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AC模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2285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呼吸机AC模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吸机AC模式.docx

《呼吸机AC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机AC模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呼吸机AC模式.docx

呼吸机AC模式

V-A/C与P-A/C——从简单说起

一、基础篇:

1.首先,从呼吸机如何送气说起:

一般而言,呼吸机的功能是将一口气吹进患者肺内,至于其如何呼出,与呼吸机无关。

因此,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即吸气相的送气原理,而送气原理有三要素:

1)触发:

何时送气:

这主要由呼吸机设置的触发灵敏度和患者自主呼吸强度决定,一旦患者自主

呼吸强度达到预设值,呼吸机开始送气,称为自主触发;如果患者自主呼吸达不到或者没有,呼吸机按照预设的时间点送气,称为时间触发。

A/C模式下如为前者触发,即“A”,如为后者,即“C”。

2)控制:

模式下呼如何送气:

一般而言,呼吸机按照设定的容量或者压力给予送气,注意:

A/CP-A/C。

吸机只能控制其中一个,要么是容量要么是压力;因此就有了V-A/C和3)切换:

何时转换为呼气:

A/C模式下需设置一个时间(称为吸气时间),这个时间结束,即开始转换为呼气。

因此模式是时间切换。

A/C由此可见,V-A/C和P-A/C的差别仅仅在于中间如何送气即“控制”阶段。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呼吸机在这两种情况下是如何实现送气的:

2.先请找找下面两图的差异,判断一下哪个是V-A/C,哪个是P-A/C: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

1)第一条曲线(压力-时间曲线):

左图恒定不变,右图变化;

2)第二条曲线(容量-时间曲线):

左图变化,右图不变;

第三条曲线(流量-时间曲线):

左图吸气流量变化,右图不变。

但两图的吸气时间长度3)

都是不变的。

“顾名思义”,V控制容量,容量不变;P控制的是压力,压力不变。

因此,左图是P-A/C,右图是V-A/C。

3.接下来就要问:

为何有的变化有的不变?

造成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我们将人体的呼吸系统简化为一根中空的管子末端连接一个气球,需要对着这根管子给气球吹气。

由生活经验可知:

当管子越细、气球弹性越差时,吹气越费力;反之,则容易。

由此可见,影响吹气难易程度的因素主要是导管直径即气道阻力(R)和气球的弹性即肺顺应性(C)。

因此,便有了运动方程:

P=F×R+Vt/C+PEEPi

其中,P为压力,F为流量,R为气道阻力,Vt为潮气量,C为顺应性,PEEPi为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由此可见,在V-A/C模式下,当容量设定不变后,气道压力会随着流量加快越来越大,当送气停止时达到最大,即为气道峰压:

Ppeak=F×R+Vt/C+PEEPi

Ppeak与流量、气道阻力、潮气量和PEEPi成正相关,与顺应性呈负相关;

送气停止后,气道压力立即下降,最终达到一个平台,即平台压:

Pplat=Vt/C+PEEPi

Pplat与流量和气道阻力无关,仅与潮气量和PEEPi成正相关,与顺应性呈负相关。

接下来,我们看看机械通气时的波形:

.

气道阻力增大(如上图,由6cmHO/L/S增大至12cmHO/L/S)时,监测结果是气道峰压升高22而平台压不变。

因此,也可以反过来说:

如果潮气量和流量设定不变的情况下,出现气道峰压升高而平台压不变,则可以推测是气道阻力升高所致,临床常见原因有气道分泌物潴留、气道痉挛等。

顺应性下降(如上图,由100ml/cmHO降至50ml/cmHO)时,监测结果是平台压和峰压同时22上升,如果是单纯顺应性下降,则峰压与平台压差值不变,两者同步上升;如果是顺应性下降又合并气道阻力升高,峰压上升幅度超过平台压上升幅度。

同样也可以通过监测平台压变化推测病情变化,例如当平台压升高时,可以推测是顺应性下降所致,临床常见原因有肺水肿、气胸、肺实变或不张、胸水等。

因此,V-A/C模式常用于监测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从而判断临床病情变化。

4读到这里,请判断一下下图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

5.需注意:

在上述运动方程和波形监测中,气体是以流量不变的方式即方波送气,当波形改为递减波时,峰压和平台压会变化吗?

可见:

当流量值不变,仅仅将波形由方波改为递减波时,峰压降低,平台压不变。

6.同样,P-A/C模式下:

容量大小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同样可以应用运动方程解决,只不过需要适当变换:

Vt=(P—F×R—PEEPi)×C

由此可知,容量大小除了与预设压力和肺顺应性呈正比外,与气道阻力、PEEPi呈反比。

.

Vt=(P—F×R—PEEPi)×C

气道阻力增大,潮气量降低。

Vt=(P—F×R—PEEPi)×C

肺顺应性下降,潮气量下降。

由此可见,在P-A/C模式下,压力不变,唯一变化的只有潮气量,当其出现改变时,可能是由于气道阻力和(或)顺应性变化所造成的,但无法判别。

若需判断可更换为V-A/C进行快

速判断。

.

看完这些,您是否对V-A/C和P-A/C有了大致的了解呢?

但要知道,这些特点都是在患者没有自主呼吸的理想情况下出现的,当患者出现自主呼吸时,两者的差异将更为显著,预知详情,请看下篇。

二、升级篇:

当患但都是在患者没有自主呼吸的前提下比较的。

V-A/C和P-A/C的基本差异,上篇说完了者出现自主呼吸时,两者的差异将更为显著。

1.请问:

V-A/C和P-A/C模式下各需要设置什么参数?

图1

.

图2

?

问题1:

图1和图2都是V-A/C模式,参数设置有何差异?

答:

不同在于:

图1设置流量(Vmax),平台时间(T)和波形;图2设置流量和吸气时间PL?

问题2:

这两种设置,送气方式有何不同?

:

时潮气量、吸气时间与流量、平台时间(Tplat)之间的关系V-A/C答:

首先,说明

)。

(潮气量大小即为流量-时间曲线下面积下图中阴影部分面积

图3

由此可见,要保证潮气量不变,如果设置的流量大小不变时,将方波改为递减波,则送气时间延长(T1→T2).另外,在方波送气的情况下:

潮气量=流量×送气时间

送气结束后不一定马上转换为呼气,等待一定时间即平台时间结束后才转换为呼气。

因此对图1而言,实际吸气时间=送气时间+平台时间,送气时间=潮气量÷流量

.

图4

?

问题3:

请根据上述关系计算图1中的吸气时间和图2中的平台时间?

答:

图1:

送气时间=0.5L÷30L/min×60s=1.0s,吸气时间=1.0s+0.2s=1.2s

图2:

送气时间=0.5L÷60L/min×60s=0.5s,平台时间=1.0s-0.5s=0.5s

?

问题4:

什么是平台时间?

有何作用?

目的是让,呼吸机在送气结束后既不送气又不让患者呼气的一段时间,平台时间即屏气时间延长了气体使其分布更加均匀;送入患者肺内的气体在不同时间常数的肺区进行重新分布,由于这一设置是非生,弥散时间,改善气体交换.因此主要适用于换气功能障碍的患者.然而即会让患者感觉明显理性的,设置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对有自主呼吸的患者,超过0.5s?

不适,这往往是造成人机对抗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该如何改正呢那么,图2设置不妥.

图5

相对于V-A/C,P-A/C的设置相对简单:

仅压力和吸气时间

.

对P-A/C模式而言,同样存在Tplat

另外,不论V-A/C还是P-A/C,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设置吸气时间。

这就意味着:

当患者开始出现自主呼吸时,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周期(=60÷呼吸频率)缩短,而我们设置的吸气时间不变的话,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

呼气时间缩短。

呼吸频率越快,呼气时间缩短越明显,甚至出现反比通气:

当患者在呼气时间内无法将气体完全呼出,则会人为性地给患者造成一个PEEPi:

.

因此,无论是V-A/C还是P-A/C模式,应关注吸气时间设置,一般为0.8-1.2s;当患者出现自主呼吸时,尤其呼吸频率较快时,应注意查看实际监测的吸呼比,并根据情况适当缩短吸气时间。

思考:

对图1的呼吸机而言,如何缩短吸气时间?

答:

可通过提高吸气流量、缩短平台时间来缩短吸气时间。

2.除了上述的吸气时间以外,您是否注意到:

P-A/C模式下无需设置吸气流量?

并且:

从下图可见:

与V-A/C流量大小始终不变不同,P-A/C模式下流量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产生了自主呼吸。

我们知道,自主吸气流量的特点是先快后慢,P-A/C模式下,患者自主呼吸需求增加,呼吸机要维持设置的压力不变,则必须加大.

流量满足患者需求。

而V-A/C模式一成不变的流量则容易出现初期流量小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后期流量大超过患者需求,出现人机对抗。

因此,可对V-A/C采取了适当的变通,将方波改为递减波,此时在吸气初期满足患者高吸气需求,后期流量随着吸气需求逐渐减弱而下降,因此递减波的人机协调性较方波好。

然而,对于自主呼吸较强、通气需求较高,尤其在其吸气需求变化较大时,或者吸气流量需求波动较大的患者,递减波也难以满足,此时应用P-A/C更适宜。

患者吸气需求较高,V-A/C时即使增大递减波流量,也难以满足患者需求,人机协调性差,改为P-A/C后立即改善。

3.当患者出现自主呼吸时,呼吸力学监测还可靠吗?

V-A/C时峰压下降并不意味着气道阻力降低或顺应性增加,而是出现自主呼吸所致。

那用运动方程Ppeak=F×R+Vt/C+PEEPi如何解释呢?

此时的Ppeak不再是呼吸机监测的Ppeak,而应是跨肺压,R、Crs、PEEPi等不变的前提下,实际跨肺压不变,自主呼吸的出现使胸膜腔负压加大,从而使我们监测到的气道峰压降低而已。

同理,在P-A/C模式下,相同设置时Vt加大也并不意味着阻力或顺应性改善,有可能是自主呼吸所致:

Vt=(P—F×R—PEEPi)×C,虽然设置P不变,自主呼吸出现,使得胸膜腔负压加大,P不变,则跨肺压增大,所以此时的P应为“设置P+胸膜腔负压的绝对值”,故Vt加大。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ARDS患者在保留自主呼吸时,虽然肺顺应性很低,但在P-A/C模式下潮

.

气量仍然很高的原因。

该ARDS患者设置P-A/C,Pc:

10cmHO,PEEP13cmHO,监测Vte330ml。

实际跨肺压为43.322cmHO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