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0444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现与探索三上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

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的圆圈圆吗?

④思考:

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

说明了什么?

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③思考:

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④小结:

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学生积极动手

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动脑。

板书设计

为什么看错了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了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二、吹泡泡

1、通过配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

2、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每人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教学导入

学习新课

配制泡液与吹泡泡

探索发现

班内汇报

练习吹泡泡的技巧

吹泡泡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你们自己会制泡液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制泡液。

1、实验一:

目的是叫同学们明白清水吹不出泡泡。

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洗洁精看能否吹出泡泡?

3、实验三:

重点指导

①试着向杯中用滴灌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②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

③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教师指导,总结

1、配制泡液时,你经过多少次调配,才能配制出效果较好的泡液?

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慢慢吹出泡泡你有什么体会?

3、快吹的时候是什么结果?

4、用粗管吹时你有什么体会?

5、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吹时是么结果?

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动脑,动手实践。

小结:

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1、记录清楚泡液的比例

2、室外活动,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

3、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一次吹出很多泡泡。

4、在吹泡泡的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分小组调制能够吹出泡泡的泡液。

小组总结

1、吹:

泡泡连泡泡

2、泡泡套泡泡

3、思考:

舞台上有时飞出很多泡泡,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

吹泡泡

学生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三、照镜子的发现

1、通过镜子成像的有趣实验,探索其中的规律。

2、初步掌握镜子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通过镜子成像的有趣实验,探索其中的规律。

初步掌握镜子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的关系。

合作探究法

每组准备1-3面小镜子、一把不锈钢勺子。

教学导入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小结

探索延伸

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穿衣镜。

我们每次出门都要照一照镜子,你知道吗?

镜子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呢?

①用镜子照自己的脸,能分清镜子中那是你的左眼?

那是你的右眼吗?

②在桌子上立一个小镜子,在纸上用笔写个汉字和符号。

如:

“左”“右”

“”“”。

说一说,照镜子时,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

画圆圈,先在纸上画圆,然后,将镜子摆好,眼睛看着镜子中的圆形再描画这个圆形。

对比两种画法的难易程度、观察镜中笔的运行方向与笔在纸上的运行方向,说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照凸凹面镜的效果

用光亮的不锈钢勺的两面分别照自己的脸部。

提问:

你发现勺子两面照出的你有什么变化?

图形变化与勺面之间有什么变化?

通过实验证明了平面镜所形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

非平面镜所成的像会产生奇妙的变化。

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讨论,汽车后视镜的作用。

2、用一面小镜子,如果你在镜子中看到了同桌的眼睛,你的同桌是否会从镜子中看到你的眼睛?

教师指导

合作探究实验

学生同桌讨论

照镜子的发现

学生积极通过镜子成像的有趣实验,探索其中的规律。

四、水轮转的快与慢

1、通过水流动能带动轮子转动的原理,探索让水轮转动更快的方法。

2、初步了解水流大小与水轮转动快慢的关系关系。

通过水流动能带动轮子转动的原理,探索让水轮转动更快的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小水轮、塑料盆、易拉罐。

实验二:

改变罐孔高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实验三:

改变冲击水轮叶片的部位,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试验四

改变冲击水轮叶的角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在1900多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水轮带动的机械,后来人们发明了许多结构更为复杂的水轮,并用于完成不同的工作。

水轮是怎样转动起来的呢?

教师指导实验

①将水轮装置放在水盆里。

②用手堵住一拉罐底部小孔,灌满水。

③将孔眼对准轮叶,松开手使水流冲击轮叶,让它转动起来。

④改变罐孔大小,观察水轮的转速

⑤小结: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流越大,水轮转动越快。

反之,越慢。

①教师指导实验,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把易拉罐放在高、低两种不同位置,用水冲击水轮的轮叶。

②小结:

高度越高,水轮转动越快。

①指导实验,用笔在轮叶上分别标出“远轴点”和“近轴点”。

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用水冲击水轮上的近轴点和远轴点。

②小结“冲击远轴点,水轮转动得快。

1、教师指导实验,使用同一个易拉罐在同一高度对轮叶的同一点用不同角度冲击水轮。

2、观察有什么发现?

3、提问:

哪种角度水轮转动得更快?

角度越小,水轮转动越快。

1、分小组实验并总结,一位同学记录,准备全班汇报。

2、教师出示小黑板表格,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填写。

3、根据表格内容,师生共同总结使水轮转的快的方法。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实验观察讨论

学生积极思考

思考:

现代大型水电站的拦河坝修得很高,有的甚至超过300米,这是什么道理?

水轮转的快与慢

改变罐孔大小,观察水轮的转速

学生能通过水流动能带动轮子转动的原理,探索让水轮转动更快的方法。

五、人的反应能力

1、通过利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感受人的反应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2、初步知道人的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是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

通过利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感受人的反应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初步知道人的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是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

按小组配备:

两把学生直尺

视觉反应实验

2、实验二:

听觉反应实验

3、实验三:

触觉反应实验

当灰尘要进入眼睛时,你会很快的眨眼睛,者很快是多长时间?

人在骑自行车时,突发意外情况要立即刹车,从发现情况到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人的反应有快慢吗?

我们不妨做几个实验研究一下。

①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甲同学负责接捏直尺,

②乙同学突然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③两人交换进行实验

①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

②乙同学告诉甲同学再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②乙同学放手时不出声,而是在甲同学手上碰一下,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通过几次试验说明,人的反应能力,不论是在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还是在触觉反映上够需要一定的时间。

总结:

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小组内作好记录

小组讨论:

被测试的同学每次能捏在零刻度位置吗?

如果不是说明了什么?

两人交换进行实验。

分小组继续进行三个试验

小组内作好记录。

讨论:

当汽车行驶到公路的人行道标志地方时,司机师傅都要提前做好刹车准备,这是为什么?

人的反应能力

六、耳朵的功能

1、通过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并进行实验,探索耳朵的功能。

2、初步知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主动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眼罩、小铃铛、秒表一块、纸杯2个线绳一根

人的耳朵能起到保护身体平衡的作用

我们人的耳朵,不但能使我们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和保持我们身体平衡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耳朵的功能

教师指导,分组制作传声筒

①在纸杯底部中间扎一小孔

②在杯底小孔里穿入线绳并扎好结。

③用同样方法穿好另一纸杯

①将纸杯两端拉紧,甲同学将纸杯放在耳朵上,乙同学对准纸杯轻轻说话。

②甲同学听后,复述乙同学的话。

③小组内互相对话,体会小组各成员说话的声音特点。

④熟悉了声音后,用眼罩蒙上眼睛,听话辨别说话的是谁。

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①甲同学蒙上眼睛,听铃声前进。

找拿铃的同学。

②蒙上眼睛,没有声音,在教室里走动,观察有什么感觉。

③小组讨论:

闭上眼睛并捂住两个耳朵走路与平时走路有什么不同?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发声物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我们的耳朵不但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还能区别他。

我们的耳朵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保持身体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小组合作完成

认真思考

学生积极讨论

讨论

1、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现象是应用了耳朵的某种功能?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耳朵?

七、哪种方法倒水快

1、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倒水快的方法和其中的道理。

2、知道在水流出的同时听到的声音与水流的快慢的关系。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倒水快的方法和其中的道理;

知道在水流出的同时听到的声音与水流的快慢的关系。

塑料盆、塑料瓶(其中一个底部有孔)、计时器、塑料漏斗、水杯

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听声音,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研究道理

3、继续研究,哪种方法倒水快?

在不破坏水平的前提下研究怎样倒水快。

全班讨论总结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要把瓶子里的液体倒出来的事,有没有倒得快一些的方法呢?

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

①、教师分小组指导实验,将没有扎孔的水瓶灌满水,再将瓶中水倒入盆中(倒水时手不动)

②、观察与思考:

水是如何流出来的?

在水流出来的同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③、小结:

声音是空气进入平中产生的。

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到出来。

①、指导实验,将有小孔的水瓶先按住底部小孔,再灌满水,如实验一将水倒出。

②、观察:

水是如何流出来的,和实验一有什么不同?

其中,小孔起了什么作用?

③、多做几次试验,改变小孔大小进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④、小结:

水倒出的快慢与空气进入瓶中的多少快慢有关。

①垂直左右旋转倒水。

②、向前倾斜左右旋转倒水。

③、向前倾斜倒水。

④向前倾斜上下晃动倒水。

第一个实验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

第二个实验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很快倒了出来。

空气进入瓶中的快慢,决定了水倒出得快和慢。

学生积极观察与思考,回答问题

作好记录(写在笔记本上)。

学生努力回答问题

有的酱油瓶子的内盖上开了两个小孔,这有什么作用?

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哪种方法倒水快

八、水浮硬币

1、通过实验,探索硬币能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2、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主动探究法、实践法

塑料盆、滴管1分、2分、5分硬币、蜡烛头、面巾纸、曲别针

我们在一些旅游景点,常常会看到人们往泉水池水面上投一些硬币。

有时,硬币会浮在水面上,过一会儿才会沉入水底。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对比实验一

①、在塑料盆中放入四分之三的水,

②、各小组把硬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涂上蜡烛。

③、实验分两次分进行。

第一次:

用不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

④第二次:

用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

⑤记录两次实验浮在水面上硬币的数量。

实验二、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教师指导实验

①、把一枚曲别针横放在一小块面巾纸上。

②、将托有曲别针的面巾纸轻轻平放在水面上。

③、观察:

曲别针浮在水面的经过。

用缝衣针继续试验。

方法同上。

教师总结

分小组进行。

作好记录。

⑥讨论:

没有涂蜡的硬币放在水面上,有的会立刻沉入水底,有的过一会儿也会沉入水底。

为什么涂过蜡的硬币,能够较长时间伏在水面上?

学生注意观察。

④、思考:

曲别针没有涂蜡,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上?

没有涂蜡的硬币,硬币表面上油脂恨少,放在水面后,立刻被水浸湿,在硬币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沉入水底。

如果硬币上有油污,不能马上被水浸湿,单过一会儿硬币被水浸湿后,也会沉入水底。

硬币上图上蜡以后,硬币没有被水浸湿,能在水面上浮较长时间。

1、研究:

有时往杯中倒水,水已平满到杯口,用滴管向杯中继续注水,可以看到在杯口处凸起了“水丘”,说说你对产生这种现象的看法。

2、对比试验:

把硬币分别放入清水盆中和装有浓盐水的盆中,哪个更容易些?

为什么?

实验一、让硬币浮在水面上

实验二、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

九、动物给我们的启示

1、通过对动物保护色及结构的研究,认识动物为人类发明创造提供的启示。

2、通过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意识。

有关动物保护色和呈弧形的建筑图片及文字资料。

鸡蛋壳、铅笔、小酒杯。

导入

特征观察

思考与交流

1、人类模仿动物的颜色及结构,创造出许多运用于生产、学习、生活的仿生学技术。

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2、研究动物身体结构的功能和特点不仅能揭示出许多奥秘,还能解决一些人类遇到的科学难题呢。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教师指导观察图片

动物身上的颜色和它栖息环境颜色相近,有隐蔽的作用,这种体色叫保护色。

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就是靠着保护色躲避敌人,在生存竞争中保护自己的。

1、军队的服装、武器是如何利用动物保护色的?

你还知道哪些利用保护色的发明?

2、蝙蝠采用回声定位的方式探测目标,人类利用这一方式有哪些发明?

3、海豚的体型呈流线形,皮肤结构也很独特。

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搞了哪些发明?

4、观察斑马图片,说说斑马的特征。

①、观察斑马身体表面花纹,你发现了什么?

②、观察斑马身体特征,说说它的奔跑速度。

③、提问:

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条纹究竟有什么用呢?

④、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对人类有哪些启示?

1、在对动物保护色的研究中,认识到仔细观察是研究的重要方法。

我们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事物。

2、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给人类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启示,充分研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发明成果。

用鸡蛋壳做实验

①、把半个鸡蛋壳放在桌子上,凸面向上。

②、手拿铅笔从不同高处砸向鸡蛋壳,仔细观察研究记录。

③、鸡蛋壳凹面向上,放在小酒杯上,用同样方法实验。

④、观察蛋壳被戳时,那种位置容易破损?

教师提示:

①、蛋壳凸面壳体表现出良好的抗压能力,人类仿照它设计了薄壳结构的屋顶。

②、蛋壳成凸面,能均匀的分散外力,结构牢固。

③、你能举例说说人们根据这些特点发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

思考问题

①、动物的保护色有什么作用?

②、变色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③、动物的保护色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举例说说。

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积极观察思考

师生共同总结

①、为什么鸡蛋壳凸面向上时,鸡蛋壳不容易被戳破?

②、利用这一特点,人们都有哪些发明创造?

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

动物给我们的启示

十、练练你的观察力

1、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初步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观察法、讨论法、活动法

每位同学几张草稿纸

1、观察方法训练一:

2、观察方法训练二:

3、观察方法训练三:

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学会观察才会创造。

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种观察的方法。

教师指导看图,建议:

把每个人在拍照前与拍照后分别对照,看看有什么变化?

指名发言,说出不同处。

观察第二幅图,指导学生观察,提出建议:

先找相同特征的钥匙柄,然后在相同特征钥匙柄的基础上再仔细看钥匙齿的特征。

指导观察第三幅图,建议:

根据部位不同整体不同的道理,可以先找局部相同的图形。

①、在下图中找出相同的图形。

②、教师指导建议:

可采用将图案旋转一个角度的方法来找。

③、指名回答,是怎样找的?

①、指导观察:

从“黑”到“白”两方面有什么结果?

②、建议:

观察时,可采用以黑为主,排除白色干扰看是什么图形。

再以白为主,排除黑色干扰看是什么图形。

对比观察法,先找相同特征法,局部不同整体不同法,旋转图形法,以某色为主法。

1、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