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0308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读书笔记.docx

读书笔记之《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1

一、希腊文化的概况 1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1

三、赫拉克利特 1

四、德谟克利特 2

五、苏格拉底 2

第二章柏拉图 2

一、美学的基本观点 2

1.文艺对客观现实的关系 2

2.鄙视艺术的根源:

阶级根源 3

3.关于艺术美 3

4.对美育的看法 3

二、文艺的社会功用 3

三、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 4

第三章亚里士多德 4

一、亚里士多德 4

二、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 5

1.肯定艺术真实性 5

2.艺术有机整体思想 5

3.和谐概念 5

三、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 6

1.肯定文艺的社会功用 6

2.文艺的两种心理根源 6

3.文艺的目的 6

4.喜剧与丑 6

第四章亚历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

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 7

一、贺拉斯 7

1.关于文艺的本质 7

2.关于诗的功用问题 7

二、朗吉弩斯 8

1.关于崇高 8

2.关于文艺的现实基础 8

3.自然与艺术(天资与人力)的关系 8

4.文艺的社会功用 9

5.音乐与文学 9

三、普洛丁 9

1.“分享说”(“放射说”) 9

2.认识与评价 10

第五章中世纪:

奥古斯丁,托玛斯·亚昆那和但丁 10

一、奴隶社会的解体与封建制度的奠定 10

二、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 10

三、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 10

四、圣奥古斯丁和圣托玛斯的美学思想 11

1.圣奥古斯丁 11

2.圣托玛斯 11

五、但丁的文艺思想 11

1.诗为寓言说 12

2.《论俗语》 12

第六章文艺复兴时代:

薄迦丘,达·芬奇和卡斯特尔维屈罗等 12

一、文化历史背景 12

二、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领导地位 13

三、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13

1.古典的批判与继承 13

2.文艺对现实的关系 13

3.对艺术技巧的追求 14

4.文艺的社会功用 14

5.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4

第七章法国古典主义:

笛卡尔和布瓦罗 15

一、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15

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和美学 15

1.论美的定义 15

2.论文章的风格 15

三、布瓦罗的《论诗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15

1.理性主义 15

2.普遍人性论 16

第八章英国经验主义:

培根,霍布士,洛克,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和博克 16

一、培根 17

二、霍布士(附:

洛克) 17

三、夏夫兹博里 18

1.与经验派美学争论 18

2.新柏拉图主义美学观 18

3.美的形式 19

四、哈奇生 19

1.与经验派美学的争论 19

2.审美活动与感官活动的联系和区别 19

3.绝对美与相对美 19

五、休谟 20

1.美的本质 20

2.审美趣味的标准 20

3.文艺发展的历史规律 21

六、博克 21

1.崇高感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 21

2.崇高和美的客观性质 22

3.诗与画的区别 22

4.审美趣味的性质和标准 22

第九章法国启蒙运动:

伏尔泰,卢梭和狄德罗 22

一、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3

二、启蒙运动者对文艺的基本态度 23

三、狄德罗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23

1.戏剧理论 23

2.关于艺术、自然和美的看法 24

第十章德国启蒙运动:

高特雪特,鲍姆嘉通,文克尔,莱辛 25

一、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25

二、几个先驱人物 25

1.高特雪特 25

2.鲍姆嘉通 25

3.文克尔曼 26

4.莱辛 26

第十一章意大利历史哲学派:

维柯 27

一、十八世纪意大利历史背景和文化概况 27

二、维柯的生平和思想体系 28

三、维柯的基本美学观点 28

1.形象思维的原始性和普遍性 28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对立 28

3.形象思维如何进行:

以己度物的隐喻 28

4.形象思维如何形成类概念或典型人物 28

第十二章康德 29

一、康德的哲学思想体系 29

二、《判断力批判》 29

1.美的分析 29

2.崇高的分析 30

3.天才和艺术 31

4.美的理想和审美的意象:

典型问题 31

第十三章歌德 32

1.浪漫的与古典的 p413 32

2.由特征到美,“显出特征的整体” 33

3.艺术与自然 33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历史发展观点 33

第十四章席勒 34

一、《论美书简》和《审美教育书简》 34

1.艺术家与被表现对象的关系 34

2.诗——如何用形式征服材料 34

3.《审美教育书简》 34

二、《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35

1.感伤诗人的产生原因和心理特征 35

2.古代素朴诗人的心理情况 35

3.感伤诗与素朴诗的区别 35

第十五章黑格尔 36

一、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 36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6

2.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 37

3.艺术美与自然美 37

4.艺术的发展史:

类型与种类的区分 37

5.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情致说 38

6.冲突论和悲剧论 38

7.理想的人物性格 39

第十六章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 39

一、别林斯基 39

1.思想的转变问题 39

2.艺术的本质和目的 39

3.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现实诗与理想诗,“情致”说 40

4.典型说 40

5.内容和形式:

美 40

二、车尔尼雪夫斯基 40

1.关于美的定义 41

2.关于艺术 41

3.车尔尼雪夫斯美学思想的功绩和缺点 41

第十八章“审美的移情说”的主要代表:

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和巴希 41

一、移情说的先驱:

费肖尔父子 41

二、立普斯 42

三、谷鲁斯 42

1.游戏说 42

2.内摹仿 42

四、浮龙·李 43

五、巴希 43

第十九章 克罗齐 43

一、 克罗齐的哲学体系 43

二、克罗齐基本美学观点 44

1.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 44

2.直觉即艺术 44

3.直觉与艺术的统一还包括创造与欣赏的统一 44

4.美即成功 44

5.语言就是艺术,语言学即美学 45

6.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 45

7.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 45

8.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 45

9.艺术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 45

10.艺术不能分类 45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一、希腊文化的概况 P29

发源期 BC6 代表:

毕达哥拉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苏格拉底

转型期BC5雅典的黄金时代(伯力克里期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成自由批判,有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贸易战争中的文化思想交流。

极盛于 BC(5-4) 代表: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P.S. 古希腊文化主要是奴隶主文化,所谓“民主”也只是“有限的民主”,即奴隶主内部的民主。

除德谟克利特外器物大部分美学思想家都是贵族党。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P32

盛行于BC6,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从自然观点去看美学问题,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

首先他们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

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文艺思想“寓整齐于变化”原则的最早萌芽。

毕达哥拉斯学派说(柏拉图往往采用这派的话),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波里克勒特 《论法规》 P33

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认为圆球形最美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

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诸天音乐”)的概念,认为天上的诸星体在遵照一定轨道运动之中,也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

即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

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就像天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小宇宙”)的和谐与外在(“大宇宙”)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才爱美和欣赏艺术。

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三、赫拉克利特(BC530-BC470) P34

早期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观点的最大代表。

《论自然》

朴素唯物主义:

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是最基本的,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

辩证观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自然趋向差异对立,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类似的东西产生的,”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

强调世界的不断变动和更新。

“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

48

四、德谟克利特(BC460-BC370)P35

原子论创始人《节奏与和谐》、《论音乐》、《论诗的美》、《论绘画》 (皆已失传)

近似“余力说”:

“音乐是最年轻的艺术”,因为“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于正在发展的奢侈”。

这是近代席勒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

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才使人对物体产生“意象”(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

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五、苏格拉底(BC469-BC399)P36

标志着希腊美学思想的一个很大转变 《回忆录》(门徒克塞纳芬著)

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

美即效用:

有用就美,无用就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

这说明美不完全在事物,与人也有关系。

艺术摹仿自然,但模仿并非抄袭,艺术不应只描绘自然外貌的细节,而应“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状态”。

另外,还应该从自然形体中选择一些要素,构成美的整体,使艺术刻画出的形象比原来更美。

第二章柏拉图P39

一、美学的基本观点

柏拉图(BC427-BC347)《大希庇阿斯》、《伊安》、《会饮》、《理想国》、《法律》等

著作多用对话体(“直接叙述”)这一独立的文学形式写成。

运用与学术讨论即所谓的“苏格拉底式辩证法”。

这种辩证法特点在于侧重揭露矛盾,剥茧抽丝地逐层揭露矛盾。

柏拉图在政治上的基本动机就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足以维持贵族统治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

他的思想在文艺复兴运动和浪漫运动中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文艺对客观现实的关系

理式说:

(理式世界第一性、感性的现实世界第二性、艺术世界第三性)

理式是指最高的绝对理念,是永恒真实的,独立于人而存在。

客观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至于艺术,又是客观世界的摹本,因此相对于真实的理式世界来说,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所以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

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与客观现实世界,而客观现实世界又依存于理式世界,艺术世界与真实的理式世界隔了三层,从而不具备真实性,不能真实地表现现实。

柏拉图的这种观点以其客观唯心主

义哲学观为基础的。

唯心哲学都是神权社会的影子,柏拉图所谓的“理式”其实是神,他的客观唯心主义正是保卫神权(贵族统治)的哲学,而神权正式没落贵族阶级所利用的思想武器。

柏拉图强调理式世界的永恒性,实即强调贵族政体的永恒性。

P44-46

2.鄙视艺术的根源:

阶级根源

由于柏拉图否定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见不出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柏拉图将人所分为的九种等级中,诗人和艺术家位列第六,而“达到美感教育最高成就的人”,即“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位列第一。

这种等级区别根源于柏拉图对艺术的鄙视,表现在:

艺术包括手艺,一般由奴隶从事,艺术家的地位是卑微的,他们所创作的只是手艺活儿。

而第一等人是贵族中文化修养的最高代表,他们无需亲身创作,他们只要静观,因为柏拉图认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是凝神观照,此时产生的“无限欣喜”是最高的美感,而且这种美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他们所观照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感性的不真实的艺术品,而是最高的永恒的理式,是不带感性形象的美,是一种抽象道理,即哲学。

P.S.希腊人所了解的“艺术”(tekhne)是指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不仅包含我们所说的艺术还有我们称作“手艺”(“匠”)的部分。

3.关于艺术美

既然美来自绝对理式,且艺术是不真实的,那艺术作品可否用“美”来形容?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本的摹本,然而毕竟直接或间接摹仿了理式世界,因此还是能够“分享”一点理式的美,但却是微不足道的。

另外,根据“灵魂轮回”说,感性事物之美是灵魂隐约“回忆”到它在未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理式世界的美),因此与理式美还是有一点联系的。

但柏拉图始终将艺术美看作绝对美零星模糊的摹本,并且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世界比艺术世界更接近理式世界。

美不能沾染一点感性形象,否则就不完满了。

4.对美育的看法

美育首先使一个人认识到个别具体形象中的美;接着又使其“学会了解此一形体或彼一形体的与其他一切形体的美都是贯通的”,即从许多个别的美的形体中见出的美的形式;再进一步又使其学会“把心灵的美看的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即达到理式世界的最高的美。

二、文艺的社会功用P52

柏拉图对诗和艺术的社会影响具有深刻认识,因此在制定理想国计划时,他充分考虑了艺术对理想国的影响和作用。

理想国的理想是“正义”(即各阶级各司其职)。

建设理想国,就要培养保卫城邦的正义的人,各类公民应各司其职。

公民分三个等级,最高的是哲学家,他们拥有理智;其次是战士,他们具有意志;最低的是农工商,他们具有情欲。

要达到正义,意志和情欲都必须要为理智所统治。

艺术是否能发挥这种作用呢?

柏拉图首先对文艺作品的内容进行讨论。

第一,荷马史诗和悲剧、喜剧的影响都是坏的,因为它们既破坏了希腊崇拜神和英雄的中心信仰,又使人性格中的理智失去控制,所以破坏了“正义”。

(悲剧“拿旁人的灾祸来滋养自己的哀怜癖”;喜剧使人“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

第二,文艺摹仿的方式对人性格的影响也是坏的,反对理想国的保卫者从事戏剧摹仿和扮演,原因有二,一是保卫者应专心保卫国家,一心不能二用;二是摹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坏

人或软弱的人,长此以往,保卫者的性格也会受到玷污。

因此,柏拉图对诗人下了逐客令。

他认为诗总能歌颂神和英雄,内容上只能说好,另外形式要简朴,并且要固守几种类型。

其次柏拉图又对音乐进行了检查,检查的结果是只有两种类型的音乐可以保留,一是用于逆境,表现勇敢如战斗意味强的佛律暌亚式;二是用于顺境,表现聪慧如音调简单严肃的多里斯式。

P.S. 文艺摹仿的方式:

1.完全用直接叙述,如悲剧、喜剧。

2.完全用间接叙述,“只有诗人在说话”,如颂歌。

3.头两种方式的混合,如史诗和其他叙事诗。

第二种方式是柏拉图认为最好的,最坏的是戏剧性摹仿。

总之,根据政治教育效果的标准即文艺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标准来衡量,柏拉图否定文艺的社会功用。

但柏拉图确是西方将政治教育效果作为文艺评价标准的第一人。

三、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P57

第一种解释:

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其处于迷狂状态,将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纵其进行创作,即诗人是神的代言人。

(《伊安》)

第二种解释:

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回忆。

灵魂隐约回忆到它未依附到肉体之前在理式世界所见到的理式美。

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现象,而且是罪孽的惩罚。

但灵魂的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

(《斐德若》)

P.S.柏拉图在《斐德若》、《会饮》篇的对话中经常拿诗和艺术与爱情相提并论,是因为文艺和爱情都要达到灵魂见到真美的影子时所发生的迷狂状态。

这种观点强调文艺的无理性,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是反动的,但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新柏拉图主义的普洛丁。

灵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P60

柏拉图将理智与灵感完全对立,否定文艺创作中理智的作用;将天才与人力完全对立,这里天才等同于灵感,人力等同于创作技巧,因此否定艺术技巧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因为单凭技巧不能创造文艺。

但柏拉图承认艺术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

但他所谓的感染力以灵感为基础,而不是实践生活和作品的艺术性,归根到底仍在宣扬神的伟大。

P.S. 文学家的三条件(《斐德若》):

“第一是生来就有语文天才,其次是知识,第三是训练。

第三章亚里士多德 P66

一、亚里士多德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总结的时代:

总结了希腊文艺的最高成就;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

他从自然科学的较发达的基础上,达到了自然科学观点和社会科学观点的统一。

“理”即在“事”中,离“事”无所谓“理”。

一切事物的成因不外四种:

材料因(自然),形式因(作品的形式),创造因(艺术家的摹仿活动),最后因(过程趋向具体内在的目的即材料终于获得形式)。

人类活动不外三种:

认识或观照(人生最高幸福),实践行动(公民应尽的职责),创造(艺术活动)。

《诗学》、《修词学》(西方最早具有科学系统性的

有关美学著作)、《形而上学》、《物理学》、《论工具》(欧洲第一部逻辑学)等。

理论性科学

数学、物理、形而上学

为知识而知识

共同任务:

求知识

实践性科学

政治学、伦理学

指导行动

创造性科学

诗学、修词学

指导创造

二、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P72

1.肯定艺术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将我们现代所谓的艺术(Tekhne)(如诗歌、绘画等)等称作“摹仿(mimesis)的艺术”,并由此见出艺术的共同特征在于摹仿。

与柏拉图截然相反,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并且肯定艺术比现实更为真实,因为艺术摹仿的是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这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亚里士多德对美学最有价值的贡献。

P.S.对诗的真实性 《诗学》第九章“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

……真正的差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诗比历史是更哲学,更严肃的:

因为诗所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而历史所说的则是个别的事。

……”

对于艺术摹仿自然的创作方法 《诗学》第二十五章 “象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

对美的定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这就是“艺术幻觉说”的起源,即艺术逼真不等于事实真实,艺术作品的内容即使是虚构的,但只要合情合理,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就要我们区分出“不合情理的可能”和“合情

合理的(即于理可信的)不可能”。

不合理的可能具有偶然性,见不出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而合情合理的不可能是指假定某种情况是真实的,在那种情况下某种人物做某种事和说某

种话就是合情合理的,可以令人置信的。

事实上虽不真实,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认为诗比历史更为真实,就是因为诗所写的现实是经过提炼的现实,比带有偶然性的现象世界更高一层的真实,更具有普遍性。

而且,艺术可以化自然丑为艺术美。

另外,由于必然性和普遍性要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因此人也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见出典型性。

所以诗要通过行动揭示人物事迹中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P.S.《诗学》第二十四章“……荷马把说谎说得圆的艺术教给了其他诗人。

秘诀在于一种似是而非的逻辑推理……”

2.艺术有机整体思想P77

形式上的有机整体其实就是内容上内在发展规律的反映。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而部分组合

的原则就是事物各部分的内在规律。

在有机整体中,各部分紧密相关,见出秩序,因此,各部分在整体中不但不可缺少,而且连位置也不可随意移动。

P.S.《诗学》第八章“一个完善的整体之中各部分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任何一部分被删去或移动位置,就会拆散整体。

因为一件东西既然可有可无,就不是整体的真正部分。

”一个整体中一切都是必然的、合理的,无任何偶然或不合理的因素夹杂其中。

基于这一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希腊文艺的最高成就是悲剧,因为它的结构比诗更严密。

而诗和戏剧

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情节结构,而非人物性格。

因此,诗的结构要见出内在联系的单一完整的统一体,即“动作或情节的整一”。

后来新古典主义又在次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的整一和时间的整一,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三一律”。

3.和谐概念P79

和谐是建立在有机整体的概念上的:

各部分的安排见出大小比例和秩序,形成融贯的整体,

才能见出和谐。

但与后来许多美学家(如康德)将次概念视作单纯形式美因素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由内容决定,因为各部分组合的原则要以事物的内在逻辑为基础。

因此,

“音乐是最具摹仿性的艺术”,音乐的节奏与和谐不是由形式见出,它之所以被称为“和谐”

,是因其所表现的内容与人的心情具有一致性。

音乐发映心情是最直接的,打动人心也是最直接的。

因此教育作用比其他艺术较深刻。

P.S. 亚里士多德认为“摹仿”不是被动的抄袭,而是要发挥诗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是反映浮面的现象,而是揭示本质与内在联系。

诗人必须要有清醒的理智。

三、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

1.肯定文艺的社会功用

柏拉图强调绝对理智,因此人的本能情感欲望都应当加以抑制,而文艺正好迎合这方面的需要,所以文艺具有败坏道德的负面作用。

与此相反,亚里士多德强调理想的人格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

当中也包括人的本能情感欲望,文艺满足这些需要,因而能够使人得到健康发展。

所以它对社会是有益的。

2.文艺的两种心理根源(内容和形式分不开)

一是出于摹仿本能,因为摹仿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从而使人获得知识,产生快感;(内容)

二是出于爱好和谐和节奏的天性,摹仿的东西若见出和谐与节奏,就能产生快感。

(形式)

3.文艺的目的

柏拉图片面强调教益而扼杀快感。

亚里士多德则既强调教益,也强调快感,即审美标准与

道德标准兼备。

审美(Aesthetic)的标准是基本的,道德目的是附带的。

这在其悲剧说、过失说和净化说中都可以见出。

悲剧说:

最完美的悲剧里情节结构要复杂曲折,摹仿的行动应引起哀怜和恐惧。

情节转变应有由福转祸满足道德感,结局应该悲惨。

主角应是好人,悲剧人物在道德品质上应该

“和我们自己类似”。

悲剧主角过失说:

在悲剧中,悲剧的主角“祸不完全咎由自取”,即“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同时,“祸有几分由自取”,即道德上不是好到极点,“和我们自己类似”,因小过失而引起大错,因此引起我们的恐惧。

悲剧净化说:

通过艺术,可以使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得到宣泄而达到平静,从而恢复和保持健康的心态,有益于社会。

悲剧可以净化人们哀怜和恐惧两种情绪,因此可以使人获得快感。

但这种快感不同于其他快感(如喜剧所获得的快感、摹仿中认识事物产生的快感、节奏与和谐产生的快感等),是悲剧所特有的快感。

P.S. 亚里士多德的局限性:

悲剧主要的道德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