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山花灯的四进看民族文化的普及与提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3418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独山花灯的四进看民族文化的普及与提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独山花灯的四进看民族文化的普及与提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独山花灯的四进看民族文化的普及与提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独山花灯的四进看民族文化的普及与提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独山花灯的四进看民族文化的普及与提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独山花灯的四进看民族文化的普及与提高.docx

《从独山花灯的四进看民族文化的普及与提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独山花灯的四进看民族文化的普及与提高.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独山花灯的四进看民族文化的普及与提高.docx

从独山花灯的四进看民族文化的普及与提高

“四进”活动助推独山花灯普及与提高

孙世富

独山是贵州南路花灯的发源地,以花灯为代表的戏剧艺术是当地的特色文化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创新,花灯创作高潮迭起、好戏连台,大量的新人新作不断涌现,更让独山花灯舞台焕然一新、耀眼夺目。

独山先后被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授予“花灯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2008年6月,独山花灯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全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在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3月短短半年时间,独山实现了“贵州—全国—维也纳”的“三级跳”:

2008年10月,独山花灯合唱《干哥干妹踏青来》获“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合唱类铜鼓奖;2008年11月,独山花灯合唱《独山开财门》、《干哥干妹踏青来》、《踩新台》获首届中国民歌汇演C类混声合唱银奖;2009年3月,独山花灯合唱《开财门》、《梅花》、《干哥干妹踏青来》、《踩新台》、《牵牛郎郎要接亲》亮相“2009维也纳春季世界合唱音乐节”首场音乐会,独山花灯以优美的音乐曲调、婉转动听的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布依族的原生态神韵、灯戏兼容的独特魅力,让世界各国友人聆听了源自中国贵州高原的天籁之音。

独山花灯的“三级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独山花灯文化长期发展和积淀的必然。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新时期新思潮的激荡和碰撞下,是什么使独山花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三级跳”呢?

是独山花灯继承了民族文化精华,注入了时代审美元素,达到了质的飞跃和艺术上的升华的结果,而独山近年来开展的花灯“四进”活动显然成为了产生飞跃和升华的关键性因素,因为花灯“四进”活动实质就是民族文化的一项普及工程,这样的普及工程对于提高和升华民族文化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

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提高是普及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没有普及的提高是缺乏生命力的,没有提高的普及是缺乏灵魂的。

独山花灯曾一度辉煌,但和其他民族文化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艺术人才、审美取向、创新能力等方面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如何在普及中提高独山花灯水平成为了独山县继承、发展、繁荣民族文化的一大课题,2007年,在独山花灯老艺人和专家学者的精心策划下,独山花灯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的“四进”活动应运而生。

下面笔者就独山花灯如何在“四进”活动中做到在普及基础上提高,由提高进一步促进普及谈几点尝试性的看法。

一、独山花灯发展的困境决定了花灯“四进”活动是普及和提高花灯水平的必然选择

首先,花灯演艺人员逐渐减少制约了花灯艺术的普及。

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群众文化兴趣转移,基层文化服务单位裁员等方面的因素使花灯演艺人员日益减少,据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县乡村固定花灯队有160余支,但现在仅有70余支,艺术人口的缺乏导致传统花灯本质的东西如音乐唱腔等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外来曲调或创作歌曲,独山花灯的民族文化元素正在削弱,花灯文化的普及渐入困境,提高花灯艺术水平便成了无水之源。

其次,花灯创作队伍的老化影响了花灯艺术的提高。

我县的花灯老艺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以五、六十年代有大量的创作剧目上演,即使七十年代花灯移植样板戏演出也曾辉煌一时。

但自八十年代中期县业余花灯队最后一次演出大型花灯剧《七妹与蛇郎》之后,就没有能力编演多幕花灯剧,甚至也没有能力演出已有的传统剧和新编剧了。

目前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艺人大多已经人去艺绝,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也是寥寥无几了,后来经过县文工团和职校花灯班培养出来的新一代花灯传人由于经验不足,积淀不够,没有能力创作出可以和《七妹与蛇郎》等经典作品媲美的花灯精品了。

人才的青黄不接,创作能力的萎缩,使独山花灯在一个较的历史时期内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群众基础,而且需要层出不穷的艺术精英。

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储备人才,提升文化素养,培育文化元素的根本前提,其关键在于如何普及;层出不穷的艺术精英是继承发展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打造艺术精品的重要保证,其关键在于如何提高。

独山花灯这一民族文化艺术要走出困境,普及和提高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普及和提高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而我县开展的花灯“四进”活动便成为了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有效平台,“四进”活动对花灯的普及不言而喻,达到了真正的普及,提高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

二、花灯“四进”活动对普及和提高独山花灯水平的重要作用。

1、花灯“四进”活动为继承和发展独山花灯精华元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独山花灯戏剧目有140余出,其中早期条纲戏剧目有85出,移植剧目有27出,新创剧目有29出。

灯戏的身段、手式有十余种;脚位步法有20余种;扇帕动作有20余种;舞蹈身段有40余个。

花戏音乐唱腔有30余种。

过场曲牌28个,锣鼓曲牌50余个。

但在开展花灯“四进”活动之前,由于艺术人口的缺乏,传统花灯本质的东西如音乐唱腔等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外来曲调或创作歌曲,独山花灯的民族文化元素正在削弱。

为确保花灯“四进”活动取得成效,我县动员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和民间老艺人对花灯的剧目、身段、手式、脚位步法、扇帕动作、舞蹈身段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搜集、挖掘、整理、完善,保留了独山花灯所有的基本艺术元素。

2008年,已经编印了《花灯》教材3000册,制作《花灯操》光碟500张(并进行了120人参加的花灯操的师资培训),供各中小学及幼儿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民族花灯进校园培训班中,培训内容就包含花灯基本耍法15种、基本步伐15种、花灯单一动作10个、花灯唱段40余首、花灯组合4个。

独山花灯“四进”活动在教材编写、宣传动员、骨干培训、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中,为继承和发展独山花灯精华元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花灯“四进”活动为花灯演艺和创作储备青年人才。

花灯“四进”活动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能够适应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学校,花灯操代替了传统的广播体操,中小学生通过每天练习掌握了基础的花灯唱法和舞蹈动作;在社区,每逢周末等闲暇之时,群众利用街道、广场、草地等场所自娱自乐跳唱花灯,花灯歌舞在社区蔚然成风,不少青年男女自觉加入其中;在农村,婚丧嫁娶、建房造屋、入学参军等,花灯更是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活动;在机关,除了经常有文化部门的同志深入机关进行花灯歌舞辅导外,凡有节庆活动,花灯也是必唱曲目。

经过开展花灯“四进”活动,从“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首届中国民歌汇演、“2009维也纳春季世界合唱音乐节”这三个具有标志性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我县参加演出的人员有文工队队员、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农村村民等各种人群,并且正在逐步趋向年轻化,演出人员中25岁以下的占总数15%,25—30岁的占65%,30—35岁的占12%,35岁以上的占8%,他们当中的90%以上直接或间接受益于我县开展的花灯“四进”活动。

在创作方面,荣获贵州省戏剧(小品)调演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戏剧(小品)选拔赛一等奖、贵州省首届花灯大赛二等奖的《竞争》,入选参加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戏剧(小品)评选活动的《猪狗姻缘》,以及《秘方》、《茶园风波》、《无奈》、《夫唱妇随》、《姐妹相邀逛超市》、《广场情缘》、《特殊的约会》等,都出自我县青年花灯剧本创作新秀之手,他们的年龄都在30—40岁之间,这些作者都参加过花灯“四进”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花灯“四进”活动为提高独山花灯的创作能力提供了集体智慧。

花灯“四进”活动在动员独山全民唱花灯、跳花灯的同时,也调动了人们想花灯、创花灯的积极性,如何传承弘扬独山花灯这一民族文化,成为了广大艺术工作者在开展花灯“四进”活动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大家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民族文化要发展就必须要出精品。

独山花灯实现“贵州—全国—维也纳”的“三级跳”的过程中,体现了独山花灯艺人的创作能力和集体智慧,独山花灯“四进”活动结出了硕果。

为成功参加“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首届中国民歌汇演、“2009维也纳春季世界合唱音乐节”,独山组织花灯老艺人、老专家、青年演员、青年花灯创作骨干等多方人士多次召开研讨会,明确了“花灯要重现辉煌必须要创新的思想”,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终于决定了“在保留独山花灯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对花灯进行改编,集中打造了原生态花灯大合唱,从单一的一声部演唱发展到多声部混声合唱,用一种新的创作手法和新的表现形式来演绎独山花灯”的思路,结果在三个具有标志性的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独山两次开展对花灯创作的大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又对花灯进行创新,创造出一种既适应题材表现需要又顺应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舞台表现形式——花灯歌舞音诗《风景这边独好》,从传统中汲取创新的源泉,题材内容新,舞台设计新,表演手法新,唱腔表演新,其样式突破了一般的花灯形式,融合舞蹈、声乐、戏剧、朗诵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从音乐、舞台设计,到表演手法、叙述方式,都突破了传统的程式,把音乐、歌舞、写意等艺术形式运用到花灯表演中,在舞台设计上,实现了从传统的平面舞台到立体舞台的重大突破,令人耳目一新,2008年12月25日在贵阳大剧院首演,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花灯“四进活动”使喜爱花灯的人群越来越多,独山花灯工作者对花灯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在独山花灯几次成功的嬗变过程中,都是集体智慧在起决定性作用,独山花灯整体创作能力的提高,与花灯“四进”活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花灯普及密不可分。

4、花灯“四进”活动进一步培养了人民群众对独山花灯的认同和感情。

独山是全国文化先进县,“独山看戏不缺人”这句话是对上个世纪80年代前人民群众钟情于文艺活动的真实写照,进入80年代后,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审美情趣发生变化,青年人口外出增多等,使人们对文艺活动特别是花灯、莫家大歌、响篙舞等民族文化的热情一度降温,民族文化的社会认同度暂时跌入低谷。

开展花灯“四进”活动以来,独山人民对花灯可谓是“爱火复燃”。

一是呈现出了人人爱花灯人人唱花灯的热情,学生教师、厂矿工人、机关干部、农民群众,独山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花灯,目前,全县有200多支花灯队,70多位民间花灯编目艺人,基本达到村村都有花灯队,在广场街头、田野乡间,随处都可以看到花灯表演,在一、二、三届中国·独山花灯艺术节开幕式上分别有50多支民间队伍近10000人参加花灯演出,人人唱花灯已成为独山时尚。

二是涌现出一大批研究花灯的理论工作者和花灯剧本创作新秀,“中国·独山第三届花灯艺术节”举办的“独山花灯论坛”结束后,集结出版了《独山花灯论文集》,论文作者除了长期研究花灯的老艺人老专家外,也收集了不少青年理论研究者的论文,在剧本创作方面,《竞争》、《猪狗姻缘》、《秘方》、《茶园风波》、《无奈》、《夫唱妇随》、《姐妹相邀逛超市》、《广场情缘》、《特殊的约会》等青年作家的作品足以说明问题。

三是独山花灯在维也纳成功演出,,奥地利ORF电视台、TW1电视台直播了演出盛况,《欧洲联合周报》、《奥地利日报》、《维也纳日报》等媒体记者纷纷到现场采访,并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官方网站、世界文化遗产网等上百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宣传报道,独山群众也以高度的热情时刻通过不同的媒体随时关注,独山花灯亮相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为独山人民的骄傲,独山人对花灯从“看戏不缺人”发展到了“看戏人爆满”。

三、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普及和提高独山花灯水平。

独山花灯在开展“四进”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要使花灯成为精品、名品,甚至成为支柱性的文化产业,仍然需要长期的普及和提高,需要普及和提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花灯成为营造独山良好文化氛围的名片,让花灯成为代表独山民族文化的代名词,坚持走专业化、产业化的道路,不断将独山花灯这一民族文化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任重道远,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关键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开展独山花灯“四进”活动,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和载体。

要在“广”字和“新”字上下功夫,这是做好普及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一是不断拓宽活动的覆盖面,总结好花灯进校园的成功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花灯在农村、机关、企业、厂矿甚至驻独部队、流动人员当中的普及工作,让范围更广的人群参与到活动当中来,使“四进”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有所拓展,逐渐由政府组织过渡到民间自发。

二是搭建更多的平台,寻找更新的载体,将“四进”的成果用平台和载体展示出来,将人们对花灯的热情用活动的形式固定下来,如可以利用媒体、网络举办两年一度或者四年一度的评选,每一届评选出花灯歌王、花灯舞后、花灯小品故事王、花灯少儿之星等,通过专题的品牌活动,不但可以调动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选拔人才,联系策划公司,进一步地包装走向市场。

2、在开展独山花灯“四进”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开设专业培训班。

要在“特”字和“专”字上下功夫,这是打造独山花灯团队专业化、特色化的重要举措,目前从独山职业学校花灯专业班毕业出来的青年艺术人才大多都成为了独山花灯的第五代传人,而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年龄都在25岁以上,正面临着结婚生子的现实问题,培养第六代传人已经迫在眉睫。

新一届花灯艺术班的招生、动员、培训、组建等各项应该尽早启动。

一是要注重质量,发挥老艺人的作用,认真思考花灯专业师资的选拔、组建问题,保留独山花灯的特色,力求使独山花灯技艺专业化,在修订完善教材、师资配备等方面求专求精,使独山花灯成为其他地方“抢”不走的文化资源,使独山花灯在众多的民族文化中继续其特有的唯一性。

二是要扩大招生人数,除有部分毕业生要分配到文工团之外,可以考虑将部分毕业生安排在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将农村的群众文化辅导工作担负起来,部分毕业生还可以经过进修等形式,直接考入学校进入教师队伍,使花灯进校园活动更加专业。

3、引才引智注入新鲜血液,外派外演增进对外交流。

发展繁荣民族文化关键在人才在思路,同时以博大的胸怀吸纳其他民族和发达地区的文化也很重要。

一是要引进有潜力的演艺人才、有经验的策划人才,有功底的剧本创作人才、有经济实力的经纪人才,二是要培训一批本土人才,要从各种活动中挖掘、发现既熟悉独山民族文化,又具有一定艺术特长的青年人才到发达地区,到高等院校进行学习深造,要组织规模小质量高影响大的团队带着精品节目到发达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长见识,增强技艺,拓宽思路,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4、谋划市场运作,用文化产业刺激独山花灯的繁荣发展。

走市场化道路可以使民族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成功的市场化运作可以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刺激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独山花灯目前仍然缺乏市场元素,要真正做大做强,既要有长远的眼光,又要面对现实,本人认为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到发达地区寻找演出公司和经纪人,向外推荐我县青年花灯艺术人才,可以从文工队选拔,也可以从即将开办的花灯专业班中定向签约,还可以扶持打造1—2支乡村特色团队,让独山的花灯艺术人才先练好“单兵作战”的本领。

第二步在独山成立自己的演出公司,培训自己的经纪人,以文工队为主体,以职业学校花灯专业班为人才后盾,实行“兵团作战”,与各大旅游公司合作,让花灯成为经过独山的游客必看的一个旅游项目。

第三步是拓宽演出公司的业务范围,除了对外演出之外,可以承包对农村、机关、学校、社区的花灯演出指导,将县内的市场“让”给指导出来的第二梯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大型花灯剧目上,要让演出公司逐渐成为打造大型精品节目的航母,成为对外文化交流,展示独山花灯民族文化的主力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