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2238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docx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2006—2015年)

综合说明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01号)文件精神,引导农民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为保证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按照水利部农水司下发的(2005)农水农函16号《关于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5)>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原有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县的实际,经过详细的调查,编制了《**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5)》。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以全县范围内的灌溉面积小于1万亩的小型灌区、灌溉片(灌溉面积小于200亩,下同),排涝面积小于3万亩的排水区和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为主,包括小型水库(引水)自流灌区、小型扬水灌区的水源工程、灌排渠道、涵闸和小型泵站改造(1000kw以下,下同)等,井灌区改造和容积小于10万立方米的小型抗旱水源建设(含山丘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机井和小型泵站),兼顾主要为小型灌区灌溉排水服务的农村小型河道治理。

工程建设重点为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新建设小型水源工程及发展灌溉面积为主。

二、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规划:

2006-2008年新增灌溉面积4.6万亩,恢复灌溉面积2.82万亩,投资2008.77万元;2006-2010年新增灌溉面积8.19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82万亩,改善排涝面积2.56万亩,投资3421.16万元;2010-2015年新增灌溉面积6.16万亩,恢复灌溉面积2.89万亩,新增排涝面积2.86万亩,改善排涝面积3.45万亩,投资3451.84万元;2015-2020年新增灌溉面积7.46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35万亩,新增排涝面积1.24万亩,改善排涝面积1.24万亩,投资4105.91万元。

累计2006-2015年新增灌溉面积14.3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6.72万亩,新增排涝面积2.86万亩,改善排涝面积6.0万亩,投资6873万元;2006-2020年新增灌溉面积21.81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0.07万亩,新增排涝面积4.1万亩,改善排涝面积7.24万亩,投资万10978.91万元;各类工程不同阶段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小型水库(引水)自流灌区

(1)2006—2008年:

建设规模为1.87万亩,共需修建水源工程38处、灌排渠道55.4km、灌排建筑物399座,累计新增灌溉面积0.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97万亩。

(2)2006—2010年:

建设规模为3.1万亩,共需修建水源工程61处、灌排渠道86km、灌排建筑物672座,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6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8万亩。

(3)2010—2015年:

建设规模为2.5万亩,共需修建水源工程59处、灌排渠道60.1km、灌排建筑物536座,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3万亩。

(4)2015—2020年:

建设规模为2.93万亩,共需修建水源工程70处、灌排渠道63.77km、灌排建筑物544座,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4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9万亩。

2、小型扬水灌区

(1)2006—2008年:

建设规模为1.33万亩,共需修建改造泵站工程31座,修建灌渠道42.8km、灌排建筑物460座,铺设输水管道7.88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4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73万亩。

(2)2006—2010年:

建设规模为2.19万亩,共需修建改造泵站工程31座,修建灌渠道42.8km、灌排建筑物460座,铺设输水管道7.88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4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73万亩。

(3)2010—2015年:

建设规模为1.52万亩,共需修建改造泵站工程19座,修建灌渠道33.7km、灌排建筑物311座,铺设管道2.51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0.9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6万亩。

(4)2015—2020年:

建设规模为1.72万亩,共需修建改造泵站工程22座,修建灌渠道3.66km、灌排建筑物476座,铺设管道3.42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0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68万亩。

3、井灌区

(1)2006—2008年:

建设规模为2.38万亩,共需修建配套机电井280眼,修建灌渠道19.3km,铺设管道62.2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0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3万亩。

(2)2006—2010年:

建设规模为3.01万亩,共需修建配套机电井383眼,修建灌渠道26.4km,铺设管道78.3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1万亩。

(3)2010—2015年:

建设规模为2.5万亩,共需修建配套机电井327眼,修建灌渠道23km,铺设管道74.6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2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6万亩。

(4)2015—2020年:

建设规模为2.69万亩,共需修建配套机电井377眼,修建灌渠道28.35km,铺设管道92.25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9万亩。

4、小型水源工程

包括新建塘坝、小水窖(水池)、闸坝等蓄水设施、提水设施。

(1)2006—2008年:

建设规模为1.92万亩,共需新打配机电井94眼,新建泵站2处、塘坝32处、引水堰(闸坝)9处、蓄水池(窖、柜)6处,开挖渠道21.45km,衬砌渠道15.45km,新修灌水建筑物220座,铺设管道31.7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92万亩。

(2)2006—2010年:

建设规模为3.71万亩,共需新打配机电井176眼,新建泵站4处、塘坝64处、引水堰(闸坝)23处、蓄水池(窖、柜)9处,开挖渠道43.6km,衬砌渠道37.4km,新修灌水建筑物425座,铺设管道52.9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3.71万亩。

(3)2010—2015年:

建设规模为2.54万亩,共需新打配机电井178眼,新建泵站10处、塘坝28处、引水堰(闸坝)18处、蓄水池(窖、柜)4处,开挖渠道34.3km,衬砌渠道26.4km,新修灌水建筑物243座,铺设管道29.3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2.54万亩。

(4)2015—2020年:

建设规模为3.49万亩,共需新打配机电井252眼,新建泵站3处、塘坝55处、引水堰(闸坝)26处、蓄水池(窖、柜)7处,开挖渠道35km,衬砌渠道29.5km,新修灌水建筑物467座,铺设管道103km,累计新增灌溉面积3.49万亩。

5、为灌溉排水服务的农村小型河道治理

主要以乡村河道为主,进行河道清於和桥闸合一的排水建筑物建设。

(1)2006—2008年:

共需修建排涝(水)闸桥4座,河道清於总土方量为13万m3.累计改善排涝面积1.46万亩。

(2)2006—2010年:

共需修建排涝(水)闸桥8座,河道清於总土方量为26万m3.累计改善排涝面积2.56万亩。

(3)2010—2015年:

共需修建排涝(水)闸桥49座,河道清於总土方量为123.7万m3.累计新增排涝面积2.86万亩,改善排涝面积3.45万亩。

(4)2015—2020年:

共需修建排涝(水)闸桥92座,河道清於总土方量为140.86万m3.累计新增排涝面积1.24万亩,改善排涝面积1.24万亩。

三、技术措施

(一)科学运作,做好规划设计

兴建和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坚持水源、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水利措施要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确保工程建成后,充分发挥效益。

县水利局会同财政局负责项目规划、设计、管理和建设、技术指导,督促落实工程建成后经营和管护。

在项目实施前,县水利局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按计划逐工程点进行调查落实,广泛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保证项目安排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按计划对各工程点进行实地勘测规划,注重工程建设合理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注意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设计方案。

切实做好前期工作,对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精心协调,搞好技术培训

县水利局为项目组织协调单位。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建设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有关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规范有序地实施。

县水利局在工程实施建设中,及时组织参与工程施工和管理人员技术培训、经验交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吸收外地好的经验,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我县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服务。

四、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方法

小水库灌区、引河(泉)灌区、机电灌站灌区采用典型工程单位面积投资指标估算法进行投资估算;机电井和塘堰坝及桥涵、硬化渠道、地埋管道、河道清於等采用近3年我县已建工程的实际投资指标,考虑物价等因素分类确定。

2、工程总投资估算

经估算,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同阶段投资为:

2006-2008年投资2008.77万元;2006-2010年投资3421.16万元;2010-2015年投资3451.84万元;2015-2020年投资4105.91万元。

累计2006-2015年投资6873.0万元;2006-2020年投资10978.91万元。

五、工程效益指标

根据有关规程规范,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项目工程建成运行后,灌溉效益将大为增长,2006-2015年可发展灌溉面积21.07万亩,其中:

新增灌溉面积14.3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6.72万亩。

年平均增产粮食3217.8万公斤,年平均增加农业总产值4584.83万元,年平均亩增灌溉效益为217.6元。

采用静态分析,其还本年限为1.8年,效益费用比为4.78。

由此可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还本年限短,且益本比较大,说明了该项工程建设规划的经济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工程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社会效益更加可观。

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积极推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明确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

集体工程要采取“统建统管、租赁、竞价承包、股份合作、联户分管”等形式对其经营权、使用权、管理权和所有权进行明晰确权;单户工程产权明确归农户所有;联户工程可建立用水合作组织,产权归其所有并进行管护。

同时,在工程的主要设施周围划定保护范围,制定出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工程的维修、养护、用水、节水、水费计收、水源保护等各项规章制度。

实行有偿供水,成本收费,以水养水的机制,加快“民办公助”水利建设的进程,促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良性循环,确保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

 

第一章概述

一、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等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县位于南阳盆地的东北边缘,西界南召、卧龙,东临舞阳,南接社旗、宛城,北靠鲁山、叶县,东西长70.5公里,南北宽58公里。

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地处唐、白河及甘江河水系的上游。

地理位置坐标:

北纬33°04′——33°37′、东经112°38′——113°24′。

全县划分为:

券桥、二郎庙、古庄店、杨楼、杨集、四里店、柳河、清河八个乡和小史店、独树、拐河、广阳、博望、赵河、城关七个镇及袁店一个回族乡,共计16个乡镇、559个行政村、2721个自然村,271375户,总人口100.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0.88万人,农业人口88.02万人。

耕地面积150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

(二)地形、地貌

**县地形比较复杂,山、丘、平三种地形兼有,总土地面积2542平方公里。

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以及东部为山区,分属桐柏、伏牛两大山脉;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为平原区,分布于潘河、赵河两岸和白河东岸以及甘江河支流两岸;中部和东南部是山地与平原区之间的丘陵垄岗过渡地带,境内地面起伏,岗河相间,沟壑纵横,全县有南北长岗62道。

山区面积为1977.7Km2,占全县部面积的47.1%,岗丘区面积563.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2.2%,平原区面积为781.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0.7%。

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自东北向西南为一带状平原并呈喇叭形,此地带地理上称为“南襄夹道”。

(三)地质概况

1、山区地质复杂,除少量和沉积岩外,主要为变质岩和火成岩,岩层走向为:

北西~南东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向山脉,奠定了全县的基底构造的地势特征。

区内岩石断层、裂隙发育,有条件形成构造裂隙水,故水源较好。

2、岗丘区属山区向平原过渡地段,地质走向为:

西北~东南方向。

区内除部分为老第三纪红土层外,主要由第四纪铝质白土、黄土形成,构成基底多为变质岩,有些地方裸露出片岩、片麻岩,区内地下水比较贫乏。

3、平原区属河道下游,由冲积而成,其岩性为第四纪沉积物,上层覆盖为粘土层,下部一般为中粗砂、砾石层,含水层较厚,为我县地下水富裕地区。

(四)河道、水系

**县流域面积在30Km2以上的河流有23条,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流域。

江淮分水岭:

自西北四里店乡境内的李郁垛往东南到伏牛山脉的七峰山折向南,经**县县城东部的汽车站折往东南到桐柏山脉的大主山。

淮河流域包括:

小史店、杨楼、古庄店、独树、拐河5个乡镇的全部,四里店乡的大部,杨集、城关、二郎庙3个乡的小部分;有甘江河、澧河、澎河3个主河流及6条支流,流域面积1427.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6.1%。

长江流域包括:

广阳、清河、柳河、袁店、赵河、博望、券桥7个乡镇的全部,四里店乡的小部,杨集、城关、二郎庙3个乡镇的大部;有潘河、赵河、白河3个主河流及17条支流,流域面积1115.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3.9%。

由于县境位于各河流的上游,多数属于季节性河道,枯水季节基本断流,汛期洪水猛涨漫溢,所以开发利用比较困难。

(五)气候、水文

**县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坐落于“五界一口”,“五界”即:

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的分界线;长江、淮河流域的分界线;伏牛、桐柏山脉的分界线;南阳盆地和黄淮海平原的分界线;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一口”指的是东北部伏牛、桐柏两大山脉衔接地带的一道东北窄、西南宽的喇叭形自然缺口。

这一自然缺口是南北气团进出南襄盆地的走廊,风大、风多,俗称“风口”。

这些特殊的自然地形条件对县域内的地质、土壤、生物群落和耕作制度有一定的影响,同进对气候、水文也有明显的影响。

**县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50C),但冬夏温差大,高低温度绝对差高达57.30C,极端最高气温41.30C,极端最低气温-16.00C;季风进退与四季替换较为明显,但具有地方性和多变性;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3-920mm之间,其分布情况为由东至西、由北到南呈递减趋势。

但受季风影响,雨量在年内分配很不均衡,夏季由于东南暖气流进入县境,降水较多。

一般汛期(6-9月份)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以上,且多为暴雨。

而冬季由于受西北高压控制,盛行干冷气流,造成干旱缺雨。

一般冬季(12、1、2月份)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6%。

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很大,丰水年与干旱年的雨量相差达2倍以上;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090.7mm、陆面蒸发量为600mm,蒸发量一般年际变化不大;全县平均年径流深为305mm,地区分布是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山区大于平原,与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大体一致。

但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性比降水量还大,一般年份汛期径流量(6-9月份)占全年总径流量的70%发上,最高的年份占85%。

(六)土壤、植被

**县土壤可分为三个土类、四个亚类、十二个土属、四十八个土种。

三个土类为黄棕壤土、沙姜黑土和潮土,大部分属于粘土类土壤,其酸碱度(PH值)在6.3-7.3之间,属中性或微酸性,适于灌溉和多各植物生长发育,无发生次生盐碱化之虑。

县境植被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和萌生栎林。

全县共有宜林128.9万亩,现林木覆盖率为21.2%。

全县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241.9Km2,已得到初步治理的547.4Km2,44%。

(七)旱、涝灾害

**县受特殊土形条件的影响,加之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季风气候明显,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很多自然灾害发生。

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是旱灾和洪涝灾害。

一年之内往往是旱、涝频繁、交替发生。

旱涝相比,对农业威胁最大的是旱灾。

根据调查资料,**县的旱灾主要有春旱、初夏旱、伏旱和秋旱四种情况,但危害严重的伏旱(俗称“卡脖子旱”),其次是初夏旱。

一般规律是:

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二十年一特大旱,每年因旱灾减产的机率为1.6,故群众有十年九旱之说。

由此,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八)社会经济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

**县农业资源比较丰富,总土地面积254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50万亩。

全县人口10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02万人,男女劳力57.8万人,人口密度394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3.8亩,农业人均耕地1.69亩。

**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艰苦奋斗,进行了大量的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3.4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达40.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5%。

农民人均纯收入2296元。

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1.5万亩,农业人均0.58亩,旱涝保收田达到40.86万亩,农业人均0.46亩,节水灌溉面积7.2万亩,农业人均0.08亩。

农作物播种面积261.84万亩,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及杂粮为主,以种植棉、烟和油料等经济作物为辅,复种指数175%。

粮食总产4.5亿公斤,粮食单产312公斤,棉花总产6425吨,油料总产1.2亿公斤,烟叶收购7.5万担。

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夺得南阳市“兴水杯”和省“红旗渠精神牌”。

总的看来,**县农业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农垦历史悠久,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土地潜力大,劳力资源充裕,气候适宜,交通方便,水资源丰富,农田基本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

其不利条件是:

人多耕地少,而且岗丘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水利设施不配套,自然灾害较多,尤其是旱涝灾害比较严重,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一)水资源状况

1、水资源总量估算

(1)地表水:

①县境内地表水资源量为:

多年平均7.76亿m3,平水年(P=50%)为6.83亿m3,偏旱年(P=75%)为4.19亿m3。

②鸭灌引水量为平水年1.06亿m3,偏旱年为1.34亿m3。

③**县处于各个河流的发源地,过(入)境水量很小,其数值为:

平水年为0.19亿m3,偏旱年为0.32m3。

(2)地下水:

采用水均衡法计算,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允许开采量为1.32亿m3。

(3)水资源总量为:

多年平均为10.12亿m3,平水年(P=50%)为9.14亿m3,偏旱年(P=75%)为6.65亿m3。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04年利用水资源总量为7512.5万m3。

(1)地表水开发利用现状

2004年地表水总用水量为3878.6万m3。

①农业用水

**县耗水量最大的是农业用水。

用水量随着灌溉面积的逐步扩大而不断增加。

据调查,全县现有各种蓄水工程1058处,最大蓄水量达1.04亿m3。

现有有效灌溉面积为51.5万亩,其中利用地表水灌溉的为31.5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28.3万亩,提灌面积3.2万亩),2004年实灌面积为5.27万亩,用水量2834万m3(鸭灌为1555万m3)。

②农村人畜饮水

**县农村人畜饮水主要是地下水,饮用地表水约占25%。

按每人每天50公斤、大牲畜每头每天80公斤、小牲畜每头每天按20公斤计,全县乡村人口90.88万人,大牲畜约36.35万头,小牲畜约81头(只),共需水量为3310.5万m3,需用地表水量827.6万m3。

③工矿企业和城镇生活用水

2004年工矿企业用地表水量为1430万m3,城镇生活用地表水量为74万m3。

(2)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全县宜井面积68.82万亩,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县已拥有机电井6755眼,已配套6479眼,井灌面积达到23.75万亩,其中纯井灌面积20万亩。

最大年开采量可达9727.2万m3,实际开采量为3633.9万m3,其中农村人畜用水量2482.9万m3,农业灌溉用水量772万m3,工矿企业用水1790万m3,城镇生活用水200万m3。

3、水资源利用开发分析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多种因素的限制,由于**县地理位置特殊,加上现有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小型水利工程较少,水资源开发利用比较差,如果通过工程措施,其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按多年平均计算,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8%,其中地表水利用率为16%,地下水利用率为26%。

地表水虽然在地区上的分布差异不是很大,但在开发利用上比地下水困难得多。

地下水由于受地表岩性和埋藏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开发利用比较容易,但地域的分布不均匀性特别突出,并且受经济、技术条件所限,开发利用也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整个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配不平衡,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匀以及开发利用难易程度的不同,形成了山区地表水开发利用较好,平原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较好,岗丘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较差。

(二)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建国以来,**县人民在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到2004年底,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1.0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40.8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7.2万亩,实灌面积12.25万亩。

现有中型水库(望花亭水库)一座,总库容3920万m3,兴利库容1750万m3。

小型一、二类水库102座,其中小型一类水库14座,小型二类水库88座,总库容为4870万m3,兴利库容2563万m3。

塘堰坝954处,总库容1141万m3;大型灌区(鸭灌)一处,设计引水流量23m3/s,设计效益面积19.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8.25万亩,实灌面积3.9万亩。

中型灌区(望花亭灌区)一处,设计引水量2.5m3/s,设计灌溉面积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77万亩m3/s,由于2004年水库整个建设,没有实灌面积。

万亩以上灌区一处(吕家沟灌区),总库容566万m3,兴利库容308万m3,设计引水量2.12m3/s,设计灌溉面积1.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已达0.81万亩,实灌面积0.42万亩。

小水库灌区设计效益总面积11.16万亩,已初步配套3.97万亩,实灌面积1.29万亩。

引河、自流泉灌区80处,设计效益总面积1.5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仅0.04万亩。

塘堰坝设计效益面积3.46万亩。

机电井6755眼,已配套6479眼,总装机容量36.41千Kw,其中:

电配4502眼、装机容量18.56千Kw,机配1977眼,装机容量17.85千Kw,机电井提灌效益面积23.7万亩,其中纯井灌面积20万亩。

固定提灌站183处,装机总容量42.62千Kw,有效灌溉面积2.93万亩。

流动提灌机械168台套,装机总容量1.02千Kw,有效灌溉面积0.27万亩。

喷灌机械45台套,装机容量320Kw,有效灌溉面积0.33万亩。

河道闸一座(清河自动翻板闸),蓄水能力120万m3。

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其在当地农业和粮食生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农村水利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条件。

除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外,农村水利与农村道路、农村供电等同属农村公共工程,是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公益性。

农村水利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

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