蓝天保卫战,我们都必须打好。

治霾 ⑤ 是环保部门的责任,政府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都得绷紧这根弦,每一位公民也需要养成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

⑥全社会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打赢蓝天保卫战。

 

A

/

不仅

只要

B

随着

都是

无论

还是

不仅仅

只要

C

/

无论

还是

不仅

只有

D

随着

都是

而且

/

不仅仅

只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