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2815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8.docx

最新版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28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三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

满分100分。

考试限定用时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48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4道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必须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1.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

这反映出当时

A.周王室的统治区域在不断地扩大B.宗法分封的秩序日益强化

C.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渐丧失D.诸侯国间的冲突逐渐加剧

2.

记述

出处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四民也。

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直,其事乱”

《国语·齐语》

“不以农战,则无官爵”

《商君书》

“(越国范蠡认为)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平籴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史记·货殖列传》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A.春秋战国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B.先秦时期国家对经济已有所干预

C.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D.先秦国家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东汉时期,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而来自贫寒之家,又才德兼备的,则很少。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孝廉制选人范围比较固定B.举荐权在地方士绅手中

C.汉代选官制度是重大倒退D.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4.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

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

”韩愈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在于

A.致力于复兴儒学B.主张儒、佛、道并重

C.创立了理学体系D.提出“致良知”学说

5.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沿革多变无规律可循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秦朝到唐朝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6.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

7.明朝中后期的山东博平县,“市井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湘鞋,纱裙细绔。

酒庐茶肆,异调新声,泪泪浸淫,靡然不振。

甚至娇声充溢于乡田,别号下延于乞丐”。

这反映出

A.商品经济的发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社会秩序和观念

C.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新思想的挑战

8.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

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9.《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

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

清廷前后态度的巨大迥异反映了

A.列强对华侵略放松B.中国近代化渐成潮流

C.列强资本输出减少D.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

10.下图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

导致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史料选取不同B.史学观念不同

C.内外时局不同D.政府性质不同

11.19世纪末,张之洞在武汉地区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劝农桑。

1890年创建两湖书院(黄兴毕业于此)。

1896年开始编练湖北新军。

这些行为表明张之洞

A.与维新派的思想趋同B.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进步的工具

C.意图推动民主革命发展D.以顽固手段维护清朝统治

12.下表为辛亥革命中独立的部分省份立宪派的政治活动

省份

代表人物

政治活动

四川

蒲殿俊

领导了保路运动,四川宣布独立后任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

湖北

汤化龙

与革命党合作,参与组织湖北军政府,革命党人负责军事,立宪党人负责庶政,并通电敦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

湖南

谭延闿

推动湖南独立,革命党人都督焦达峰被杀之后,担任都督,安定地方,援助湖北革命军,通电建议及早组织临时政府。

由此可见,立宪派

A.善于投机使革命潜伏着危机B.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在革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D.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

13.清末新政中曾出台《大清民国刑事诉讼法》,该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

“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

”该规定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

A.表明近代人权意识的影响扩大B.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财产私有权

C.折射出清末政治的民主化方向D.体现民主自由原则的法律认同

14.1938年,中共领导人的一则演讲提到,“抗日大学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一点没有用……没有汽车用两条腿走,男男女女从千里之外都来了……西北旅社住的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

”这反映出当时

A.国共力量的对比出现决定性转折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

C.全面抗战路线得到广泛关注支持D.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取得成效

15.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

这种“摘帽”现象

A.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B.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C.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要求

16.苏格拉底审判情况统计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有罪票数

无罪

票数

死刑

票数

反对死刑票数

怠慢和蛊惑青年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281票

220票

361票

140票

上表反映出

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真正广泛性B.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

C.公民的政治素养决定民主效果D.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17.西塞罗在谈到罗马法时说:

“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

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而且不得毁损该法。

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

”西塞罗认为罗马法

A.避免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B.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

C.体现了自然法的基本原则D.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

18.阿梅斯托认为:

“1492年那一年,不只基督教国度改头换面,整个世界也脱胎换骨。

把过去分立的文明结合在一起,使名副其实的全球历史——真正的‘世界体系’成为可能。

”下列对“那一年”表述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B.将大西洋由屏障转变成了通道

C.葡萄牙在新航路开辟中抢占了先机D.西班牙人寻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

19.下图是《英、美、德、中四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示意图》。

以下说法正确的足

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B.代表中国,因为西方列强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

20.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

这一措施客观上

A.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B.维持了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

C.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D.消除了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影响

21.“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

”这场运动是

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B. 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22.“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

”材料中的“实验”

A.加速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C.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23.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

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

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B.调整了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24.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但2015年3月冰岛宣布放弃加入欧盟,2018年6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

这表明

A.欧洲联盟随冷战结束已经失去其存在价值

B.冷战后欧洲各国都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大国强权政治仍然主导着欧洲的国际关系

D.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统治者从明朝灭亡中吸收的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明朝末年因“私征滥派,民不聊生”,终至“国祚随失”。

为了稳定对中原的统治,应当“蠲者蠲,革者革,庶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康熙主张“从来与民休息,道不在扰”,在他看来,“家给人足,而后世济”,“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惟频行减赋蠲租”,因此差不多每年都下令蠲免某地钱粮一年或几年,或蠲免一部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美国的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认为,应把发展工商业作为“联邦政府的主要目标”,“一旦制造业建立起来,并在我们中间生根,就会给美国伟大、光荣的未来开辟道路,并以此对付任何暴君的干涉”。

1790年汉密尔顿先后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共信用的第一份报告》《关于国家银行的报告》等报告。

在经过激烈辩论之后,得到国会的认可,这就使美国政府第一次有了明确的财政经济政策。

根据报告提出的原则和政策,在国家银行建立后,一个以国家银行为主干,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公司在内的金融体系逐渐形成,它们都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和运作形式。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举措及其体现出的立国方针。

(7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比清政府美国立国方针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

(14分)

(3)综上所述,简要说明你对国家确定立国方针的认识。

(4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大事年表

时间

变动

1638年

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1726年

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1791年

完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1859年

设“总税务司署”,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

1861年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

1901年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903年

 设练兵处,划一全国新兵训练;成立财政处,谋求统筹全国财政;设立商部,将矿物铁路总局并入。

1905年

设立巡警部,统理全国警务;设立学部,管理全国教育。

1906年

撤销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年

正式裁撤军机处和旧内阁,成立新的责任内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上表反映了清代中央机构的多次改革,请完整概括清朝中央机构改革发展的态势,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分析说明。

(12分)

27.(15分)人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些基本权利的总称,其内涵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人权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代。

……希腊思想家们从人性(自然)的角度审视城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享受城邦民主与自由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材料二近代人权主要是针对基督教神权而提出来的。

解决神性与人性的矛盾冲突,途径只有两条。

要么索性撕开神性的虚伪,理直气壮地给人性,给人的感觉和享受以合法的地位;要么坚守神性的理想,追求内心的圣洁和灵魂的自由,借以提升人性。

两条途径看似大相径庭,实则殊途同归。

材料三启蒙学者把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权”、“自由”具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

使启蒙运动成为近代西方观念变革的集大成者。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

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据材料一,分析古代希腊人权思想萌芽的基础及其人权思想的含义。

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两条“途径”的本质相同点。

(8分)

(2)据材料三,启蒙时代的“人权”又有怎样的新发展?

对近代欧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7分)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C2.B3.D4.A5.B6.C7.B8.C9.B10.C11.B12.D13.A14.C

15.D16.B17.C18.B19.C20.A21.D22.D23.B24.D

25.⑴举措:

蠲免租赋,减轻百姓负担。

(4分)以农立国。

(3分)

⑵不同:

以工商立国。

(2分)

原因:

清政府注重维护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6分)美国确立了代议制民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受来自欧洲国家的压力等。

(6分)

(3)认识:

立国方针的形成受国情制约;立国方针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4分,合理表述酌情给分)

26.(12分)答案:

示例一:

态势:

清代前期中央机构改革强化专制集权,而后期中央机构改革呈现近代化趋向。

说明:

清前期,为保证农耕经济发展,维护统一,巩固统治,需要强化君主专制。

清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但也表明该制度渐趋腐朽,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

清后期,列强侵华与不平等条约签订;清廷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西学东渐的深入;政治改革的推动.清朝中央机构逐渐近代化,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但也表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且其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和挽救清朝的封建专制。

示例二:

态势:

清代前期中央机构改革频率不大,职能相对稳定,而后期中央机构改革频繁,职能变化较大.

说明:

清前期,为维护统一,强化集权,中央机构出现了一些改革,但设军机处,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均是围绕着加强君主专制,且职能相对稳定.清后期,列强侵华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廷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西学东渐的深入;政治改革的推动.清政府中央机构多次变化,且出现多种近代职能的机构,如总税务司署、总理衙门、外务部、学部.责任内阁等.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且清政府对中央机构的近代化改革本质上是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和挽救清朝的封建专制.

27.

(1)基础:

城邦政治的发展。

(2分)含义:

人(公民)有享受城邦的民主与自由的权利。

(3分)

相同点:

都强调人性,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或都强调人文主义)。

(3分)

(2)新发展:

从精神、文化领域具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提出了维护人权的各种政治制度的构想及实现的途径)。

(3分)

影响:

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指导;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完善。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