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0249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关系 考博专业知识整理.docx

专题目录

1、用20世纪国关史事例评论国际组织的角色和作用 P2-5

2、整理从维斯特伐利亚体系至今的国际体系(体系形成、转变原因,及其中涉及的权力、规范内容) P6-7

3、欧盟和东盟专题(比较其启动、持续发展动力、各自特征)。

EU注意共同体

文化的内容。

P8-14

4、中国的新安全观 P15-16

5、二战发生的原因、背景、大致过程,它与一战的相同及不同,它对国际关系

的影响。

P17-19

6、冷战的爆发原因,结束原因,对当时和现在的影响。

标出其中的标志性事件。

(比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涉及危机处理的理论) P20-24

7、二战后的美欧关系(放在国际体系中来把握) P25-26

8、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政策和方针 P27-29

9、核不扩散机制的作用,冷战后面临的挑战,其内在矛盾及可能的解决措P30

10、数次经济危机对国际体系格局的影响(eg1929、1997、20世纪70s及2008

年)。

重点落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上。

P31-33

11、应对气候变化(美、日、欧、发展中国家的博弈) P34-36

12、中国国际关系科学发展现状及中国学派的建立 P37-39

13、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P40

41

专题一:

国际组织

用20世纪国际关系史事例评论国际组织的角色和作用

国际组织是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产生了对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交往进行协调的国际会议以后,在实施国际会议定的多边公约及协定的基础上,出现了若干为特定目的而设立的一些常设机构。

这些机构成为国际组织的雏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国际组织。

一、20世纪成立的重要国际组织

1、一战后,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国联是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积极倡导建立的,其目的是建立制度化的多边机制以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

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注重民族自决、强

调国际法和国际制度的重要性。

它将维护国际和平作为自己主要的宗旨之一,大大丰富了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虽然无力制止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日本入侵中国等国际冲突,导致了国联最终的衰亡,但其具有多边和公开内涵的所谓新外交的意识却得以传播,并为UN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2、二战后,联合国作为国联的替代者,是世界各国以成立国际组织的形式

防止世界大战再度发生,谋求世界持久和平的又一次努力。

联合国作为当今世

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组织,开创了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根据《联合国宪章》,UN的最高纲领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全世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联合国的产生是建立在一系列政治设想之上的,它的成立是符合人类向往和平的愿望的。

成立60多年来,UN在推动世界非殖民化和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缓和国际冲突,确立集体安全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和完善国际法和各类国际行为原则、规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作为一个主权国家集合体的UN,常常具有显而易见的脆弱性和局限性。

冷战时UN成了超级大国进行冷战的工具,同时超级大国为了东西方斗争限

定在一定的范围,使冷战不升级为热战,也利用UN这个组织作为缓和相互间的紧张关系和处理危机的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说,UN起了东西方冲突的稳定器的作用。

3、构成现行国际经济体制三大支柱的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和

世界银行作为主要的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在缓和滞胀、调节贸易失衡、调整稳定

汇率、解决国际经济突发性危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①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

关贸总协定。

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

目前,世贸组织成员国的贸易量已占世界贸易的95%以上。

②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的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产

物,更是战后货币制度的核心。

其宗旨是作为一个常设机构在国际金融问题上

进行协商与合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等。

③世界银行,又被称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1945年

12月27日,28个国家政府的代表签署了这一协定,并宣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

1947年11月5日起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之一。

世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复兴。

1948年以后转向世界性经济援助,通过向生产性项目提供贷款和对改革计划提供指导,帮助欠发达成员国实现经济发展。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许多年来,美国人执掌世界银行和欧洲人把持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已经成为了国际金融领域心照不宣的模式。

4、除了以上的国际性国际组织,一些地区性组织也是20世纪国际关系领

域的重要行为体。

①欧洲联盟

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ies)发展而来的欧洲联盟(EU),是一

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一体化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程度不断深化的欧盟,已经成为全球区域一体化的“样板”;无论是其成员国中的法国、德国、英国等大国,还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欧盟,在国际关系的各项事务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东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作为东亚地区惟一的联系相对紧密的区域性组织,不仅把

东南亚十国涵盖其中;还通过10+1,10+3等合作模式,和中、日、韩三国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与欧盟相比,东盟的合作架构有多元性、过程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东盟以这些特点补充了世界的区域一体化的实践,并为东亚地区的稳定和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标志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前进了一大步。

二、国际组织的角色和作用

(一)为成员国展开各种层次的对话与合作提供场所

每个国际组织都是特定区域范围或特定问题的国际论坛,是一种常设的固

定的国际会议形式,是联接、沟通各成员国的纽带和渠道。

经由这一所有成员国平等参与的国际议事机构,各国可自由表达本国的立场观点,可充分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有利于国际社会形成和宣示某种世界舆论,有利于协调成员国的政策与行动。

比如联合国就是多边外交的一种组织形态,它为成员国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交往、会谈提供了方便的时间与场所,有利于成员国关系的发展和紧张局势的缓解。

(二)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和经济争端

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这项原则的实施,已

经不仅仅依赖争端当事国本身,国际组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成为和平解决国家间争端的有效工具。

许多国际组织的基本文件都将之列为自己的重要职能,并且规定了相应的解决机制。

成员国之间的争端,不论是政治性的还是经济性的,不论是寻求外交解决还是法律解决,国际组织都可以随时进入解决程序,促使或主持争端的和平解决。

从联合国到东南亚国家联盟,从国际法院到世贸

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国际组织以其大量实践证明了自己在和平解决争端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管理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社会公共问题

如同一国政府是其国内外事务的管理者,国际组织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了国

际社会共同事务的管理者的角色。

特别是在那些专门性或技术性领域,从邮政、电讯、海事、卫生,到气象、民航、原子能、知识产权,诸如此类,全球性或区域性管理规则的制订,管理机构的建立与运作,都是由相关国际组织来完成的。

尽管有人对这类管理性国际组织的成效一再提出质疑,但也不否认这些方面国家间合作的必要性。

在人们惊呼世界已进入一个地球村时代的今天,国际组织的管理者职能只会越来越加强。

现在的国际秩序就是由联合国在和平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及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世界经济协调机制等组成的。

(一)和(三)基本上是所有国际组织的共同特点。

(四)在成员国之间分配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收益

从世界范围来看,不论是自然资源的生产、开发和销售,还是资金的融集

和借贷,除了各国主权范围内的职能,还存在着一个在各有关国家之间公平、合理分配的问题。

这种国际分配者的职能非国际组织莫属。

从世界范围内石油、矿产物与农牧产品的生产数额、销售价格、进出口比例到国际资金向发展中国家的投放,其分配原则、分配方案的确定和实施乃至制裁措施的执行,现在都有赖于相关的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和商品协定组织。

在一定意义上,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能否建立,取决于现有国际组织分配职能的改进、完善和强化。

可用WTO、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为例。

(五)组织国际社会各领域的活动

促进国际社会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大大小小

的组织协调中心。

日益加强的全球组织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际组织者职能。

联合国就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的组织协调中心。

不论是对第三世界发展援助项目的制定、实施,还是促成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不论是全球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还是促进普遍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实现,都必须借助国际组织的组织职能,建立起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正常秩序。

尽管极少数国际组织的组织职能表现出一体化的倾向,但是就大多数组织而言,其组织职能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合作的形式,是一种非主权的行政职能。

(六)继续维持国际和平

借助国际组织建立成员的集体安全体系,维持和平、防止战争,曾经是几

代人的梦想与追求;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联合国的创立为标志,这一理念才得以逐步成为现实。

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既为合作协议的达成提供协商机制,也为协议的实施提供执行机制;在危机情况下,国际组织提供了危机各方协调矛盾利益、化解冲突的谈判机制,其合法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止鲁莽行动的作用。

除了联合国以外,非洲统一组织、美洲国家组织等都曾有效地缓和、平息了多起地区武装冲突和内部动乱,防止了战火的蔓延与升级,为恢复和平,解决争端奠定了基础。

(七)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渠道和推进器

以领土、主权和实力为基础的多国家体系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事实。

自形成民族国家体系以来,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没有一个国家不曾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各种战争。

强权政治一直在这一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但各国已越来越认识到有必要对这一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更是对这种体系缓慢地产生着侵蚀作用。

国际组织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人们谋略摆脱国际无政府状态,追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探索过程。

三、国际组织的局限性

1、国际组织是国家依据理想主义的目标建立,但以现实主义的方式行事的典型。

比如联合国是各国依据多边主义的原则建立的,但时常遭遇像在科索沃战争中一样,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置于一旁的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

2、国际组织的权力来源于成员国基于平等和自愿原则的主权让渡,而不是源于主权地位内在具有的自然权力。

因此,国际组织一般不拥有强制性的物质力量去推行和贯彻其决议,而主要依靠成员国出于“成本—收益”考虑的决策意志和政策选择,所以存在着“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缺陷。

3、二战后的主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都是由美国及其大西洋盟友建立起来的。

这些国际组织的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不仅反映了其建立之初的世界力量格局,

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立它们的大国的意愿,并成为这些大国制度霸权的来源。

21世纪初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改革现行的国际机制,不仅需要与其意志相称的物质力量,还需要革新现有的国际政治文化。

专题二:

与国际体系有关的权力与规范问

1648年、1815年、1919年和1945年的战后安排都力图解决如何限制和制约权力这一问题。

战胜国借助权力制约战略,限制和划分国际体系中的权力。

1、加强国家主权是最基本的战略。

主权国家通过划分政治单位来控制权力。

维斯特伐利亚最重要的目标是:

将国家权力和主权自主权从特定宗教中分离出

来,并将共和制、君主制国家置于平等的位置上,从而扩展了国际法的范畴。

在这些对宗教和领土主权作用的期盼背后,是将欧洲视为一个政治秩序的理解;并包含了一个共享的法制观念:

国家自主权是一个法律或法制准则,这一立场是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所不能挑战的。

这一理念表现了战胜国——尤其是法国和瑞典,削弱或消除神圣罗马帝国的宗教普世主义和等级控制的努力。

2、打破或分割领土单元,以分化权力能力。

其目标是确保没有国家拥有足

够的领土资产,从而支配体系中的其他国家。

在战后和平会议上,战败国没有

抵抗战胜国重新绘制地图的选择,而昔日霸权国的战败、崩溃(比如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为进行领土谈判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945年之后主权国家的增多也反映了主要大国通过加强国家自主权来限制权力的努力。

通过帝国的四分五裂,发达国家所拥有的权力潜力大受限制。

3、均势是最常见的。

各国发展一种安排,允许它们通过临时联盟汇聚权力,

抵消或反制国际体系中咄咄逼人的国家,这种制衡行为有助于国际稳定。

这种

行为的背后逻辑是:

通过权力反制来制约权力的集中。

维也纳安排援引了均势、均衡思想。

但实际的战后安排提出了更为精练的均势理念:

与其说物质权力能力的多少体现了均势,不如说均势主要体现各国就维持欧洲内部政治平衡达成了普遍共识。

4、制度约束。

各国为应对潜在的威胁和战略竞争,通过彼此限定的制度相

互联接起来。

主权国家在相互关系之中自我限定与承诺和,这是它们所能做到

的极限。

约束性机制包括条约、连锁性组织、联合管理责任、以及关于相互关系的一致性标准和原则等。

这些机制提高了“退出成本”,提供了“发言机会”,从而为缓和或解决冲突提供了制度化途径。

安全联盟是最重要的、潜在的广泛性约束形式。

联盟因对约束性关系的需求不同而各异。

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建立的体系对欧洲大国的约束颇为松散,仅限于偶尔的协商和反拿破仑联盟的继续。

1949年美国和欧洲缔结的安全公约则具有更大的约束力,尤其是在该制度建立起政府间规划机制、多国部队和一体化军事指挥之后。

5、正式的超国家一体化,其中一个联盟内各国之间的正式法律和制度义务

与国内法律和政治制度断难分开。

欧洲煤钢联盟是这一战略的最早典范。

法国、

西欧没有选择制衡德国或摧毁其工业基础,而是将德国约束在一个更为宽泛的

地区秩序之中。

战后国家所采用的权力制衡制衡的机制是在变化的。

威斯特伐利亚安排主要寻求欧洲国家的宗教和政治独立,它对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有助于分割乃至打碎权力。

维也纳协定和1919年、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安排因采用新的约束性制度和限制权力运用而知名。

20世纪的安排包含了建立全球性、区域性的多边制度和联盟,尽管在这些秩序中,均势和其他制约机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这些安排表明,管理、制约权力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机制变得更加多样、成熟,其约束也进一步体现出制度性意义。

专题三:

欧盟和东盟

欧盟和东盟(比较其启动、持续发展动力、各自特征)。

EU注意共同体文化的内容。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y,又称

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五国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目前拥有十个成员国。

欧盟的一体化程度正迈向深入,而东盟的一体化进程则起步不久。

两者还拥有不同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方式,它们的思维方式因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发展程度等因素也不尽相同。

一、启动

EU的启动原因是由于内部的安全因素。

二战后欧洲联合的最大障碍是处理法国与联邦德国之间的关系。

为缓解法德矛盾,时任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从法德矛盾的焦点煤钢问题出发,将两国的煤钢生产合并,进而消弭战争的威胁。

即舒曼计划从控制战争的物质条件着手,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设想,为日后欧洲联合的发展提供了模式和基础。

1951年4月1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签订了《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又称《巴黎条约》),并将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

到其他经济领域,推动了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

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签署,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欧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

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现有27个成员国。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启动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部因素的推动。

20世纪60年代末,越南战争的升级使东南亚局势动荡加剧,东南亚各国为防止印支半岛的动荡进一步在本地区扩散,加快了地区合作的步伐。

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

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这标志着东南亚地区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东盟成立之初只是一个保卫自己安全利益及与西方保持战略关系的联盟,其活动仅限于探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

二、持续发展力

欧盟的持续发展力是基于市场导向,即欧盟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基础都具备较为一致的发展程度,一体化的内在动力更多的是基于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加深的相互依赖,和技术发展的压力。

东盟则恰恰相反:

其发展动力是政策导向的,即虽然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是各国领导人基于地缘相近的

原则,更多的是通过政策协商的方式推进一体化的发展。

三、两个组织的比较

(一)区域一体化进程差异

欧盟的一体化具有渐进性,即从功能性领域逐渐外溢到全面、整体和复杂

的领域。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法国和西德为代表的西欧六国建立了最早的

一体化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使欧洲开始走上一体化道路。

50年代末期,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于60年代末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或欧洲共同市场。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

1月1日,欧元开始在银行、外汇交易和公共债券等方面正式使用。

从2002年

7月1日起欧元区国家的货币终止流通,欧元取代欧元区国货币,成为欧元区的单一法定货币。

相比之下,东盟一体化的发展特点却具有很强的阶段性、跳跃性。

东盟的

前身是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

盟”。

1965年8月,新、马分治,东南亚联盟由此陷于瘫痪。

1967年8月7目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

从东盟成立至第一次扩张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正是东南亚几国之间发生近代军事冲突和持续严重对抗的年代。

那个时代,东南亚的边界地区及各东南亚国家均存在政治不稳定,特别是印度支那战争的发生对东南亚各小国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格局发生巨变,东南亚的政治形势趋于稳定。

东盟为了减少内部隐患,增强外部抗衡能力以维持联盟的发展,重新构建联合的基础,即把重点放在经济合作上,扩大了联盟的规模。

(二)组织内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1.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

东盟作为东亚地区惟一的联系相对紧密的区域性组织,尽管成员国不少,但与北美和欧盟相比,不仅总量上微不足道,质量上的差距更是相去甚远。

在东盟10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又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不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GDP水平比较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3年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87美元,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而缅甸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

179美元,相差几乎200倍之多!

远远高于欧盟内部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30倍的差距水平。

东盟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极大的限制了各成员国相互协调经济政策的余地,限制了区域内贸易的发展,这种明显的内部差距可说

是东盟的一大劣势,或者说是一种先天不足。

2.欧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

与东盟相比,欧盟原15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距不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欧盟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上逐步趋同,形成了“北北”型的水平分

工模式。

其成员国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成员间的经济差距较小,这使得成员国之间的主权让渡相对较为容易,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发展较快。

2004年5月,欧盟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包括波兰在内的10个国家正式加入欧盟。

这使欧盟成员国之间经济差距扩大,给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欧盟发挥了“领航者”和“监督者”的作用,迅速推动新加入成员国向效率高、富有竞争力的市场经济转换,直到它们融入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组织机构与决策系统差异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内部结构和决策机制,而对于一个由国家组成的区域

性组织,内部框架是否坚实有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织的运行是否健康顺利。

1.组织机构

东盟只有东盟首脑会议和东盟部长会议两个决策机构,而且这两个机构不具有任何超国家的功能。

这是由于东盟采取了自由贸易区这种一体化形式,因此不涉及对外关税率的统一,只需要建立政府间合作性质的协调机构,并不涉及主权的让渡。

所以,它不可能像欧盟那样建立一种超国家形态的控制机制。

它的组织结构是非机制性的,比较松散。

欧盟的组织机构基本上根据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几个组织机构分别负责立法、行政和司法的职能,同时还带有超国家因素。

其中,欧洲理事会是欧盟的最高权力机构;欧洲理事会是其主要的决策和立宪机构;而欧洲议会则在某些领域有立法职能。

2.决策系统

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不仅是欧洲国家经济互动的过程,也是政治互动的过程,即欧盟成员国逐步将其国家主权部分地让渡给一体化集团共同行使,并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的过程。

被誉为“欧盟之父”的让·莫内说:

“欧洲的联合是西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重要的事件,这不是因为它成为一个新的强权,而是因为它引入了新的制度化方法。

东盟有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即“东盟方式(Asean、vay)。

“东盟方式”决

定了东盟和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区别,是东盟地区一体化模式的核心。

“东盟方式”更强调成员国的主权绝对平等,反对建立超国家权力机构,坚持全体一致和互

不干涉内政原则。

“东盟方式”曾被认为是灵活和充满生机的,但是近几年接踵而来的事件,包括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事件,使得东盟的这种“非正式”方式面临极大的变革压力。

制度性建设成为摆在东盟面前的重要问题。

东盟走向机制化是发展趋势,只是过程漫长,至少要等到各国经济水平接近及其他条件成熟之后。

四、欧盟和东盟的特征

(一)欧盟的特征

1、区域认同感强烈

①区域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