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0457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郊祀志》有明确记载,注中说:

“六月伏日也,周时无,至此(指秦)乃有之。

  有关伏天的说法在我国的大江南北是一致的,并无南北之分。

颜师古注说:

“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在我们北京因气候高爽,虽没有江南的“黄梅天”,但在伏天里也常有连阴雨,过去北京的老屋老房子多不免潮湿,所以要定期晒晒衣物以防发霉。

  《帝京景物略》上云:

“六月六日晒銮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脯乃收。

”有意思的是“銮驾”皇帝的仪仗车驾与“老儒破书、贫女敝缊”混在一起叙述,十分的有趣好玩儿。

  在有皇上的时候每到伏中国家史馆“皇史宬”(在南池子菖蒲河公园北边)要晒各朝的“实录”;

北京城内各大寺庙要晒佛经,有的还举行“晒经法会”。

  北京人居住的房屋在伏天也有一番特殊的情调,即便是那些简陋的小三合院的两三间“棋盘心”(四周是片瓦中间为灰棚)房子,每到夏日炎炎似火烧的伏天,木窗上也要糊上一些冷布,挂上竹帘子让屋里有点儿影绰绰的花阴凉,生出些许的惬意,站在屋中透过帘子看天上的朵朵白天,檐下那棵石榴树及窗台上的那一盆盆茉莉花指甲草。

  伏天阴晴不定,片云可招雨,隔着竹帘听院中的雨声很有诗意。

一会儿的工夫,天又放晴了,一抹斜阳照亮被雨冲洗过的墙头,再看看院中低洼处的积水,一只飞着的红蜻蜓擦着水面掠过,忽然一抬头又望见蓝天上有一道彩虹凌空架起……

  古语云: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雨,从古至今都密切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北京伏天里的雨尤其惹人喜爱,特别是那种雨后有彩虹的雨。

小暑大暑话三伏

北京有句俗话: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

“暑期之此尚未极也。

”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

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

郊祀志注》中说:

“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

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

“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

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

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

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

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由于夏至后的第五庚日(庚午)是8月4日,而立秋是8月6日,所以今年中伏是20天。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

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

农谚说:

“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

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

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三伏天食俗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张心笛

  在夏至后气温骤升,形成灼热的暑天。

把最热的暑天称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

秦纪六》中云: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人张守节曰:

“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

为什么有这个食俗和俗语呢?

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

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老北京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最初称“馄饨”。

据史载:

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一书中就记述一种馄饨食品:

“今云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

”近年在吐鲁番一个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发现了十多个饺子,其形状跟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

到清代时吃饺子称为煮饽饽,《燕京岁时记》上云:

“每届初一,无论贫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谓云煮饽饽。

”以上可见老北京人吃饺子历史之悠久。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

馅有一个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芦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腻韭菜馅的,还有用鲜藕、木耳、鸡蛋、口蘑制成的藕馅饺子。

小时候家里还喜欢制作瓜馅的锅贴饺子。

锅贴

  饺子也叫“伏(福)贴”或“贴伏(福)”饺子,“伏”与“福”谐音,有纳福吉祥富贵之意。

  六十多年前,那时我家人口多,每到夏天就在小四合院中用砖垒搭个小土锅灶,灶下点燃着劈柴,灶上放着个大铛,母亲在铛上抹层油后,把包好的饺子码满大铛,盖上个盖儿,先用旺火再用微火,只十几分钟就烙熟一锅,将那饺子蘸些醋一吃,那黄焦酥香的锅贴可真馋人呀!

当年在院中帮助擦瓜丝吃锅贴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高低档的饺子品种多彩多样,头伏之时,如不愿动手自制,还可以去买各种冰饺或去饺子馆吃,当然,那味道是不如自家的吃得香爽有味啦。

  二伏天已是暑天最热之时,老北京的主妇们都爱在此时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二伏面”。

  古时把面条叫“汤饼”和“不托”。

在张岱写的《夜航船》一书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面条就是由汤饼逐渐为面片汤后发展而成。

  古时做面汤时,用一只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形成“片儿汤”,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

这种制汤面方法类似现在的山西刀削面。

到了晋代人们才使用上了案板、擀面杖和刀,不再用手托着做了,所以此时面条也叫“不托”。

北宋时期已制作成长条面,称为“索面”,待到明清时面条的品种花样更多。

解放前后制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机器切面和挂面以及白面玉米面两样面条等多种。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式春秋》上云:

“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

”那么又为什么大热天本来就酷热难耐,还吃让人淌汗的热汤面呢?

南朝时有书论述是: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因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

另外二伏时正值夏收刚结束小麦丰收之际,人们素有“尝鲜儿”的习惯,用新小麦做成汤面吃上两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这就是二伏时吃面的原因吧!

  老北京人二伏时不但爱吃过凉水的猪肉炸酱面、小碗干炸面、麻酱面,还喜吃配上花椒油、黄瓜丝、小萝卜丝、青豆、青蒜末等菜码儿的锅里挑的热炸酱面、麻酱面。

那时还常吃肉片鸡蛋黄花木耳勾芡的打卤面,还有现在鲜为人知的“荤油腌汤面”和“羊肉氽面”。

  所谓荤油即熬制好的猪油,腌汤是将头年腌咸菜剩下

  的汤加花椒大料经火上熬制而成,此荤油腌汤配些菜码儿拌食,非常滑润好吃爽口,那可是旧时伏天的美食呀。

  “羊肉氽面”则始源于宋代,元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中就有用羊肉蘑菇等浇面,以胡椒、盐、醋调汁能补中益气的记述。

老北京人多选羊的胸脯、腿腱子肉加水先炖七八成熟,然后切成丁加入已泡发好的干虾米、口蘑、黄花、黑木耳与姜片、花椒盐、酱油、料酒、味精煮熟,用此氽汤浇面再撒上些香菜、胡椒末、醋,食之清香不腻,补气补血,食后出一身汗,周身皆舒服。

  三伏天时节老北京人还要吃烙饼摊鸡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后,气候已比中伏凉了一些,主妇们完全可站在炉前为家人烙饼了。

  饼在古时是谷物、面粉制成的食品统称。

至唐宋代后,饼才开始成为以面粉制成的圆形面食,出现了多种配料带馅的饼、千层饼、酥油饼、家常饼及薄饼等。

  老北京时街市上到处都有饼铺,以制作千层饼为主,供应平民百姓买食,持家的主妇们一年四季经常要烙制葱花油饼、发面饼、馅合子、脂油渣饼、麻酱糖饼等作为主食。

在三伏天时多爱烙脂油饼、大荷叶饼,再煮锅绿豆粥,摊上几个鸡蛋,买点酱猪头肉,拌个蒜茄泥,拌个凉粉或拨鱼,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

老北京三伏天的食俗,虽没大鱼大肉,有些清淡素口,但那却是因时宜人的节令食品,很值得传承下去,推而广之。

入伏日期的计算

入伏日期的计算的资料1:

一、按照我国的天干计日法,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进入初伏,初伏10天是固定的,中伏有10天的也有20天的,这要看在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了。

因为末伏的日子也是固定的,即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末伏也是10天。

如此看来,从夏至到立秋,庚日循环出现4次的,当年中伏就为10天,庚日循环出现5次的,当年中伏天就为20天。

十个天干分别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在十个天干中“庚”代表五行中的“金”,所谓“伏天”当然是“七月流火”的日子,而在五行中“火”是克“金”的,所以“金”必须“伏”起来。

2011年6月22日夏至,当日为“戊日”以此继续推算,6月24日即是第一个“庚日”,十天一个循环,至7月4日即是第二个“庚日”,7月14日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了。

7月14日至7月23日共10天为“初伏”,从7月24日开始就进入“中伏”,今年8月8日立秋,上面说了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就进入“末伏”了,那么今年的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在8月13日,也就是说中伏是从7月24日到8月12日,整整20天。

从8月13日至8月22日共10天为末伏。

8月23日处暑出伏

二、入伏的日期可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计算。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

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今年6月22日是夏至,为戊申日,其后的庚日有6月24日的庚戍日,7月4日的庚申日,7月14日的庚午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是7月14日的庚午日,至此开始入伏。

7月24日为中伏的第一天,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因此,中伏是20天。

今年8月8日立秋,8月13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如俗语所言“三伏不尽秋到来”、“秋后有一伏”。

这里所说的“庚日”是指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

其中,天干由10个字组成,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由12个字组成,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个“干字”与每个“支字”按照顺序进

  行组合排列作为每天的名称,如“甲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

“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

历法上用天干地支组合编排年号或日期。

即甲子,乙丑,丙寅等等,六十年(六十天)一轮回。

哪一年(哪一天)是什么名字,是一年年(一天天)顺下来的,我想当然有公式可以计算,但必须知道第一个甲子年(甲子日)是什么时候。

历法上对这个问题的规定,我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我想最重要的是知道入伏第一天的计算规则(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可以了。

想知道哪一年哪一天入伏,查一查历书就会一目了然。

当然依据今年的情况可推算以后年份夏至那天的天干是哪一个。

例如:

明年夏至是6月21日,距今年夏至(6月21日,丙日)是365天,因为天干是十天一轮回,所以365被10除余5,从“丙”向后数5个天干,是“辛”,所以明年夏至是辛日,容易知道6月30日是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7月20日是第三个庚日,即入伏第一天。

至于中伏是10还是20天,要看夏至到立秋有几个庚日,有4个,中伏是10天,有5个,中伏是20天。

入伏日期的计算的资料2:

一 

、“数九”容易,“数伏”还是难

 

1、“数九”容易 

一般人都知道怎么“数九”,即:

冬至这天是“一九”的第一天,九天后进入“二九”,再过九天,进入“三九”,………

2、“ 

数伏”还是难

就算你已经知道“数伏”的规定,但是,如果现在告诉你哪一天是夏至,比如,告诉你,

2009年6月21日夏至,你能较快地说出“2009年哪天入伏”、“2009年的伏天是30天还是

40天”吗?

恐怕你是无法说出的。

可见,即使是知道了“数伏”的规定,要具体地去“数”伏也还是难。

3、 

“数伏”难,难在“庚日” 

问题。

二 

、再说“庚日”

1、再说“庚日”

(1)干支纪日,我国的干支纪日,从公元前720年2月10日就开始了,一直到今天,都未曾间断。

顺便提一下,干支纪年的出现则晚了一些,直到公元85年政府才下令在

全国实行,至今也未曾间断。

庚日的计算方法见前面的干支纪日法

(2) 

“数伏”中要用到“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七个字, 

“庚日”是指“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

( 

) 

如果用干支纪日,那么就是60天一个循环;

但如果只看“庚”字头,那么是每10天一个庚日,可看下面干支表(从左向右、从上到下):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2、任意两天“庚日”的关系

(1)由于每10天一个“庚日”,所以,如果两天相差整10天,比如10天、20天、470天,等等,那么,这两天中有一天是庚日的话,另一天就也是庚日;

(2)如果两天相差不是整10天,比如A日与B日相差17天,如果A日是庚日的话,那么B日的前第7 

天和后第3 

天都与A日相差整10天,所以,B日的前第7 

天都是庚日。

显然,如果A日和B日相差27天、37天、627天等等相差个位是7 

的天数也都

如此;

(3)显然,在实际运用中,可只用相差天数的个位数来处理。

3、任意两年“庚日”的关系

(1)两年间“庚日”的关系

平年 

如果已知今年7月19日是庚日,就很容易推算明年7月19日前后哪天是庚日了。

是这么考虑的:

因为明年2009年是平年,所以,今年的7月19日到明年的7月19日共365天,就是说,明年的7月19日的前第5天和后第5 

天都是庚日.这样,只要把19减去5或加上5即可,就是说,明年7月14日和7月24日都是庚日.

闰年 

如果已知2007年7月15日是庚日,问2008年7月15日前后哪天是庚日。

因为2008年是闰年,所以,2007年7月15日到2008年7月15日共366天。

这样,就不是减去5或加上5了,而是减去6或加上4了,即2008年7月9日和7月19日是庚日。

多年间“庚日”的关系

比如,已知2008年7月19日是庚日,问2020年7月19日前后哪两天是庚日。

按照前面的分析,只要搞清楚2008年7月19日和2020年7月19日相差多少天就好办了,这当然很容易算出。

笨方法是:

逐年的天数相加(这里略去);

改进的方法是:

因为2008年与2020年相隔12年,且其间有3个闰年(要注意的是,2008年这个闰年不算在内,这是因为闰年多出来的1天2月29日在7月19日之前),这两年相差的天数是:

365×

12+3=4383,只需考虑个位3。

更简便的方法是:

一开始就只需考虑个位,一年相差5,相隔12年,且其间有3个闰年,于是有:

12+3=63,同样只考虑个位 

3。

这样,2020年7月19日的前第3天和后第7天即7月16日和7月22日都是庚日。

三、入伏日期的简便推算方法是:

1、记住两条

(1)入伏的日期最早在7月12日,最晚在7月21日。

(2)平年入伏的日期只能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或延后5天;

闰年入伏的日期则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6天或延后4天。

记住:

平年的入伏时间为上一年入伏时间±

5日,闰年的入伏时间为上一年入伏时间-6日或+4日;

再看是符合7月12日

7月21日这个范围.所以只需要一个年头的入伏时间的时间然后进行加减运算就行;

简单易学.

2、提前还是延后

(1)以保证所要推算的日期在7月12日到在7月21日之间为准;

(2)具体地说,如果今年是平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7日或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5天;

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6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5天 

如果今年是闰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6天;

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7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4天。

3、举例

(1) 

知道今年入伏时间推算明年的入伏时间 

例1 

因为2008年入伏日期是7月19日,而2009年是平年,所以2009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9日提前5天,即7月14日.(如果延后5天就是24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例2:

因为2009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0年是平年,所以2010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4日延后5天,即7月19日(如果提前5天就是9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显然,2011年的入伏日期又是7月14日;

例3:

因为2011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2年是闰年,所以2012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4日延后4天,即7月18日(如果提前6天就是8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例4:

如果已知2023年入伏日期是7月21日,而2024年是闰年,所以2024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21日提前6天,即7月15日(如果延后4天就是25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如果你读懂了以上内容,你就可以避开“庚日”这个难点,只要知道某一年的入伏日期,通过简单的推算就能得知下一年甚至更多年以后的某年的入伏日期。

入伏日期的计算的资料3:

俗称夏至三庚便数伏。

十天一伏。

三伏的日期是按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

按农历的规定,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数起,所谓“夏至三庚便数伏”。

这就是说,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五或第六个庚日是末伏,这就是所谓的“三伏”。

两个庚日之间是10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30天。

补充什么叫“三庚”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

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

“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

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

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

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

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

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

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一般情况下,夏至日在_6月22日,可是一个回归年的周期大约为_365天外加六小时左右。

这样一来,夏至日就在_6月22日前后有了波动,一般会在_6月21日和_6月23日之间波动,不管夏至日如何波动,下一年数伏的日期只能提前或滞后五天(遇到闰年则提前六天或滞后四天),所以数伏的日期推算虽然复杂一点,到还是相对稳定的。

 

下表给大家列出了10年的数伏日:

年代 

夏至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