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3903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资料Word下载.docx

时髦青年!

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

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

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

“你……别怕!

那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

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

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

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

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

”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

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

“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

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

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

“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

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

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

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

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

“你要802次的票吗?

我,退票。

”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

“真运气!

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

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

街道上一片寂静。

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我”认为时髦青年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有什么作用?

3.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是时髦青年。

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二、(2015·

江苏苏州五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错 位

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夏天的一个傍晚,他接到电话,说一辆轿车,从桥上“跳”到人工湖“冲凉”了。

当他赶到事发现场时,120急救车,“呜哇呜哇”,从他面前驶过。

护堤上围观的人群,依然不肯散去。

一台大吊臂,将一辆白色轿车缓缓拎出水面。

他一边打开DV,一边向旁边的人打听详情。

得知:

车里的人,全被好心人救了上来,没什么大碍。

这就好,这就好。

他嘀咕着,站到高处,将DV对着吊车、人群、湖面……晚间本地电视新闻,播报了这条片子。

但随后,播音员说:

那些救人不留名的“雷锋”,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然而,现场围观群众和救援人员的财物,严重遭遇失窃,折射出我们城市道德文明素质的缺失。

居然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

真是太可耻了!

他有些义愤填膺,摩拳擦掌。

决定将这些蟊贼揪出来,将他们的面目、丑行,公布于众。

于是,一连几天,他猫在房间里,反复回放DV录像,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的举动、表情。

最终,他将目标锁定在三个“下里巴人”身上。

他们无一例外打着赤膊、神情委顿、眼光迷离,泥鳅似的穿梭在人群里。

其中一个,还抱着婴儿,大概是用来打掩护的。

他将三个疑似的贼特写,放大,印成相片,揣在随身背包里。

经过缜密推断,他认为这三个人,很可能是在现场附近干活的民工。

于是,他决定顺藤摸瓜。

果然,没费多大周折,他在人工湖对面的一个小饭馆,逮到一张熟悉的脸:

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这人是小饭馆老板。

他走进饭馆,要了一碗凉面,借故和老板搭讪,问这问那。

他突然话锋一转:

“上星期,这边发生车祸,你晓得不?

“晓得呀,我还去看了的。

“我听说许多人丢了钱包、手机、衣服,你有没有丢?

“大哥,我都不好意思说。

那天出事的时候,我这里里外外二三十个客人吃晚饭。

最后,一些人不但没结账,还顺手拿走了不少碗、碟、勺。

他眼光咄咄:

“那你就墙内损失墙外补?

“啥嘛?

我本来打算看一眼就回来。

谁知道,车里头女人叫,娃娃哭,就赶快下水捞人吧。

他愕然。

他思忖片刻,觉得这些人,满心满眼都是钱,连做带偷,满嘴谎话。

于是,不动声色,拿出抱孩子男人的照片,说认识不?

老板一看,说在门口见过,好像在前头工地上工。

他黑着脸,付账,出门。

在一垛两米高的红砖墙上,他找到那人。

开门见山:

“那天车祸你在现场不?

“是啊。

“丢东西没?

他苦恼地说:

“我婆娘到现在还跟我打架。

那天,他给我二百块钱,让我带儿子去买辆婴儿车。

后来,我给娃买了辆旧车。

余下的钱,买了洗澡盆、玩具、奶粉,还有一件汗衫穿在身上。

回来的路上,有人掉湖里了,我就把娃和东西放岸边,脱下衬衫,搭车把上,下水救人。

好家伙,上来后,我娃被人抱着,车和东西全不见了。

我只好打赤膊,抱起娃喽。

他举起DV将他和他的话拍了下来。

那人就顿了顿说:

“我现在只能多加班,到下月发工资,再给娃买车。

我那个老乡更倒霉,脱下来的裤子、皮鞋,兜里的手机、现金,全让人抱跑了。

结果,穿个裤衩,光脚在大街上跑……”

他招招手,请他下来,拿出最后一张照片说:

“你说的是他不?

“就是他。

他问了他的手机号,将三个疑似的贼约到小饭馆,吩咐老板整几个菜,喝酒。

“和俺们?

”三个人脸上写满受宠若惊的疑虑。

他点头,说:

“我得跟你们郑重其事地赔个不是……”

5.“通讯员”对农民工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请用几个两字短语概括变化过程。

6.分析下列两句话在小说中的作用。

(1)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2)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

7.请简要分析三个“下里巴人”共同的性格特征。

8.小说描写了三个“下里巴人”在轿车“跳”进人工湖后,奋力勇救落水者却被人们怀疑为蟊贼的故事,最后误解虽被解除,但仍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请你谈一谈他们有如此遭遇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9~12题。

兰花画家

徐均生

很小的时候,我梦想成为一名画家,长大后却成了一名护士。

一天,院长对我说:

“你不是想成为一名画家吗?

有一位画家病了在家调养,你去护理吧。

”这很合我的意。

画家住在破旧的小院里,这里属于旧房改造地段。

画家很消瘦,坐在轮椅上,目光却有神。

画家一见我就乐呵呵地说:

“想不到你们院长派这么漂亮的护士过来!

感谢你来护理我。

”我被画家说得不敢抬头看他了。

画家有一间很大的画室,让我意外的是,画室里没有一幅画,连客厅墙壁上也没有一幅画。

画家看出我的疑惑,说:

“画都送到省里了,要办画展。

画家得了绝症,在省城治疗一段时间后,回到了县城的家。

画家没有儿女,妻子也不在了,家里没有其他亲属。

县里领导想让画家住在医院,但画家坚持要住在家里。

医院让我来护理,给画家量量血压,打打针,喂喂药。

画家精神好的时候,给我讲他的故事。

画家小的时候很苦,家里成分不好,上不了学,自学画画,直到四十岁才有了成就。

画家说:

“年轻的时候,有一位漂亮的姑娘,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跟我结了婚。

”画家的婚姻非常幸福,夫妻恩爱。

可惜的是,五年前发生车祸,妻子离他而去。

画家给我看了他妻子的相片,果真是一位大美人。

“美不美都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真正的美来自心灵深处。

”画家的妻子有表里如一的美。

画家知道我喜欢画画,让我画给他看。

画完一幅画,他就一一指出画中的优点与不足。

“画是心灵的真实反映,你只要把心里所想的全部画出来就行了,不要让心灵的东西修修补补。

我忽然懂了许多,再画一幅画时,画家说:

“就是嘛,你看看,这色彩,这感觉,完全是一个真实的你了。

要记住,画中的每一笔色彩,都是代表你的心灵在说话,是你心灵最真实的表达。

我的画有了很大的进步。

院长有时上午过来给画家检查复诊,叮嘱我一些护理上应该注意的事。

画家一直都非常乐观,跟院长说说笑笑,丝毫没有患绝症后的痛苦与绝望。

我知道,画家的日子不多了。

画家所需要的止痛药量在成倍增加。

那一天,阳光非常灿烂。

“我要画一幅画了。

”我说我来磨墨。

画家却不让,挽挽袖亲自磨了墨。

“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一定要自己磨墨。

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想了又想,摇了摇头。

“画是画者的心灵,墨是画者的食粮。

哪有自己不亲自吃饭的道理,你说是不是?

我点头称是,心中充满对画家的敬意。

画家画的是一幅兰花。

画家几年前准备画梅、兰、竹、菊,其他三幅都画好了,唯独这幅兰花一直没有画出来。

画家深有感触地说:

“以前一直认为画兰花主要画她的香气,而这香气浓淡的把握却是最为关键的。

直到这段时间老是想过世的妻子,我忽然有了新的想法。

”画家画好兰花后,让我送去装裱。

画装裱后,画家说:

“你帮我把画送到画展去吧。

”画家告诉我,第二天上午10点要举行画家的画展,让我早些去,不要告诉任何人。

可惜的是,由于堵车,我没有准时到达画展现场。

而在画展最显眼的地方,悬挂着画家的梅、兰、竹、菊。

这让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我当即跟主办方说:

“那幅兰花不是画家的画,画家画的兰花在我手里。

主办方让我把画展示出来,请现场著名鉴画专家鉴定。

鉴定专家经过鉴定说我手里的画是仿制品,是假的,无论我怎么解释都没有用。

我很愤慨,主办方悄悄地告诉我:

“画家刚刚去世。

回到县城,我把这幅画挂在了画家的灵堂上。

凡是看过这幅兰花的人都在议论这幅画。

有人说:

“这兰花给人的感觉不是香气,而是心灵的自在与快乐。

”也有人说:

“这兰花如同一位绝代佳人满面春风地朝我走来……”也有人说:

“这兰花让我看到我今后的人生将无限美好!

画家曾对我说:

最后一幅画是在画自己,是画者一生的感悟与梦想。

9.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画家的形象特点。

10.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2.文中说“鉴定专家经过鉴定说我手里的画是仿制品,是假的,无论我怎么解释都没有用”,“我”手中的那幅兰花为什么会被当成仿制品?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过 年

刘忠山

年三十晚上,包工头孙麻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和家里人欢欢乐乐地吃着饺子。

正吃着呢,他忽然想起了看工地的老王,这万家团圆的大年夜,老王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工地过年,孙麻子心里有些不忍,就让老婆用保温桶盛了热腾腾的饺子,他要去工地上转一圈儿,顺便看看老王。

孙麻子原本是个下岗工人,近几年挂靠在一家建筑公司下,带着一帮民工,借着当地大搞旧城拆迁改造的劲儿,干起了拆楼扒房的营生。

春节前,一处城中村刚刚腾空完,孙麻子带人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九,扒完了一大半。

工地上拆卸下来的门窗、钢筋之类的东西,堆了好几垛。

平日里好多小偷前来“光顾”。

前几天,工地上还真丢了东西,属于老王看管失职,孙麻子正好有了借口,让老王年三十晚上继续看工地,并许诺多给老王每天六十块钱的加班费,但要再丢了东西还扣老王的工钱。

就在他快到工地时,他看到一个蹬着三轮车的人正悄悄地往工地方向赶。

孙麻子一下子提高了警惕:

凭他的经验,这个蹬三轮的,十有八九是小偷。

他顺手找了一根木棍拿在手里,做好防身的准备,然后偷偷跟在那辆三轮车后面。

这时候,那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偷转到了老王门前,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直奔三轮车,看样子是要下手了。

孙麻子把保温桶放到一边,一手掏出手电筒,一手拎了木棍,准备来个人赃俱获。

那小偷从三轮车上拎出了一个包裹得黑乎乎的东西,放在了老王的板房门前。

孙麻子一激灵,拧亮手电筒从黑暗中跃起,大喝一声冲了上去。

那个被孙麻子吓慌的小偷木然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老王闻声开门出来,后面还紧跟着一个拿着擀面杖的女人,那是老王的老伴儿。

那小偷见了老王,怯生生地叫了声“老王大哥”,听声音是个女人。

她一边说话,一边把棉帽子和口罩摘下来。

老王看了孙麻子一眼,然后有些不高兴地问那女人:

“怎么又是你?

”那女人蹲下去,把一个圆鼓鼓的黑塑料袋打开,里面是一个保温桶。

她对老王说:

“上次您放了我一马,过年了,知道您自己在看工地,就想给您送点饺子来,谁承想,您家里嫂子也来了,怕引起误会,就放在了您门口。

刚要走,就被这位大哥拦下了。

一脸狐疑的孙麻子被老王请进屋里,听老王一说,知道了事情的大概。

原来,老王前几天看工地时,这个叫桂英的女人来拾荒,顺手往三轮车里偷塞了一大捆钢筋头子,被老王抓住了。

老王要喊附近的保安,那女人哭天抹泪地哀求,说她男人常年卧病在床,孩子还小,全靠她一个人养家。

马上要过年了,她的孩子还没有一双像样的棉鞋,她一时糊涂,想顺走这捆钢筋头子卖了,给孩子买双新鞋,没想到被老王抓住了。

老王经常看工地,什么样的小偷没见过,看那神情,觉得这个桂英不是那种耍赖蒙混的主儿。

他心一软,就把桂英放了,那捆钢筋头子也让她带走了。

原本一肚子不高兴的孙麻子,听了这番话,心里忽然觉得很温暖,他站起来拉门就往外走。

老王急忙喊他:

“孙老板,您别生气呀,大过年的陪我喝两盅吧!

”孙麻子回头说:

“谁生气了?

光顾着说话,我老婆让带来的水饺还在外面放着呢。

桂英走后,孙麻子陪着老王喝了几盅酒,他说:

“老王,我咋觉得你今晚一点警惕性都没有呢,要是被那些小偷偷了东西,可要归你负责呀!

”老王摆摆手说:

“孙老板,你还是不了解那些人,那些人说难听点叫小偷,其实也都是些穷苦人,不过是想顺手捞点东西补贴家用。

人要脸,树要皮,不是被生活逼急了,谁会放着三百六十五天一次的团圆年不过,出来干那些丢人现眼的勾当?

大过年的,连自己都觉得晦气不是?

再退一万步说,就算是真小偷,也要过个舒心年不是?

天上飘起了雪花,孙麻子喝得红光满面地往回走,到处都是迎接新年的鞭炮声。

孙麻子想,明年春节,要是还有拆除的活,他要给老王放假,大年夜不用看工地。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3.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是如何制造波澜的?

请简要分析。

14.文中的孙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5.本文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

试结合文本具体指出是哪两条线索,它们在什么地方相交。

16.这篇小说曾用标题“小偷也过年”。

你认为是“小偷也过年”好,还是“过年”好?

为什么?

考点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中国现当代小说

1.【详细分析】在分析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明确概括出环境的特点,如本文开头几段出现的“沉重”“乱”“绝望”等。

二是从小说的氛围、情节、人物的塑造及主题的表达等角度各有侧重地进行阐述。

答案 开头营造了一个寒冷、混乱、绝望的氛围,写出了人人都在为回家过春节而特别忙碌,为后面小说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详细分析】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作者对时髦青年的态度(赞美),而“我”的这一想法明显表明“我”对时髦青年很反感,由此可得出这里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然后考生结合文章内容,围绕欲扬先抑手法的作用作答即可。

答案 欲扬先抑,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为后面表达“我”的羞愧与让票作铺垫。

3.【详细分析】这道题要求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那么抓住文中有关“我”的情感态度的词语就成了解答本题的关键。

考生找到相关的词,如“沉重”“愤愤不平”“愉快”“满足”“崇高感”“反感”“目瞪口呆”“激动”“默默”等,然后结合情节对这些词语进行恰当的陈述即可。

答案 ①因天气糟糕,不知道自己能否买到票回家过春节而心情沉重。

②因无人帮助盲眼老人买票而愤愤不平。

③因买到自己的票而感到愉快,并因将要帮助老人买票而心生崇高感。

④反感时髦青年,因时髦青年与青年妇女争抢最后一张票而感到厌恶。

⑤震惊于时髦青年与青年妇女买票的真相,并感到羞愧。

⑥将自己的票让给青年妇女,心里得到安宁。

4.【详细分析】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但要注意结合文本作答。

不管认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都要分别从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主旨等方面逐一分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 (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我”。

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记叙事情的,小说开头和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都是以“我”的感受为主的。

“我”是整个事件的观察者。

文中重点写了“我”的心理变化,突出表现了“我”对时髦青年的态度的变化。

文章以“我”的行为开始,以“我”的行为结束,“我”的行动贯穿始终,“我”是小说的主人公。

(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时髦青年。

①时髦青年的神情和行为形成小说的高潮部分,小说欲扬先抑,重点突出了时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