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3479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 模块2 专题6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

版模块2专题6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个主题: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

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考点1

田园风情——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1.耕作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两汉

时期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

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西汉

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宋朝

以后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区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3.灌溉技术

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时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等

二、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

1.集体劳动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人们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内容:

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地位: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

积极方面

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个体小农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方面

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定义: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

①战国时期:

租佃方式产生。

②汉代:

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③宋代: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为主。

④明清时期:

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特征:

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

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③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

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

①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三、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内容:

①土地国有;国王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

(2)瓦解:

①生产力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成私田。

②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诸侯视自己封地为私产,加上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分化。

(3)问题: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原因

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影响

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

解决措施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等

结果

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

四、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由北方到南方

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重心,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

3.过程

特征

南移的表现

魏晋以前:

基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

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魏晋南北朝:

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隋唐五代:

开始南移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

“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两宋:

最终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明清:

地位巩固

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影响

城市交通贸易

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人口分布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北方人口的南迁

人才教育

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史料一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摘自2015年全国卷Ⅰ文综T24

史料二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史料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1)史料一中“《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由此可判定该史料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获得了飞速发展,一人耕种即可养活全家。

(2)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的基本特点。

(3)史料三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从“服役者不下二人”,得出农民徭役重,“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得出农业单位产量低,“贫者无立锥之地”得出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代,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制向个体耕作制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解:

                           

                              

【提示】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试解:

                           

                              

【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

[素养3—历史解释]

一、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1)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脆弱性:

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2.影响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二、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1.自然经济:

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以及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

是铁制农具、牛耕技术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确立之后的产物,最本质特征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包括自耕农经济和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3.自耕农经济:

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生活稳定,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三者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规律

1.从区域来看:

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

2.从趋势来看:

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最为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金对峙时期等)。

3.受政局影响:

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4.受生产力影响:

由于战乱,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5.与国家政策有关:

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6.与都城南移有关:

政治中心南移对于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宋都城在杭州,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具有一定影响。

1.(2019·山西临汾统考)《诗经·周颂·载芟》中记载“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命农计耦耕事”。

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  )

A.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B.使用耦犁进行耕种

C.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D.进行集体耕作

D [材料是对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场面的描述,与土地利用率无关,故A项错误;耦犁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耕作技术,不能反映出精耕细作的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千耦”“计耦耕事”反映出当时农业实行集体耕作,故D项正确。

]

2.(2019·北京东城模拟)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B.小农经济的表现形式

C.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D.精耕细作的不断拓展

B [材料体现的是耕种、灌溉和纺织情景,A项仅仅是铁制农具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下耕织结合的场景,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第四幅图所示信息。

]

3.(2019·广西防城港模拟)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

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

这一现象(  )

A.加剧了土地兼并B.增加了赋税收入

C.减轻了百姓负担D.缓和了阶级矛盾

A [民田税轻、价高、役重可导致买卖需求旺盛,必然会加剧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土地买卖并不能使赋税增加,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民田役重”可知C项错误;土地兼并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

]

4.(2019·安徽合肥模拟)俞森的《荒政丛书》卷五中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所改变

B.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C.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农民以自己所织之布纳税,但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C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也与市场发生联系,故D项正确。

]

考点2

天工物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商周时期:

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

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时期:

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经营方式: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产品质量: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历史地位:

素称发达,在多个行业中一直保持世界领先。

3.成就

时期

冶金业

制瓷业

纺织业

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秦汉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隋唐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元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4.官营手工业及“匠户”的演变

西周

设工官管理,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垄断经营

春秋

战国

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汉武帝

时期

煮盐、冶铁、冶铜、铸钱等高利润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西汉政府在长安设立服务于皇室的东西织室、齐郡设“三服官”(负责制作衣服满足皇室需要)

唐代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

中唐以后,役匠逐渐减少,雇匠增多

宋代

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

元代

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

明中

期后

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实行“班匠银”(输钱代役)代替“匠役制”

清朝

清顺治二年(1645)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

5.政府管理的措施

(1)西周:

工商食官,西周时期的手工业者和商贾由官府统一管理,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工商食官制至战国时期彻底终结,但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

《国语·晋语》:

“公食供,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2)秦汉以后,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一直有非常严格的制度。

服役于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许多是民间工匠,入籍匠户世代以无偿劳役形式艰苦劳作。

官营工匠中有许多是由官奴婢转成的,特别是织室、绣房中的女工,其实依然是女奴。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1)家庭手工业:

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早期状况

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隋唐时期

唐朝朝廷赋税征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宋元时期

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明清时期

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手工业的外传及影响

西汉

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誉称

唐朝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

史料一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王家范

史料二 明初规定:

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

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

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史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吴承明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由史料一信息“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属于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的需要。

(2)史料二“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反映出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史料三信息“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扩大,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地位如何。

试解:

                           

                              

【提示】 特点:

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

地位:

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2)根据史料二、三,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试解:

                           

                              

【提示】 变化:

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最后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

影响:

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素养3—历史解释]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领域没有出现技术革命的原因

市场因素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官营压制

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政策限制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社会动荡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技术水平

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二、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技术先进,领先世界:

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3.生产部门不断增多:

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

手工业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同时影响商业的发展。

6.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

随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手工业发展超过北方。

7.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丝织、制瓷业等部门中首先产生雇佣关系,且资本主义萌芽一直缓慢发展。

三、古代手工业经营的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手

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民营手

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

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1.(2019·湖南常德高三模拟)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强化中央集权D.小农经济发展

B [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

2.(2019·江西上饶模拟)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

“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  )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D [材料反映的是工匠制度,体现了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严格,D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出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