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3093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7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理解积累一些与艺术有关的词语。

学生从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先谈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加深认识,增长新知。

21.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

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

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

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

《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

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

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写什么?

蜀中:

四川。

戴嵩牛:

戴嵩画的牛。

预设:

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斗牛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

(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

(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

(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

(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

为什么?

(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

先想象一下,再回答。

(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

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

(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不要迷信权威;

要勤于观察;

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

(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

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课题

文言文二则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课件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

课题】

(板书第一则的题目:

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课前安排学生朗读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可以增加积累,学到积累古诗的一种方法——按主题归类,另外,《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表现的也是友情主题,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新课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

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

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

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

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

伯牙弹得好吗?

锺子期会欣赏吗?

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会怎么赞美他?

(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

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

还会有哪些景色?

还会有1:

鸟语花香。

2:

春天百花盛开。

3:

冬天白雪皑皑。

……)

②师:

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

“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

④师: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

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

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

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太山巍巍)

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汤汤乎若流水。

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

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

寂寞。

忧虑。

渴望。

⑥师:

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

激动。

充满希望。

欣慰。

⑦师:

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

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

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

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

但课文最后一句。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

你们想知道吗?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

如果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期两人的默契程度,通过与一般人对伯牙的赞美作对比,知道只有两人的关系达到这种程度才能成为知音。

出示俞伯牙悼念锺子期的一首短歌,教师配乐朗诵。

学生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俞伯牙对锺子期的深切怀念,对“知音”一词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

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

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

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

然后交流。

2.师: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

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3.师: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打击乐器B.膨胀C.发动D.弹

1.锣鼓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

2.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3.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4.老师鼓励我们坚持练字。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巍巍乎若太山。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俞伯牙把锺子期看作知音,仅仅是因为锺子期能听出他弹奏高山和流水的曲子吗?

2.锺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把琴摔坏,终身不想再弹琴呢?

【答案】

一、1.A2.B3.D4.C

2、1.像大山一样高峻。

2.认为世上再没有让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三、1.不是,俞伯牙的心思锺子期全都能看懂。

2.他认为世上再没有让他为之弹琴的人了,再也没有像锺子期那样真正听懂他琴声的人了。

第二课时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板书课题:

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

“书”是什么意思?

“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

(“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

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

他喜欢这幅画吗?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出示戴嵩和《斗牛图》的相关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画家和作品的地位,为下一步表现牧童的大胆行为蓄势,能更好地表现中心。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

“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戴嵩《牛》)

出示课文大意:

【课件8】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

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

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杜处士好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

——“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

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

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牧童笑掉尾而斗)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并且读出节奏,实际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

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伯牙鼓琴

千古知音

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绝弦

锺子期听巍巍汤汤死

书戴嵩画牛

杜处士好锦囊玉轴

戴嵩《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