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04352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6.驻外记者:

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

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水平、业务能力以及外语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7.内参:

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

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第三章

1.新闻敏感:

又称“新闻鼻”。

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2.新闻线索:

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是引导记者进入采访的尚待证实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证实的特点。

3.顿悟性思维:

就是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来的某种新念头、新认识、新思想。

顿悟,也可以称为一种直觉、一种灵感。

4.新闻角度:

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

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是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主要是追求报道的新闻价值,好的新闻角度有利于突出新闻价值。

报道角度包括采访事实的角度、剖析事实的角度与表达事实的角度。

5.新闻政策:

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

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6.宣传价值:

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

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

第四章

1.报道思想:

是指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

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2.采访的平时准备:

也叫间接准备和广义准备。

指的是不以某一次采访活动为目的的经常性准备。

3.采访计划:

指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以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阅读什么资料,还有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的方法等。

4.采访对象:

即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5.特写报道对象:

一般是指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同时也包括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极其丰富的事物。

第五章

1.访问:

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

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

2.座谈会:

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3.记者招待会:

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

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

4.激发式提问:

与激将法相似,可通过反问、设问或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

5.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

特点:

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6.心理控制:

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

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

而且所谓“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

7.因事件访问:

就某一事件而进行的访问,旨在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

这类访问的重点是弄清新闻五要素。

如事情已有结果,则要弄清新闻六要素。

8.因人物访问:

对新闻人物、著名人士的访问,访问的重点是人,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纪实性报道的访问。

这类访问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人性、善于抓住事实的细节。

第六章

1.特殊方式的采访:

指一点一点地、临时性的或分工比较稳定的采访有所不同的采访。

当然,其中也都含有对访问和观察手段的运用。

具体有巡回采访,易地采访、交叉采访、蹲点采访、隐性采访。

2.隐性采访:

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

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

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3.巡回采访:

也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的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题有关的情况进行的采访。

它具有开阔记者眼界、使报道样式活泼等优点,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的报道。

4.易地采访:

指记者到本职工作范围以外的地区采访。

5.交叉采访:

指记者证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交*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

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6.蹲点采访:

这是一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访时间较长的采访方式,蹲点采访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新闻机构根据报道需要,派出记者到一个点里去,进行深入的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有分量的新闻。

二是新闻机构派记者参加党政机关统一组织的蹲点工作组,边工作、边采访,点搞完,经验出来了,记者的报道也完成了。

7.观察:

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

8.同步观察:

就是在事物变动的同时,记者在现场实地进行观察。

这样,事物所变动的一切,都在记者的视野之中。

9.概览:

即“鸟橄法”,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大略的、鸟橄式的全面性观察,抓事物的全貌和轮廓,比较准确、完整。

10.观察的位置:

指记者在现场观察的角度和观察采访对象的位置。

11.细察:

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察法”,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细节,作重点的、仔细的观察。

在一次完整的现场观察中,要将概览和细察有机结合。

第七章

1.采访对象的有意注意:

指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如排除外来的噪音与周围人的干扰,认真回忆思索,全神贯注叙述事实材料等。

2.采访艺术:

是指要采访的思想内容及采访技巧的完美统一。

3.点面结合:

这是记者采访的基本技法。

它包括多种含义:

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

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其意义。

4.“自己人效应”律:

指当宣传者与受传者在“观点上一致”,“有某种意义上的一切相似性”时,就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视为知己者,宣传效果也好。

5.采访的“透视”法:

也叫抓本质,指要透过客观事物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认清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并实事求是地从中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

6.宣传政策:

指善于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7.报道角度:

指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包括采访事实的角度、剖析事实的角度与表达事实的角度。

8.原始心理反应:

采访对象和记者初次见面,或者得知记者要来采访,一般都会出现一种心理反应。

这种最初的心理反应,称为原始心理反应。

下编--第一章:

1.用事实说话:

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

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

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

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2.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

一般包括:

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通称“新闻五要素”

3.笔外功夫:

主要指对客观事实的观察、认识和掌握;

同时,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形势和社会动向;

还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功底。

4.消息:

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5.通讯:

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

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1.新闻主题:

是新闻报道的事实所体现的中心思想。

新闻题材是能充分说明新闻主题的事实材料。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新闻主题的思考,重点在两个方面:

一是联系当前的形势、中心工作和实际情况,思考新闻主题的深化问题。

二是比较几种主题思想考虑方案的优劣好差,确定最佳方案。

2.新闻选材:

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

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的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至社会传播的过程。

3.新闻结构:

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

其组成部分包括:

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

4.新闻素材:

指记者在采访和查阅有关材料时收集的可能对报道新闻事实有用的种种材料,包括人证材料、物证材料、口头材料、文字材料、图书材料、数字材料等等。

5.新闻典型:

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6.主题角度:

新闻常以某一着眼点、侧重点,突出反映事实的内涵。

这着眼点、侧重点就是新闻主题的角度。

7.广义主题:

也就是报道的中心意旨,如告诉受众一个动态信息,就要准确反映外部世界的变动情况,使他们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期有效地调节受众的思维和行为。

8.狭义主题:

通过事实的报道表现某一种思想观点的,称之为狭义主题。

1.新闻语言:

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

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2.模糊语言:

人们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观存在。

因此,新闻语言也保留有“模糊”的成分,而不必都像科技语言那样非常精确。

新闻的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于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于确切。

3.精确语言:

指确凿无误,不夸张,不走样,更不造假;

恰如其分,叙事、状物、写人得当,不可滥用褒贬之词;

清楚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可信无疑的语言。

4.文风:

文风是指人们在写文章、说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是文章或讲话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的总和。

5.新闻文风:

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报道手段表现的格调、情趣和作风。

6.文采:

指文章华丽多彩。

文采与语言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

文采是修饰语言的,基本上是个修辞问题,但又涉及内容。

1.电头:

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

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

2.一句话新闻:

即用一句话表述的新闻(消息),它比简讯更“简”。

2.事件性新闻:

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

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

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3.非事件性新闻:

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

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4.经济新闻:

指以反映经济活动、经济生活为内容的消息报道。

它还可以具体分为工业新闻、农业新闻、财贸新闻、金融新闻、交通新闻等等。

5.社会新闻:

指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初会风气的新闻(消息),旨在崇尚伦理道德并与社会上不良现象作斗争,报道内容包括日常新人新事、婚恋与家庭、社会秩序、风土人情及人口、市政、衣食住行。

6.人物新闻:

以写人物为主的一种消息。

集中反映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晋祠风貌,或只报道人物某种行为、某个侧面;

尤其是时效性较强,报道迅速及时。

7.特写式新闻:

也称新闻素描、现场新闻或视觉新闻。

它首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8.目击新闻:

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9.解释性报道:

或称为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释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

这种消息与深度报道(通讯)有去区别,主要是报道简要、及时,不必讲求深广度,也不一定是重大题材。

10.背景报道:

与解释性报道类似,突出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

它主要揭示新闻事件的“背景”,即其历史、环境和因果关系,以及事件发生的主客观条件。

11.动态消息:

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

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

12.平行式组接:

强调时间系列的同一,表现同一时间里在不同地点发生的同类新闻事件或事实。

13.综合消息:

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件、问题的全局性情况,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1.不受空间的限制2.由多地、多件新闻事实组成3.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主题4.报道面广,声势大的。

14.述评性消息:

也叫新闻述评,是一种以述为主,边述边评、夹叙夹议的新闻体裁。

类型:

形势述评、工作述评、思想述评特点:

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

述评结合,夹叙夹议;

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

15.一事一报:

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

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16.答记者问:

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展示有关方面负责人或权威人士回答记者提问的内容的消息体裁。

17.工作述评:

从典型的新闻事实出发,论述某项工作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提出记者的意见和建议。

18.思想述评:

抓住有一定倾向性或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情况,从实际材料中提出问题,加以分析,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

19.硬新闻:

一般指是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

20.软新闻:

即重要性不如硬新闻,而趣味性浓厚的报道。

21.纯新闻:

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新闻。

22.主体新闻:

是一篇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事实、内容。

23.“道”:

包含客观之道和主观之道两重含义:

客观之道,主要指客观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主观之道,指特写阶级、集团的世界观以及路线、方针等。

24.“意”:

一指记者通过采访、分析思索活动对客观世界中具体事实的理解和认识。

它又包括“情”和“理”两个方面。

25.简讯:

包括短讯、快讯简明新闻,它是有三言两语报道事实的一种体裁。

特点就是简短。

在表现形式上,简讯通常只叙述新闻事实的梗概,不必交代背景材料,几乎不表述新闻事件的具体经过;

也可以没有导语,可以不分段。

1.消息结构:

消息写作中表达内容和体现新闻主题的谋篇布局,即一条消息组织事实材料、安排层次段落的构思设计。

它一般包含突出中心,确定表述次序,处理详略,划分层次段落,考虑呼应和过渡等等。

2.依事适笔:

是消息的主体部分按逻辑顺序来写作,即根据事物的内存联系或问题的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顺着这个脉络下笔,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

2.倒金字塔结构:

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3.金字塔结构:

是按新闻事实发和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事实的开始和结束,就是新闻的开头和结尾。

它适用二前后时间跨度比较小或者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情节或生动细节的新闻事件,多用于非事件性新闻。

4.散文式结构:

指消息写作中适当吸收散文写法。

采用散文式结构,消息的开关可以先简笔描绘有关场面、情景、气氛、色彩,或即兴抒发见闻、感触;

或引发调动读者的联想,激起读者的兴趣;

或设置悬念等;

然后,再有节奏地和盘托出新闻事实。

5.地理背景:

指关于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地理环境特点等背景材料。

6.复合导语:

有的消息段落很简短,其导语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段落。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组成的导语,称复合导语。

“复合导语”的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7.人物背景:

指关于人物的出身经历、身份职务和性格特点等背景材料。

8.社会背景:

指关于时代政治背景、国际形势、社会条件等背景材料。

9.晒衣绳式导语:

国外对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的贬称。

这种新闻诸要素俱全的导语形式,内容繁杂,不易分清主次轻重,段落长,字数多,也容易纷乱。

犹如把所有的衣服都晒在一条晒衣绳上,难免给人以沉重、杂乱之感。

10.直接性导语:

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

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评述式等。

11.间接性导语:

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

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12.叙述式导语:

即在导语中直截了当地用事实说话,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鲜事实。

13.总结式导语:

也称概括式导语,在导语中扼要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14.评述式导语:

也称评论式导语,指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分析或解释,进行评论的导语。

15.描写式导语:

也称描述式导语,即导语中采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生动的事实或现场气氛、情景。

16.引用式导语:

即导语中引述新闻人物富有特色、情趣的语言,或是引用成语、典故、故事、诗词、谚语、民谣,以及名人名言等,借以点明新闻主题或衬托新闻事实。

17.对比式导语:

指进行今昔、正反、彼此等对比的导语。

18.设问式导语:

指从事实中引出使人注目问题的导语,可以说,实际上就是设问修辞手段在导语写作中的运用。

19.新闻主体:

又称为“新闻躯干”,是一篇消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展开新闻内容、阐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

新闻事实主要在主体部分交代和展开。

无论哪一篇消息都不能没有主体部分。

20.新闻背景:

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

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新闻背景的分类:

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事物背景、知识背景、社会背景。

21.历史背景:

指关于事物发展、沿革变化,事物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有关的史实、轶事等背景资料。

22.事物背景:

指关于事物的性质、特征,彼此的联系、对比,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等背景材料。

23.知识背景:

指关于专有名词、述语的解释,有关知识的介绍,以及引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材料、民谣、谚语等背景材料。

24.新闻结尾:

是指为了深化新闻主题、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容量,记者根据新闻内容,精心设计的消息的收结部分。

它通常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相当多的消息可以是表述完新闻事实便戛然而止,而不必特意写结尾。

1.细节:

就是事物的具体化、细腻化,细节也能体现情节。

大的细节往往具有情节意义,小的情节、具体的情节又常常是细节性的。

2.访问记:

这是通迅运用较早较多的一种表现形式。

访问对象一般是人物,内容或记人物,或记人物介绍的事件。

3.巡礼:

是一种观光记,参观记,也称“见闻”。

对记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出的感想,一般采用鸟橄式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报道形势、事件、或单位,具有现场感、动态感和亲切感的特点。

4.专访:

有专一主题专门对象的访问记。

5.侧记:

报道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或就某些片断展开描述,以回答受众某些方面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

6.主次:

指对作品内容重要程度的认识及布局安排,在表现上常以详略区别。

“展开”与否是决定主次的条件。

7.印象记事:

也叫“描写记事”,篇幅不一定很长,但比较注重文学手法的运用以及与读者的交流,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可读性。

8.小故事:

是为一般读者所喜闻乐见、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

可以是压缩了的小通讯,但更多的是线索单一、情节精干和有故事性的新闻事实表现。

9.情节:

新闻的情节,指的是新闻报道在展开中心事件过程中有头有尾、发展变化的事实;

这类事实本身比较完整,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示报道对象的面貌以及特征或个性。

1.人物通讯:

是以人物报道为中心的一种通讯体裁。

它以丰富的内涵,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人物,尤其是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成长历程,展现人物精神风貌,从而起到震撼人心、鼓舞受众的积极作用。

2.事件通讯:

重表现事件,主要报道具有一定意义的典型新闻事件,并通过事件的报道或提倡某一精神,或说明某个问题,或给人以某种思考或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