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0376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复习提纲资料.docx

八年级华师大版数学(上)复习提纲

(2011—2012学年)

第11章 数的开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

一、平方根

1、平方根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

(也叫做二次方根)即:

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2、平方根的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

它们互为相反数;

(2)零的平方根是零;

(3)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算术平方根

1、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1)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为正;

(2)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3)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a

(4)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0。

三、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是记号:

a

a

a

a

平方根± (读作:

正负根号a);算术平方根 (读作根号a)即:

“± ”表示a的平方根,或者表示求a的平方根;

“ ”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或者表示求a的算术平方根。

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负数没有平方根,∴被开方数a必须为非负数,即:

a≥0。

四、开平方:

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其实质就是:

已知指数和二次幂求底数的

11

五、立方根

运算。

1、立方根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

(也叫做三次方根)

即:

若x3=a,则x叫做a的立方根。

2、立方根的性质:

(1)一个正数的立方根为正;

(2)一个负数的立方根为负;

(3)零的立方根是零。

3、立方根的记号:

3a(读作:

三次根号a),a称为被开方数,“3”称为根指数。

3a中的被开方数a的取值范围是:

a为全体实数。

六、开立方: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其实质就是:

已知指数和三次幂求底数的运算。

七、注意事项:

a

a

a

1、“± ”、“ ”、“3a”的实质意义:

“± ”→问:

哪个数的平方是a;

a

“ ”→问:

哪个非负数的平方是a;

“3a”→问:

哪个数的立方是a。

a

2、注意 和3a中的a的取值范围的应用。

x-3

如:

若 有意义,则x取值范围是 。

(∵x-3≥0,∴x≥3)(填:

x≥3)

若3-x2009

有意义,则x取值范围是 。

(填:

全体实数)

327

3、3-a=-3a。

如:

∵3-27=-3,- =-3,∴3-27=-327

7

6

5

4、对于几个算数平方根比较大小,被开方数越大,其算数平方根的值也越大。

10

如:

>

> > >



2

3

2

等。

2 和3 怎么比较大小?

(你知道吗?

不知道就问!

7

5、算数平方根取值范围的确定方法:

关键:

找邻近的“完全平方数的算数平方根”作参照。

7

4

7

2

3

5

6

如:

确定 的取值范围。

∵ < <

9,∴2< <3。

6、几个常见的算数平方根的值:

7

»2.646。

八、补充的二次根式的部分内容

»1.414,

»1.732,

»2.236,

»2.449,

a

1、二次根式的定义:

形如 (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性质:

(1)

= · (a≥0,b≥0);

ab

a

b

a

b

a

(2)

(3)(

(4)

= (a≥0,b>0);

b

a)2=a(a≥0);

a2

=|a|

a

b

ab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1)乘法:

· =

a

b

a

(a≥0,b≥0);

(2)除法:

=

b

(a≥0,b>0)。

§11.2实数与数轴

一、无理数

1、无理数定义: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2、常见的无理数:

10,7,6,5,2

(1)开方开不尽的数。

如:

,2



10,-



7

2

+1,6+2,35- 等。

(2)“p”类的数。

如:

p,-p,p,1,2p等。

3 p

(3)无限不循环小数。

如:

2.1010010001……,-0.234242242224……,等

二、实数

1、实数定义:

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与实数有关的概念:

(1)相反数:

实数a的相反数为-a。

若实数a、b互为相反数,则a+b=0。

1

(2)倒 数:

非零实数a的倒数为 (a≠0)。

若实数a、b互为倒数,则ab=1。

a

ìa(a>0)

í

(3)绝对值:

实数a的绝对值为:

|a|=ï0(a=0)

î

ï-a(a<0)

3、实数的运算:

有理数的所有运算法则及运算律均适用于实数的运算。

4、实数的分类:

(1)按照正负性分为:

正实数、零、负实数三类。

ì ì ì正整数ü

ï ï整数ï 0 ï

ï ï í ï

ï有理数í ï负整数ý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ï

ï î ï

(2)按照定义分为:

í ï分数ì正分数ï

ï ï í负分数ï

ï î î þ

ï无理数ì正无理数ü

ï í负无理数ý无限不循环小数

î î þ

5、几个“非负数”:

a

(1)a2≥0;

(2)|a|≥0; (3) ≥0。

6、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关系。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

§12.1幂的运算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

1、法则:

am·an·ap·……=am+n+p+……(m、n、p……均为正整数)

文字: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注意事项:

(1)a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代数式等。

如:

p2·p3·p4=p2+3+4=p9;(-2)2·(-2)3=(-2)2+3=(-2)5=-25;

2

2

2

2

( )3·( )4=( )3+4=( )7;(a+b)3·(a+b)4·(a+b)=(a+b)3+4+1=(a+b)8

(2)一定要“同底数幂”“相乘”时,才能把指数相加。

(3)如果是二次根式或者整式作为底数时,要添加括号。

二、幂的乘方

1、法则:

(am)n=amn(m、n均为正整数)。

推广:

{[(am)n]p}s=amnps

文字: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2、注意事项:

(1)a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代数式等。

2

2

2

如:

(p2)3=p2×3=p6;[( )3]4=( )3×4=( )12;[(a-b)2]4=(a-b)2×4=(a-b)8

(2)运用时注意符号的变化。

(3)注意该法则的逆应用,即:

amn=(am)n,如:

a15=(a3)5=(a5)3

三、积的乘方

1、法则:

(ab)n=anbn(n为正整数)。

推广:

(acde)n=ancndnen

文字: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都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2、注意事项:

(1)a、b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代数式等。

2

3

2

3

如:

(2p)3=22p2=4p2;( × )2=( )2×( )2=2×3=6;

(-2abc)3=(-2)3a3b3c3=-8a3b3c3;[(a+b)(a-b)]2=(a+b)2(a-b)2

(2)运用时注意符号的变化。

(3)注意该法则的逆应用,即:

anbn=(ab)n;如:

23×33=(2×3)3=63,(x+y)2(x-y)2=[(x+y)(x-y)]2

四、同底数幂的除法

1、法则:

am÷an=am-n(m、n均为正整数,m>n,a≠0)文字: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2、注意事项:

(1)a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代数式等。

如:

p4÷p3=p4-3=p;(-2)5÷(-2)3=(-2)5-3=(-2)2=4;

2

2

2

2

( )6÷( )4=( )6-4=( )2=2;(a+b)16÷(a+b)14=(a+b)16-14=(a+b)2=a2+2ab+b2

(2)注意a≠0这个条件。

(3)注意该法则的逆应用,即:

am-n=am÷an;如:

ax-y=ax÷ay,(x+y)2a-3=(x+y)2a÷(x+y)3

§12.2整式的乘法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只要将它们的系数与系数相乘,相同字母的幂相乘,多余的字母照搬到最后结果中。

3 3

如:

(-5a2b2)·(-4b2c)·(- ab)=[(-5)×(-4)×(- )]·(a2·a)·(b2·b2)·c=-30a3b4c

2 2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法则:

(乘法分配律)只要将单项式分别去乘以多项式的每一项,再将所得的积相加。

如:

(-3x2)(-x2+2x-1)=(-3x2)·(-x2)+(-3x2)·2x一(-3x2)·1=3x4-6x3+3x2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法则:

(1)将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将所得的积相加。

如:

(m+n)(a+b)=ma+mb+na+nb

(2)把其中一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单项式),去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按照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继续相乘,最后将所得的积相加。

如:

(m+n)(a+b)=(m+n)a+(m+n)b=ma+na+mb+nb

§12.3乘法公式

一、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

1、公式:

(a+b)(a-b)=a2-b2;名称:

平方差公式。

2、注意事项:

(1)a、b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代数式等。

如:

(10+9)(10-9)=102-92=100-81=19;

(2xy+a)(2xy-a)=(2xy)2-a2=4x2y2-a2;

(a+b+p)(a+b-p)=(2xy)2-a2=4x2y2-a2;

(2)注意公式中的第一项、第二项各自相同,中间是“异号”的情况,才能用平方差公式。

(3)注意公式的来源还是“多项式×多项式”。

二、完全平方公式

1、公式:

(a±b)2=a2±2ab+b2;名称:

完全平方公式。

2

2

2

2

2

2、注意事项:

(1)a、b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代数式等。

如:

( +3)2=( )2+2× ×3+32=2+6 +9=11+6 ;

(mn-a)2=(mn)2-2mn·a+a2=m2n2-2mna+a2;

(a+b-p)2=(a+b)2-2(a+b)p+p2=a2+2ab+b2-2pa-pb+p2;

(2)注意公式运用时的对位“套用”;

(3)注意公式中“中间的乘积项的符号”。

3、补充公式:

(a+b+c)2=a2+c2+b2+2ab+2bc+2ca

特别提醒:

利用乘法公式进行整式的运算时注意“思维顺序”是:

“一看二套三计算”。

§12.4整式的除法

一、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法则:

单项式相除,只要将它们的系数与系数相除,相同字母的幂相除,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如:

-21a2b3c÷3ab=(-21÷3)·a2-1·b3-1·c=-7ab2c

(2x2y)3·(-7xy2)÷14x4y3=8x6y3·(-7xy2)÷14x4y3=[8×(-7)]·x6+1y3+2÷14x4y3=(-56÷14)·x7-4·y5-3=-4x3y25(2a+b)4÷(2a+b)2=(5÷1)(2a+b)4-2=5(2a+bz2=5(4a2+4ab+b2)=20a2+20ab+5b2

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法则:

(乘法分配律)只要将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去除以单项式,再将所得的商相加。

如:

(21x4y3-35x3y2+7x2y2)÷(-7x2y)

=21x4y3÷(-7x2y)-35x3y2÷(-7x2y)+7x2y2÷(-7x2)

=-3x2y2+5xy-y

[4y(2x-y)-2x(2x-y)]÷(2x-y)

=4y(2x-y)÷(2x-y)-2x(2x-y)]÷(2x-y)

=4y-2x

◇整式的运算顺序:

先乘方(开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括号优先。

12.5因式分解

一、因式分解的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

(分解因式)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互为逆运算

二、提取公因式法:

把一个多项式的公因式提取出来,使多项式化为两个因式的积,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公因式定义:

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称为公因式。

△具体步骤:

(1)“看”。

观察各项是否有公因式;

(2)“隔”。

把每项的公因式“隔离”出来;

(3)“提”。

按照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把公因式提出来,使多项式化为两个因式的积。

△(a-b)2n=(b-a)2n(n为正整数);(a-b)2n+1=-(b-a)2n+1(n为正整数);

如:

8a2b-4ab+2a=2a·4ab-2a·2b+2a·1=2a(4ab-2b+1);-5a2+25a=-5a·a+5a·5=-5a(a+5)

(注意:

凡给出的多项式的“首项为负”时,要连同“-”号与公因式一并提出来。

三、公式法:

利用乘法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a2-b2=(a+b)(a-b);名称:

平方差公式。

△注意事项:

(1)a、b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代数式等。

如:

102-92=(10+9)(10-9)=19×1=19;4x2y2-a2=(2xy)2-a2=(2xy+a)(2xy-a);

(2n+1)2-(2n-1)2=(2n+1+2n-1)(2n+1-2n+1)=8n

(2)注意公式中的第一项、第二项各自相同,中间是“异号”的情况,才能用平方差公式。

(3)注意公式的结构好形式,运用时一定要判断准确。

2、完全平方公式:

(a±b)2=a2±2ab+b2;名称:

完全平方公式。

△注意事项:

(1)a、b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代数式等。

如:

m2n2-2mna+a2=(mn)2-2mn·a+a2=(mn-a)2;x2+4xy+y2=x2+2·x·2y+(2y)2=(x+2y)2

(2)注意公式运用时的对位“套用”;

(3)注意公式中“中间的乘积项的符号”。

四、补充分解法:

1、公式:

x2+(a+b)x+ab=(x+a)(x+b)。

如:

x2+5x+6=x2+(2+3)x+2×3=(x+2)(x+3);

x2+5x-6=x2+[6+(-1))]x+6×(-1)=(x+6)(x-1)

2、“十字相乘法”

如:

x2+9x+14=(x+2)(x+7)

1 2



1

2

x2-2x-8=(x+2)(x-4)

1 7 1 -4

2 + 7=9 2 +(-4)=-2

五、综合

1、注意利用乘法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注意“思维顺序”是:

“一看二套三分解”。

2、遇到因式分解的题目时,其整体的思维顺序是:

(1)看首项是否为“一”,若为“一”,就要注意提负号;

(2)看各项是否有公因式,若有公因式,应该首先把公因式提取出来再说;

(3)没有公因式时,就要考虑用乘法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或者“十字相乘法”。

3、注意事项:

(1)注意(a-b)与(b-a)的关系是互为相反数;

(2)因式分解要彻底,不要只提出公因式就完,还要看剩下的因式是否可以继续分解;

(3)现阶段的因式分解的题目,一般都要求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所以不能出现带根号的数;

(4)注意“十字相乘法”只适用于“二次三项式型”因式分解,不要乱用此法。

全等三角形

13.1命题与证明

知识点1、命题的概念

叙述一件事情的句子(陈述句),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那么称这个陈述句是一个命

如“你是一个学生”、“我们所使用是教科书是湘教版的”等。

注意:

(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事情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二者缺一不可。

知识点2、命题的结构

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

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出

“如果------,那么-------”的形式。

有的命题表面上看不具有“如果------,那么 ”的形式,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

如:

“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例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 ”的形式,并指出条件与结论。

1、同角的余角相等 2、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知识点3、真命题与假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叙述的事情是真的,那么称它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命题叙述的事情是假的,那么称它是假命题

注意:

真、假命题的区别就在于其是否是正确的,在判断命题的真假时,要注意把握这点。

知识点4、证明及互逆命题的定义

1、从一个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讲道理(推理),得出它的结论成立,这个过程叫作证明。

注意:

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是举反例,即找出一个例子,它符合命题条件,但它不满足命题的结论,从而判断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2、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的命题,其中的一个命题叫作另一个命题

的逆命题。

注意:

一个命题为真不能保证它的逆命题为真,逆命题是否为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指出它们的真假。

(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知识点5、基本事实与定理

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它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基本事实。

以基本定义和公理作为推理的出发点,去判断其他命题的真假,已经判断为真的命题称为定理。

注意:

(1)基本事实是不需要证明的,它是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定理是需要证明;

(2)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

例 填空:

(1)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 ;

(2)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3)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知识点6、互逆定理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那么称它是原来定理的逆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

注意:

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但并非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

如:

“对顶角相等”就没逆定理。

知识点7、证明的含义

从一个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讲道理(推理),得出它的结论成立,从而判定该命题为真,这个过程叫做证明。

推理证明的必要性:

判断猜想的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理有据地进行推理。

证明命题的步骤:

由题设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书证)正确的过程叫做证明。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基本事实,在此以前学过的定理。

(证明命题的格式一

般为:

1)按题意画出图形;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3)在“证明”

中写出推理过程)

证明的四个注意

(1)注意:

①公理是通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而都承认的真命题:

②公理可以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根据.

(2)注意,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一般选择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真命题作为定理,可以以它们为根据推证其他命题.这些被选作定理的真命题,在教科书中是用黑体字排印的.

(3)注意:

在几何问题的研究上,必须经过证明,才能作出真实可靠的判断。

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命题,如果只采用测量的方法.只能测量有限个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是相等的.但采用推理方法证明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那么就可

以确信任意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

(4)注意: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①论据必须是真命题,如;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和已知条件;②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于论证的真实性;③论据应是论题的充足理由.

13.2全等三角形

一、全等形

1、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简称全等形。

2、一个图形经过翻折、平移和旋转等变换后所得到的图形一定与原图形全等。

反之,两个全等的图形经过上述变换后一定能够互相重合。

二、全等多边形

1、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多边形叫做全等多边形。

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性质:

(1)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多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全等三角形

A A′

B C B′ C′

1、全等符号:

“≌”。

如图,记作:

△ABC≌△A′B′C′。

读作:

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

A′B′C′。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

(即SAS,“边角边”)

(2)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

(即ASA,“角边角”)

(3)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

(即AAS,“角角边”)

(4)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

(即SSS,“边边边”)

(5)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全等。

(即HL,“斜边直角边”)

3、全等三角形的作用

(1)用于直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

(2)用于证明直线的平行关系、垂直关系等。

(3)用于测量人不能的到达的路程的长短等。

(4)用于间接证明特殊的图形。

(如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5)用于解决有关等积等问题。

13.3等腰三角形

知识梳理】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有关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

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这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2.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关系,由两边相等推出两角相等,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之一。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角与边的转化关系,它是证明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也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