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2803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docx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整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理

1.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就是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

2.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运行机制又称经济机制,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组织或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各构成要素、各环节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方式及运作机理。

资源配置方式:

自然配置、市场配置、计划配置

3.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的联系

⑴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或制度属性,却和社会经济制度有紧密的联系。

⑵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由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⑶经济体制是较为灵活的,因此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4.商品经济的产生

自然经济是直接为了我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排斥社会分工,各生产单位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经济联系,紫檀经济是一种缺乏交换的、在生产单位内直接组织生产和自我运行的经济。

院士社会的经济完全是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

5.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形式;二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一种方式。

6.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

早期的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补充成分,在近代市场经济由许多市场共同构成的市场体系,生产要素市场相当发达,是自发的、盲目的、无政府状态的市场经济。

7.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现代市场经济是指在近代基础上有宏观调控或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

生产要素商品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产权关系明晰化、市场体系完善化、交易过程规范化、宏观调控间接化、保障制度社会化、经济管理法制化、经济运行国际化。

8.近代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区别

9.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10.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作用:

一是的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二是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自发的调节个人收入和社会财富分配。

11.供求规律的作用

一是对价格具有反作用,二是对价值决定具有反作用,三是市场供求状况直接反应经济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

12.竞争规律的作用

一是它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贯彻,二是它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三是它促使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13.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和缺陷。

积极作用:

一是以市场价格信号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二是自动按照市场需求调节资源流量与流向,实现产需衔接;三是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四是发挥竞争的优胜劣汰的功能,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

缺陷:

一是市场调节事后性和价格信号的滞后性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会导致严重的收入不均和两极分化现象;三是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和劳务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来加以分配;四是市场配置资源会带来内部经济利益和外部不经济的矛盾;五是市场配置资源不能自动地导向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六是市场调节有利于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引向垄断,从而损坏社会经济效率;七是市场调节难以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或阻止“泡沫”的毁灭。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市场经济。

一般性:

一是资源配置市场化;二是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和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完善的市场体系;五是经济运行法制化。

特殊性:

一是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来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三是国家宏观调控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四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16.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一、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二、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五、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17、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在结构,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在结构是指一种所有制体系所包括的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则体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结构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并存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及其客观规律必然性

1.我国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是由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的。

2)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3)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

4)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要求。

2.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合理化和发展趋势

所谓所有制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使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所有制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所有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

3)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结构,是从总体上说的。

19.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20.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关系的基础。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三是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不同地方,不同产业有所差别。

21.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22.社会主义社会的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就业岗位的渠道,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生力军。

当前促进其发展的重点是推进公平准入,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和规划公平,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交换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市场经济微观主体主要有两类,即企业和个人。

23.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与构成

24.产权

产权是由社会或法律规定保护的一组财产权利。

25.产权的特征(简)

一是排他性;二是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是完备的产权,是产权的特殊表现形式;三是产权应该具有确定的界限和范围;四是产权可以转让或授权他人行使;五是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

产权的界定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产权主体的界定,即该谁拥有一项产权问题;二是产权范围的界定,即一项产权所含的财产权利的边界问题。

26.明确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和前提。

(简)首先,市场经济市场的交换实质上是不同产权的交换,而产权界定中的产权主体界定直接地为市场交换创造了前提条件。

其次,明确的产权权利范围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逐利性的决定性前提。

最后,明确的产权界定也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平等性特征和自主性特征的物质前提。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经济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经济行为包括个人消费行为、储蓄行为和就业行为

29.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1.市场和市场体系概念

市场是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场所和领域,是一切交易关系的总和,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和主要载体。

市场体系是指在市场经济中,由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组成的全方位、互相依存的、开放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所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30.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

1)金融市场。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有限期让渡商品或货币的一种价值运动形式。

这种价值运动形式有两个特点:

一是所有权不发生转移;二是借贷行为发生后,价值单方面转移,不是对等交换。

金融市场一般分四类市场:

一是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专门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一般期限在一年以内。

二是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运营资金的市场。

三是外汇市场。

四是黄金市场

2)劳动力市场

3)房地产市场

4)技术市场

5)信息市场。

信息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市场的特点,表现在:

一是信息商品市场上没有明确的物质形态的商品,同一信息可以同时为多个部门、企业服务,因此,信息市场不存在对信息商品垄断的交易行为,二是信息市场的交易范围是同物质商品生产紧密联系的,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三是信息市场的交易活动具有多层次和间接性的特点。

31.深化价格改革,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深化价格改革,以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为重点,形成能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根本转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受政府管制,明显偏低,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

许多资源产品价格不能反映环境损害成本。

资源和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不能反映资源利用和要素使用的真实成本,既不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也不利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32.加强市场管理,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1.改善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是健全市场体系的宏观条件

2.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是健全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

职场中介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维护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服务的组织。

二是为扩大市场交易服务的组织。

三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功能的组织。

发展中介组织的意义在于:

一是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软框架”。

二是为市场交易顺利进行提供桥梁,为市场交易提供直接服务。

三是为流通企业与政府之间联系提供一种渠道,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中介。

市场中介组织是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在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中,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

33.MPS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

广义的国民收入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34.简答: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3)理顺分配关系,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35.怎样理顺分配关系,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①在初次分配领域,在增进效率的同时也增进公平

②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③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6.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1)提供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维护社会稳定

(2)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3)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4)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

37.深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求:

(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合理确定支付水平,使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针对国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

(4)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38.(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9.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局限性的表现

4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家手段、经济政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多看看)

41.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含义——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原则和行为准则,它通过各种调控手段的具体运用而体现。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基本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3)简答、简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具体政策?

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体系,具体包括

(1)财政政策,可以分为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规定和实现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是国家预算,主要包括:

税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财政投资;

(2)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主要包括:

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等;(3)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

42.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43.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

具体地说,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发展与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增长是只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量上的变化或增加,即指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增长。

经济增长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又是有区别的。

经济增长只是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其增长程度仅仅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以及它们的人均值的增长率来表示。

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以来,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

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必须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4.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型

1.二元经济结构:

2.二元经济结构转型:

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内容含: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45.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需要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简答)

(2)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46.我国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1、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包括:

一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是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三是工业内容的比例关系。

四是生产和基本建设之间的比例关系。

五是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之间的比例关系。

六是经济建设和人口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

七是地区之间、地区内部协调发展的比例关系。

八是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2、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是指以产业划分为基础的生产力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总体由哪些产业和部门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产业结构的均衡度,产业结构已经达到的阶段和水平称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度。

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产业结构划分方式是三次产业划分法。

其基本内容是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次产业;第二大类是指凡对初级产品进一步加工生产的部门,称为第二次产业;第三大类是指除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行业,称为第三次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具体表现:

一是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速度,从历史过程看,呈依次递增的现象,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依次增大。

二是在工业化初期,第一次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下降,劳动力的主要流向是第二次产业。

三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第一次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继续下降,减少的劳动力大部分流向第三产业,第三次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四是在后工业化时期,第一次产业的产业及劳动力比重继续下降或稳定,第二次产业呈现稳定或稳定增长,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及产值比重继续提高。

47.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概念。

主导产业是指能产生积极连锁反应、能带动一批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

其特点:

产品收入弹性高、劳动生产率上升的可能性大、关联效果比较大,能带动一大批产业共同发展。

基础产业是为人民生活和各部门生产经营创造物质条件和营造环境的产业,它包括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其特点:

一是为人民生活和各部门生产经营创造物质基础,二是属于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冶金工业、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

支柱产业是指其产值在现有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

其特点:

一是对国民经济贡献较大,在整个经济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二是该产业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三是支柱产业一般是竞争性产业,不仅国内存在竞争,而且国际市场上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次,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再次,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依托重大项目,集中组织攻关,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区域结构是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

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必须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加强国土规划,按照经济布局。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能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4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4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对外经济开放,是把一个国家的经济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作为世界经济运动的一个部分,鼓励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或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达到本国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本国经济的高效发展。

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政策保障。

1)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对外开放意味着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商品和生产要素方面保持广泛的联系。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形成国际分工,由此形成世界市场。

当世界市场形成以后,一国生产力的发展就对世界市场产生了依赖性,离开了世界市场生产力就很难得到迅速发展。

2)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因为: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社会分工发展过程,社会分工必然走向国际分工,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走向不断开放。

二是市场经济是一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要求在开放环境下进行资源配置。

三是在市场经济中,以价值增值为目的的商品交换以不断开放的市场我i条件。

3)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具体说:

一是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二是实行对外开放,可以使我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

三是实行对外开放,可以使我国获得后发性利益。

50.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任务

我国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

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将对外开放从南到北、由东到西逐步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开放地区包括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和内陆开放城市。

大体经历以下阶段:

一是1979年,赋予粤、闽特殊政策。

二是1979—1982年,创办经济特区。

三是1984年,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四是1985年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和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五是1992年以来,开放边境城市和沿边地带。

六是探索内地开放的新形式。

当前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主要就是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互惠、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51.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3)加强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

4)始终牢牢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52.国际收支平衡与社会总供求

在一般情况下,商品和资本的进出对国内总需求会产生如下影响:

商品出口引起总需求的扩大;而资本流入引起总需求的扩大,资本流出引起总需求的减少。

商品和资本的进出对国内总供给就产生如下影响:

商品进口引起总供给的扩大;而资本流入能增加进口,从而扩大总供给,资本流出会减少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