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3362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精品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你们知道吗?

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一个人在异乡漂泊两年,这天又到了重阳节,他看到人们亲人团聚,自己却孤零零的一个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范读这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如果你就是王维,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五、 

图文结合,品诗眼,悟诗情。

(一).学习品读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设置情境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感受到了深深地思念。

(板书:

思念) 

(三)、指导书写生字,异。

下面把这个字送进田字格里,需要注意什么?

现场写,教师展示,点评 

王维深深的思念着他的亲人。

那么,远在家乡的亲人们此时又在做什么呢?

(四)、学习诗句:

板书:

登高,插茱萸 

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兄弟中的一个,想到王维,你想对他说什么?

(五)、设置情境读:

六、填空背诵。

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体会到了那份深深的思念,同学们能够带着这份感情背诵这首古诗吗?

(同桌互相背诵,再指名背诵) 

_______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每逢佳节----------。

遥知兄弟---------,遍插茱萸-------------- 

七、拓展古诗,畅谈佳节。

孩子们,除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两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学生自由读。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2、师生对译读。

端午这个佳节因何而来的呢?

生:

千百年来,人们都说是因屈原而起的。

可笑的是,楚江水浩浩荡荡,奔流而去。

堪笑楚江空渺渺。

竟然也洗不去屈原所早熟的冤屈啊。

孩子们,这首诗写了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呢?

3、师生对译读 

秋天的夜晚,银白色的烛光冷冷地照在屏风的画上。

一个宫女正挥舞着小扇子扑打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不知不觉就已经是深夜了,她坐在那冰凉的台阶上抬头眺望着天空, 

天空上那牵牛星和织女星让她想起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那故事太动人,以至于今晚怎么也睡不着了。

孩子们,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呢?

4、总结传统节日和习俗(拍手读):

九月初九,重阳节,插茱萸,登山顶。

正月初一,春节,贴春联,拜新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舞长龙,看花灯。

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

…… 

八、总结:

同学们,回顾这堂课,我们读懂了王维的思乡之情,了解了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呢!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能爱上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也能去收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哦。

九.板书设计。

登高 

思乡 

插茱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背诵古诗及理解诗意。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文资料袋、学习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 

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及习俗呢?

下面我们完成个连线游戏吧。

正月初一 

重阳节 

吃元宵,闹花灯 

正月十五 

中秋节 

贴春联,拜年 

五月初五 

春节 

吃粽子,赛龙舟 

八月十五 

元宵节 

吃月饼,赏月 

九月初九 

端午节 

插茱萸,登高 

评价并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多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2.师:

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

(“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

(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明确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知道这首诗所描述的传统节日。

3. 

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

特别是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解题: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

忆:

思念,想念。

山东:

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

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四、初读古诗 

,质疑课题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师范读,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划节奏。

3、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多形式读古诗。

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五、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

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

(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

出示第一句诗:

2.抽读。

3.重点体会:

异乡异客。

(1)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

(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2)不过老师有个疑问:

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

你们从哪个字体会到的?

4、重点体会“独”。

(1)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2)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

指导朗读。

(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二)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

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课件出示:

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

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

用三角形表示出来(倍) 

2.抽读,思考“倍”字是什么意思?

对,那么“倍思亲”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 

3.这句话中“逢”是什么意思。

(抽生说。

) 

4.齐读句子,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这句话说明王维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现在你对这个“倍”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A妈妈外出打工,我平日里常常---------,每逢佳节时,____ 

B独在异乡的妈妈,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6.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7.指导诵读:

指名读,小组读, 

(三)感受兄弟情深。

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

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朗读:

2.合作探究。

(1)生读句子,把不懂的词语圈出来。

(2)请同学们相互讨论,或查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联系自己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对此展开了充分的想像。

4.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5.角色吟诵:

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

六、情景诵读。

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说整首诗的意思) 

3.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

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背诵) 

七、拓展(同步阅读)。

请同学们打开学习单 

,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方式方法,来自主学习《泊船瓜洲》。

学习古诗的方法:

借助注释,借助插图 

抓关键字,想象画面 

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八、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在不知不觉间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

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回归课文,总结第九课中所学三首古诗。

1.吟诵。

(1)举国欢庆,共度春节时吟诵:

(2)祭祀扫墓,怀念故人时吟诵:

(3)独在异乡,想念亲人时吟诵:

2.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化瑰宝,让我们多学习古诗,热爱古诗体会我国文学博大精深,让其源远流长吧!

1、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艺术形式的美。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

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前板书)齐读课题。

二、揭示课题。

初读古诗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更想念亲人;

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同学们读得太有感情了,那作者王维究竟何许人也?

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呢?

谁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

给大家展示一下:

作者,背景。

4、你们预习的真好,其他同学也要向他们学习这种课前预习的好方法。

重阳佳节本色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早早的品尝到漂泊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

下面我们就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师范读,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韵味。

4、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生字宝宝也来了,快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课件)生开火车读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生汇报)师重点强调“插”的写法,范写。

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生字宝宝满意的离开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怎么样?

把生字带回课文再读,注意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6、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

(出示课件)

你们读得真棒,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

上节课我没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生汇报,师板书。

听:

听录音读准字音。

读:

读通、读顺课文。

译:

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

品读、感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

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1、诵读断句 

2、查找资料 

3、理解诗解 

、体味诗情。

我们继续运用这些方法穿越时光的隧道重返唐朝,看看少年王维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事来写这首诗的。

请你再读古诗:

逐字逐句的体会诗句,不明白的地方看书下注释,查阅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

体会意境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

②不过老师有个疑问:

还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

先自己说一说 

②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

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

(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看谁能真正了解王维,想象合理:

2.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引诵:

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

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时,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里的亲人说:

“_每逢佳节倍思亲___”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

小结语:

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这众人团聚欢笑的重阳佳节,远在异乡的王维可能在哪里?

他看到的什么情景?

他耳边传来的是什么?

他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有的说,王维可能在旅店里,听见街上人们呼朋引伴相约去登高,而自己却孤独寂寞,十分惆怅,想起了遥远的故乡与亲人;

有的说,王维也随着人流来到当地的高山上,看见大家都插上了茱萸,不由地想起往年与兄弟们一起说说笑笑,一起登上家乡的最高峰的快乐情景,嘴角不由浮现出笑意。

而这时一阵喧闹声让他意识到自己是旅居他乡的客人,不由心中浮现出淡淡的乡愁,他极目向远处望去,可浮云遮望眼,他多么想插上翅膀,飞到家乡,飞到亲人中间呀 

5.指导诵读:

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

2.朗读: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

为什么说“少一人”?

4.想象画面:

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说诗意) 

5.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6. 

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

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

读这两句。

(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四、感情诵读。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配乐读:

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

3.背诵:

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

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

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读准“茱萸”的读音,理解“忆”、“独”、“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4. 

阅读古代优秀诗文,了解传统节日及习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感悟诗人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感受“忆”字包含的家人之间互相牵挂的美好情谊。

教学方法: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借助朗读与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

一、 

回顾导入 

1.孩子们,我们中国有不少传统佳节。

春节里,我们放烟花爆竹,贴年画对联,王安石的元日就写出了我们的欢喜——生背《元日》。

2.刚刚过去不久的是清明节,我们祭祖扫墓,怀念逝去的亲人,大诗人杜牧清明节是这样写的——生背《清明》。

3.背得很流畅,看来学得很扎实,今天老师带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 

解题,导入主线 

1.齐读课题 

2.诗题很重要,是我们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

诗题比较长,我想请同学来帮我们把停顿读出来。

生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 

3.停顿读的很准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读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打开书,建议大家结合注释想一想。

(引导学生理解“忆”、“山东”、“兄弟”) 

PPT出示“忆”造字起源,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

学生交流。

(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亲人们。

5.你们读懂了诗题的意思,让我们将意思记在心中,一起来再读诗题。

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古诗的味道可以读出来,思念的感觉也就慢慢读出来了。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1.诗题中的一个“忆”就写出了满满的思念,诗中又表达着怎样的情感呢?

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要求: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同桌之间互相听一听、评一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指名读,男生、女生,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预习做的不错。

3.除了流畅的读出来,还要带着感情读,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相通。

介绍诗人:

王维,唐代诗人,少年聪慧,9岁就以文才出名。

王维15岁时离开了家乡,远到京城长安求取功名,这首诗就是他17岁那年所写。

(请班上的朗读小达人帮我来读读) 

4.通过诗人的介绍你读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画一座山山,右边写上家乡。

5.年少的王维身在他乡,孤独一人,又到重阳佳节,心中怎能不思念呢。

请同学们听教师读,一边听一边感受古诗的节奏。

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与文中人物一起高兴、一起悲伤。

我们来试一下吧,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了,尽情感受文字的温度。

男生读、女生读。

走进古诗 

1.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